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的意思很簡單,既是討論,就該暢所欲言,何以到了這個時候,個個默不作聲了。
只是這話的效果不大,太后皺了皺眉頭,便道:“既然諸卿都是惜字如金,那麼哀家就點名問了,兵部,可有什麼諫言?”
被點到了名,那兵部尚書也只好出班,便道:“臣的建議,是遣散了爲好,勇士營屬於禁衛,兵部無權署理,可禁衛那兒卻又約束不住,現在鬧出了這樣大的民怨,可見這些勇士營的官兵平時是何等的猖狂,身爲禁衛,竟是如此的目無法紀,若是不狠狠整治一下,這是置國法軍紀於何地?”
他倒是想索性將人裁了,這是最一了百了的辦法。
可站在對面的一干武官,就顯得怫然不悅了,而今的武官,有不少都是北燕一戰中脫穎而出,他們的父祖輩們有不少人都曾在那一戰立過功勞,或多或少的,他們對這勇士營是頗有一些感情的,現在兵部尚書動輒就要裁撤,令他們頗覺得不滿。
“臣看……”有人站了出來,卻是兵部右侍郎王甫恩。
王甫恩和顏悅色地道:“貿然裁撤,只怕也欠妥當,不如再給這勇士營一次洗心革面的機會,不過……臣早就曾和內閣陳學士進言,要對付這等頑劣之徒,必須施以教化,因此臣的建議是,先教化着看看。”
這王甫恩的話說得很漂亮,不過許多人心裡卻是不以爲然,教化……教化有個什麼用?若是真有用,那還專門廷議討論做什麼?
不過這也不得不承認,王甫恩說的話漂亮,這種漂亮話最大的特點就是誰也不得罪,說穿了就是和稀泥。
太后沉默了良久,不發一言。
姚文治的心裡嘆了口氣,也知道此事暫時也只能擱置了,便道:“那麼就請兵部上一道章程吧。接下來可議之事……”
“臣有事要奏!”姚文治的話,卻是突的被人打斷。
衆人忍不住朝說話之人看去。
卻見一個御史徐徐站出來,行了個禮道:“臣聞,近日有新晉翰林陳凱之,竟是勾結西涼國皇子,意圖作亂,以至西涼國震動,西涼天子龍顏震怒,已派遣了使節,前來洛陽,興師問罪,此事事關重大,爲何朝廷至今,不曾過問?”
這御史慷慨陳詞:“陛下,娘娘,諸公,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是何等重要。臣只聽說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現在西涼國的皇子試圖謀篡自己父親的君位,這是不孝不忠,原本這是西涼國的家事,可現在我大陳的翰林竟也參與其中,如此大逆之舉,難道朝廷可以就此姑息嗎?”
一番話之後,殿內頓時譁然。
有人是事先聽到過一些風聲,並不在意,一開始還以爲是陳凱之得罪了大涼國,是因爲佛教的緣故,現在得知此事的細節,都不禁愕然。
篡位?
這便是大逆不道了啊,在這個封建禮教的世界,這幾乎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指控。
無論篡奪的乃是誰的國,弒的又是誰的君,這都是大逆不道啊。
任何一國的朝廷,能夠容忍這樣的人嗎?
今日你可以鼓勵別人篡奪別人的國,明日這樣的亂臣賊子,就可能動搖你的根基了。
殿中鴉雀無聲,每一個人都屏住了呼吸。
許多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朝陳凱之方向看過去。
陳凱之呢,其實早有了那麼點心裡準則,自己極有可能會在這場廷議上成爲衆矢之的,便索性眼觀鼻、筆觀心,一副淡然的樣子。
“胡言亂語!”珠簾之後的太后豈會不知此事有多嚴重。
此事,她也是第一次聽說,反而有些措手不及,可只要涉及到陳凱之的,她不管怎樣也得維護。
她心裡既氣又憂,便冷聲道:“雖說哀家廣開言路,尤其是鼓勵御史進言,可是說話,要講真憑實據爲好。”
誰也不曾想到,太后會突然有此過激的反應。
那御史本是慷慨陳詞,吐沫橫飛,誰料太后居然直接出面指責,卻是一下子有了一些膽怯。
而這殿中,最高興的人,就莫過於是北海郡王了。
陳正道心裡開心啊,一個大逆不道,還整不死你?
本王真要弄死你這個小賊,還不是像捏死螞蟻這樣容易?可本王也是講規矩的人,平時大家都說本王只曉得耍槍弄棒,今日就讓你陳凱之見識見識本王的厲害,不弄死你,本王不姓陳了。
別人怕太后,他這郡王,卻並不怕,於是毫不猶豫地闊步而出:“娘娘,臣有一言。”
見陳正道出馬,頓時給了那御史不少的勇氣。
北海郡王的背後是誰,這是不言自明的事?衆人悄悄地看向了趙王,卻見趙王面無表情,似乎與此並沒什麼牽連。
當北海郡王走出來,太后便意識到,事情顯然不只是一個小小御史這樣簡單,她反而不再怒氣衝衝了,而是淡淡道:“但言無妨!”
在來之前,糜學候就已經和陳正道商量過了,應該讓哪個御史來先拋磚引玉,而北海郡王該如何進言,陳正道心裡早有腹稿,這一次,他是勢在必得。
此時,陳正道慨然道:“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且不說這西涼乃是我大陳盟邦,兩國結好,已有數百年,歷來和睦友善,單是協助西涼皇子篡奪君位之事,便稱得上是大逆不道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人,若是我大陳還進行包庇,豈不是讓天下人所笑?娘娘……方纔說要證據,可這西涼國使豈不就是明證?他們既然遠道而來,要求捉拿陳凱之,必定是有憑有據,否則如何會這般的興師動衆?”
頓了一下,他繼續道:“何況這陳凱之,本來就包藏禍心,就如本王,他一小小翰林,就從不曾有過敬意,娘娘,此人城府極深,如今事情敗露,你看他既不請罪,也無半分羞愧之心,可見他是何等的亂臣賊子。”
“再者,現在西涼國索要此人,就算爲了兩國平素的交好,便將這陳凱之交給西涼國使,又有什麼關係?”
他雖是心裡有腹稿,可一開了口,語言的組織能力還是差了一些,本來想聲情並茂地說出點感情來,表達一下自己對亂臣賊子的憤恨之情,可說着說着,味道就有點變了,這原本的心思卻是落空了。
不過……某種意義來說,北海郡王親自出馬,就足夠了,因爲他所代表的乃是宗室,甚至足以讓人認爲這是趙王、樑王等人的授意,這樣分量的人說了話,足以讓不少大臣心裡有了數。
於是立即有人出班隨之道:“娘娘,北海郡王所言甚是,陳凱之若當真大逆不道,大陳不必包庇,君臣父子,一旦犯了大逆,自是死罪。”
許多人開始動容了,似乎有不少人躍躍欲試,落井下石,畢竟不需費什麼功夫的事。
而陳正道,心裡卻是樂了,那糜先生,倒還真是好手段,每一步都算準了,接下來理應是牆倒衆人推吧,而今許多大臣施加了壓力,而大涼人又在外部施加影響,這雙管齊下,不怕太后不就範。
就算太后再如何對這陳凱之青睞有加,難道還能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成?
這時,他瞥了一眼角落裡的陳凱之,便道:“陳凱之,事到如今,你有何話可說?”
無數人的目光,都看向陳凱之。
陳凱之只得硬着頭皮出來,然後,他徐徐地朝陛下和太后方向行了禮,接着再朝陳正道行了個禮。
陳正道則是一副與你這亂臣賊子不共戴天的樣子,怒氣沖天地道:“難道事到如今,你不該給一個解釋嗎?本王來問你,你是否和那錢盛相交莫逆?”
陳凱之臉上毫無驚慌,只是在這種場合,還是認真地回答道:“關係倒是有一些,算是認識,相交莫逆四字,就顯得言重了。”
“哈……”陳正道心裡想笑,這小子,居然這時候還想撇清關係。
陳正道的心裡,愈發的對這糜益覺得佩服起來,這糜益還真是萬事俱備,早將這一層關係打聽了個清楚。
他接着道::“你以爲本王不知嗎?那錢盛,單單在你在翰林當值的這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裡,就曾去找過你兩次,而且你們都是在公房中密談,他要進入翰林院,都需通報,在翰林院裡都記錄在案,本王倒是很想問問你,若只是泛泛之交,何以如此親密無間?”
陳凱之擡眸,看着氣勢洶洶的陳正道道:“殿下,是他來拜訪學生,說的也不過是最平常的事。”
“還想抵賴!”陳正道心裡得意,卻是語帶緊迫地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你以爲本王被矇在鼓裡嗎?你和錢謙,若只是說的平常之事,爲何他去翰林院,你這般遮遮掩掩?何況你一個翰林,爲何要與一個皇子接近?依着本王看,你就是包藏禍心,看來到現在,你還不肯承認,哼,你這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