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治內政(一)

忙完戰事的劉浩然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了內政上。當初東南戰事激烈,糧草軍用流水介地運出去,幾乎將府庫掏空了。爲了保障後勤,劉浩然幾乎連褲子都要當掉去換糧草。幸好有李善長坐鎮,指揮調度,這才勉強應付過來。在此刺激之下,劉浩然決心制定出一個完整的發展計劃來,以後的仗會越打越大,沒點家底怎麼應付。

劉浩然廢除元廷原本非常複雜的路、府、州、縣等諸多的地方編制,行省以下只設府、縣,設知府、知縣主理民政,同知、縣丞爲副,由行中書省管轄,各縣還設巡檢一名,統領巡檢司的巡捕,負責地方緝奸捕盜等治安事務。

在劉浩然的機構體制中,地方是軍政分開,府設都司,縣設縣尉,執掌地方守備防務,由行樞密院直接管轄,都司負責指揮地方守備部隊,而縣尉負責指揮和訓練各縣的民兵。劉浩然以行省丞相的身份頌布了《兵役律》,言明行省治下百姓只需要承擔一種徭役-兵役,凡十八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男丁必須接受一段時間的民兵訓練,兵器自備,但是現在爲了減輕百姓負擔,暫時由行省官府供給,凡服五年以上民兵役的青壯就可以抵衝這筆費用,而守備部隊則是從各縣的民兵中挑選,雖然沒有軍餉,但是可以免除一定的賦稅。守備和縣尉目前都是由傷殘退役的定遠軍老兵充任,他們雖然斷了一隻手,或者是失去一隻眼睛,但是不妨礙他們指揮守備部隊和訓練民兵。

劉浩然接着頌布了《勸學律》,在這部律法裡,劉浩然提出了官辦和私辦相結合,普及國民教育的龐大設想。教育機構分四級,童學、縣學、府學和行省一級的高等學府。前三級學府可官辦,也可私辦,但是必須按照行省指定的課程和教材學習,參加官府組織的統一考試。

在《勸學律》中,劉浩然要求從童學開始,學子就必須一邊學習文化知識,一邊接受軍事訓練。而且父母親送兒女讀書是一種義務,不履行義務就要受到律法的懲戒。因爲這個教育計劃耗費巨大,而且在現階段是不可能完全鋪開,但是劉浩然卻決定要堅持下去,先從應天、東南等富庶的地方試行。

儒生文人雖然對劉浩然興學重教表示讚賞,但是也有很多人對學子必須接受軍事訓練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爲,學子只要認真讀書就好了,打仗這種事情自有武夫去做。劉浩然卻堅持自己的意見:“遙想漢唐盛世,文人學子能文能武,策馬遊歷天下,一邊放着書,一邊放着劍,所以纔有漢賦唐詩留名千古,雄風遠揚域外。而前宋盛文弱武,文人學子們只知道死讀書,卻鄙視軍人武事,結果先有契丹、西夏,後來女真蒙古,累累荼毒。前車之鑑後事之師,行省的學子文人再也不能讀得一肚子書,卻手無縛雞之力。”

劉浩然更是談到:“學子文人乃國家之棟樑,不但要能治國理政,還要能行軍打仗,現在正是國家危難之際,學子們不接受軍事訓練,不知兵事,如何能行?”

在驅逐韃虜,光復中華以及前宋滅國之痛的大義下,這些儒生文人也只好捏着鼻子接受了,畢竟劉浩然把文人學子當成了國家的主人來看待,否則也不會要求這麼高。

龍鳳二年七月,劉浩然在原御史行臺府第設江寧學堂,請李習爲學正,聘各名士文人爲教授,廣收學子。並隨即在應天府、太平府、平江府、湖州府、杭州府開始推行國民普及教育。

同月,劉浩然在原集慶路達魯花赤府設江寧陸軍學堂,自任學正,以馮國用爲教務,暫設步兵科,騎兵科。計劃所有的將領都必須回來輪流學習,一邊當學生,一邊當教師,總結自己的前期作戰經驗,並教給輪流前來學習的軍官們。

劉浩然又開始籌備開辦江寧水師學堂,準備自任學正,以俞廷玉爲教務,暫設海防科、海事科。

在陸軍學堂裡有一批特殊的學生,他們就是童子營。這些以各地孤兒和軍中遺孤組成、視劉浩然爲父兄的童子忠誠度是無可置疑的,而且他們絕大部分都選擇了從軍。劉浩然根據他們的特長和意向,選擇了十二歲到十八歲的一批人送入陸軍學堂學習,這些人將來是劉浩然控制軍隊的骨幹。

而受此影響,軍中各將領們也要求將子弟送入陸軍學堂學習,而且很多文官也是聞風而動,要求將家中的老二、老三安排進陸軍學堂。他們的算盤都很精,現在這年頭正是軍興,而且江南的實力擺在那裡,鐵了心的官員們留下長子讀書繼承家業就好了,其他兒子送去從軍,雖然危險性很大,可是一旦立下軍功,那麼家族有文武功勳支撐,想不興旺都不行。

劉浩然順勢設立了江寧陸軍童學,專門接受將領官員十二歲以上的兒子前來就讀,然後直升陸軍學堂。

劉浩然又設置了江寧工匠學堂,專門學習冶煉、鍛造、機造等技術,對於儒生文人的一些非議,劉浩然回答道:“行省大行教育,而讀書出來能考入高等學府,併成才做官只有少數。而國家正是用人之際,不能讓大部分學子白白浪費,必須給他們也謀個出路。

儒生學子們也不好反駁,他們知道,就算是行省重開科舉,那錄取的人也太少了,要想讓行省一邊打仗,一邊養着一大堆的讀書人,這也不太現實。而且這些儒生學子在心裡也認爲,讓大部分科舉無望的學子去學習工匠這樣“賤業”,正好與他們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劃清了界限,突出了他們的重要性。不過劉浩然就要花費更多的力氣去鼓勵學子們不要再往獨木橋上擠,改爲學習工匠技術。

劉浩然接着開始整頓土地政策,經過戰亂,有些地方的地主被席捲一空,有些地主卻依然擁有大量的土地。爲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劉浩然沒有打土豪分田地,而只是找了些曾經與蒙古人、色目人狼狽爲奸、禍害鄉里、民憤極大的地主豪強出來鎮壓了一番,把他們的良田家產沒收,以平民憤,還有元廷賜給江南各地寺廟的大量田地,也被找了藉口沒收,只留下少量田地讓寺廟維持生計。但是這些人數太少,獲得的良田也足以分配,劉浩然就大力開耕荒地,丈量無主田地,把治下的大批流民和貧窮百姓安置下來。

對於大部分依然保持現狀的地主豪強,劉浩然從幾方面入手,首先他確定了最高田租,保證佃農們的生計,而且劉浩然廢除了按人丁收稅,確定賦稅按田地畝數收取,確保了國家能夠最大限度從田產獲利,所以江南行省雖然賦稅定得低,但是收上來的總數卻不低。

劉浩然接着又頌布了《贖奴律》,宣佈行省出錢從地主豪強手裡贖買因爲戰亂而賣身淪爲奴僕的百姓,價錢比市價高三成,不過是分五年付清。而自願被官府贖買的百姓可以分得田地,用糧食支付一半的贖買費用後就可獲得自由,與一般百姓無異。劉浩然明白,經濟的發展必須要解放一大批勞動力,讓他們直接爲自己的政權輸送物產糧食。

按照行省陸續頌布的律法,行省境內的礦產、茶葉、瓷器、絲綢、棉等物資暫時必須或有官府開辦,或由官府監管,私人不得隨意出售。當然了,行省不會讓各商戶地主吃虧,大家都需要獲利。在官府的統一管理下,這些東西獲得了壟斷地位,避免了惡性競爭,外地商旅或者海商必須付出高價才能購買這些物產,而這些東西在北方、在海外可都是暴利,商旅們爲了能拿到貨,價高也只好認了。於是行省官府獲得了大量賦稅,商戶、地主們也獲得頗豐的盈利。

江南行省在境內實行關稅制度,也就是除了購買和出售,商賈不用交以前數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一下子降低了他們的成本,使得他們趨利而至,雲集江南。而行省可以利用不同物產的關稅不同,控制物產的流入和流出。例如最重要的糧食,“出口稅”居然比瓷器、茶葉還要貴上好幾倍,運出去幾乎沒有任何盈利,而“進口稅”卻極低,甚至還有補貼。只要能從日本、暹羅、越陳收集糧食運到江南,就能收穫頗豐,然後再收購瓷器、絲綢回去,又是一筆利潤。而在規劃中做爲劉浩然戰略扶植的棉花出口稅就定得很高,而成品棉布卻定得極低,而且還有越來越低,有退稅補貼的趨向,算上賦稅,收購棉花還不如直接採購棉布。劉浩然相信,逐利而生的商人會算清楚這筆帳的。

在劉浩然的指導下,江南行省的工匠,加上張士誠送過來的精英工匠,江寧、當塗兩地的工場發展得越來越好,鋼鐵工場開始成型,大批機械被研製出來。尤其是劉浩然關注的紡織機,經過近兩年的研發,終於獲得了成功。在前宋和現在所用的幾十錠水力大紡車的基礎上,加上劉浩然對機械的指點,將紗錠由橫向改爲自立,並立了上百個紗錠,不但效率提高,紡出的棉紗質量又好。而跟進研製出來水力織布機更是把棉布織造提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劉浩然將松江府確定爲棉布織造的重點區域,這個出黃道婆的地區,不但出產大量的棉花,棉紡歷史也悠久。行省將民間的織工集中起來,在河邊擇地修建了巨大的廠房,應用新技術新機器,開始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

隨後還有新開設的水力榨油場、水力絲綢紡織場、水力造紙場、水力印刷場等等相繼在江南各地開設,看着這些工場源源不斷輸出的產品,然後換成滾滾的錢財,衆多的地主富商把這些工場看成了聚寶盆。

看到把大家的饞勁都勾引起來後,劉浩然宣佈這些民用品工場官府準備全部放開,交由民間經營,只要遵守官府的關稅制度和監管就好了。聽到這個好消息,地主富商們蜂擁而至,紛紛要求分一杯羹。但是入股的條件卻讓他們有點躊躇,行省官府不要錢財,只接受田地折價入股。

幾經猶豫和爭論,有些開明的地主富商咬着牙轉讓了很大一部分田地,入股這些工場,而更多的地主富商卻在繼續猶豫着,畢竟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土地是最重要的。過了幾年,隨着南北海路的開通,棉布、絲綢、紙張等物品需求大增,入股的地主富商數錢數得手軟,而堅守土地的地主富商由於行省慢慢恢復了元氣,加上各處荒地大量開耕和軍屯,糧食、棉花等農作物連連豐收,糧價、棉花價格持續下降,他們的收入反而降低了。

有了教訓和例子,在行省新一輪增設工場的時機,大批地主富商紛紛轉讓良田,入股工場,就這樣,在劉浩然揮動的經濟大棒下,江南各地開始向資本社會的雛形轉變,數量巨大的工場主、大商家涌現出來,形成了一個新的龐大羣體,開始向傳統的地主羣體發起挑戰。

龍鳳二年十月,劉浩然頌布《權利律法》,宣佈所有爲行省交納賦稅的人,包括普通百姓、地主、工場主、商人都是在爲國家做奉獻,他們用自己的賦稅和義務支援着驅逐韃虜、光復中華的大業,所以也應當享有相應的權利,而這些權利包括享有人身安全和財產的保護權、享有對官府支配賦稅的知情權等等。在這部律法中,劉浩然首先明確提出了權利、義務和責任等概念,他指出,如今各地義軍紛起,爲得就是推翻元廷殘暴的統治,如果行省不重視和保護民衆的權利,那麼與元廷舊有的體制又有什麼區別。

這一律法在大江南北掀起巨瀾,有說好,有說不好,議論紛紛。而劉浩然利用一批御用文人,在新設的《江南邸報》上撰文,評論前唐宋和元廷的體制不同,指出唐宋朝時政治清明,權利制衡,百姓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權利,而元廷完全以一種奴隸主和奴隸的關係和思想統治天下,蒙古人以外,無不是其奴隸,談什麼自由和權利。

在國家、民族大義上,堅持舊思想的儒生文人就不好正面反駁了,只好從君臣、父子倫理上進行辯論,這下又被御用文人抓住把柄了,他們撰文指出行省的《權利律法》不是要建立一個無君無父的體制,而是要恢復被元廷廢棄的民重思想。他們高舉聖人旗號,尤其是孟聖,開口閉口就是“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說江南行省的《權利律法》正是在執行和貫徹這一思想,而開口閉口君臣倫理,剝奪他人權利和自由的簡直就是在爲蒙古韃虜搖旗吶喊,爲他們招魂。

這頂大帽子扣下去,把那些保守儒生文人打得暈頭轉向。現在願意出山的儒生文人都清楚現在的元廷殘暴無德,已經失去天下民心,在這種形勢下被扣上元廷走狗的帽子,的確讓他們覺得自己有點冤。

做爲幕後主使人的劉浩然卻以這是學術爭論,堅決不表態支持哪一方,其實在心裡卻暗自偷樂。現在正是風雲激盪、改朝換代的年代,必須要抓住這一時機,在大家思想混亂的時候把有利於自己的思想廣播開來,他不願意走上歷史上朱元璋的老路,蒙古韃虜趕跑了,卻繼承了不少糟粕,結果搞得朱明王朝又被一幫奴隸主給滅了。

第25章 和州之戰(三)第255章 士兵王金貴(四)第287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四)第230章 威尼斯商人(一)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12章 馮氏兄弟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87章 大事件(一)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222章 新大陸第14章 清澗山(一)第125章 方氏兄弟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73章 江上血戰(三)第65章 陳友諒的野望第220章 越陳的覆滅第71章 江上血戰(一)第286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三)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82章 江州(一)第92章 江上第42章 治內政(二)第150章 風雲變幻的高麗第266章 出巡之農村調查報告第51章 大婚第295章 驚變第199章 宮內第76章 風波(一)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291章 鬥(二)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269章 出巡之整軍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87章 大事件(一)第330章 天山(一)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207章 會盟(二)第328章 華麗的初戰(一)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14章 清澗山(一)第141章 賽繆爾(二)第69章 當塗血戰(二)第39章 我們和了吧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146章 耽羅島第43章 有女秦羅(一)第289章 亂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49章 新式武器(二)第294章 暗影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28章 再戰採石磯第146章 耽羅島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5章 常遇春第69章 當塗血戰(二)第82章 江州(一)第294章 暗影第217章 大調整(二)第280章 似有友人西來第87章 大事件(一)第121章 授銜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204章 擴廓帖木兒(二)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307章 幸福島海戰(一)第5章 常遇春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151章 花落誰家第298章 定(二)第226章 陳孝閔(二)第三章第100章 最後一戰(四)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19章 目標滁州(一)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5章 常遇春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60章 劉仁本第288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五)第82章 江州(一)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77章 風波(二)第94章 張定邊(二)第283章 嚴守慎第292章 再亂第152章 五德第300章 事後(二)第5章 常遇春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86章 江州(五)第301章 事後(三)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222章 新大陸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
第25章 和州之戰(三)第255章 士兵王金貴(四)第287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四)第230章 威尼斯商人(一)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12章 馮氏兄弟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87章 大事件(一)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222章 新大陸第14章 清澗山(一)第125章 方氏兄弟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73章 江上血戰(三)第65章 陳友諒的野望第220章 越陳的覆滅第71章 江上血戰(一)第286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三)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82章 江州(一)第92章 江上第42章 治內政(二)第150章 風雲變幻的高麗第266章 出巡之農村調查報告第51章 大婚第295章 驚變第199章 宮內第76章 風波(一)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291章 鬥(二)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269章 出巡之整軍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87章 大事件(一)第330章 天山(一)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207章 會盟(二)第328章 華麗的初戰(一)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14章 清澗山(一)第141章 賽繆爾(二)第69章 當塗血戰(二)第39章 我們和了吧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146章 耽羅島第43章 有女秦羅(一)第289章 亂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49章 新式武器(二)第294章 暗影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28章 再戰採石磯第146章 耽羅島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5章 常遇春第69章 當塗血戰(二)第82章 江州(一)第294章 暗影第217章 大調整(二)第280章 似有友人西來第87章 大事件(一)第121章 授銜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204章 擴廓帖木兒(二)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307章 幸福島海戰(一)第5章 常遇春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151章 花落誰家第298章 定(二)第226章 陳孝閔(二)第三章第100章 最後一戰(四)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19章 目標滁州(一)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5章 常遇春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60章 劉仁本第288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五)第82章 江州(一)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77章 風波(二)第94章 張定邊(二)第283章 嚴守慎第292章 再亂第152章 五德第300章 事後(二)第5章 常遇春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86章 江州(五)第301章 事後(三)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222章 新大陸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