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節 加入(下)

在歡迎皇明丞相的僑民代表團中,祖籍福建南安的苑海濱站在前排,他臉上雖然掛着笑容但心裡七上八下的,滿懷着憂慮和不安。苑海濱的祖父在萬曆年就出海了,把未成年的兒子留在國內,等苑海濱的父親成年、娶親、生子後就也來呂宋,然後又輪到他長大跑海了。經過三代的經營,苑海濱已經成了富商,所以在明末鉅變的時候他能夠把南安的家人統統接出來,逃亡馬尼拉。

二十年一晃就過去了,無論對清廷當初有什麼觀感,苑海濱始終惦記着回家鄉看看。而因爲鄧名的緣故,福建的禁海令實際上也名存實亡,三年前苑海濱返回了一趟老家,還帶回了一筆銀錢,想爲家鄉修一條路,或是建一座橋,或是贊助個私塾——數百年來有點積蓄的僑商總是這樣報效家鄉,或許以後幾百年後還會如此。

因爲苑海濱是帶着錢回去的,所以耿藩委任的南安官吏也滿面笑容地出來迎接,代表全體鄉親感謝苑海濱的捐助,還表示要給他的故居上一塊牌匾。苑海濱聞言大驚失色,急忙阻止:“萬萬不可,要是鄉親們都知道小老兒給家鄉捐銀子了,那將來就可能傳到海外去,要是被紅夷知道小老兒這麼有錢,那全家就要遭殃了。”

根據幾百年來的經驗,福建的僑商明白捐助家鄉一定要低調、再低調,因爲土人、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對華人都滿懷嫉妒和痛恨,他們嫉妒華人的財富,因爲離不開華人而痛恨。華人使得馬尼拉和巴達維亞更加繁榮,週期性地掠奪華人也是馬尼拉和巴達維亞的一貫政策,因爲這樣可以讓華人掙扎在貧困線上,迫使華人去更努力地經營、繁榮當地的經濟,積蓄財富等待下一次的收割。

如果被馬尼拉或是巴達維亞知道苑海濱居然有錢捐助家鄉了,那他肯定要倒大黴了,而苑海濱也很清楚,家鄉的官府是幫不了他的。自古以來官府從來就沒幫過僑民,如果僑民不能自己設法逃回來,那官府也振振有詞,僑民曾經被懷疑過是方國珍餘黨,曾經被認爲背離仁慈君父的逆子;估計現在官府也會在冷眼旁觀之餘把僑民說成是大明同情者,或是對大清君父沒有盡到赤子義務的棄民,被紅夷和土人殺也是活該。

“我知道你們不會管我的,我也沒有指望你們管,我會自己照顧自己的。”在苑海濱拒絕福清官府的牌匾時,他就在心裡暗暗想着:“萬曆皇帝最後也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當初信了皇上的人遭到了更殘酷的屠滅——好像只有國姓爺一個人,只有他真的說到做到,因爲紅夷殺害臺灣的福建人而出兵和紅夷開戰,把臺灣的紅夷趕走了,不過國姓爺已經去世了,國姓爺已經不在了。”

今天站在隊伍前等待皇明丞相訓話時,苑海濱又一次暗暗慶幸自己當初明智地沒有接受耿藩的匾額,不然這說不定又是一樁罪名,會被明軍當做敵人拿下。想到這裡的時候,苑海濱還是有些心虛,看到鄧名在衛士的簇擁下向他們走過來時,苑海濱感到脊樑骨開始發涼,生怕對方一開口就點破了他自以爲神不知、鬼不覺的給家鄉修橋鋪路的往事,然後喝令左右把自己拿下問罪。

“皇明的官府,從來就是一個極不負責的官府。”鄧名開始了他的發言:“無論是對海外的僑民,還是對國內的子民;官府對內極力搜刮民脂民膏,對外責備僑民對朝廷不夠赤膽忠心,而無論是子民需要官府賑濟或是僑民需要官府保護時,官府都會變得非常慳吝——如果皇明的官府不是這樣冷血、殘忍,中國也不會有這場大亂。皇明就是亡了也沒有什麼可惜的,只是可嘆無數百姓因爲官府的緣故而遭到大難。”

在場的僑民聽衆都鴉雀無聲,苑海濱回憶了一下,沒錯,前面站着的是皇明的丞相,也是十幾年來明軍最著名的統帥。

“以前皇明的官府既卑鄙又怯懦,當百姓因爲苛捐雜稅而求生無路時,內地只有逃荒,沿海只能背井離鄉,而官府不反思自己的行爲,反而竭力阻撓百姓逃荒或是出海。當流民開始反抗後,官府更會橫加指責,說哪怕是官員做的有那麼一點點不妥,流民也應該呆在家裡餓死,而不是逃荒——爲了要自己活下去,就要吃甚至搶劫其他百姓的糧食,這實在太可惡了,所以官府可以不賑濟、可以不免稅,但流民若是敢不自行在家而是而是選擇逃荒就要都殺光,而且殺得理直氣壯。若是沿海百姓活不下去跑海,那被土人殺了官府也拍手叫好,誰叫你們不老老實實在國內納皇糧服徭役?死了也是報應。”

滿場寂靜無聲,鄧名深吸了一口氣:“皇明以往的做法是錯的,而帝國決心改正,帝國四川書院的陳祭酒聲明,對吃不上飯的人講道德是最大的不道德。因爲我們是人,人心是肉長的而不是鐵石,所以飢餓會讓我們痛苦,看到兒女活活餓死更會讓我們痛不欲生,爲了讓兒女能夠活下去,我們會去殺人放火,我們寧可剝奪別人的生命也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活下去。這也將是帝國未來施政秉承的理念,我們絕不讓百姓承擔將會導致他們捱餓,讓他們子女倒斃的賦稅,帝國政府也會竭力保障基本的福利。”

前世鄧名看過一本名叫《美學》的書,該書的作者和陳佐才的思路有想近之處,也認爲當人被壓迫到瀕死處境時,那一切爲了生存而採用的行爲都是道德的。不過有趣的是,這種強調個人權力的右派哲學,推導出的卻是爲了避免這種民衆自行謀生的動盪,政府必須要重視福利的左派結論,否則不道德的不是民衆而是政府;而強調集體主義的左派哲學,當個人利益無論何時都在集體利益之下這種極端思維出現後,國家就有充足的理由漠視福利,並指責每一個不肯在家餓死的人是思想落後,不懂得維護集體和國家利益——從左派哲學推導出了極右的國家政策。

“帝國有意把呂宋納入版圖,不過不是委任流官,而是用一種類似商行契約的模式來和本地的華人交易。”鄧名耐心地對在場的代表解釋起來。

墾殖團的武裝農民和原先的僑民一樣,大都也是兩廣、閩浙衣食堪憂的貧民,在四川培養出的那些墾殖團領袖幾十畝土地的號召下,登上海船來這個海外異域開拓。這些年來雖然四川極力鼓勵移民,不過也就是幾萬武裝農民而已,遠遠沒法和僑民相比,如果這幾十、上百萬原本一盤散沙的僑民和武裝農民一樣阻止起來,那帝國政府在呂宋的統治纔有可能穩固,給未來永遠將其納入版圖奠定基礎。

所有的基層官員都像商會會長一樣由僑民推舉出來,地方稅和國稅也都由呂宋的議會來確定,而向帝國繳納的國稅數量決定呂宋地區在帝國議會中的席位。而呂宋總督的任命權暫時還保留在鄧名或是後任的丞相手中,這個期限將長達二十年,二十年後呂宋地區的納稅人將會表決,是把總督的任命權繼續交給帝國丞相五年或是由他們自行來推舉。

“呂宋政府納稅,而帝國政府提供保護——任何生意一廂情願都做不長久,如果呂宋不納稅,那對帝國政府來說無利可圖自然會漸漸捨不得花錢、流血來保護呂宋政府;而呂宋政府如果光納稅而決定不了帝國政府的國策,那我估計遲早也會想着要獨立。”

鄧名雖然盡心盡力地解釋,不過他猜測在場的人有可能一時腦筋仍轉不過來,怎麼官府不是赤裸裸地收保護費而是公平買賣了?

“如果呂宋政府願意成爲帝國的一個行省,那呂宋政府需要在戰時站在帝國一邊,不得擅自對外開戰或是媾和……此外還有一個王法問題,那就是不得違背帝國的憲法原則,不得制定無限壓迫個人的法律,因爲帝國認爲處於餓斃邊緣的人做什麼都是無法預期、無法用道德約束的,所以把任何一個人壓迫到這種境地,都是對帝國的威脅——傷害我們中的一個人就是傷害我們全體。”鄧名已經準備好很多文書資料,等見面會結束後,這些僑民代表就會拿到詳盡的合同文本,詳盡地解釋帝國提出的這份契約中的每一項、每一款。

“因爲畏懼路上的惡狼,所以出遠門的人要結伴而行;因爲孤獨的人舉步維艱,所以我們需要朋友。同理我們也需要國家和官府,不過爲了永遠地消除二十年前的慘劇和大亂,帝國決心嘗試完全不同於皇明的道路,希望讓每一個子民都能因爲他納過的稅、他祖先納過的稅而得到回報,不至於在他的父母之邦凍餓而死;每一個海外的僑民只要報上‘我是中國人’,他就會受到異邦人尊重,他的安全就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證,知道如果敢於給他不公正的待遇,他的祖國會興師問罪——這是帝國努力的方向,你們願意加入嗎?”

鄧名並不要求僑民代表立刻回答,在會議結束後,鄧名又一次問周開荒:“若是南洋的華人都同意加入帝國,你們覺得會有什麼後果?”

“意味着更多的女童能活下去?”周開荒嘻嘻哈哈地說道:“提督就喜歡問我這種問題,因爲知道我肯定答不出來吧?”

“意味着我們不會再有天下大亂了。”李星漢滿臉憧憬地的說道:“如果我是他們,我就會選擇加入。”

“不,我可不敢說這樣就一定不會天下大亂了。”鄧名笑道:“我只是擔心以後就不會有大批的兩廣、閩浙人爭先恐後地回國給家鄉修橋鋪路了,因爲以後呂宋的華人會把這裡視爲自己的祖國和故鄉了。”

第39節 大捷第45節 處置第44節 夾擊(下)第57節 信件第56節 離去第13節 勇氣(上)第51節 保衛(下)第16節 攀談(上)第32節 意外第2節 目標(上)第51節 救援第56節 推銷(上)第12節 調整(上)第48節 賀禮第8節 震怒(上)第16節 鹽業第67節 守法(下)第29節 解圍(下)第31節 呆仗(上)第42節 中立(下)第41節 占卜第47節 獎勵第9節 失言第9節 授權(下)第3節 上風第60節 戰俘第18節 恐怖(上)第5節 協作(上)第13節 債務第40節 擁立第46節 戰備(下)第44節 夾擊(下)第26節 觀感第32節 吐哺第53節 衝鋒第20節 萬縣第5節 重整(下)第62節 蠢動(上)第34節 攻勢第12節 軍旗第41節 失控(上)第51節 詐敗第36節 方向(下)第12節 調整(下)第35節 捆綁第31節 佯攻(下)第37節 等待(下)第14節 應對第26節 告狀第36節 備戰第23節 瓷器第8節 戰備(下)第10節 決議(下)第23節 瓷器第18節 恐怖(下)第60節 爭奪(下)第25節 投奔(中)第5節 重整(下)第18節 恐怖(上)第30節 變化(下)第15節 戰象(下)第5節 密信第11節 攻勢(上)第33節 孤注(下)第13節 提督第7節 變臉(下)第41節 遭遇(下)第2節 軟硬(下)第31節 名將第8節 戰備(上)第14節 強攻(下)第35節 會面(下)第41節 失控(下)第37節 報告(下)第7節 變臉(上)第48節 提案第30節 劍閣第21節 闖關第16節 龍騎(下)第3節 援軍第36節 分攤(上)第40節 困境第5節 潤滑第19節 感慨(下)第37節 等待(上)第7節 仲裁(下)第6節 事變(上)第36節 修路第17節 堅壁第31節 名將第55節 報紙(下)第3節 上風第11節 實驗第22節 突破(下)第13節 試探(下)第38節 牽制(下)第55節 報紙(上)第6節 密議(下)第16節 示威
第39節 大捷第45節 處置第44節 夾擊(下)第57節 信件第56節 離去第13節 勇氣(上)第51節 保衛(下)第16節 攀談(上)第32節 意外第2節 目標(上)第51節 救援第56節 推銷(上)第12節 調整(上)第48節 賀禮第8節 震怒(上)第16節 鹽業第67節 守法(下)第29節 解圍(下)第31節 呆仗(上)第42節 中立(下)第41節 占卜第47節 獎勵第9節 失言第9節 授權(下)第3節 上風第60節 戰俘第18節 恐怖(上)第5節 協作(上)第13節 債務第40節 擁立第46節 戰備(下)第44節 夾擊(下)第26節 觀感第32節 吐哺第53節 衝鋒第20節 萬縣第5節 重整(下)第62節 蠢動(上)第34節 攻勢第12節 軍旗第41節 失控(上)第51節 詐敗第36節 方向(下)第12節 調整(下)第35節 捆綁第31節 佯攻(下)第37節 等待(下)第14節 應對第26節 告狀第36節 備戰第23節 瓷器第8節 戰備(下)第10節 決議(下)第23節 瓷器第18節 恐怖(下)第60節 爭奪(下)第25節 投奔(中)第5節 重整(下)第18節 恐怖(上)第30節 變化(下)第15節 戰象(下)第5節 密信第11節 攻勢(上)第33節 孤注(下)第13節 提督第7節 變臉(下)第41節 遭遇(下)第2節 軟硬(下)第31節 名將第8節 戰備(上)第14節 強攻(下)第35節 會面(下)第41節 失控(下)第37節 報告(下)第7節 變臉(上)第48節 提案第30節 劍閣第21節 闖關第16節 龍騎(下)第3節 援軍第36節 分攤(上)第40節 困境第5節 潤滑第19節 感慨(下)第37節 等待(上)第7節 仲裁(下)第6節 事變(上)第36節 修路第17節 堅壁第31節 名將第55節 報紙(下)第3節 上風第11節 實驗第22節 突破(下)第13節 試探(下)第38節 牽制(下)第55節 報紙(上)第6節 密議(下)第16節 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