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翁府話

ps:看《帝國的朝陽》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公衆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衆號-輸入d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翁府,當來到翁府的時候,屋外的雨依然下着,春時多雨,即便是在京城同樣也是如此,雨滴落在房頂青瓦上只發出些許清脆聲響,在順着青瓦滑下的水漣中,在翁府書房內,唐浩然卻是畢恭畢敬的同翁同龢探討着問題,從泰西各強國的時事,再到國內時局,可謂是無所不談,而隨着話題回到國內,翁同龢更是不時的點着頭,偶爾更是撫須稱讚,顯然,唐浩然的每一句都講到他的心坎裡。

“相爺當然深知道光二十年,也就是五十年前的**戰爭,那一仗咱們敗了,賠了款、割讓了香港,可隨後真正的敗卻是咱們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虎門條約》和章程,英國不僅得到了香港、賠款和五口通商權,還得到了片面最惠國待遇,片面的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和軍艦進駐通商口岸的關第,隨後,美、法相繼以武力進行要挾,通過談判獲得與英國一樣,甚至超過英國的種種特權,泰西列強打開咱們的大門後,歐美小國聞風而至,紛紛要與咱們立約通商,結果當時咱們按照“天朝上國”、“理藩外交”的傳統“一視同仁”,將給予列強除割地之外的種種特權也給了那些小國。相爺,這又是爲何?”

唐浩然一口一個“相爺”只喊得翁同龢一陣心得,而此時唐浩然的這番話一說,只讓身爲清流的他立即看心心痛的說道。

“國朝當時不解泰西,唯恐因小國交涉至泰國各國沆瀣一氣,進而有損國局!”

翁同龢的解釋讓唐浩然的心底暗自一嘲,真的是這樣嗎?不過既然對方現在是自己要尋的靠山,自然不反對,更何況,在歷史上,原本這些所謂的清流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李鴻章、張之洞甚至就連同伊藤博文宣稱中國不足爲懼的原因就是因爲“中國之事盡毀於言官清流之手”,對於這種“無成事之能,卻有敗事之功”的人,還是儘量交好,最好能引以爲援的好。

“打仗敗了不可怕,這在沙場上敗了一次,咱們枕戈待旦的還能再來一次,洋人器強,咱們購器、辦廠,總能打敗他們,可泰西諸國打敗咱們的真正原因是根本上的落伍,但咱們中國,並非沒有不比泰西強的地方,比如中國之倫常名教,數百年前既爲泰西諸國提推崇,比如說,咱們的科舉制度,既爲當今世界第一等強國——英國所推崇……”

“哦,當真如此?”

翁同龢一聽英國人推崇國朝的科舉,頓時便來了興趣,這些年,大家瞧着洋人只是又羨又懼的份,雖說自以爲“以中國之倫常名教遠優於泰西各國”,但那不過是關上門來自己說來聽聽罷了,現在唐浩然這麼一位“通洋”之人,也這麼說,豈能不讓他激動。

“當然如此,數百年間,泰西各國人士對我國之科舉可謂是推崇倍至,即便是咱們在多次戰事中中失敗,泰西學者仍對我國科舉制度仍是稱道不已。廉士在《中國總論》中說:“中國通過卓越的考試製度錄用文官武將,這是他們制度惟一不同於古今任何一個偉大的君主國家的地方”……”

唐浩然引用洋人的稱讚,讓翁同龢聽了心底只顯得極爲舒服,他不時的撫須笑着,似乎非常享受這種爲洋人推崇的感覺。

“歐洲人讚賞的是咱們中國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原則: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他們認爲這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也就是在咱們的影響下,這泰西各國紛紛開始廢棄了賜官制,確立從考試中選拔文官的制度,在泰西各國中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1791年,也就是差不多一百年前,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大約是在1800年。英國有識之士早就呼籲政府效法中國科舉制度,面向全體國民,開科取士。183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1847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爲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考試。此舉受到種種非難,但英國行政改革者最終獲得勝利,應爲這是一種卓越的選拔人才的制度。1855年,英國成立了第一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直至二十年前,英國頒佈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製度最終確立。”

唐浩然說的這些,雖在《泰西策》中略有提到,但並沒有提及其與中國科舉制的關係,而此時唐浩然之所以說出這些話,卻是爲了自己的下面的話作鋪墊。

“過去泰西之強,在於其在專注工商持以科技富強之術,而現在其引我中國之科舉,文武官公斷,擇以專長能才治國,輔以富強之術,其國焉能不強!可反觀咱們中國,雖說有名教科舉之長,卻不解西洋爲何之強,如果早在五十年前,**戰爭一打敗,我們就得到教訓,不先浪費第一個二十年,再接下來徹底個三十年,我中國今天恐早已重爲世界頭頂強國,早已重回萬國來朝之盛世,又豈會有乙酉丟藩之恥?”

唐浩然口中的“乙酉藩之恥”指的是1885年因中法戰爭簽訂的《中法新約》,中國失去越南藩屬的舊事。

“據子然看,”

自從唐浩然進入書房,可謂是句句說到翁同龢心裡,雖說他傾向於變革維新,但是他所傾向的卻是“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爲原本,輔之以諸國富強之術”,其實與現在辦洋務的大臣們,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唐浩然的話自然是深得其贊同,於是便慢慢地說道。

“這五十來,難道咱們所辦的洋務,便不值一提?”

這句話,與其說是問題,倒不如說是翁同龢想從唐浩然的口中得知李鴻章他們洋務到底辦的怎麼樣。

“相爺,您身在朝中,於朝中之事,自然比晚輩更爲清楚,敢問相爺,當今辦洋務者,所求者是爲何?”

“這……”

翁同龢沉吟時,唐浩然卻說道。

“所爲者,無外四字——“富國強兵”,敢問相爺,國朝之洋務創辦三十年,富國幾何?強兵幾何?”

唐浩然的話聲落下後,看着翁同龢說道。

“國之不富,談何強兵?國之無銀,又焉能辦工廠、興礦山,闢航線、建鐵路?這些都需要銀子,沒有銀子,如何去辦?若國家有銀錢,必可建鐵路,練新軍、操海軍,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國之不富,談何強兵?”

翁同龢一言不發,靜靜地聽着,身戶部尚書,對此自然是體會頗深,這些年國朝的用度一日比一日大,許多問題,歸根到底還是銀子,他想支持張之洞辦洋務,但卻苦於財力不濟,只能勉強維持,想倡辦水師、陸師,以奪李鴻章之依持,亦苦於財力,這不論辦什麼事,歸根到底,還是要靠銀子說話,張之洞辦洋務也好,操辦水師、陸師也罷,若是有足夠的銀子,又豈會任由他李合肥猖獗至今?

“子然,那以你之見,這富國強兵,應該如何操持!”

翁同龢看着唐浩然,這唐浩然早在武昌時便有“籌財之能”,自然想到求教於他。

見翁同龢如此上道,唐浩然的心知此行的目的已經達到一半,於是便開口說道。

“不知相爺在看晚輩所著《日本變政考》,可曾注意日本明治維新,所事之改革中何者爲重?”唐浩然的反問,讓翁同龢眉頭略皺,然後說道。

“明治維新所變者雖盡仿之泰西,然其所提“和魂洋才”倒與“中體西用”,有幾分相似,也確有幾分可取之處!”

雖說翁同龢沒有回答唐浩然的問題,但唐浩然倒也沒有追問,而是贊同道。

“那是自然,日人先前千百年學之我中國,其所提者爲“和魂漢才”與現今之“和魂洋才”,具爲學習之道,雖其所行者不過“沐猴而冠”而已,然其所提者,卻依可爲我國之鑑,如數十年間,持持洋務者空談“富國強兵”卻不知如何操持,這一點,日人之道,卻可爲借鑑!”

而他之所以會提及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是爲了把其往“變法維新”上引,現在不是五年之後,沒有五年之後的戰敗對國人的思想造成的衝擊,現在談“變法維新”似乎早了點,沒有思想上的衝擊,這些以保守著稱的大員們,又豈會願意行之以變法,今天翁同龢之所以會請自己過來,在某種程度上,其不是被日本變法維新所吸引,而是爲日本的“尊皇攘夷”所吸引,對於他來說,他所重者不過只是那個皇上學生的權力,以及同李鴻章等人爭權罷了,至於所謂的變法維新,其不過只是停留在“中學爲體,西學爲重”的層次上,和這種人談變法,自然如同對牛彈琴。現在只能另闢蹊徑,從其它方面着手。

“子然,說來聽聽!”(天上掉餡餅的好活動,炫酷手機等你拿!關注起~點/公衆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衆號-輸入dd即可),馬上參加!人人有獎,現在立刻關注dd微信公衆號!)

第309章 洪潮第286章 大決戰(一)第26章 日子第122章 父子第4章 同文館(上)第86章 見聞第178章 紛亂第76章 道路第251章 走向戰爭的道路第348 寧爲中華犬第194章 賢良第161章 忠犬第104章 向着大海第34章 革命第376章 鐵釘第210章 好天氣第28章 夢想第198章 奇襲(上)第1章 美國佬的賞識第37章 太后的決定第122章 濱江第146章 抵達第191章 叔嫂第223章 伊爾庫茨克的硝煙第46章 根基第230章 交給上帝第153章 杭州義(中)第147章 袁大人的野望第168章 珍珠港第221章 爲了勝利第64章 太平洋第362章 應對之策第97章 轉變第6章 將欲行第92章 改變第56章 夜遇第114章 捅婁子第18章 軍田第203章 新官上任第36章 恩自於上第20章 誰上門第24章 對牛彈琴第118章 商憂第39章 求援第86章 新的責任第35章 臺北第63章 賭徒第37章 太后的決定第300章 革命第4章 禍害第41章 嫁衣第42章 恭王第316章 浙江風潮第174章 激盪第202章 聖彼得堡的決定第26章 何以爲重第138章 內憂之因第4章 初見且聽我忽悠第201章 激戰(下)第352章 劃時代的驚駭第44章 差遣第58章 破勢第19章 欠東風第311章 革命之初第16章 總督府第206章 興亡苦第199章 奇襲(下)第120章 濱江第15章 毒策第48章 毛遂自薦第6章 利益紛爭第47章 先謀官後做事第41章 討人情第187章 相商第32章 翁府話(下)第154章 杭州義(下)第280章 勒梅爾大海戰(三)第247章 私利第20章 督府夜話第4章 同文館(上)第48章 引進第190章 俘補第373章 雖遠必誅第199章 奇襲(下)第344章 紛亂起第86章 見聞第226章 內外第178章 父與子第101章 板上之肉第209章 牛刀小試第338章 倫敦的決斷第198章 不同之處第194章 賢良第316章 浙江風潮第219章 未來第109章 遠東第36章 翅膀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140章 出航
第309章 洪潮第286章 大決戰(一)第26章 日子第122章 父子第4章 同文館(上)第86章 見聞第178章 紛亂第76章 道路第251章 走向戰爭的道路第348 寧爲中華犬第194章 賢良第161章 忠犬第104章 向着大海第34章 革命第376章 鐵釘第210章 好天氣第28章 夢想第198章 奇襲(上)第1章 美國佬的賞識第37章 太后的決定第122章 濱江第146章 抵達第191章 叔嫂第223章 伊爾庫茨克的硝煙第46章 根基第230章 交給上帝第153章 杭州義(中)第147章 袁大人的野望第168章 珍珠港第221章 爲了勝利第64章 太平洋第362章 應對之策第97章 轉變第6章 將欲行第92章 改變第56章 夜遇第114章 捅婁子第18章 軍田第203章 新官上任第36章 恩自於上第20章 誰上門第24章 對牛彈琴第118章 商憂第39章 求援第86章 新的責任第35章 臺北第63章 賭徒第37章 太后的決定第300章 革命第4章 禍害第41章 嫁衣第42章 恭王第316章 浙江風潮第174章 激盪第202章 聖彼得堡的決定第26章 何以爲重第138章 內憂之因第4章 初見且聽我忽悠第201章 激戰(下)第352章 劃時代的驚駭第44章 差遣第58章 破勢第19章 欠東風第311章 革命之初第16章 總督府第206章 興亡苦第199章 奇襲(下)第120章 濱江第15章 毒策第48章 毛遂自薦第6章 利益紛爭第47章 先謀官後做事第41章 討人情第187章 相商第32章 翁府話(下)第154章 杭州義(下)第280章 勒梅爾大海戰(三)第247章 私利第20章 督府夜話第4章 同文館(上)第48章 引進第190章 俘補第373章 雖遠必誅第199章 奇襲(下)第344章 紛亂起第86章 見聞第226章 內外第178章 父與子第101章 板上之肉第209章 牛刀小試第338章 倫敦的決斷第198章 不同之處第194章 賢良第316章 浙江風潮第219章 未來第109章 遠東第36章 翅膀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140章 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