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半,天色剛矇矇亮,在高速追擊編隊前方航行的巡洋艦就發現了正在向西北方向航行的大艦隊,準確的說是由六艘快速主力艦組成的編隊,並且辨認出了打頭的是三艘戰列艦。
因爲在冬季,所以天色亮得晚一點。
馮承乾沒有遲疑,立即下令加速到二十四節,並且把航向調整到二百七十度。
這個時候,漢密爾頓也發現了那艘德艦。
問題是,漢密爾頓沒有提高警惕。這也難怪,因爲整個晚上,都有德艦在附近出沒,早就讓漢密爾頓麻木了。
麻木大意,讓漢密爾頓錯過了最後的機會。
別忘了,漢密爾頓這六艘戰艦的速度不比馮承乾那七艘戰艦的速度慢,只要他在這個時候轉向,馮承乾就追不上他。
這個時候,馮承乾把指揮權交給了雷德爾。
在偵察巡洋艦的指引下,雷德爾不斷的調整着航向與航速,目的只有一個:在與漢密爾頓遭遇的時候,處在最有利的位置上。
七點二十五分。“拜仁”號上的瞭望員終於看到了從左側出現的英艦。
此時,七艘德艦已經佔據了相當有利的位置,即德艦與英艦的航線夾角爲七十度,而且德艦在英艦前方。
直到這個時候,漢密爾頓都沒反應過來。
原因很簡單,太陽剛剛升起,正好照亮了位置相對靠東的大艦隊,還沒有照亮在大艦隊西邊的公海艦隊。
五分鐘後,“巴哈姆”號上的瞭望員纔看到了“拜仁”號。
此時,雙方航線的夾角已爲七十五度。
七點三十二分,在馮承乾下令後,七艘德艦整齊劃一的打出了第一輪齊射,拉開了這場海戰的帷幕。
從一開始,漢密爾頓就處於極爲不利的位置。
在德艦搶佔了t字橫列的情況下,如果強行衝擊,那麼每一艘英艦都將遭到七艘德艦的集中打擊。
漢密爾頓別無選擇,他必須轉向。
問題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
如果向左轉,就將帶着公海艦隊向南航行,而仍然在後方的主力編隊就不可能在不受阻攔的情況下突破攔截。
在漢密爾頓看來,只能向右轉,也就是與公海艦隊逆向航行。
只是,新的問題出來了。
當時,漢密爾頓依然認爲,公海艦隊在一起行動,主力就在七艘快速戰艦後方,因此向右轉的話,就會與公海艦隊主力遭遇,並且遭到十多艘戰列艦的打擊。可是,向左轉則等於把公海艦隊帶去攔截大艦隊的主力編隊。
漢密爾頓遲疑了好幾分鐘,才決定向右轉向。
顯然,他已經做出了選擇,那就是犧牲自己,保全主力編隊。
當然,在漢密爾頓看來,是不是自我犧牲還不一定,因爲他有速度優勢,而且提前完成了轉向,公海艦隊那七艘主力艦不見得追得上來。這樣一來,在與公海艦隊的主力遭遇後就能靠速度逃脫。
問題是,漢密爾頓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並不果斷。
七點四十分,漢密爾頓決定右轉時,他與馮承乾的距離已經縮短到一萬六千米,而且旗艦被擊中了兩次。雖然損傷不是很嚴重,而且有一枚穿甲彈沒有爆炸,但是英艦已經在氣勢上輸給了對手。
英艦轉向,馮承乾立即猜出了漢密爾頓的意圖。
問題是,在他後方,並沒有十二艘戰列艦。要知道,在夜間,主力編隊已經跑到高速追擊編隊前面去了。
馮承乾也別無選擇,必須把航向掉轉一百八十度。
這個時候,馮承乾也遇到了選擇上的難題,而且同樣是轉向問題。
如果向左轉,肯定會近一步縮短交戰距離,而向右轉,則會拉開交戰距離。那麼,哪種情況對德艦更有利呢?
馮承乾沒有遲疑,立即選擇了右轉,而且以最小半徑轉向。
當然,這不是某一艘戰艦的最小轉向半徑,而是艦隊的最小轉向半徑。也就是說,以艦隊裡最小轉向半徑最大的那艘戰艦爲準,即以“德夫林格”號與“呂佐”號的轉向半徑爲基準進行轉向。
“德夫林格”號與“呂佐”號在建造的時候,馮承乾還沒有回到帝國海軍。這兩艘戰列巡洋艦採用了與“毛奇”級類似的雙舵,而實踐證明,舵效並不高。三號艦,即“興登堡”號在建造的時候,馮承乾回到了帝國海軍,並且更改了設計,採用面積更大的單舵,舵效大大提高。四艘“拜仁”級在最初,也打算採用雙舵,只是建造進度稍慢,所以在建造過程中改成了單舵。
完成轉向後,兩支艦隊的間距擴大到了二萬一千米左右。
這個時候,馮承乾做了一個巧妙的戰術安排。打頭陣的四艘“拜仁”級把航向向右偏了大約五度,逐步與英艦縮短距離,而後面的三艘“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則保持轉向後的航向,與英艦保持距離。
隨即,馮承乾下達了交戰命令。
“拜仁”號與“巴登”號集中炮火打擊最前面的“巴哈姆”號,“薩克森”號對付“勇士”號,“符騰堡”號對付“馬來亞”號。後面,則是三艘戰列巡洋艦各自對付三艘英國的戰列巡洋艦。
這個交戰順序表明,馮承乾把賭注全部壓在了兩艘先服役的“拜仁”級戰列艦上。
“薩克森”號與“符騰堡”號剛服役,沒有參加過實戰,雖然接受了高強度訓練,但是官兵的素質肯定不如前兩艘姊妹艦,因此在與英艦交戰的時候,即便不落下風,也佔不到多大便宜。
如果能夠幹掉漢密爾頓的旗艦,勝利也就十拿九穩了。
至於後面戰列巡洋艦與戰列巡洋艦之間的對決,因爲保持好了交戰距離,所以三艘德艦應該能夠堅持好一陣。再說了,三艘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巡洋艦也沒有經歷戰火考驗,表現如何還未知呢。
七點五十五分,高速追擊艦隊完成轉向。
十分鐘後,“拜仁”號以二十四節的航速,與“巴哈姆”號拉平,隨即進行了轉向之後的第一輪齊射。
在七艘德艦、甚至可以說在雙方的十三艘主力艦中,“拜仁”號的戰鬥力絕對第一。
要知道,這艘戰列艦在服役之後,參加了兩次大規模海戰,取得了擊沉與重創多艘英美主力艦的戰果。相對而言,除了“巴登”號參加過一次海戰之外,雙方的其他十一艘主力艦都是第一次上戰場。
戰鬥再次打響,“拜仁”號立即用行動證明了自身的實力。
八點過七分,第三輪齊射時,“拜仁”號取得了這場戰鬥中的第二個戰果,用一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彈打斷了“巴哈姆”號的主桅杆。雖然這一炮只炸死了幾名官兵,但是卻帶來了一個意外的收穫,炸壞了“巴哈姆”號的主測距儀。結果就是,“巴哈姆”號的四座炮塔失去了統一指揮。
在只能用備用測距儀的情況下,“巴哈姆”號的炮擊準確性直線下降。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巴哈姆”號一直瞄準“拜仁”號,總共打了三十七輪齊射,卻只擊中“拜仁”號兩次,命中率不到百分之一。要知道,另外五艘英艦在這場戰鬥中的命中率都在百分之一以上。
除了“拜仁”號是當之無愧的主力之外,“巴登”號的表現也不差。
八點過九分,“巴登”號也收穫了這場戰鬥中的第二個戰果。命中點在“巴哈姆”號的後部艦橋與二號煙囪之間,除了炸飛了放置在此的六條救生艇,沒有產生更大的破壞,但是引發了一場大火。
面對兩艘德艦,而且是最厲害的兩艘德艦,“巴哈姆”號根本招架不住。
打到八點十五分,“巴哈姆”號已經被擊中了五次,卻沒有取得一個戰果,漢密爾頓也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德艦的準確炮火,不斷取得命中,欠缺的只是一點運氣。如果德艦運氣稍微好一點,那麼下一次命中,很有可能就會擊中“巴哈姆”號的關鍵部位,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繼續打下去,“巴哈姆”號佔不到半點便宜。
問題是,現在撤的話,已經來不及了。
“拜仁”級的最高航速不比“伊麗莎白女王”級慢,而且德艦在高速航行時的炮擊命中率高於英艦。更重要的是,交戰距離已經縮短到了一萬八千米左右,而且靠後的三艘英國戰列巡洋艦也被三艘德艦死死咬住,根本沒有脫身的機會。再說了,“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的最高航速比“虎”號高了兩節,與“聲望”級相當,因此三艘英國戰列巡洋艦也不大可能擺脫德艦。
此外,漢密爾頓還有一個擔憂。
德艦死咬着不放,又沒有急於靠近,讓漢密爾頓相信,公海艦隊的主力就在前方,他即將進入公海艦隊的伏擊圈。
這下,問題嚴重了。
在被七艘德艦纏住的情況下,漢密爾頓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衝破公海艦隊的伏擊圈。
也就是說,照這個樣子打下去,他連逃跑的機會都沒了。如果被公海艦隊迅速殲滅,甚至連他的主力編隊都會被七艘速度較快的德艦追上,在與大西洋艦隊會合之前,被公海艦隊殲滅。
不管漢密爾頓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他都知道,該做出自我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