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
“如今太子殿下隔三兩天就離開長安城,在各縣之間走動,就是爲了視察各縣的民情,殿下既任用關中各縣縣丞,又時常來察看,這不是君子所爲。”
李承幹嘆息一聲,道:“只是出來釣魚散心。”
李績道:“是否要末將去解釋。”
“不用了。”
“喏。”
李承幹聽到河對岸的歡聲笑語,擡眼看去遠處有三個姑娘正在玩鬧,她們抓起一把雪,扔向彼此。
看模樣打扮應該是權貴人家的女子,正好出現在太子的視野中。
李績道:“需要末將趕走她們嗎?”
李承乾道:“不用了,這纔有人間煙火氣嘛。”
李績又退到一旁。
這三個姑娘年紀不大,但玩得倒是很開懷,李承幹可以看到她們被凍得通紅的臉頰與脖子。
因多年練習箭術,李承幹對自己的視力還是很自信的。
似乎是注意到對岸的目光,這三個姑娘看到了被一隊衛府兵馬護圍着的少年人。
她們紛紛行禮,而後又快步跑遠,離開了這處河灘。
等這些姑娘離開,眼前又只剩下了沒什麼生機的雪後風景。
冰天雪中,也不見魚兒咬鉤,李承幹回頭看去,那個送信而來的高昌使者還在站在後方,恭敬地行着禮。
看他凍得作揖的手已握不住,雙腳也在打顫。
李承幹從一旁的暖爐上取了水壺,倒上一碗熱茶自顧自地喝着。
良久,這纔拿起一旁的書信看了起來。
“這玄奘出關這麼多年了,現在是不是又長出頭髮了?”
“末將不知。”
李承幹打開這卷布,看着其上寫着的文字,又道:“把那個使者帶來。”
“喏。”
李績使了一眼神,薛萬備就將這個高昌使者押到了近前。
李承幹看了他一眼道:“高昌王派你來的?”
這個使者被唐人領着衣領,點頭道:“是的。”
“孤問你,玄奘和尚離開高昌的時候是不是長了頭髮?”
使者搖頭。
“這不對呀?”李承幹狐疑道:“他應該長出了頭髮的。”
使者道:“玄奘和尚身邊還跟着一個吐蕃人,那是追隨玄奘的人,說是要與玄奘一起去天竺,那人手中有一把刀,可以剃頭髮,後來玄奘離開高昌的時候,又將要追隨他的人丟下了,玄奘離開的時候,有些人還哭着相送。”
李承幹低聲道:“玄奘是唐人,他自然會平安抵達天竺,而後平安回來,他若死了,不論死在什麼地方,那都是與大唐爲敵,大唐的兵馬就會踏平他們。”
高昌使者聽着太子帶着陰沉殺意的話語,低着頭擠出勉強的笑容。
見魚兒咬鉤了,李績上前將魚竿拿起,釣起一條魚之後,放入魚簍之中,而後蚯蚓重新掛在鉤子中,放入結冰的河面上的那個窟窿中。
李承幹看着手中這卷書,玄奘的字很漂亮。
看他的信中寫着唐太子的稱呼,李承幹又問道:“在遙遠的西域有沒有一個由女人統治的國度?”
這個使者想了想,還被薛萬備提着衣襟,此刻哆哆嗦嗦地想了想,回道:“沒有。”
“唉,看來你們高昌人的見識也不廣。”
“讓太子殿下見笑了。”
玄奘書信中說了他出關以後的行跡,並且得知波頗離開人世,他甚至還很高興。
因爲波頗是去見了佛,他的死讓玄奘更堅定了西行的道路。
並且感謝唐太子送來的消息,等他回唐之後,會親自來東宮謝過太子。
在書信中,玄奘並沒有說西域的地理情況,也沒有說大唐該如何攻略西域,這只是簡單的書信,對大唐來說沒有任何的戰略價值。
相比于波頗,李承幹覺得玄奘是一個活得更清白的人,他很乾淨,沒有其他念想。
唯有一路抵達天竺,爲了他自己的理想而活。
這種意志堅定又活得純粹的人很難得。
但李承幹又很不喜歡玄奘對東宮太子的稱呼,他稱呼唐太子。
李承幹嘆息一聲,“原來玄奘的理念是這樣的。”
李績詢問道:“太子殿下此話何意?”
“原來在玄奘看來,不論是唐人還是西域人,又或者是吐蕃人,都只是人而已,而非身份區別,只要是個人都可以成爲佛,他覺得波頗死後就已經是佛了。”
“孤很失望。”李承幹緩緩道。
“是否派兵捉拿玄奘回來?”
“他走得太遠了,他早就離開了塞人的領地,追不到他的,一來一回就是一個春秋,談何容易。”
李績低着頭,贊同太子的話語,如今想要捉拿玄奘談何容易。
被薛萬備提着的高昌使者很緊張,他不覺得自己是唐人的囚犯,他是使者,他是高昌王派人要面見天可汗的使者。
李承幹收起了魚竿,道:“不用找他,玄奘會自己回來的。”
“喏。”
將這裡收拾好,李承幹正要走向馬車,見到了高昌使者又道:“聽說伱們高昌王禮佛?”
高昌使者不住點頭。
李承幹揣着手道:“放開他吧。”
薛萬備將這個高昌使者重重丟在了地上。
高昌使者被摔得慘叫了一聲,慌張地從地上爬起來。
本來薛萬備就是軍中人,他對這種外來的使者沒什麼好臉面,也十分沒有禮數。
李承乾笑道:“本以外高昌王會多麼的虔誠,原來在他的王宮中還有很多的金子與銀子,孤真是越來越欣賞玄奘了。”
太子坐上了馬車,李績收整了隊伍,在這片冰天雪地中回長安。
一路上的官道有些顛簸,尤其是從三原縣路過的時候更顛簸了。
靠近長安之後,官道纔會平坦一些。
李承幹反覆看着玄奘的信,確認了玄奘確實沒有在信中留下如何攻略西域的暗語。
這只是一卷普通的書信,甚至藉由波頗和尚的死來明志,明他遠行的志向。
如果再有四五年玄奘還不回來,李承幹懷疑玄奘還有可能是個路癡。
太子殿下終於回了長安,李泰得知消息的時候也鬆了一口氣,還以爲皇兄出去一趟會有幾個縣官人頭落地。
這朝堂有很多人的半生都是艱難的,就如李百藥的前三十年人生
或者是許敬宗以前的人生。
又或者是上官儀,裴行儉,劉仁軌。
他們都是經受過苦難的人。
李百藥半生坎坷,許敬宗半生不得志,上官儀年少在戰亂中失去了父親,寄人籬下多年。
裴行儉失去了驍勇的兄長與父親。
還有劉仁軌。 如果說這些人的苦難都是與以前的世道有關。
那麼現在,關中各縣的縣官們的苦難,就只是與當今太子有關。
李承幹回到了皇城中,皇城中沒什麼人,休沐期間衆人都在休養。
前幾天因徹夜打牌的事之後,魏徵指着皇帝的鼻子又大罵了一頓。
李承幹見中書省的門開着,便走了進去,見到李靖大將軍與舅舅坐在一起。
“見過大將軍,舅舅。”
長孫無忌道:“老夫與藥師正說着當年的事。”
李靖笑道:“殿下出去遊玩回來了?”
“嗯。”李承幹應聲坐下,坐在爐子邊暖着手,又將兩張餅放在爐子邊。
不多時,外面又下起了雪,一些雪花順着風從稍稍打開一些的門縫飄入。
長孫無忌道:“出去遊玩的風景如何?”
“很好,見到了幾個姑娘。”
“殿下與她們相識了?”
李承干將玄奘的書信放在一旁,脫下厚重的大氅,道:“多半是長安城裡權貴人家的姑娘。”
長孫無忌道:“誰家的?”
“遠遠地看了一眼,她們見到孤就跑了。”
李承幹拿起爐子邊烤熟的核桃,問道:“最近見大將軍常來這裡。”
“休沐時節,這裡的人不多,走在這裡能夠舒坦一些。”
或者是軍中衛府改制之後,大將軍心中的石頭落地了,也更開懷了。
李承幹更願意相信後面這個理由。
看太子剝着核桃,李靖道:“往後陛下再徹夜玩鬧,太子殿下可要多多勸諫。”
“身爲兒臣確實應該勸諫父皇,如此御史臺就是孤的腰桿,若孤勸說不成,就去請鄭公。”
長孫無忌朗聲笑着。
如此一來皇帝的苦難,也與太子相關了。
“對了。”李承幹示意放在一旁的書信,道:“這是玄奘給孤的信,讓高昌使者送來的。”
長孫無忌拿過書信看了起來,道:“一個西行的和尚讓太子殿下這般在意嗎?”
“當年孤在東宮病重,是波頗和尚一直祈福,現在他老死了,孤就讓高昌人給玄奘送個口信,之後他就給了回信。”
“一個西行的和尚而已,太子殿下不用在意。”
“舅舅說的是。”
對舅舅來說玄奘西行與家國社稷無關的話,那就不是什麼大事。
外面的風雪又大了一些,舅舅與李靖一起走入風雪中,離開了皇城。
這座皇城沒了人就很沒意思,李承幹關上了中書省的大門,也離開了這裡。
剛走到承天門前,就見到了躬身站在這裡行着禮的吳王李恪。
“你這是怎麼了?”
李恪端正站着,道:“回皇兄,今天弟弟與高履行一起出去遊玩,馬匹吃了縣民的桔梗。”
“嗯,你是來受罰的?”
“正是。”
李承幹看了看四下,問道:“那高履行呢?”
“回皇兄,高履行被劉仁軌揍了一頓,聽說是把腿打斷了,不休養三五月多半好不了。”
李承幹揣着手擡頭看着承天門,問道:“是你的馬,還是高履行的馬?”
李恪回道:“是高履行的馬,因弟弟也在場,此事與弟弟也脫不了干係,高履行還想收買劉仁軌,當場被打斷了腿,之後高履行被丟在了京兆府,父皇已知道這件事了,弟弟前來領罰。”
事情發生了,李恪沒有想着逃避而是直接來領罰,倒是不錯。
李承乾笑道:“父皇還沒發話嗎?”
“弟弟等着父皇回話。”
“你這屬於交友不慎,往後少於高履行他們來往,跟着有問題的人相處,出問題也是遲早的事。”
李恪神色板正道:“皇兄教訓得是。”
言罷,李承幹走入了承天門,現在的父皇應該在甘露殿。
休沐的這些天也沒有見到父皇,快走到甘露殿的時候,李承幹見到了一個婦人也欠身站在殿前。
她衣着華貴,此刻站在雪中,欠身施禮,任由風雪落在身上。
在她的身邊還有幾個宮女。
李承幹問向一旁的太監,道:“楊妃站在這裡做什麼?”
太監小聲道:“是來替吳王殿下領罰的。”
悄悄話的聲音有點大,落入了楊妃耳中,她轉過身又是行禮道:“太子殿下。”
李承幹尷尬地點了點頭,道:“恪弟就在承天門外站着領罰。”
楊妃低聲道:“恪兒喜好遊獵,身爲母妃早有預料,他肯定會闖禍,身爲恪兒的母妃,沒有教導好孩子,該來領罰。”
李承幹看了眼漫天的風雪,又道:“其實恪弟的本性不壞,他只是交友不慎。”
“這也是身爲母妃沒有教導好兒子,讓他交友不慎。”楊妃面向甘露殿,又道:“陛下!臣妾罪加一等。”
後宮裡這些事,平時都是母后在管。
自己這個做太子的屬於是什麼都不知道。
這楊妃看着與母后的年紀相當,時而眼神低垂。
李承幹走入甘露殿,就見到正在拼着拼圖的父皇。
“你也是來給恪兒求情的?”
“孤是來看望父皇的。”
“嗯,讓那小子在承天門外站着。”
李承幹頷首道:“明知道咸陽縣是劉仁軌的地盤,還去闖禍真是笨死了。”
“太子殿下言之有理,陛下!臣妾未管教好孩子,請陛下責罰。”
這位楊妃的聽力真夠好的,李承幹小聲道:“父皇,舅舅近來時常勸兒臣。”
“你怎麼了?輔機要勸你?”
“舅舅說父皇徹夜玩樂實屬不該,讓兒臣多來勸勸,這也是御史臺的意思。”
“呵呵呵……”李世民怪笑道:“你自己都管不好自己還來勸諫朕?”
“是呀,兒臣也這麼認爲。”
“欠條的事父皇不用放在心上。”
見到陛下的動作一頓,太監忽然跪在地上,哭着道:“陛下,老奴什麼都沒聽到,明天就出宮再也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