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 根基

筆者按:看到書評區總有讀者說更新太晚,以後筆者儘量提前更新時間——

抵達奉節後,鄧名讓坐船去草堂湖停靠,自己登岸前去府城拜見文安之,第一次到奉節的時候,鄧名剛穿越到這個時代沒有多久,爬上山城這道階梯後氣喘吁吁。當時明軍上下也都把鄧名視爲富貴公子哥一般的人物,對此絲毫不感到驚奇,李星漢等人還曾建議鄧名乘轎子,這個建議當然被鄧名毫不猶豫地否決了。其後鄧名又多次攀登奉節的階梯,一次比一次輕鬆,現在鄧名已經是毫不費力,走進夔州府城時臉不紅、心不跳。

奉節早已經得到鄧名返回的消息,文安之已經讓僕人等在城門口,帶着鄧名直接前往衙門,然後走到文安之的書房去會面。

文安之對鄧名匆匆返回感到有些驚訝,等鄧名坐定後文安之馬上問道:“爲何你要回奉節,而不呆在襄陽?”

“聽說李國英有意進犯奉節,所以就立刻趕回來了。”鄧名答道,他有些奇怪文安之爲何有此一問。

“老夫坐鎮奉節,足以阻擋李國英了,何需你回來。”文安之有些不以爲然地答道,幾天前文安之就已經從下游得到了通報,知道鄧名要帶人返回,不過那時文安之還以爲會是鄧名孤身返回。剛纔白帝城方向的哨兵之前已經向奉節報告,從夔門駛出明軍船隊一眼望不到頭,現在鄧名不僅自己回來,還帶回了大批的軍隊,這就更讓文安之感到不解:“雖然萬縣、雲陽失守,但奉節豈是李賊能輕易撼動的?再說我已經讓靖國公(袁宗第)派來援軍了。我問你,這次你帶回來了多少兵馬?”

這時鄧名才意識到文安之的戰略構思大概和他不太一樣,答道:“此番末將帶回了三萬男丁,還有兩萬他們的眷屬。”見文安之皺起了眉頭,鄧名連忙解釋道:“末將打算讓這些人乘船向西,收復雲陽、萬縣,然後再次攻打重慶。”

“牛刀殺雞啊,而且重慶還是個雞肋,食之無味。重慶附近的百姓早已經逃光了,就算攻下了,留駐多少兵馬爲好?少了恐怕難以防守,多了還需要從奉節轉運糧草。”文安之搖頭道:“去歲我軍攻打重慶是爲了援助晉王,吸引吳三桂回師,現在既然已經在湖廣打開局面,還是應該集中全力攻打武昌爲上。”

“那督師爲何返回奉節?”鄧名有些奇怪地問道,當初聽說奉節遇險後,本來已經在荊州的文安之二話不說,火速趕回夔州,他本以爲文安之非常重視四川的。

“因爲若是奉節有失,韃子只要在這裡部署少量兵力就可以堵住三峽,從下游仰攻夔門可不容易……”文安之一說鄧名才明白,原來文安之是出於長遠考慮才決定放手奉節的,第一目標當然是湖廣,然後是江西,接着席捲江南,奉節只是起到一個橋頭堡的作用:“等東南平定後,王師自然會開始北伐,那時分一偏師就可以收復四川,那時如果奉節還在我們手中,王師就可以輕鬆地入川;要是奉節丟給了李賊,那就會麻煩不少。”

正是出於這個考慮,文安之纔沒有調動大軍回援,只要能守住奉節這個三峽入口就可以了。

聽文安之說完後,鄧名就開始講述自己的戰略,他告訴文安之他不但打算攻下重慶,還打算轉運大量人口到成都,這次鄧名帶回來的男丁,也不是打算編組成軍隊的,而是計劃讓他們到成都恢復生產。

鄧名說話的時候,文安之的眉頭越皺越緊,鄧名估計對方不太贊同自己的看法,就進一步解釋道:“自古王業欲興,必要深根固本。無論是漢太祖還漢光武帝,都極爲重視根基,漢太祖雖然屢敗,但靠着關中源源不斷提供的兵員、糧草,最終擊敗了項羽;漢光武也是一樣,靠着河內的根基,最終剪除了羣雄……”

聽到這裡,文安之瞅了鄧名一眼,口上不說,心裡卻在鄙夷這個毫無忠君之意的傢伙:“這小子果然是以中興的光武爲榜樣,覬覦皇上的大位了。”

而鄧名仍在繼續:“遠的不說,李自成之所以旋起旋滅,就是因爲他太不重視根本,若是李自成在攻克西安後不急着進攻北京,而是花上三、五年時間好好經營河洛,襄陽,那麼便是一片石敗了又如何?沒有根基就經不起失敗。”

文安之實在聽不下去了,重重地哼了一聲:“李自成那是逆賊,天厭之,天殛之!”

“督師說的是,末將是說若是李自成不急於求成,而是肯耐心經營領地的話……”

“也是死路一條!”文安之忍無可忍地喝道。

“督師高見。”鄧名見勢不妙,連忙轉換了話題:“反觀李定國、孫可望……”

“是晉王和孫可望。”文安之更正道。

“對,反觀晉王和孫可望,正是因爲孫可望在雲貴深根固本,西營才能武裝十萬甲士、供養數十萬大軍,雖然前後有劉文……不,有蜀王在保定敗給吳三桂,孫可望在湖南損兵折將,晉王也攻打廣州不克反倒損失慘重,但西營經得起失敗,很快就能恢復元氣,洪承疇也只能寄希望於三王內訌,這就是有根本的好處啊。”鄧名喘了一口氣,又拿出另外一個例子:“韃虜勢大難制,也是因爲洪太認真經營遼東,開墾荒地、訓練工匠,給多爾袞留下了一個能夠源源不斷提供兵員、武器的基業。”

說到這裡鄧名打住了,他估計文安之已經聽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建奴乃是跳樑小醜,難以剿滅是因爲紅城出、吳三桂等賊罔顧君恩,遼東文武不肯實心做事,並非洪太之能;至於晉王、蜀王,雖有廣州、保寧之敗而不亂,那是因爲天命在我大明,忠義之士誓死報效朝廷,不因一時的勝敗而氣餒”文安之慢悠悠地說道,然後口氣突然變得嚴厲:“你的這番言論實在太過荒謬,滑天下之大稽,以後不許再提!”

“督師高見。”鄧名低下頭,老老實實地認錯:“末將失言了。”

“嗯,知道就好。”文安之話鋒一轉:“所以你打算先取川西,把成都當成根本之地好好經營,然後再出川,或東征、或北伐?”

“正是。”鄧名點點頭。

“你的想法,讓老夫想起一個典故,就是張儀和司馬錯的爭論。”文安之瞥了鄧名一眼,見後者臉上一片茫然,知道鄧名肯定不曉得:“當初秦王問計於重臣,當先攻韓,還是先攻巴蜀?張儀主張先攻韓,認爲中原是天下腹心,人口稠密、物產豐富,是爭奪霸業所必圖,而巴蜀是荒蠻之地,不但要耗費巨大的國力奪取,更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去治理;但司馬錯不以爲然,認爲攻擊韓國必然引起山東諸國的重視,全力來與秦國爲難,他主張先取巴蜀,充實國力,然後可以後顧無憂地爭霸中原。秦王採用了司馬錯的建議,先取巴蜀。成都就是張儀所建,後來又有了都江堰,川西也變成了沃野千里。”

“督師贊同末將的主張了?”鄧名聞言一喜。

“但是你要知道,雖然最後秦國統一了六國,但中間花了幾代人的時間經營巴蜀領地,現在雖然川西缺的只是人口,但要想恢復生產,沒有五年恐怕無法建功。五年之後,說不定根基依然不穩,還需要繼續努力經營。”文安之看了鄧名一眼:“你沉得住氣嗎?”

鄧名大聲答道:“末將沉的住氣,之前無論是在湖廣還是南京,末將雖然屢戰屢勝,但其實一直感覺如履薄冰,每次戰前都忍不住想到,若是不幸戰敗,那便一無所用,幾乎再無東山再起的可能。”

“嗯,也是,總不能次次都上陣拼命,圖僥倖之勝。”文安之微微頜首,感到鄧名確實有點與衆不同,若是其他人這麼年輕,又連戰連捷,多半就會趁勝前進,直到全面勝利或是一敗塗地,就像鄧名剛纔提到的李自成一樣:“既然如此,那你有沒有想過要如何選拔官員?”

“選拔官員?”鄧名問道。

“是的,若是你要按下性子經營根基的話,就需要大量的官員助你一臂之力。”文安之一邊說,一邊不禁想到,如果鄧名真的開始經營領地,那麼很快就會有一批官吏從他手中獲得權力和地位,還會有縉紳依附,這些人逐漸鍛煉出統治的能力。將來隨着鄧名領地擴大,這些官員就會掌握越來越大的權利,直到遍佈朝野,那時鄧名對皇位的競爭力,恐怕會遠在永曆皇帝之上:“只是天子不在國內,不能開科舉。”

文安之拖長聲音說道,觀察着鄧名會不會膽大包天地跳出來,說由他來開這個科舉,但鄧名沒有什麼反應,文安之心裡一鬆——要是那樣鄧名的吃相就太難看了。

“所以你可以開幾個書院,挑一些聰明的孩子和年輕人去讀書,學習本朝律法和會典,大概三年就能有小成,到時候就可以讓他們幫你做事。”文安之心裡琢磨着:雖然不是科舉,但這些學生肯定會把鄧名視爲君師,搞不好將來裡面會出一批勸鄧名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

鄧名聞言一愣,他對這種書院沒有絲毫瞭解:“聽着很好,但末將對律法、會典都一竅不通,學識也淺薄得很,不如就由督師來開這個學院吧。”

文安之盯着鄧名看了一會兒,確認對方的這個提議確實是出自真心,也確實是因爲一竅不通才提出的,沒有其他的鬼心眼。

“老夫歲數大了,幹不了這個了。”文安之斷然拒絕:“現在我這把老骨頭,光是軍務已經累的夠嗆了,你另請高明,就讓老夫多活幾年罷。”

“末將糊塗了,督師莫怪。”鄧名聽的有些慚愧,連忙起身道歉。

“無妨,無妨。”文安之擺擺手,示意鄧名坐下說話,在心裡說道:“你打算深根固本,那老夫多半是看不到兩京光復的哪一天了,這個招數我也教給你了,剩下的還是你自己去做吧。我一世忠臣,爲大明鞠躬盡瘁,皇上和你的事是你們朱家的家務事,我可不能摻乎到這裡面來,落一個晚節不保。要是我幫你開這個書院,後世的史書上肯定要說我是個姚廣孝一般的人物,不忠於皇上,幫你出謀劃策搶奪皇位。”

……

從文安之那裡離開前,鄧名辭去了江南提督的職務,他覺得現在既然已經返回四川,再用這個職務就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了。文安之當然不反對,江南提督本來就是鄧名自封的,文安之事後雖然予以承認,但他的職務是節制川、楚、秦、豫軍務的督師,任命一個江南提督說到底還是勉強。辭去江南提督後,鄧名從文安之那裡討走了一個提督四川軍務的職務,這個文安之給起來也名正言順。

以自封始、至自辭終,江南提督一職的得失看上去都有失體統,不過這對鄧名的衛士倒沒有絲毫影響,反正鄧名就是白身他們也會忠心耿耿;對跟隨鄧名而來的士兵影響同樣很小,反正還是簡稱“提督”沒變化。

船隊不停地趕到奉節,很快草堂湖就快容納不下這麼多船隻,而後面的船依舊源源不絕地開來,奉節守軍只好加緊修築水營,以便讓更多的船隻能夠停靠進避風港。

兩天後,一萬多明軍士兵已經登上奉節,這麼大批人口的到來,讓奉節突然變得異常繁榮,附近的樵夫加班加點地砍柴,但貨物總是供不應求,一運到夔州府城城門口就被搶購一空。

實力大增的奉節守軍迅速擴大了巡邏範圍,開始向西面進行索敵偵查,幾天後鄧名等人就得知,雲陽的清軍實力非常薄弱,好像只留下了一點監視部隊。得知附近沒有清軍威脅後,鄧名就取消了女營,讓士兵們與家屬團聚,同時與衛士們開始討論進兵雲陽事宜。

鄧名計劃先讓士兵充分休息,與家人團聚享受一段和平時光,等他們解除疲勞後再恢復訓練——從江南帶回的大量糧食再加上張長庚的贖城費,鄧名可以養活這幾萬人一段時間,不需要立刻攻打重慶。

“我們臘月出發,爭取開春前抵達都府。”鄧名覺得重慶的威脅並不大,去年攻打重慶時,對方連幾千明軍的攻勢都難以抵抗。現在鄧名擁兵數萬,物資儲備充足、裝備也比去年的夔東軍要好很多,更有爆破技術在手,再加上袁宗第的支援,鄧名覺得大破重慶也就是幾天的事情罷了。

鄧名就這樣敲定了計劃,直到它被一個不速之客打破。

……

“我認得你,”衛士們把來人帶進來後,得益於美術訓練,鄧名立刻叫出了對方的名字:“樸煩。”

“正是小人。”樸煩頓時有受寵若驚之感,連忙點頭道:“小人奉熊千總之命,前來拜見鄧先生。”

“熊千總叫你來有什麼事?”身邊的衛士臉上都露出不善之色,但鄧名卻沒有任何異樣,和顏悅色地問道。

“熊千總說:他想反正……”

樸煩的話還沒說完,鄧名的衛士們就爆發出一陣大笑聲:“這小婢養的。”

“熊千總說:他的生母是妾!”樸煩一臉嚴肅地糾正道:“不是婢子。”

聽到這辯解聲後,衛士們笑得更歡了。

“好了。”鄧名制止了衛士們的鬨笑,問樸煩道:“熊千總覺得我還會相信他嗎?”

“熊千總說:會!”樸煩斬釘截鐵地答道,自從清軍從雲陽退兵後,樸煩就一直留在前線偵查,得到鄧名返回的確鑿消息後,樸煩馬上喬裝打扮,晝夜兼程地趕來奉節:“得知鄧先生回到湖廣後,熊千總就派小人在這裡等候先生消息,要小人以最快的速度求見先生,熊千總說,這世上只有先生能夠體諒他的難處。”

“嗯,我知道他外無援兵,內無糧草,不過若是我再饒過他,又該如何向天下的忠貞之士交代呢?要知道這世上可不是他一個人遇到過這種危難。”鄧名慢條斯理地說道。

樸煩急忙說道:“可熊千總說,先生親口和他說過事不過三,熊千總說,他這是第三次投降韃子,明明沒有過三啊。”

“虧他這都記得。”鄧名差點嗆到,仔細回憶了一番,好像確實有這麼回事:“看來熊千總果然是早有預謀。”

“而且熊千總說:……”好像不加上一個“熊千總說”,樸煩就不會說話了似的:“鄧先生曾經與四川父老、將士約法三章,熊千總也是四川將士,他沒有殺人、傷人、盜竊,鄧先生金口玉言,不能說了不算。”

“你真不是一個好說客,”鄧名搖頭道:“話說得就好像是要和人打架一樣,幸好你遇上我了,好吧,我可以再不追究熊千總一次,但他打算怎麼報答我呢?”

“熊千總讓我報告鄧先生,高明瞻好像去打成都了?”

“什麼?”鄧名大吃一驚:“你怎麼不早說?”

“熊千總說……”

“好了,我不像聽他怎麼說,我就想知道這個消息確實嗎?”

樸煩告訴鄧名,高明瞻和王明德不久前從萬縣離開了,而且還帶走了大部分兵力,只留下一部分人幫助熊蘭堅守萬縣——他們倒是對熊蘭比較放心,覺得這傢伙已經投降鄧名三次了,應該明白再倒戈只會是死路一條。萬縣的熊蘭所部都是川軍,高明瞻他們帶的多半是甘陝兵,因此這兩個人臨走前,曾打聽過有沒有熟悉川西地理的。

熊蘭表面上不動聲色,暗地裡把這兩個人的言行打探得一清二楚,得知他們不但對成都附近的地理敢興趣,而且還問過劍閣、江油等地的情況。

“熊千總說,他們多半是要走劍閣、江油這條路,避開官兵的耳目,偷襲都府。”樸煩把熊蘭分析出來的情報一五一十地說給了鄧名聽。

第37節 軍火第14節 肉票第51節 晚宴第37節 軍火第26節 兄弟(上)第47節 證據(上)第52節 登陸(下)第10節 爆破第53節 擒賊第29節 統一(下)第31節 佯攻(下)第41節 獻計第59節 魔鬼(下)第8節 信用第41節 失控(下)第2節 軟硬(上)第40節 登陸第20節 康熙(上)第46節 脫逃(上)第60節 算盤(上)第52節 往事(上)第4節 國民(上)第26節 判斷(下)第23節 代理(下)第29節 功名第46節 脫逃(下)第61節 未來第1節 轉運第33節 孤注(上)第30節 三投第23節 波瀾(上)第44節 遊騎(上)第37節 刺客第47節 證據(下)第19節 忠心(上)第40節 擁立第11節 兩全(下)第29節 搏鬥(上)第39節 嚮導(上)第32節 奉節第66節 加入(上)第51節 保衛(上)第28節 欠條第58節 狙擊第4節 一致(上)第47節 情報(下)第47節 約戰第47節 贖買(上)第31節 大敵(上)第17節 隱姓第3節 君臣第31節 側擊第48節 潛逃第55節 敵意第36節 分攤(下)第8節 信用第32節 意外第56節 推銷(下)第18節 恐怖(上)第37節 等待(下)第67節 守法(下)第10節 負責(上)第11節 攻勢(上)第43節 輕取第43節 靖難(上)第19節 跋扈(下)第14節 彈盡(上)第38節 迎敵第6節 密議(上)第31節 大敵(上)第39節 嚮導(上)第43節 輕取第18節 登陸(上)第8節 震怒(上)第1節 誤會(上)第59節 議款(上)第23節 波瀾(上)第22節 風起(下)第45節 移民第6節 魯王第32節 扶持第22節 殿下第58節 斷後(下)第23節 代理(上)第62節 蠢動(下)第57節 疲兵第63節 黃雀(下)第59節 議款(下)第10節 麻將第27節 合作(下)第26節 判斷(下)第26節 佈防第5節 放棄(上)第53節 烈焰第17節 虛招(上)第31節 名將第63節 黃雀(下)第39節 王佐(上)第3節 上風第1節 誤會(下)
第37節 軍火第14節 肉票第51節 晚宴第37節 軍火第26節 兄弟(上)第47節 證據(上)第52節 登陸(下)第10節 爆破第53節 擒賊第29節 統一(下)第31節 佯攻(下)第41節 獻計第59節 魔鬼(下)第8節 信用第41節 失控(下)第2節 軟硬(上)第40節 登陸第20節 康熙(上)第46節 脫逃(上)第60節 算盤(上)第52節 往事(上)第4節 國民(上)第26節 判斷(下)第23節 代理(下)第29節 功名第46節 脫逃(下)第61節 未來第1節 轉運第33節 孤注(上)第30節 三投第23節 波瀾(上)第44節 遊騎(上)第37節 刺客第47節 證據(下)第19節 忠心(上)第40節 擁立第11節 兩全(下)第29節 搏鬥(上)第39節 嚮導(上)第32節 奉節第66節 加入(上)第51節 保衛(上)第28節 欠條第58節 狙擊第4節 一致(上)第47節 情報(下)第47節 約戰第47節 贖買(上)第31節 大敵(上)第17節 隱姓第3節 君臣第31節 側擊第48節 潛逃第55節 敵意第36節 分攤(下)第8節 信用第32節 意外第56節 推銷(下)第18節 恐怖(上)第37節 等待(下)第67節 守法(下)第10節 負責(上)第11節 攻勢(上)第43節 輕取第43節 靖難(上)第19節 跋扈(下)第14節 彈盡(上)第38節 迎敵第6節 密議(上)第31節 大敵(上)第39節 嚮導(上)第43節 輕取第18節 登陸(上)第8節 震怒(上)第1節 誤會(上)第59節 議款(上)第23節 波瀾(上)第22節 風起(下)第45節 移民第6節 魯王第32節 扶持第22節 殿下第58節 斷後(下)第23節 代理(上)第62節 蠢動(下)第57節 疲兵第63節 黃雀(下)第59節 議款(下)第10節 麻將第27節 合作(下)第26節 判斷(下)第26節 佈防第5節 放棄(上)第53節 烈焰第17節 虛招(上)第31節 名將第63節 黃雀(下)第39節 王佐(上)第3節 上風第1節 誤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