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兩洋咽喉

爲了攻打美國本土,馮承乾把能夠調集到的資源都交給了顧祝同。

只是,僅僅有艦隊還遠不足以登上美國本土。

一九四六年初,在顧祝同的堅持下,馮承乾批准了攻打巴拿馬的作戰計劃。

從本質上講,馮承乾並不贊同在這個時候攻打巴拿馬,即控制巴拿馬運河,因爲這與攻打美國本土西海岸地區沒有任何關係。

雖然對美國來說,巴拿馬運河擁有無與倫比的戰略價值,在這條運河貫通後,就一直在美國的控制之下,但是從中國軍隊登陸美國西海岸的角度出發,巴拿馬運河就沒有這麼高的戰略價值了。

主要就是,沒有巴拿馬運河,中國軍隊照樣能夠攻打美國本土西海岸地區。

同樣的道理,即便控制了巴拿馬運河,也對登陸美國西海岸地區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會消耗不少兵力。

當然,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馮承乾並不主張把重點放在太平洋上。

說得簡單一些,攻打美國西海岸地區,只是政治上的需要,即中國軍隊必須搶在其他國家的軍隊之前,首先登上美國本土,並且獲得一塊獨自控制的佔領區,然後才能在瓜分美國的時候掌握主導權。

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高層漸次後首先在太平洋上用兵的原因。

只是,在成功登上美國本土之後,要不要由西向東推進。還是另闢蹊徑,中國高層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了。

顯然,馮承乾認爲,翻越洛基山脈向西推進是最蠢的方式。

在他看來。控制了美國西海岸地區之後,再移師大西洋,直接登陸美國東海岸地區纔是最理想的選擇。

這樣一來,自然沒有必要太看重巴拿馬運河。

要知道,即便中國軍隊到大西洋上作戰,也用不着經巴拿馬運河進入大西洋,最短的航線是經印度洋進入地中海,再橫跨大西洋。

顯然。在這套進攻戰略中,巴拿馬運河可有可無。

到時候,即便需要佔領巴拿馬運河,再出兵攻打也不遲。完全沒有必要在攻打美國西海岸地區之前攻打巴拿馬。

當然,馮承乾能夠做出讓步,表明顧祝同給出了較爲充足的理由。

當時,顧祝同提出了三點理由。一是佔領巴拿馬運河之後,可以切斷美國東西兩地的海上航運。而美國西海岸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物資運輸中,有百分之八十靠海運,鐵路與公路運輸只佔了百分之二十。只要佔領了巴拿馬運河,切斷了海運航線。那麼美國本土的鐵路與公路就無法向西海岸地區運送足夠多的物資,也就能削弱西海岸地區的美軍。降低攻打該地區的作戰難度。二是可以把美軍艦艇徹底趕出太平洋,讓美軍無法向太平洋派遣包括潛艇在內的作戰艦艇。也就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太平洋上的航線,降低航運損失,同時還可以減少護航作戰負擔。要知道,只要沒有巴拿馬運河,美國幾乎不可能讓潛艇進入太平洋,因爲從美國東海岸出發,除了走巴拿馬運河之外,任何一條前往太平洋的航線都超過了續航力最遠的遠洋潛艇的作戰半徑。三是通過攻佔巴拿馬運河,威懾拉美國家,讓那些一直在幫助美國的拉美國家保持中立,甚至是讓它們加入同盟國集團,增強對付美國的戰鬥力,也爲戰後控制拉美地區奠定基礎。

顯然,別說三條理由,只要一條就足夠了。

戰後,很多人都認爲,美軍沒有能夠守住西海岸地區,就與中國軍隊提前攻佔了巴拿馬運河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在丟掉了巴拿馬運河之後,送望西海岸地區的物資驟減了七成多。

雖然當時,美國本土已有兩條東西貫通鐵路,而且加拿大也有一條貫通的鐵路,但是鐵路的運輸能力遠不如海運,即便三條鐵路加在一起,也不足以爲守衛西海岸地區的美軍送去足夠多的物資。

當然,這也與美國的工業佈局有關。

雖然在大戰爆發前,美國就加強了在西海岸地區的投入,甚至出臺了一些鼓勵企業到西部地區辦廠的政策,但是受資源生產、勞動力分佈、市場需求等諸多因素影響,美國西海岸地區仍然沒有實現工業化。

大戰爆發的時候,美國的工業中心依然在東海岸地區與五大湖地區。

事實上,即便到戰爭結束,美國西海岸地區也沒有多少工廠。

結果就是,美軍需要的絕大部分物資,包括消耗量極大的彈藥,都只能在東海岸地區與五大湖地區生產,然後再送往西海岸地區。

要知道,美國不僅僅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橫垮北美大陸的國家。

這就意味着,需要橫跨北美大陸,才能把戰爭物資送到戰場上。如果全靠陸運,那麼這條運輸線路的效率不會超過跨大洋海運。

顯然,美國因此喪失了最有利的條件。

要知道,對中國軍隊來說,攻打美國本土的最大敵人,不是嚴陣以待的美軍,而是漫長的後勤補給線。如果美軍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那麼雙方就處於同樣的起跑線上,中國軍隊也就沒有劣勢了。

當然,另外兩個因素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美軍潛艇的威脅降到最低限度之後,中國海軍在海運上的損失也隨之下降,而且用於保護航線的兵力大幅度縮減。這樣一來,等同於提高了海運效率,降低了海運成本,也節約了不少兵力。

要知道,雖然美國西海岸地區有不少的大城市與港口,但是沒有大型造船廠,也沒有可以建造潛艇的造船廠。千萬別小看潛艇,特別是遠洋潛艇的建造難度。雖然潛艇的噸位比水面艦艇小得多,大戰期間最大的遠洋潛艇的水下排水量也只有三千多噸,與戰爭後期的驅逐艦相當,但是其建造難度要比驅逐艦高得多,特別是到了大戰後期,隨着潛艇的潛深與水下航速提高,對艇體質量的要求同步提高,自然對建造工藝有更高的要求,也就使得只有大型造船廠能夠建造遠洋潛艇。

可惜的是,在美國西海岸地區就沒有一家大型造船廠。

也就是說,美國西海岸地區的造船廠都無法建造遠洋潛艇。

雖然當時西海岸地區有幾家造船廠能夠建造潛艇,但是建造的都是小型近海潛艇,而這些潛艇根本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也就深入太平洋執行破交作戰任務,對中國海軍的海運航線沒有太大的威脅。

只是,真正讓馮承乾動心的,還是第三個因素。

說白了,前兩個因素都是軍事性質的,即都是爲了降低攻打美國本土的難度,而這並不一定需要通過佔領巴拿馬運河來解決,提高兵力投入、延長作戰時間、增加運輸力量等等辦法都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對馮承乾來說,攻打巴拿馬需要投入足夠多的兵力,而後期也是投入足夠多的兵力,幾乎沒有區別。更重要的是,即便這些軍事上的問題存在,也不會對最終的結果產生太大的影響,即只要投入足夠多的兵力,那麼攻佔美國本土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第三點,這與軍事沒有多大關係,主要影響在政治上。

要知道,即便到這個時候,中國在拉美地區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反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等歐洲盟國對拉美國家有很大的影響力。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國就一直與阿根廷保持着友好關係,因爲阿根廷有數百萬德裔僑民。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國還與巴西、墨西哥等國保持着不錯的關係。巴西以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而葡萄牙在這場戰爭中保持中立,實質上卻傾向於同盟國集團,主要是美英爲了軍事上的需求,出兵控制了屬於葡萄牙的亞速爾羣島,而葡萄牙多次提出抗議均沒有產生效果。至於墨西哥,因爲有衆多德裔,自然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關係較爲特殊。

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相比,中國在拉美地區的影響力幾乎爲零。

當時,唯一與中國關係較爲密切的是秘魯,主要是該國大約有三百萬中國僑民,而且大多是在最近五十年才移居過去的。

顯然,如果中國不趕緊增強在拉美地區的影響力,那麼戰後,拉美就將受德意志第二帝國控制。這樣一來,德意志第二帝國就等於控制了大西洋兩岸,也就有能力把大西洋變成自己的海洋。

可以說,這絕對不是中國當局願意看到的結果。

要知道,以大西洋爲基礎,德意志第二帝國就能在全球範圍內與中國進行對抗。

也正是如此,馮承乾等人才主張儘快把重點轉向大西洋,而最終目的除了用最小的代價擊敗美國之外,還與控制大西洋,至少是在大西洋上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擴張有很大的關係。

顯然,通過拉美地區進軍大西洋是一條捷徑。

爲此,就有必要儘快控制巴拿馬運河,扼守住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咽喉,然後再以巴拿馬爲根據地進軍拉美地區。(未完待續……)

第229章 中心海洋第576章 聲東擊西第113章 大好局勢第596章 關鍵點第40章 擴軍第192章 工程師第51章 中立第126章 變局第586章 服軟第52章 沙俄的禍根第164章 圍殲殘敵第185章 夜間惡戰第325章 好運壞運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353章 兵貴神速第298章 主力艦的舞臺第158章 野心家第23章 最後的陣地第184章 圈套第468章 風暴海洋第360章 事半功倍第46章 聯軍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596章 關鍵點第317章 大膽行動第107章 戰爭繼續第191章 輪替作戰第121章 迎頭痛擊第377章 好與壞第75章 臨時搭檔第622章 價值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118章 勝券在握第23章 最後的陣地第19章 事在人爲第82章 拷問訓練第169章 轉移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468章 風暴海洋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434章 攻擊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288章 水落石出第161章 超級戰巡第187章 優勢第120章 困獸猶鬥第57章 錢第52章 同盟軸心第568章 登陸成功第46章 臨危不亂第73章 戰機第150章 爭分奪秒第625章 前進方向第98章 伏擊圈第30章 以質爲本第17章 軍人的職責第165章 炮擊臘包爾第426章 穩步推進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50章 歐戰風雲第577章 信號第559章 關鍵二十四小時第200章 大都市第310章 勇猛精神第248章 風雨欲來第135章 出路第107章 不速之客第614章 戰略優勢第86章 相互妥協第521章 難題第51章 中立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130章 戰場外的任務第73章 戰機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48章 天上掉餡餅第216章 根源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36章 狼子野心第212章 出動第40章 多明戈少校第609章 國防部第159章 主動權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194章 軍事航天第397章 節外生枝第247章 操之過急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30章 偷襲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221章 垂死掙扎第200章 大都市第72章 相識恨晚第150章 新手與老手第10章 海軍起航第590章 爾虞我詐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129章 意義
第229章 中心海洋第576章 聲東擊西第113章 大好局勢第596章 關鍵點第40章 擴軍第192章 工程師第51章 中立第126章 變局第586章 服軟第52章 沙俄的禍根第164章 圍殲殘敵第185章 夜間惡戰第325章 好運壞運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353章 兵貴神速第298章 主力艦的舞臺第158章 野心家第23章 最後的陣地第184章 圈套第468章 風暴海洋第360章 事半功倍第46章 聯軍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596章 關鍵點第317章 大膽行動第107章 戰爭繼續第191章 輪替作戰第121章 迎頭痛擊第377章 好與壞第75章 臨時搭檔第622章 價值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118章 勝券在握第23章 最後的陣地第19章 事在人爲第82章 拷問訓練第169章 轉移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468章 風暴海洋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434章 攻擊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288章 水落石出第161章 超級戰巡第187章 優勢第120章 困獸猶鬥第57章 錢第52章 同盟軸心第568章 登陸成功第46章 臨危不亂第73章 戰機第150章 爭分奪秒第625章 前進方向第98章 伏擊圈第30章 以質爲本第17章 軍人的職責第165章 炮擊臘包爾第426章 穩步推進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50章 歐戰風雲第577章 信號第559章 關鍵二十四小時第200章 大都市第310章 勇猛精神第248章 風雨欲來第135章 出路第107章 不速之客第614章 戰略優勢第86章 相互妥協第521章 難題第51章 中立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130章 戰場外的任務第73章 戰機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48章 天上掉餡餅第216章 根源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36章 狼子野心第212章 出動第40章 多明戈少校第609章 國防部第159章 主動權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194章 軍事航天第397章 節外生枝第247章 操之過急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30章 偷襲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221章 垂死掙扎第200章 大都市第72章 相識恨晚第150章 新手與老手第10章 海軍起航第590章 爾虞我詐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129章 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