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貨幣(一)

回到南京的劉浩然想不到的迎接他的是一場波及朝野的大風波。

在劉浩然親征北伐的一年多時間裡,總理政務大臣、內閣首席大學士李善長可謂是過足了一把手的滋味。南北諸省政務,無一不彙總至內閣,然後再由內閣諸大學士商議,或諸大學士、直學士聯席會議商議定奪,最後以內閣的名義行文各地。就是劉浩然正常的詔書也是先送至內閣,然後由內閣擬製文下傳地方。按照律制,內閣每份下傳的制文,尤其是諸學士商議擬定的制文,按照程序上都必須交由劉浩然批准方可執行,結果劉浩然先是全部留中,任其在規定時限內自動生效,後來以“不可輕怠國事”爲由,下旨給內閣,除人事安排之外的制文,可在上稟的同時着行,劉浩然如果有不同意見,可是事後加以修改。

各地官員甚至老百姓以個人名義上書給劉浩然這位皇帝的意見和“奏章”由通政司彙總,發往北方,交由劉浩然親自處理,而劉浩然不中意的留中,中意的批註意見轉交給內閣處理,除了非常緊急的事情以特旨的方式下達自己的意見外,劉浩然居然很少駁回和干涉內閣對政務的處理全文閱讀。

內閣權柄日益漸重,李善長的地位也眼看着往上漲,諸部官吏見到他都要恭敬地叫一聲“首相”或“首輔”,其他三位大學士則被稱爲“副相“或“同輔”。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李善長反而越發謹慎起來,無論官職高低,李善長遇見了總是非常和藹客氣,回到家中接見親友和外人也非常少,幾乎是閉門謝客,甚至連相府準備爲其大事操辦的五十四大壽也被阻止了,只是請了幾個好友故交,還有一家子坐在一起吃個飯而已。

李善長被劉浩然敲打過心裡已經非常有數了,他知道,自己現在看上去風光無比,實際上是如履薄冰。江南派官員雖然對自己客氣得不得了,實際上在睜大着眼睛等着自己出差,然後一涌而上,用彈劾奏章淹死自己。

那位皇帝陛下雖然遠在北方,可是南京和各地密佈他的耳目,各路消息流水介地向北送,不要說什麼大事,就是南京兩個小吏私下鬥個嘴,沒幾天詳細的條文就會擺在那位陛下的桌子前。

每當他想做些什麼時,李善長總是會想起那一天自己在朝堂上主動辭丞相位,去中書省,那位皇帝陛下夜赴府中推心置腹說的那句話:“百室,我們相交於輕賤,十幾年的君臣,不容易啊。”每次想起總是後背冒冷汗。

那雙永遠都顯得深邃的眼睛,那張永遠都充滿溫暖的臉,卻讓李善長每每不敢深想,他越來越看不透這位主上在想些什麼,會做些什麼。在他的暗中操持引導下,看上龐大無比的淮西集團已經分成了文武兩派,除了重大事情還會一致對外,很多時候那些淮西將領們與李善長並不是一路。現在劉浩然已經扶植起太平派,這將是淮西集團龐大勢力的繼承者,但是李善長在這個派系中卻絲毫沒有什麼話語權,頂多只是得到尊重而已。

浙江理學派屈服了,劉浩然便放它一條生路,它與江南派合流,立即形成了一個可以隱隱與李善長勢力抗衡的集團,還有江西學派,這個原陳友諒勢力範圍省份的勢力派系在劉浩然暗中扶植下不聲不響地崛起,等李善長和江南派發覺時,其在中樞和地方已經佔據一席之地,雖然還不能與李善長的淮西集團和江南派對抗,但是卻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只要它倒向誰,另一方就吃不消,幸好它目前還保持着中立。

李善長知道,劉浩然這麼做的原因是制衡,他絕對不允許中樞或者地方如果少了某一人或者某一派便運轉不靈,任何人都不是不可替代的,除了劉浩然自己。

在這情況,李善長知道自己的處理,因此他謹小慎微,竭力處理好每一件事,守好家等待劉浩然的回來。

可是有人卻沒有讓他清靜,呼呼地就給他燒了一把火。葉淙溫,這位江南首次科舉的探花,永嘉學派的領袖人物,於明歷二年四月以工商部主事的身份,給內閣上了一份《請行紙鈔改良貨幣折》,結結實實放了一把火。

劉浩然治理江南時就已經認識到貨幣的重要性,在他打敗陳友諒的龍鳳七年,下達了吳王制令-《鑄幣律》。在江南,任何形式的銅錢、銀錠和黃金全部停止流通,改用新鑄的貨幣。

在劉浩然建立的江南新貨幣體制中,黃金將不再進入流通領域,“凡以黃金易貨者,稅額以五倍論處”,以稅收的方式強制其成爲貨幣,而劉浩然的新貨幣就是江寧鑄幣局(南京鑄幣局)用水壓衝牀壓制的銀幣和銅幣。

銀幣爲圓形,中間無孔,一種重一兩,正面中間爲楷書“壹圓”,上環書“戶部奉詔行發”小字,下環書“龍鳳x年”發行年份,背面是龍鳳紋章,也被稱爲“龍鳳銀”或“銀圓”;一種重五錢,正面書“五錢”;一種重一錢,正面書“一錢”,背面皆同紋章,這兩種銀幣被稱爲“銀毫”全文閱讀。

銅幣也爲圓形,中間無孔,分爲幾種,一種重一錢,正面書“壹文”大字和“戶部奉行”小字,背面僅書“龍鳳x年”發行年份;一種重五錢,書“伍文”,;一種重一兩,書“壹角”;背面皆書同。

按照規定,銅幣十文當一角,十角銅幣當一錢銀幣,十錢銀幣當一圓銀幣,即一千文銅幣當一圓銀幣。這銅銀貨幣由於江南機加工工藝先進,製作的模具非常精良,用採用了先進的衝壓印製工藝,整個外形渾圓精美,而且銅幣和銀幣含量極高,很快就在市場流通起來。

百姓們可以在各級官府用舊銅幣和銀子兌換新貨幣,銀子根據成色和重量直接兌換,舊銅幣則按照一定比例。由於江南官府秉着官方吃虧,百姓受益的原則進行這一工作,所以百姓們沒有吃什麼虧,兌換工作幾年下來順利完成,而舊銅幣和銀子全部回爐,鑄造新貨幣。

根據後來增補和修改的條例,除了國內全部用新貨幣外,海外貿易也必須按照新貨幣執行。也就是說,海商帶來的黃金和白銀必須在江南和大明海關進行兌換,根據成色按照一定比例兌換成貨幣,再以貨幣購買貨品,而大明向外購買貨品,則直接支付貨幣。可以說是相當的霸道,可是大明的實力擺在這裡,銀圓很快成了海外諸地的“硬通貨”,有的地方一圓銀幣可以兌換當地的一點五兩銀子。

至於黃金,江南和大明則是隻進不出,統統放在國庫裡當儲備。

葉淙溫提出的改良貨幣折針對這施行沒有多久的貨幣,直接提出發行紙幣替代銀圓和銅幣。

葉淙溫在折中指出,首先大明,尤其是江南由於工商業迅速發展,相應的銀號和錢莊也蓬勃發展,這些錢莊和銀號爲了讓客戶免除自帶沉重銅銀幣到處走動,耗力又有風險,於是便發行銀票、票號,這些銀票和票號可以在甲地用銀幣存入時獲得,在乙地需要時從同一錢莊和銀號兌換出銀幣來,只是需要加一些“手續費”而已。這些銀票和票號,尤其是那些有信譽的大錢莊出具的銀票和票號在商人中獲得極大的歡迎,那些做大生意、動輒數千上萬銀圓的商人此後不再需要帶着沉重的銀幣和銅幣上,帶上幾張薄紙般的銀票即可。有些有信譽的大錢莊不僅分號遍佈各地,還開設在日本、高麗、占城、馬六甲等海外,甚至互相之間可以拆兌,也就是我家的銀票可以到你家錢莊去兌換銀幣。

葉淙溫指出,這些銀票和票號實際上是一種貨幣,只是這種貨幣發行權卻沒有掌握國家的手裡,因此本該國家收益的貨幣之“利“讓私人收取了。葉淙溫還通過一個詳細的數據,列出僅僅十萬銀圓的銀票收益有多大,加上銀幣換銀票相當於是將錢存進了錢莊,而取出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或短或長,錢莊變相地用一紙銀票換取了不菲的銀幣支配權。

葉淙溫大聲疾呼道:“值此國家北伐,將士用命,百姓費資之時,當改新幣制,增新利以爲國用。”

在另外一個方面,葉淙溫指出,銅是戰略物資,鑄炮要銅,造機器要銅,而大明產銅卻極少,非常窘迫,“昔日陛下爲多鑄火炮以資軍用,宮中不用一銅器”,現在卻要耗費巨大的銅去鑄貨幣,當急改之。

因此葉淙溫提出,國家開設官辦銀號錢莊,以國庫存儲金銀數量爲限,發行紙幣,通行天下。此紙幣可易物,可完稅,當然也可以到官辦銀號錢莊兌換面額相當之銀幣。

此折以上,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首先反對的是江浙大富商和大地主,衆多的錢莊銀號多是他們開設的,如行新幣制,他們各自發行的銀票、票號首先要廢除,到嘴的收益怎麼能吐出了,當然要極力反對,因此他們紛紛找到支持的江南派官員,在中樞和地方發出反對的意見,並在各自控制的邸報上大聲疾呼改制的危害全文閱讀。

他們以前元的寶鈔爲例,說元廷濫發寶鈔,實爲搜刮民脂民膏,現在葉淙溫爲邀上寵,不以百姓爲計,大發妄言。

中小商人們則意見紛紛,支持的認爲紙幣真的與銀票無異,可以極大的減輕他們的風險和負擔,而且有官府做“信用擔保”,總比私人的錢莊和銀號要強吧;反對的則認同江南派所言,此乃“困民之舉”。

至於普通老百姓則反對的據多,他們又用不着銀票,不知其中的便利,在他們看來,一張薄薄的紙的確沒有銀幣來得實在。

李善長接到這份上折,頭都大了。若是其他人,他早就加以駁斥了,關鍵葉淙溫此人深得劉浩然器重,每每奇言卻甚合“聖意”,而且他又是永嘉派的領袖之一。

永嘉派雖然地處浙東,但是卻和浙江學派、江南派水火不容,它更算得上是太平派的分支,太平派的幕後老大是誰,就是劉浩然,這難道不會是他暗中授意的?

李善長把這份建議拿到學士會議上討論,結果一開張就吵得不可開交,江南派的說這是妄言,甚至有直學士說葉淙溫當誅。

而淮西派自然力挺葉淙溫,什麼說他也是自己下屬太平派的一支,不支持他支持誰,再說了,淮西派的經濟實力多在工廠和商社,錢莊與他們沒有多少涉及,對他們的利益沒有什麼損害。

江西派則謹慎地保持中立,他們在其中沒有利益關係,自然不願意摻和進去,但是李善長和其他人都知道,江西派只不過在等待劉浩然的態度而已。對於這件與本派沒有利益牽涉的事情,當然要緊跟皇帝陛下的腳步了。

一連幾月,不但邸報上吵翻了天,支持和反對各自朝着對方噴口水,中樞更是不得了,一開會只要提及這個建議,必定是以大吵一頓收場。

李善長左右爲難,支持吧,江南派恐怕會藉此大做文章,直接把矛頭指向自己,不支持吧,恐怕自己本派這裡就交待不過去。看到劉浩然就要回到南京了,李善長開始將其擱置,請劉浩然親自處理。

李善長在內閣會議上向劉浩然稟報一年多的情況後便把這份上折呈了上去,劉浩然初略一看便放到了一邊。

聽說這件事被呈到皇帝陛下那裡,前幾日還吵得臉紅耳赤的正反雙方都屏住了呼吸,小心等待着皇帝陛下的反應,他們都知道,劉浩然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只要他支持誰,誰就能全勝。

可是劉浩然接到這份上折後卻沒有了下文,反而去忙去其他的去了。首先他去了烈士陵園,向諸位先烈祭祀,焚燒元軍旗號,並遣使攜帶部分元軍旗號前往小明王、武烈王劉福通、忠勇公趙德勝等人陵墓,焚燒以慰先靈。

接着祭祀天地,感謝老天爺這回是站在正義這一邊。然後是宗廟,告慰劉家的列祖列宗。過了一日,劉浩然去拜訪國史館院士、北方士子名士孔克堅等人,噓寒問暖。

又過了幾日,劉浩然開始分別接見臣工,先是大學士單個接見,接着是直學士,或單個,或兩三成隊接見,往下便是各部侍郎,按察院按察總使,都察院都察都御史,廉政公署專員,樞密院都司,應天府府尹,奉命趕來述職的江蘇省布政使,安徽省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西布政使。等最後接見馮國用時間已經進入到十二月中。

正在大家等得越發不安時,劉浩然命人傳李善長帶着葉淙溫和該上折另外一位作者-李道君入宮覲見。

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86章 江州(五)第289章 亂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89章 大事件(三)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32章 取江寧第251章 大明的反應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50章 氣節第92章 江上第75章 當塗城外(二)第335章 誰輸誰贏?(三)第十章第132章 泉州第13章 智取驢牌寨第121章 授銜第320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192章 家宴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17章 定遠城外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113章 中樞(四)第327章 吹響號角(二)第188章 制蓬峨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44章 有女秦羅(二)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11章 夜話第46章 方國珍第76章 風波(一)第213章 新四省第183章 貨幣(二)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174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二)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11章 夜話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三章第329章 華麗的初戰(二)第130章 福州(一)第251章 大明的反應第312章 皇帝的心思(二)第41章 治內政(一)第13章 智取驢牌寨第281章 駛向錫蘭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221章 禮部尚書胡惟庸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172章 石嶺關戰役(四)第287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四)第七章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39章 我們和了吧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118章 細川賴之(三)第220章 越陳的覆滅第82章 江州(一)第102章 中樞(二)第十章第269章 出巡之整軍第89章 大事件(三)第215章 天子之怒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227章 馬六甲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8章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第216章 大調整(一)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166章 陳氏兄弟(五)第288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五)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158章 誓師北伐第208章 丁亥日第84章 江州(三)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95章 張定邊(三)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195章 教皇使團(二)第228章 白古國第279章 太子妃第307章 幸福島海戰(一)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335章 誰輸誰贏?(三)第89章 大事件(三)第335章 誰輸誰贏?(三)第19章 目標滁州(一)第80章 餘波第42章 治內政(二)第105章 武昌(一)
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86章 江州(五)第289章 亂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89章 大事件(三)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32章 取江寧第251章 大明的反應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50章 氣節第92章 江上第75章 當塗城外(二)第335章 誰輸誰贏?(三)第十章第132章 泉州第13章 智取驢牌寨第121章 授銜第320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192章 家宴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17章 定遠城外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113章 中樞(四)第327章 吹響號角(二)第188章 制蓬峨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44章 有女秦羅(二)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11章 夜話第46章 方國珍第76章 風波(一)第213章 新四省第183章 貨幣(二)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174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二)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11章 夜話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三章第329章 華麗的初戰(二)第130章 福州(一)第251章 大明的反應第312章 皇帝的心思(二)第41章 治內政(一)第13章 智取驢牌寨第281章 駛向錫蘭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221章 禮部尚書胡惟庸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172章 石嶺關戰役(四)第287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四)第七章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39章 我們和了吧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118章 細川賴之(三)第220章 越陳的覆滅第82章 江州(一)第102章 中樞(二)第十章第269章 出巡之整軍第89章 大事件(三)第215章 天子之怒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227章 馬六甲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8章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第216章 大調整(一)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166章 陳氏兄弟(五)第288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五)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158章 誓師北伐第208章 丁亥日第84章 江州(三)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95章 張定邊(三)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195章 教皇使團(二)第228章 白古國第279章 太子妃第307章 幸福島海戰(一)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335章 誰輸誰贏?(三)第89章 大事件(三)第335章 誰輸誰贏?(三)第19章 目標滁州(一)第80章 餘波第42章 治內政(二)第105章 武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