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對富貴軍這種瘋狂的活動最先做出反應的是太平軍,在得知整個江蘇已經陷入混亂後天國諸王們都是大喜過望,南京城裡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李富貴與清廷的決裂,大家都相信這是天父用他那無所不能的神力幫助天國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諸位王爺們經過討論覺得現在還必須沉住氣,畢竟現在富貴妖和清妖還沒有打起來,這時更應該坐山觀虎鬥。

北京的養心殿裡咸豐正在大發脾氣,把下面送上來的奏報扔了一地,軍機處的幾位大臣站在下面大氣都不敢出一聲,實際上南方的事情肅順前天就已經接到端華的求救信了,信上把事情的經過詳細地講述了一遍,隨着事件越鬧越大端華也是越來越害怕,他現在感覺到李富貴殺他的可能性與日俱增,李富貴這個漏子捅得太大了,他現在幾乎是得罪了整個官場,江蘇這麼多官員,再加上老師、門生、親友這是一個何等巨大的勢力,端華站在李富貴的角度上發現這個傢伙現在只有造反一條路可走了,如果李富貴要造反那自然第一個就要殺自己這個欽差大臣。他在信上把自己的分析也寫了出來,苦苦哀求肅順看在多年交情的份上一定要想辦法救他一命。

“雖然李富貴出了造反的確沒有什麼其它的路好走,不過看他這樣子還是不像啊,他如果想造反又怎麼會任由你隨意的寫信、上奏章,這個瘋子應該還沒有想到造反。”肅順這時暗下決心要立刻斷絕與李富貴的一切私人交往,幸好自己陷的並不深,其他人也還沒有把李富貴視爲自己的人。實際上在肅順看來端華的政治生涯已經結束了,這件事不管李富貴的下場如何,在皇帝那裡端華絕對要擔上處置不當激起兵變的罪名,現在自己所能做得也只是儘量不讓事態惡化以保住端華的一條命而已。

“端華怎麼這麼不會辦事,我讓他去查查這裡面的隱情,誰讓他把李富貴抓起來的,現在怎麼辦,安徽、河南、山東都有奏報說富貴軍蠢蠢欲動,要視富貴軍真的反了,那咱們大清國不就只剩下直隸這麼點大的地方了嗎?”

肅順在心裡嘆了口氣,這位萬歲爺和先皇一樣最喜歡推卸責任,端華這個替罪羊是當定了。

“都說話啊,朕平時養着你們都爲了什麼,怎麼到這個時候都啞巴了。”

其實大家都知道現在應該怎麼做,爲今之即只有先把李富貴安撫下來,這個傢伙又瘋又傻將來如果準備好了倒也不難對付,他再厲害還能厲害過鰲拜、年羹堯嗎?但是現在李富貴已經激起了公憤,他們每個人手裡現在都收到了一大摞告狀、訴苦的信,想來別人那裡應該也是如此,所以如果自己站出來替李富貴說好話那肯定會遭到衆人的嫉恨。

看到下面仍然擺出一幅菩薩的樣子咸豐只覺得喉頭有些發堵,“肅順,你說。”

肅順對於這個場景已經在家裡做過了好幾次推演,所以他這時倒是不慌不忙,“李富貴擅殺大臣,又囚禁欽差大臣,襲擊同僚,此子囂張跋扈斷不可留。”

這個回答讓咸豐一愣,其他諸位軍機們也在心中大呼痛快,只是有些奇怪這肅順什麼時候改了性情了,“按你這麼說,是要朕剿滅富貴軍囉?”

“萬萬不可,富貴軍現在是國家柱石,若是剿滅那豈不是白白便宜了髮匪。”肅順這裡爲咸豐留了面子,實際上他根本不相信現在朝廷能有剿滅富貴軍的能力。

“那該怎麼辦?”

“這件事投鼠忌器的確不好辦,所以我們只能徐徐圖之,現在的當務之急必須先安撫李富貴,等到這件事過去,我們可以想辦法把他和富貴軍分開,比如說可以分化拉攏他的一些部下,或者我們升李富貴做兵部尚書,調他到京師來,總之這事急不得。”

咸豐點了點頭,“李富貴的所作所爲一開始讓朕覺得他想要造反,可是仔細想想又不像。”

“你們怎麼看?”

“萬歲聖明,下臣也覺得李富貴不像是要造反,但是小心使得萬年船,我們以前對富貴軍太過於放心了。”

“有道理,不管怎麼樣先把他圈住再說。朕想讓趙尚書到南邊去一趟安撫一下李富貴,現在他是驚弓之鳥,等到他把這件事丟到腦後,麻痹大意起來以後再辦他,今天之事絕不能傳出這個大殿,我若知道誰走漏了風聲絕不輕饒。另外讓端華把這個案子了了快點滾回來。”

“皇上聖明。”

這兩天趙文香的府上可是車馬盈門,有來向他抱怨的,有來向他求情的,還有幾個跑來罵街的。趙文香的肺都快炸了,要不是那些聖人的教誨壓着他早就破口大罵了:“當年不是你們這些混蛋一趟一趟的跑來硬要把我女兒說給李富貴的嗎?那時候你們可是把李富貴誇的天上少有、地下無雙,現在又跑來說我女婿不好了,不好也是你們挑的,關老子什麼事。”

就在趙文香心不甘情不願的去安撫他那個只會捅婁子的女婿的時候,英國的艦隊轟擊了吳淞炮臺,然後又佔領了上海縣的縣衙和海關,給這個混亂的局勢又添了一把柴。楊文定對此事絲毫不敢大意,他現在正站在風暴的中心,雖然狂風巨浪並沒有打到他的身上,但是如果一步走錯那恐怕就別想翻身了。得知上海受到攻擊他急忙拍了自己的一個心腹道員前去交涉,帶回來了英國人的要求:第一,要求清政府立即就修約給與答覆,第二,嚴懲廣東那些必須爲亞羅號事件負責的官員,第三,釋放李富貴,第四,以後由英國人接管上海的海關。

前兩條楊文定雖然不敢答應但是洋人畢竟還算有個藉口,可這個釋放李富貴和接管海關真是不知道從何說起,偏偏派去的使者一見洋人還怕的要命,也不敢追問幾句。楊文定只好又派他回去再進行交涉,這樣一來二去終於弄明白了洋人的意思,要接管海關是因爲自從吳建彰被殺了以後這江海關監督就沒人管了,大家都被李富貴殺人事件給嚇住了,等到後來鬧兵亂像海關這種小事就更沒人注意了,至於要求釋放李富貴的藉口是最近由於囚禁了李富貴造成了巨大的混亂,英國在華利益受到了威脅,這種局面必須儘快結束,而現在彈壓局勢的最好辦法就是把李富貴放出來。

英國人的兩個條件讓楊文定揣摩了好半天,他是不相信吳建彰的死會和洋人有關,與剛來江蘇不久的王慶雲以及對江蘇毫無瞭解的欽差大臣不同楊文定對於吳建彰知之甚深,還在他作江蘇巡撫的時候吳建章就已經是上海道了,在楊文定看來吳建彰比李富貴還會巴解洋人。所以這裡面一定別有隱情,不過這隱情究竟是什麼楊文定並不想去弄清楚,在他看來有些事不知道或許比知道更好,他現在所思所想就是如何從兩江這個泥潭中抽出腳來,在這幾年的戰爭中他撈到了不少政治資本,只要能過得了這一關就要想辦法活動活動,看看能不能弄個兵部尚書乾乾。

楊文定不相信吳建彰會得罪洋人並不代表別人也不相信,端華在得知英國人攻打上海替李富貴出頭的時候立刻就確定了他以前的猜測,而這種傳言也逐漸向周圍的省份傳播開來,而且距離越遠故事就被編的越奇怪,吳建彰還沒到山西就已經被傳頌成了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光輝燦爛的一生都無時無刻的與洋鬼子和二鬼子作鬥爭,山西的那些善良的老百姓又怎麼會知道吳建彰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李富貴現在終於知道得罪士林的麻煩了,英國人的介入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他這幾天一直緊緊地盯着英國這隻小小的遠征艦隊。雖然還處在名義上的關押當中裡對英國人在遠東的部署仍然瞭如指掌,倒是那位總督大人幾乎兩眼一抹黑。在李富貴看來這支主要有武裝商船組成的艦隊並不是很難對付,那千把人的陸戰隊更是可以一口吃下,如果想要替自己正名只有擊潰這支英軍,但是這又與自己的戰略方針不合,在李富貴原來的計算裡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清政府、列強、太平天國這三者完全沒有妥協的可能性,那麼自己夾在中間自然可以遊刃有餘,但是沒想到英國人居然回來這麼一手。幸好兩江的輿論仍然由李富貴操縱,而那些官員雖然對李富貴恨得要死但是他們實在拉不下臉來去歌頌吳建彰,所以李富貴還不需要爲自己的後方擔心。

“若是我現在和英國人決裂那真的就陷入到四面楚歌的境地中去了,如果暗中做手腳把英國人趕走容易走漏風聲不說而且那幫傢伙只需要動動嘴這功勞就會歸到他們頭上,”李富貴苦笑了一下,“看來還是隻有那個辦法,以革命的謠言對抗反革命的謠言。”正好前期李富貴一直在造謠,不管是人員還是渠道都是現成的,現在進行一場輿論戰倒是不需要怎麼準備,不過對於此戰最後的勝負李富貴可麼多大的信心,畢竟那些士人千百年來一直掌握着話語權,所以這事還必須借力,現在是三方對立,太平天國那裡自然無力可借,至於英國人那邊撇清還來不及,只有清廷這邊還有些指望。打定主意的李富貴開始絕食,魂飛魄散的端華趕忙帶着李鴻藻跑來看看又出了什麼事。他們這幾天發現李富貴對李鴻藻的態度十分的友善,這讓端華惱火不以,本來他帶個副手是想自己唱紅臉,讓李鴻藻去唱白臉,沒想到形勢急轉直下,現在倒是李鴻藻刀切豆腐兩面光。其實他們不知道李富貴之所以對李鴻藻頗爲友善是因爲他誤認爲李灝是李鴻章的大哥,要說這次李鴻章還是蠻夠意思的,居然敢頂住壓力上書替李富貴辯解,這個出乎意料的行爲還真的讓李富貴十分感動。

當端華他們到了李富貴名義上的牢房時他們發現李富貴在那裡哭,兩個人趕忙百般開解,最後李富貴才把他絕食的原因說了出來,“富貴戴罪之身,先見疑於聖上,現在我聽說民間有都在流傳說我勾結洋人、攻打上海,出賣我大清,我是不想活了,你們也不要勸我了。”

實際上端華非常想李富貴去死,不過如果這種死需要他陪葬的話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李大人萬不可如此想不開,民間傳言自然多爲不實,謠言止於智者,等到這件案子弄個水落石出之後,這些無稽之談自然如冰雪見日消融的無影無蹤了。”要不是還需要等北京的指示端華恨不得現在就給李富貴平反昭雪,他是在禁不起這樣折騰了。

“可是我聽說那些讀書人也這麼說,聽說他們還要寫書醜化我。”

“這個有些士人被謠言矇蔽也是有的,大人且放寬心,等到真相大白他們自然會明白的。”李鴻藻也想着法開導李富貴。

李富貴搖了搖頭,“等到寫成文字,那我就遺臭萬年了,還不如在此之前死了的好。”

“大人萬萬不可有此輕生念頭,等到案子查清我和蘭孫自當盡全力爲大人辯解,畢竟大人蒙受這等屈辱我也要負很大的責任。”

“衆口鑠金,這事大人您只是盡忠職守,和您沒有關係,現在富貴以是千夫所指,了無生趣,大人請回吧。”

看到李富貴一幅懨懨的樣子端華真有點急了,他剛纔進來的時候已經發現外面的那些士兵看他的眼神更加兇狠了,“其實這件案子已經查清,大人您盡忠報國天地可鑑,奏章已經送到北京去了,這一來一回還要耗費些時間,大人一定要再多一點耐心。”

“就是現在給我平反也沒什麼用了,說出去的話就如潑出去的水,難道還能收回來嗎?”

“此事的確委屈李大人了,如果大人有什麼想法儘管說出來,只要我們能辦到就一定辦,就算是辦不到也會竭力向朝廷陳情。”李鴻藻看到勸說毫無效果就想換一個方式看看。

了這句話李富貴才漸漸收住眼淚,露出一幅不好意思的樣子,“我是個粗人,好多事情我都不懂,我只是聽說咱們大清朝的*很厲害...”

端華和李鴻藻就差沒有當場昏過去,這個李富貴他可真敢想真敢說,“本朝一向不以言罪人,不過如果有人敢故意破壞李大人的清譽,那的確應當有所懲戒,你說是不是啊,蘭孫?”

李鴻藻對於*的想法實在是很不以爲然,不過他相信李富貴並不知道真正的*是怎麼一回事,對於這件事朝廷只需要做個姿態糊弄一下他就可以了,“是啊,此時我們當立即上奏朝廷,不能人有這些流言蜚語隨意傳播下去。”

看到李富貴破涕爲笑,李鴻藻打心底裡生出一種荒唐的感覺,不過這戲還是需要演下去,“李大人已經絕食半天多了,身體要緊,趕緊弄幾個菜來。下官也感到有些餓了,不如我們就在這裡擺上桌子,大家把酒言歡如何。”

在酒桌之上李富貴才知道李鴻藻不是李鴻章的大哥,“蘭孫與少荃不是兄弟?那堂兄弟總該是了吧?”

李鴻藻笑着搖了搖頭,“就我所知少荃的兄弟中有個哥哥叫做瀚章,有個弟弟叫做鶴章,倒沒有叫鴻什麼的了。”

“你們這個輩分排的好奇怪,那你是藻字輩的囉。”

李鴻藻又搖了搖頭,“此事我在北京的時候曾問過少荃,其實少荃原出自許姓,倒是大人與下官是真正的李家後人。下官是直隸高陽人士,與大人的籍貫聊城倒是不太遠,只是不知道大人的輩分究竟是怎麼算的。”

總算李富貴機靈生生地把一句“哪個告訴你我是聊城人?”給嚥了回去,畢竟那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情了,李富貴已經幾乎把他當年編造籍貫的事給忘光了,現在想起來當時認那個老太監當叔叔真的是很無聊,也沒幫上什麼忙還得年年給他送錢。“嗨,我們家從聊城搬出來已經好幾代了,我的老子死的又早,那個什麼族譜什麼的早就不知道被弄到哪裡去了,我哪裡還搞得清自己什麼輩分。”

“這倒也沒有關係,下官實在覺得與大人有緣,不知大人是否願意與下官換貼兩家就此結爲親戚?”

“那敢情好,從今以後我就叫您大哥了。”

看着李富貴與李鴻藻的表演端華十分的納悶,如果說李鴻藻以前巴結李富貴還可以解釋爲身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的話,那剛纔的事情就很難說得通了,這官場上換貼的是本屬平常,但是這個時候和李富貴換帖子那簡直和找死沒有兩樣,這個李鴻藻不是個很笨的人啊?不過這事現在對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起碼自己的生命又多了一重保障。

起點中文網 www.cmfu.com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

第15章 國策第28章 凱瑟琳(上)第44章 交易(上)重逢作者文海第十七章第三十六章第21章 種馬關於湖南人第149章 珍珠翡翠夜光榻第一百一十九章第50章 北京條約第53章 捻子第一百零二章第三十六章第49章 活在北京第一百四十七章第153章 橫行西北(下)第131章 演習第99章 入城第157章 新的目標第23章 天國分裂第190章 過年第六十五章第十六章第25章 天津(上)第68章 出征的日子第164章 連環套(上)第156章 西出陽關第九章第一百一十四章第3章 印度起義第五十九章第133章 儒之邏輯第九十三章第77章 和平的曙光第一百二十八章第八十二章第七十二章第四十四章第十章第69章 攻克種子島第197章 海參崴第一百八十五章第28章 凱瑟琳(上)第168章 中亞的混亂第188章 攻克奉天第117章 飛行試驗第一百零二章第一百一十二章第一百一十六章第2章 大清金融形勢研討會第三十九章第一百零五章第二十四章第164章 連環套(上)第98章 破城第四十四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十一章重逢作者文海第3章 入教、彼得、聖經第一百二十五章情節發展梗概第98章 破城第一百四十一章第一百七十一章第3章 入教、彼得、聖經第94章 歸國華僑第八章第42章 五八年的冬天(下)第88章 壬戌事變第一百五十七章第157章 新的目標第三十六章第九十三章第182章 禪讓詔書第187章 經略蒙古第九十九章第九十七章第一百七十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四十九章第48章 政變第一百一十六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32章 廣東戰區(上)第36章 共產主義第111章 李府第169章 平定西北第174章 逃離巴黎第七十八章第194章 東北軍區第五十六章第七十四章第117章 飛行試驗第131章 演習第54章 回家第187章 經略蒙古
第15章 國策第28章 凱瑟琳(上)第44章 交易(上)重逢作者文海第十七章第三十六章第21章 種馬關於湖南人第149章 珍珠翡翠夜光榻第一百一十九章第50章 北京條約第53章 捻子第一百零二章第三十六章第49章 活在北京第一百四十七章第153章 橫行西北(下)第131章 演習第99章 入城第157章 新的目標第23章 天國分裂第190章 過年第六十五章第十六章第25章 天津(上)第68章 出征的日子第164章 連環套(上)第156章 西出陽關第九章第一百一十四章第3章 印度起義第五十九章第133章 儒之邏輯第九十三章第77章 和平的曙光第一百二十八章第八十二章第七十二章第四十四章第十章第69章 攻克種子島第197章 海參崴第一百八十五章第28章 凱瑟琳(上)第168章 中亞的混亂第188章 攻克奉天第117章 飛行試驗第一百零二章第一百一十二章第一百一十六章第2章 大清金融形勢研討會第三十九章第一百零五章第二十四章第164章 連環套(上)第98章 破城第四十四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十一章重逢作者文海第3章 入教、彼得、聖經第一百二十五章情節發展梗概第98章 破城第一百四十一章第一百七十一章第3章 入教、彼得、聖經第94章 歸國華僑第八章第42章 五八年的冬天(下)第88章 壬戌事變第一百五十七章第157章 新的目標第三十六章第九十三章第182章 禪讓詔書第187章 經略蒙古第九十九章第九十七章第一百七十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四十九章第48章 政變第一百一十六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32章 廣東戰區(上)第36章 共產主義第111章 李府第169章 平定西北第174章 逃離巴黎第七十八章第194章 東北軍區第五十六章第七十四章第117章 飛行試驗第131章 演習第54章 回家第187章 經略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