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治政

明歷四年二月十日,朱元璋回到南京交任。

“國瑞,僱傭軍團的情況怎麼樣?”

“回稟陛下,該軍士氣高漲、軍容肅嚴,可用。”朱元璋恭敬地答道。

劉浩然不由笑了笑,朱元璋真是個識貨的人,而且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僱傭兵都是日本數十年南北朝戰事歷練出來的“老兵”,作戰經驗和個人素質是不用說了,關鍵是要適應明軍的軍紀、軍法和戰術,朱元璋一句士氣高漲、軍容肅嚴就點出了這支僱傭兵經過數月的嚴格訓練,已經初步收心,而且也適應了明軍的軍紀和軍法,至於是不是適應明軍的戰術,這光靠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必須從實戰中才能看出來,所以朱元璋就沒有提及,畢竟他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了看。

“國瑞,你在中樞歷練了好幾年,想不想到地方上去歷練一下。”劉浩然沉『吟』了一下問道。

“回稟陛下,臣唯有鞠躬盡瘁,竭盡所能。”朱元璋壓抑了一下心中的激動,陛下終於願意將自己外放了。朱元璋非常清楚劉浩然的用人套路,如果要重用某人,除了中樞歷練之外,地方歷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爲這兩個地方很多東西都大不相同。例如他非常器重的羅復仁、王侍堯、葉淙溫,一個已經出任布政使,另外兩位估計忙完貨幣金融改制之後,也會出任地方了。

聽完朱元璋模擬兩可,實際上是表決心的話,劉浩然點點頭,繼續微笑着問道:“國瑞,東北戰事基本上平定下來了,你說說該如何處置?”

朱元璋心裡又是一陣狂喜,納哈出在阿蘭塞被擊敗之後,北元的勢力在東北基本上被清除乾淨了,數年的拉鋸戰,不僅損耗着東北諸族的實力,北元在東北的蒙古人、熟女直也被損耗的七七八八,剩下的都舉旗歸降,暫時老老實實做起大明的臣民。

這是個機會,朱元璋心中暗自說道,他好好斟酌了一下,然後開口道:“回稟陛下,東北現在初定,但是情況並不安穩,問題有三,一,東北地方諸族人口衆多,散居各地,二,漢人在那裡的數量過少,難以控制整個地方局勢,三,東北與漠北接壤,還會受到我大明對北元戰事的影響。”

一口氣說完這三點,看到劉浩然依然保持着微笑,朱元璋舒了一口氣,繼續說道:“回稟陛下,針對這三點,臣以爲當對症下『藥』。第一,以東北諸族勇士效命我大明有功爲由,將其家人接出原居山野之地,闢城鎮居住,子女安置官學,家眷附以工廠,一可進一步收攏其心,二則默化十數年,此一家皆是我大明子民,與其原部族再無關係。”

朱元璋這一招是分化瓦解東北諸族的勢力,現在東北諸族幾乎是全民動員,有點能力的青壯男丁都加入到明軍隊伍中,投入到對北元戰事。大明以此爲藉口,安置其家眷,肯定會打『亂』其現在以部族爲主的生活方式,削減部族族長和貴族們的影響力,加強了大明官府的控制力。

“二,加強從中原對東北移民。此移民當以屯居爲主,在要道和肥沃之地指定屯居之地,百戶爲一居,平時裡以開墾耕種爲計,閒時加強軍事訓練,待到時日,這些屯居之地便可爲城鎮。”

“三,東北與漠北接壤,中間有大嶺長河相隔,可在靠漠北草原處密佈軍屯和原東北諸族百姓屯居點,漢人屯居點和其他百姓屯居點可置之腹地。當然了,我軍對漠北的軍事壓力必須繼續保持。”

朱元璋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要改變現東北居民的人口比例,而且在東北大興安嶺、黑龍江上游一線留出一個屏障線,以軍隊屯居和原東北諸族百姓屯居做爲保證,扼制北元殘餘勢力向東北滲透,保障腹地的安全。

“國瑞你是用了一番心思,”劉浩然讚許地點點頭,“所提計策也是深思熟慮,切實可行之法。只是現在中原人口衆少,大規模移民恐怕會多有不便。”

“回稟陛下,上次臣參加了御前擴大會議,聽取了計部、工商部對北方未來數年的建議佈局,深有啓發。臣竊以爲,可在此建議上初步實行移民計劃。”

“哦,國瑞,你說清楚些。”

“是的陛下。計部、工商部對北方建議以大設工廠爲主,而工廠需要大量技工,臣以爲,可在這技工方面下工夫。北方諸省工廠技工大部分可從南方諸省調集,尤其是安徽、江蘇、浙江省,同時就地在北方諸省招募百姓加以培訓,待到數年之後,再將他們調集至東北。”

劉浩然和旁邊的馮國用、劉基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了,他所獻之法就是螞蟻搬家,北方諸省的工廠以南方調過去的技工爲主,東北工廠則以北方諸省培訓出來的技工爲主。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循序漸進,避免攤子一下來拉得過大,二是避免了南方技工一下子跑到東北嚴寒之地吃不消。南方人怕冷,跑到北方已經很吃力了,要他們去更寒冷的東北去,恐怕一時適應不了,而北方技工卻沒有這麼顧慮,應該適應地很快。

“這樣也是個辦法,”劉浩然默然想了一會道,“現在北方諸省戶籍普查已經出來了,山西省人口最多,那裡可以做爲開設工廠的重點,完備幾年後便可向東北和北方其他諸省移民。”

現在大明的工廠已經走上規模化和技術化,一箇中型工廠動輒上千人,一個大型工廠可能上萬人,因爲受當時的生產技術,只好走上這種勞動力密集的方式。而且大明工廠現在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進去,流水線作業,強調生產和管理效率,一般的百姓不經過培訓還真沒有辦法適應現在大明工廠的需要。而在這方面,南方諸省走在最前列,尤其是安徽省,已經囤積了數以十萬計的技工,完全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爲主,農業爲輔的工業大省。因爲這裡是劉浩然起家的地方,百姓又都是他的“同鄉”,對其和大明的忠誠度在諸省都是最高的。

從安徽省大規模向外“技術移民”,除了可以幫助北方的工業迅速發展之外,還可以改變地方人口和勢力的現狀,對穩定地方局勢很有幫助。

“陛下,此法甚好,移民之後安徽工廠人手的缺口可就近向兩湖和江西招募。”劉基在旁邊補充了一句道。劉浩然一聽就明白他心裡所想的深意,兩湖、江西都是原陳友諒的地盤,雖然歸附好幾年了,但是和安徽、江浙等老根據地,中間還是隔了一點東西似的。劉基此舉就是想讓兩湖、江西與安徽綁在一起,最後融爲一體。

馮國用深深地看了一眼劉基,眼睛裡閃過一道讚許的眼光。這種事要是成了,安徽的勢力將大會增強,而安徽是淮西集團的老根據地,一旦兩湖、江西在經濟上與安徽綁在了一起,淮西集團將是如虎添翼,這應該是江南派所不願意看到的。可是身爲江南派翹首的劉基就這樣提出來了,全然不顧兩派之間的利益鬥爭。這種國家利益高於私人利益的胸襟的確讓馮國用感動了一把。馮國用“隨意”地看了一眼劉浩然,發現他的眼睛裡是波瀾不驚。

“國瑞,你的想法很不錯,看來你並不限於本職,還有心多看多想,這點我很欣慰。我也對你去治理東北更有信心了。不過有一點你自己要把握好,一旦出任地方政職,可就與軍職無關了,你可要想清楚了。”

朱元璋心裡咯噔了一下,開始盤算起來。大明從江南開始,在劉浩然刻意爲之的情況下,軍政文武官員分得很清楚,根本不會出現軍政法大權一把抓的情況。而且武將派和文官派又是各成一系,互相不搭界,所以這文轉武或者武轉文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朱元璋雖然出身淮西武將,但是入了江南之後卻界定的不是很清楚,開始在樞密院任職,算是武將派,可只能算是武將派的文職人員,後來入了陸軍部,就算是文職人員的武將派了。可一旦轉任地方主政,就算是徹底爲其身份劃清界線了,以後要想轉回武職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朱元璋分析了自己在武將一職的發展前途,發現前途渺茫。現在大明名將如雲,多自己一個不多,少自己一個不少,而且大明武將越來越趨向正規化,除了第一代武將,其餘新生代都是科班出身,尤其是正在成長的“新新代武將”,他們讀完縣學就進入軍官預備學堂,軍事教育一受就是十餘年,比科班還要科班。朱元璋知道,以後大明軍隊就是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軍官和將領的天下,自己在裡面混恐怕有些力不從心。再說了,軍隊中有徐達、湯和、李文忠等人就已經足夠了,再說淮西集團不缺武將,缺的卻是文官,李善長、汪廣洋之後有些青黃不接了,缺少強有力的中樞接班人,要是自己轉做文職,他們一定都會鼎力支持自己。

想到這裡,朱元璋堅定地點點頭道:“回稟陛下,臣聽從陛下的安排,不求立多大的功,只求恪盡職責。”

“那好,我安排一下,你先去翰林院進修三個月,然後去赴任遼寧布政使一職。”劉浩然看了朱元璋一眼,點頭道。

“遵命陛下。”朱元璋雖然早就知道劉浩然要讓自己主政東北,但是拿捏不住到底是授予參政還是布政使,現在聽到劉浩然直接挑明,心裡又是一陣歡喜。

待到朱元璋退下之後,劉浩然看了看馮國用和劉基,發現兩人臉有疑『色』,便笑道:“國用,伯溫先生,你們可是捨不得國瑞轉做民職。”

馮國用笑了笑,看了劉基一眼,挑先說道:“我就怕國瑞難以勝任,遼寧政事繁瑣,勢態複雜,不好說。”

遼寧現在當然非常複雜了,那裡漢人少,諸族百姓多,而且管着那麼寬的地盤(三河省現在也歸其管),所以暫時實行軍管,真要推行民政官制,恐怕是艱難重重,非一般人難以勝任。不過這話馮國用說合適,劉基說出來就不合適了,所以馮國用搶先說破。

“我知道你們的擔憂。不過國瑞此人殺伐決斷,決事甚明,又能廣納意見,東北『亂』局正適合他一展拳腳。”

劉浩然說得都是朱元璋的優點,要不然人家也不會在正常歷史中從一個義軍元帥最後成爲開國皇帝,所以劉浩然認爲目前東北的局勢適合朱元璋這種開創『性』人才去治理,那裡很『亂』,也正好需要朱元璋這種“殺人不眨眼”的主來壓陣。

“陛下信任國瑞,他自會竭盡全力的。”劉基出來打了圓場,馮國用一聽,略一想心裡也清楚了,主政遼寧光靠朱元璋一人是不夠的,內閣自然會用心挑選幾個良臣爲參政,朱元璋在用人和決斷這方面還是有些長處的,也不用太擔心。

“陛下,越陳戰事看來是要有大進展了。”想罷後馮國用便把話題轉移。

“大進展,越陳和占城在雨天泥地裡混戰了近半年,雙方都打得精疲力竭,看上去只要我們上去戳一手指頭就行了,其實大不然。占城是有心放水,越陳自然會聰明地保持實力,而那裡山高林密,天氣又溼熱,阻力會不小啊。藍玉和湯和那邊要拿出大決心和大動作來才行。”

馮國用和劉基都是知內情的人,知道劉浩然所說的大決心和大動作是指什麼意思。馮國用點點頭道:“樞密院參軍總署制定的新策略已經下發,相信藍玉和湯和應該心中有數了。”

參軍總署的新策略是以重要城鎮爲點,河道、要道爲網,整體包圍,分片清剿,不惜任何代價殲滅該區域的抵抗力量,然後層層推進,重創越陳主力。反正打完戰人口歸占城,明軍沒有多少顧慮,僱傭軍就更不用說了。大家也明白,占城開始的時候是出了一把力,可是打到後來,和越陳一樣越發地吃力,於是便開始放起水來,越陳也裝模作樣地打得熱鬧,但是手裡留了多少實力誰也說不清楚。所以參軍總署還提出招募越陳“僞軍”做爲僱傭軍的輔助作戰力量。

說了一會軍事方面的話,劉浩然似乎心裡另有要事,馮國用和劉基便識相地告辭。

過了半個時辰,李善長和汪廣洋帶着王侍堯和葉淙溫趕來了。

李善長和汪廣洋是內閣一二號人物,主管大明政務全局和經濟發展,但是兩人在大明日異月新的快速發展下,已經開始不適應劉浩然一手主導的新經濟模式。此二人是聰明人,知道自己一是老人,深得劉浩然信任,二是在文臣中威望甚高,還壓得住陣腳,所以還留在內閣,但是要想出成績,就必須重用受“新思想”薰陶的新人。王侍堯和葉淙溫都是劉浩然一手提拔的心腹,算是“自己人”,重用他們一可以減輕自己治政吃力的壓力,二可以向劉浩然表明一個態度。所以李善長和汪廣洋聽到侍衛傳話,劉浩然有經濟大事相商,所以首先就叫王侍堯、葉淙溫跟在身邊。

果不其然,劉浩然看到王侍堯和葉淙溫,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讓李善長和汪廣洋心裡舒了一口氣。

“是這樣的,百室、朝宗,我有個新的想法,就是如何進一步推動我大明的經濟發展。”劉浩然開門見山地說道。他聽完朱元璋的一些建議,深受啓發,想到了一些新的思路。

“我想爲我大明制定一個五年計劃,即五年爲一個階段,中樞提出重點,以點帶面,全力提高我大明的經濟實力。”說罷,劉浩然便開始詳細講解起來。

劉浩然的想法是中樞內閣根據各省的情況和大明的整體經濟實力,制定一個五年發展計劃,在這五年時間裡,官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設一大批大型工廠和企業,並以此爲重點,建設外圍配套中小型工廠,然後以這些工廠爲基礎,全面提高經濟實力。

劉浩然喝了一口茶,繼續說道:“江南的經驗告訴我們,國家的經濟基礎是工農商,農我們不去說了,各省只會發展。咱們就說說這工商,沒有工就談不上商,所以這工業就是基礎,而鋼鐵等重工業又是這基礎的基礎。”

李善長和汪廣洋一邊聽着一邊點點頭,江南的發展他們是深有體會,要不是雄厚的工業基礎,尤其是鋼鐵、軍工等工業基礎,大明怎麼能如此迅速地打敗元廷,進而將北元打得這麼慘。但是這幾年的情況很清楚地顯示,光靠江南一地的基礎是不夠的,現在運輸不方便,從安徽等地將軍需運上去,耗費的人力物力太大了,要想讓整個大明固如金湯,就必須在北方也發展幾個工業基地,以此做爲對北、對西作戰的大後方。

“這是一項大工程,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好的,也不是拍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首先你們要『摸』清情況,各省的情況,礦產勘探研究所的情報,交通運轉的情況等等都要心裡有數,你們不要想着將來十幾年二十年的事情,還要想着五十年一百年後的情況,不要只顧當前蠅頭小利,還有立足於長遠。”

劉浩然說得有些口乾舌燥,也不知道李善長、汪廣洋、王侍堯、葉淙溫四人聽明白了沒有,看到他們有些茫然的眼神,劉浩然便耐下心思,詳細闡明自己的觀念。

劉浩然對於經濟發展方面的知識接觸地不多,頂多是在那個信息大爆發時代聽到的東西,外加一些什麼社和資。劉浩然一直在想,到底實行怎麼樣的經濟制度,不過朱元璋今日的一番話讓他深有啓發,在這個時代,又是自己說了算的國家,管它什麼經濟制度,實用就行。

於是劉浩然便想到了發展經濟速度最快的方式“蘇式高度集中計劃經濟”,當年斯大林就是靠這一套東西迅速完成了工業化,而新中國也是用這一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明現在是在崛起,但是劉浩然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一個無比強大的大明,這就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

於是劉浩然便決定,在國內先用“計劃經濟”把集中力量重工業和工業基礎打紮實,有了本錢便可以大搞殖民地經濟,到時便可以轉爲“資本主義”,讓大明進入快速發展的高速道。

“五年計劃你們要記住五個原則,一是分配合理,二是合理利用資源,三是配套完善,四是可持續發展,五是教育是一切的基礎。”

劉浩然所說的分配合理就是要靠重點項目拉動地方經濟,自然要在地域上進行照顧,但是也要考慮當地資源的問題,你不能因爲北京地理優勢就要在那裡搞個鋼鐵廠,那裡一沒有鐵礦二沒有大煤礦,運輸就是個大問題,所以要合理利用資源。配套完善就是工廠要建立在運輸便利的基礎上,有現有的直道或河道最好不過,如果實在沒有就必須修路,所以鋼鐵廠不能因爲合理利用資源就修在山窩窩裡,那樣修路的錢都海了去了。可持續發展的確很超前,可是劉浩然卻一直認爲,中國本土的資源可以先慢點開發,只要把工業基礎打下來就好,到時科技發展了,運輸方便了,再從其他地方運資源過來消耗,要知道,到後世經濟越發達的時代,科技是實力的一方面,資源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要是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把大明本土資源全耗光了,那就沒法玩了。

不過現在的工業聽上去“邪乎”,但是限於現在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也就那麼回事,很多“大型”工廠頂多一個鄉鎮企業,對本土的資源不會產生掠奪『性』開採和使用,所以劉浩然必須提出這一點,爲將來使用外來資源做好準備。

至於教育是一切的基礎,劉浩然執政江南就開始喊了,工廠需要人才,商業也需要人才,農業更需要人才,沒有教育怎麼能行,所以高等教育、技能教育必須跟上來,而國民基礎教育則是這兩個基礎。

說完這些,劉浩然讓李善長四人去好好考慮,畢竟光是理會這些東西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且內閣制定五年計劃,前期『摸』底、草案制定都必須劉浩然進行指點,到時在具體的事務再具體地指點。

送走李善長等人後,內侍黃公公走來來稟報道:“陛下,娘娘、太子和皇子公主殿下都在怡人閣候着。”

劉浩然一拍額頭,這纔想起,今日是秦羅的生日,劉浩然早早定下設家宴爲其祝壽,現在一家子都在那裡候着了。

第141章 賽繆爾(二)第85章 江州(四)第303章 南掌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113章 中樞(四)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171章 石嶺關戰役(三)第196 教皇使團(三)第330章 天山(一)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16章 清澗山(三)第88章 大事件(二)第19章 目標滁州(一)第92章 江上第230章 威尼斯商人(一)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49章 新式武器(二)第121章 授銜第171章 石嶺關戰役(三)第106章 武昌(二)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188章 制蓬峨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204章 擴廓帖木兒(二)第302章 事後(四)第131章 福州(二)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158章 誓師北伐第244章 威尼斯商人(五)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228章 白古國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317章 太平派的定位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32章 取江寧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183章 貨幣(二)第42章 治內政(二)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40章 龍鳳二年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299章 事後第119章 細川賴之(四)第203章 啓動第一個五年計劃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303章 南掌第31章 再戰(二)第312章 皇帝的心思(二)第285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二)第265章 出巡之出京第126章 朱元璋的音訊第153章 大明帝國第51章 大婚第30章 再戰(一)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61章 信州戰役第202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143章 雜事繁多第38章 戰東南(四)第224章 伐蜀(二)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121章 授銜第24章 和州之戰(二)第279章 太子妃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253章 士兵王金貴(二)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144章 目標高麗!第5章 常遇春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285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二)第200章 醫療和社會保障計劃第60章 劉仁本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69章 當塗血戰(二)第242章 威尼斯商人(三)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79章 安慶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257章 士兵王金貴(六)第95章 張定邊(三)第74章 當塗城外(一)第28章 再戰採石磯第330章 天山(一)第134章 南平(二)第一章第138章 回來了就好第231章 威尼斯商人(二)
第141章 賽繆爾(二)第85章 江州(四)第303章 南掌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113章 中樞(四)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171章 石嶺關戰役(三)第196 教皇使團(三)第330章 天山(一)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16章 清澗山(三)第88章 大事件(二)第19章 目標滁州(一)第92章 江上第230章 威尼斯商人(一)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49章 新式武器(二)第121章 授銜第171章 石嶺關戰役(三)第106章 武昌(二)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188章 制蓬峨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204章 擴廓帖木兒(二)第302章 事後(四)第131章 福州(二)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158章 誓師北伐第244章 威尼斯商人(五)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228章 白古國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317章 太平派的定位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32章 取江寧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183章 貨幣(二)第42章 治內政(二)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40章 龍鳳二年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299章 事後第119章 細川賴之(四)第203章 啓動第一個五年計劃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303章 南掌第31章 再戰(二)第312章 皇帝的心思(二)第285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二)第265章 出巡之出京第126章 朱元璋的音訊第153章 大明帝國第51章 大婚第30章 再戰(一)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61章 信州戰役第202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143章 雜事繁多第38章 戰東南(四)第224章 伐蜀(二)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121章 授銜第24章 和州之戰(二)第279章 太子妃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253章 士兵王金貴(二)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144章 目標高麗!第5章 常遇春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285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二)第200章 醫療和社會保障計劃第60章 劉仁本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69章 當塗血戰(二)第242章 威尼斯商人(三)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79章 安慶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257章 士兵王金貴(六)第95章 張定邊(三)第74章 當塗城外(一)第28章 再戰採石磯第330章 天山(一)第134章 南平(二)第一章第138章 回來了就好第231章 威尼斯商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