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 牽制(下)

在昆明等到了六月中旬,該談的事都談過了,周圍的風景名勝也都玩過了,鄧名不打算再等下去了。

“李國英在重慶聚攏了兩萬兵馬,這麼多人的口糧不可能都靠着從關中轉運。”鄧名並不知道北京正在傾力支持重慶,而是從經濟角度推測清廷會鼓勵重慶自給自足:“我們回成都去召集兵馬,趕在八月前殺到重慶城下,把李國英的莊稼都割了。”

因爲四川大部分土地都是無人區,所以明軍對重慶的偵察很困難,川西水師沒有在長江邊上偵察到清軍的軍團,但鄧名依然認爲李國英會在嘉陵江的上游組織軍屯,來解決糧食問題。當然情報收集困難不是單方面的,對於敘州和萬縣的情況,李國英同樣是靠猜測。由於水師處於弱勢,清軍的猜測依據比明軍還要少得多。就比如萬縣的屯田吧,李國英認爲袁宗第人力更充沛,吃飯的嘴也更多,不會比熊蘭在萬縣時搞得更差。

最傷心的人就是趙天霸,聽說緬甸政變後,他盼望李定國、鄧名會出兵去撥亂反正,存亡續絕也是大大的美名啊,可惜現在明軍確實沒有餘力去管藩屬的閒事。

“再等兩天吧,要是吳三桂進攻晉王,我們還要助晉王一臂之力。”趙天霸說道。

“好吧,就再等兩天。”鄧名痛快地答應了,在這兩天裡他又和李定國商談了一些聯絡的方法,以及一些互相支援的約定。

兩天一晃而過,沒有得到任何貴州來犯的消息。

“吳三桂他是屬烏龜的啊,都憋了兩年了,竟然還縮在龜殼裡不動。”趙天霸心有不甘,別人跟着鄧名出門的時候,戰事總是會找上門來,而他每次跟在鄧名身邊的時候,卻總是風平浪靜,這個問題趙天霸怎麼也想不通。

在趙天霸和鄧名離開前,李定國又和他見了一面。

“王上,卑職這便回成都去了。”趙天霸恭恭敬敬地再次向李定國行大禮。

“好,但以後趙千戶就不要稱呼我爲‘王上’了,”李定國命令道:“以後你和川軍一樣稱呼我爲大王吧。”

……

數萬壯丁在保寧和重慶之間緊張地忙碌着,把大量的輜重運到了嘉陵江口,李國英一邊認真地統計着物資的輸送量,一邊抓緊時間修補道路。這次軍事動員讓重慶的清軍獲得了很多極具價值的參考數據,將來若是清廷決心發動八萬以上的披甲強攻成都,李國英對應該徵用多少民夫、如何分配人力、哪些路段最需要重視,也都有了大概的印象。

爲了保證在秋收前突然發動一場成功的攻勢,李國英盡力把已經抵達的清軍披甲兵隱藏起來,並向他們反覆交代,此戰的最高目標是拿下萬縣,但即使做不到也沒關係,只要摧毀了袁宗第的軍屯,燒了明軍的碼頭,讓袁宗第在一年半載內緩不過這口氣就行。至於接下來的戰略,如果北京繼續加大投入,而萬縣的袁宗第也無力出擊的話,重慶就可以考慮穩紮穩打威脅敘州;如果北京同意從長計議,那李國英的主力還是要退回保寧。

不過李國英也已經看明白,清廷肯定是不會放棄重慶的,既然如此,他就開始在保寧和重慶之間修築更多的哨所和了望臺,一旦這些工事完工,嘉陵江的航運就變得更加穩固。眼下重慶的後路還稱不上很穩,缺乏地面防禦體系,使得明軍有機會通過陸路穿插到重慶後方,強行隔斷嘉陵江的航運,李國英現在就打算彌補上這些弱點。

等保寧到重慶一線完全穩固並建立起足夠多的倉庫後,清軍對劍閣、江油、成都這條線路就又有了一定的威脅,明軍無論如何都要提防清軍派出輕兵從此偷襲。這對牽制成都兵力,消耗鄧名的物資也都是有作用的。

順治十八年六月底,山西的一萬兩千綠營已經有一萬人隱藏在重慶北方,孫思克帶着五千人駐紮在更北面一些的地方。而趙良棟和王進寶的一萬五千兵馬已經抵達漢中、廣元一線,隨時可以奉命南下——這次長途行軍也是趙良棟、王進寶鍛鍊新兵的好機會,他們以本部精兵爲榜樣,帶領新兵練習交替前進和野戰紮營。在漢中和廣元之間,趙良棟和王進寶還進行了幾次夜間偷襲營地和野戰的演習。

長江航運難免有船隻失事,最近有一艘船就在重慶附近遇難,李國英俘虜了幾個明軍水手,從他們口中得知鄧名好像去了昆明。經過反覆審問,李國英覺得這個消息的真實性很高,不禁仰天大笑:“正是天助我也!”

既然如此,李國英就進一步加快行動步伐,命令重慶的部隊在七月初提前開始行動,確保中旬就能讓主攻部隊打到萬縣城下。如果在萬縣的軍事行動順利的話,八月前清軍主力就可以返回重慶。若是到時候鄧名還沒回成都,李國英甚至可以考慮再偷襲一把敘州,進一步擴大明軍水運的危險區。

不過這樣一來,趙良棟和王進寶的部隊就可能無法及時趕到,但李國英也不是很擔心,因爲鄧名不在,成都的反應肯定會變慢,無法及時動員大軍增援萬縣或是威脅重慶。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李國英讓趙良棟和王進寶馬上出發,儘快沿着嘉陵江南下,以接替出擊部隊防守重慶。

清軍緊鑼密鼓地展開行動時,鄧名帶着趙天霸和衛士趕到了嘉定州——他的二百名衛士並沒有同行而是落在後面,回程時鄧名身邊只有少量的衛士,一路換馬,以很快的速度趕回了川西,以便最後確定秋季攻勢的計劃。

“這兩個月來,重慶的韃子似乎又增兵了。”鄧名纔到嘉定州,就看到了敘州那邊送過來的情報。雖然李國英很小心地把軍隊藏起來,不過明軍船隻在重慶旁邊往返時,還是注意到重慶周圍的壯丁顯著增多,朝天門的清軍貨運也繁忙了好幾倍。

“李國英果然還是不死心啊。”鄧名認真地讀了一遍報告,判斷李國英是想進一步擴建重慶的倉庫,在這個要點上積聚更多的物資,最終還是爲攻打成都做準備。

揣着這些報告,鄧名在六月二十六日趕回了成都,留守的周開荒、李星漢也都贊同鄧名的判斷,他們估計重慶周圍的清軍總數已經多達四、五萬人,不過甲兵並沒有增多,多出來的好像都是無甲兵。

“李國英要擴建倉庫,要儲備更多的物資,在他完成準備前沒有必要在重慶集結大量的兵馬。”鄧名判斷李國英也不會讓這些無甲兵閒着,可能已經開墾了不少耕地,一個月後糧食成熟,就會去收割:“可能從今年年初開始,李國英就在重慶北面開闢了大批的軍屯,如果讓他把今年的收穫收入倉庫,那麼清軍對成都的進攻就會早早地發起。”

如果李國英現在有五萬人,想靠軍屯解決一半的糧草,他也需要屯墾十萬畝的土地,收穫二十萬石以上的糧食。明軍要是把李國英的這些糧食搶着割了,那麼成都出兵的花銷就能彌補不少,而且還能讓李國英苦不堪言。

“我們還是七月中旬再出發吧,”雖然鄧名感覺現在是最好的進攻時機,但一想到軍隊的巨大消耗,還是改變了馬上出兵的主意:“只要我們在八月以前能突然殺到重慶城下就行。”

雖然重慶的總人力不少,但是估計披甲兵可能只有五、六千人,鄧名只要動員一萬戰兵去,清軍就只能堅守城池,聽憑明軍把他們的糧食都割走。壓力不大,所以鄧名也不打算動員太早或是動員太多的兵力,以便把成都的經濟付出降到最低。

最後鄧名決定先動員一萬戰兵和兩萬輔兵,立刻向敘州集結,先把李國英嚇回城裡去。第二步再動員同樣多的軍隊,以防備李國英從保寧調來援軍。人數高達六萬的明軍應該足以對抗倉促集結的甘陝綠營,而且距離成都不太遠,還會給明軍帶來運輸和動員上的便利。

現在要擔心的就是李國英早有防備或是乾脆就是部署了一個陷阱,鄧名指示劉晉戈做好進一步動員的準備,萬一情況有變,立刻把援軍給前線派過去。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預備人員就留在成都繼續從事生產。

返回四川的時候,鄧名把雲南的特產——雞棕帶了一些。因爲雞棕難以保存,就按照李定國衛士的囑咐,裝在小陶罐裡,用茶油醃上,一路小心地帶回成都。鄧名先派人往奉節給文安之送去一部分,周開荒、穆譚、劉晉戈、賀道寧人人分到一點,還給任堂留了一份,讓去敘州的人捎給他。

文安之在雲南住過一段時間,見過這種菌類,他當天就讓人蒸了個雞蛋羹,放進一點雞棕,細細地品味。遠在敘州的任堂日後也託人捎話,說自己從來沒有吃過這麼美味的東西。唯有周開荒沒當一回事,胡亂夾在乾糧裡,帶到訓練場上去練兵,吃飯的時候三口兩口吞下肚子。

周開荒又見到鄧明的時候,想起來似乎應該客氣幾句。

“提督給的鹹菜不錯,”周開荒問道:“還有沒有啦?

“你說什麼?鹹菜?”鄧名愣了一下:“哦,謝謝你的誇獎。放心吧,以後我再不給你帶這種鹹菜了。”

第55節 壓力(下)第46節 脫逃(上)第44節 條約(上)第24節 怒潮(上)第59節 黃雀(上)第19節 感慨(上)第37節 干涉(下)第45節 合作第38節 牽制(上)第48節 打賭第45節 處置第28節 借刀第42節 送行第27節 圍攻(上)第42節 艱苦(下)第46節 證券(上)第50節 金磚第21節 煙霧(上)第16節 龍騎(下)第28節 欠條第59節 魔鬼(下)第3節 援軍第4節 推薦(下)第22節 搶攻(上)第6節 密議(上)第22節 謊言第33節 搜索第31節 呆仗(下)第27節 得兼第28節 盟軍(上)第55章 山崩第10節 麻將第15節 相識(下)第30節 劍閣第3節 信號(下)第34節 攻勢第40節 印象(下)第42節 艱苦(上)第28節 戰報第39節 哨探第53節 擒賊第21節 根基第27節 合作(下)第34節 攻勢第47節 自救第46節 脫逃(上)第52節 登陸(上)第47節 情報(上)第48節 潛逃第36節 宿命(下)第32節 爭奪(上)第39節 嚮導(上)第12節 軍旗第14節 初捷第45節 鍊金(上)第7節 變臉(下)第45節 移民第4節 國民(下)第37節 等待(下)第30節 賽跑第64節 平息(下)第36節 宿命(上)第35節 表態第49節 風氣(上)第16節 龍騎(上)第41節 阻擊第59節 議款(上)第22節 突破(下)第54節 迂迴第59節 魔鬼(下)第12節 圍困(上)第50節 懷疑第41節 失控(下)第39節 衝突(下)第41節 占卜第66節 加入(下)第43節 輕取第10節 爆破第49節 副手(下)第47節 贖買(上)第23節 波瀾(下)第34節 糊塗(上)第30節 變化(下)第35節 表態第44節 中介第25節 矇蔽第55節 報紙(上)第20節 廷議第25節 投奔(下)第4節 國民(上)第19節 忠心(上)第56節 推銷(下)第13節 試探(上)第32節 突圍第35節 面談第44節 條約(下)第45節 隊友(上)第6節 事變(下)第25節 駭浪(下)第43節 靖難(上)
第55節 壓力(下)第46節 脫逃(上)第44節 條約(上)第24節 怒潮(上)第59節 黃雀(上)第19節 感慨(上)第37節 干涉(下)第45節 合作第38節 牽制(上)第48節 打賭第45節 處置第28節 借刀第42節 送行第27節 圍攻(上)第42節 艱苦(下)第46節 證券(上)第50節 金磚第21節 煙霧(上)第16節 龍騎(下)第28節 欠條第59節 魔鬼(下)第3節 援軍第4節 推薦(下)第22節 搶攻(上)第6節 密議(上)第22節 謊言第33節 搜索第31節 呆仗(下)第27節 得兼第28節 盟軍(上)第55章 山崩第10節 麻將第15節 相識(下)第30節 劍閣第3節 信號(下)第34節 攻勢第40節 印象(下)第42節 艱苦(上)第28節 戰報第39節 哨探第53節 擒賊第21節 根基第27節 合作(下)第34節 攻勢第47節 自救第46節 脫逃(上)第52節 登陸(上)第47節 情報(上)第48節 潛逃第36節 宿命(下)第32節 爭奪(上)第39節 嚮導(上)第12節 軍旗第14節 初捷第45節 鍊金(上)第7節 變臉(下)第45節 移民第4節 國民(下)第37節 等待(下)第30節 賽跑第64節 平息(下)第36節 宿命(上)第35節 表態第49節 風氣(上)第16節 龍騎(上)第41節 阻擊第59節 議款(上)第22節 突破(下)第54節 迂迴第59節 魔鬼(下)第12節 圍困(上)第50節 懷疑第41節 失控(下)第39節 衝突(下)第41節 占卜第66節 加入(下)第43節 輕取第10節 爆破第49節 副手(下)第47節 贖買(上)第23節 波瀾(下)第34節 糊塗(上)第30節 變化(下)第35節 表態第44節 中介第25節 矇蔽第55節 報紙(上)第20節 廷議第25節 投奔(下)第4節 國民(上)第19節 忠心(上)第56節 推銷(下)第13節 試探(上)第32節 突圍第35節 面談第44節 條約(下)第45節 隊友(上)第6節 事變(下)第25節 駭浪(下)第43節 靖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