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節 城前(上)

黨守素渡江的消息傳回李來亨處時,讓夔東軍的統帥皺起了眉毛,他沒有對黨守素的使者說什麼,但在報信人走後忍不住發牢騷道:“不是說了要壓迫虜醜退兵麼?都說好了的事,怎麼一上戰場就變卦了。”

本來讓袁宗第去跟着黨守素,就是讓穩健派去看住激進派,發現清軍的破綻後,黨守素立刻就要發起攻擊,但袁宗第不願意冒進。拖了一整天沒有看到清軍派出援軍後,黨守素實在按耐不住,不等袁宗第協同就自行發起了攻勢。直到黨守素拿下嘉陵江旁的清軍營寨後,袁宗第也沒有渡江。

可是長江對岸的劉體純卻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夜色中見到燃起火光又聽到喊殺聲,知道有明軍渡江。事發突然,劉體純搞不懂怎麼袁宗第突然渡江了,他關心老戰友,急忙讓賀珍掩護後路,帶着本部越過長江去與進攻部隊匯合。長江上有明軍的不少船隻,劉體純渡江十分迅速,過了江才發現只是黨守素一部,袁宗第和王光興都沒有跟過來。

劉體純和黨守素的渡江部隊加起來也就是一萬人出頭,緊急審問俘虜後,得知重慶城內的實力還很強,劉體純生怕清軍傾巢出動進行反擊,就忙乎了一整夜部署防禦。但第二天重慶毫無動靜,看到江邊還有個清軍的小營盤,他們也就順手拿下。

繳獲了清軍營地裡的輜重後,黨守素顯得十分得意:“我早就說過韃子不堪一擊,沒錯吧。”

被抓到的山西綠營兵都說自己的長官自打出城就對甘陝綠營罵不絕口,說他們畏敵如虎,個個都是懦夫。一開始黨守素也是將信將疑,但一個白天過去,他基本相信了這種說法:渡江的明軍實力遠不如重慶守軍,明軍立足未穩,又卡斷了清軍的退路和糧道,但這樣清軍都鼓不起出城逆襲的勇氣來。

昨夜黨守素渡江偷襲時也很清楚自己是在冒險,如果戰況不利,他就會迅速退回另一岸;和劉體純部署防守的時候,他們二人還約好,若是清軍攻勢猛烈,而友軍馳援不夠及時的話,他們依舊要退守灘頭陣地,固守待援。但現在黨守素不再這麼想了,他把清軍營地裡的食物搬出來讓將士們大吃一頓後,就建議劉體純並肩向重慶進軍。

“確實是一羣敗軍之將,已經肝膽俱裂。”劉體純也感到自己似乎有些高看了清軍的實力。想想黨守素說得也有道理,重慶這段日子屢戰屢敗,兒子來信裡說,連王明德這樣的大將都被釋放三次了——如果這次又抓到王明德,劉體純恐怕都沒有多少殺他的心思了。

不過兩人手中的兵力只相當於夔東聯軍的四分之一,而且還沒有完全渡江,劉體純覺得以這麼少的兵力向重慶進軍還是太冒失了。在黨守素向李來亨報捷的同時,劉體純就讓手下去通知袁宗第和賀珍,要他們放棄原計劃,渡江來和自己會師合營。

劉體純剛剛派出使者,袁宗第的信使也渡過嘉陵江來見二將。若是清軍出城反擊,袁宗第建議他們讓開一條通道,依舊執行之前軍事會議上的圍三闕一的計劃。

“李國英要是有這副膽子就好了。”黨守素哼了一聲:“要是他敢出城,圍三闕一當然好,可現在他就縮在重慶城中等死。”

見到劉體純的使者後,賀珍很快就帶兵渡江來與劉體純、黨守素聯營,而袁宗第仍在遲疑。又過了一天,劉體純等三人開始向重慶城牆逼近,而王光興也派人來詢問是否需要他渡江向朝天門發起進攻,以牽制重慶的兵力。

這時李來亨左右爲難,雖然黨守素沒有完全按照計劃來辦,但明明對方營地空虛,既然對方有破綻,那去打一下也不能說不對。劉體純見到戰事爆發,急忙渡江馳援更是沒錯。反過來說,袁宗第嚴格按照事先的計劃,用兵持重更是沒有說不過去的地方。雙方現在把筆墨官司打到李來亨這裡,讓他這個統帥評判,李來亨覺得他責備哪一方都沒有充足的理由。

渡江三將和袁宗第爭執的同時,他們向重慶進軍的腳步可沒有停下來。得知明軍已經從西面逼近重慶城牆後,李來亨就覺得有必要修改計劃了。

“劉將軍、黨將軍把俘虜送來,我親自問過了,重慶城內的韃醜確實已經膽小,既然和我們事先想得完全不一樣,那改動一下原計劃也是應該的嘛。”李來亨把袁宗第的手下叫來,和顏悅色地讓他帶話回去:“我們本來的計劃是讓王將軍繼續留在朝天門對岸,牽制一部分守敵,不過現在我想可以讓王將軍一起渡江,讓袁將軍接替王將軍的防區,不知道袁將軍覺得如何?”

趕回來的使者複述了李來亨的話後,袁宗第長嘆一聲,對左右說道:“黨守素一直嚷嚷說圍三闕一不會成功,還拿上次本公和鄧提督圍攻重慶失利來當理由;可是此一時、彼一時,現在李國英孤立無援,再沒有援兵能來給他解圍,只要我們有耐心,他肯定會撤兵。不過現在大家都過江去了,我又怎麼能把他們拉回來?”

袁宗第再次讓使者去回覆李來亨,告訴對方自己會擇期渡江,與大家一起兵臨重慶城下。不過他交代使者,萬萬不可把他的牢騷流露給李來亨聽。

使者走後,袁宗第就讓手下做渡江的準備。他把主力營的心腹們叫來。忠縣一戰後,這支軍隊的戰鬥力變得更加可觀,袁宗第也吸取教訓把這個營時刻留在手邊:“你們知道本公是不主張渡江,不願把李國英一夥兒逼入不得不拼命的絕境的。可劉將軍是我的兄弟,多年來一直喊本公大哥的;李虎帥是這次的統帥,又是本公的後輩;他們都在重慶城邊拼命,本公不能不上。”

當初決定把王光興留在朝天門對岸牽制,就是因爲他和闖營的關係比較疏遠,如果袁宗第和他換位置,那隱隱地就好像不把王光興看做夔東軍的自己人了。解釋完畢,袁宗第也帶着兵馬渡過嘉陵江,他渡江後,看到李來亨也正指揮着兵馬橫渡長江。

五萬多明軍,轉眼間就有四萬多人出現在重慶半島的西端,把重慶半島通向保寧方向的道路堵了個水泄不通。

重慶城內的清軍看到這一幕後,無不面色凝重。他們的甲兵只有明軍的一半,道路如此狹窄,想從厚實的明軍陣地中殺出一條血路無疑是千難萬難;重慶又沒有能和明軍抗衡的水師,想從水路突圍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前幾天劉體純剛剛渡江時,就有不少人心急火燎地要求發起反擊,但李國英拖拖拉拉,甘陝綠營也東拉西扯,導致錯失了反擊的最好時機,現在重慶已經變成死地。

今天被李國英召集來時,不少將領心裡還滿是牢騷,對李國英的反應遲鈍恨恨不已。不過在他們把這些不滿統統爆發出來之前,川陝總督就坦承道:“我是故意只讓一千綠營兵出城去設營的,就是想吸引夔東賊渡江偷襲,我知道他們得手以後肯定不會老老實實地退回去;而這兩天我又拖延時間,不同意出城逆襲,也是因爲我根本不想退兵,我就盼着夔東賊早點把退路堵上。”

看到甘陝綠營的將領個個都一臉平靜,滿漢八旗和山西綠營的人馬上就意識到這幫人都是同謀。

不少人看向李國英的目光裡快要噴出火來了,孫思克大聲質問道:“總督大人爲何要欺衆?”

“全城官兵都應該明白,如果城破了誰也別想活命。”李國英語氣從容:“兵法有言:死地則戰,現在重慶就是死地了。”

“爲何總督大人不和我們明言?”孫思克雖然明白李國英的想法,但仍對他瞞着自己極其不滿。

“本總督確實是欺衆了,”李國英站起來,向那些憤怒的部下抱拳道:“這確實是本官的不是。”

沒有一個人出聲,孫思克等人都挺直腰桿,生生地受了李國英這一禮,繼續緊緊盯着對方的面容。

“本官不得不出此下策,是因爲諸位信不過本官。我之所以沒有瞞他們,”李國英指了指王明德等人:“就是因爲他們信得過本官。”

“我們怎麼信不過總督大人了?”孫思克忍無可忍地大叫起來。

“你們信不過本官可以打贏這一仗,”李國英平靜地答道:“難道不是嗎?”

這聲反問讓孫思克等人都無話可說了。但李國英還在繼續:“現在本官直言相告,不再欺瞞諸位了,也希望諸位能夠投桃報李,相信本官一次,相信本官能打贏這一仗。”

李國英把自己的想法宣佈出來,因爲他現在已經不再擔心孫思克他們知道自己的用意了,但卻擔心他們懷疑自己的判斷力,不能充滿信心地執行自己的每一條指示。

孫思克苦笑了一聲,回頭看了看身後的山西籍將領和旗人們,他們一個個都像鬥敗的公雞垂下頭來,孫思克對李國英說道:“末將的性命就交在總督大人手裡了,只盼總督大人以後不要再瞞着末將。”

“就交給本官吧,”李國英點點頭:“本官定當與你們推心置腹。”

第39節 衝突(下)第57節 觀感(上)第46節 戰備(下)第65節 援助(上)第56節 推測第56節 待遇(上)第40節 入寇(下)第2節 默契第24節 內憂(下)第34節 經濟第7節 交易第6節 戰俘第31節 呆仗(上)第25節 壓力(上)第44節 條約(上)第1節 秘旨第8節 震怒(下)第26節 判斷(上)第23節 臨陣第40節 困境第27節 圍攻(中)第40節 印象(下)第5節 重整(下)第42節 艱苦(上)第11節 實驗第4節 生變第37節 軍火第18節 恐怖(下)第55節 俘虜(上)第31節 裁軍(下)第3節 君臣第24節 洞悉第41節 失控(下)第27節 圍攻(中)第9節 送神(上)第43節 徵兵第45節 突破(上)第37節 等待(上)第55節 死地第10節 負責(上)第51節 晚宴第60節 約法第36節 分攤(下)第42節 艱苦(下)第30節 三投第39節 王佐(下)第43節 風向(下)第35節 鞏固(下)第37節 回返第34節 糊塗(上)第10節 決議(下)第50節 債券(上)第29節 功名第51節 詐敗第45節 隊友(上)第51節 緊俏第24節 整訓(下)第51節 求戰(上)第45節 鍊金(下)第57節 分贓(上)第54節 官銜第34節 詐降第22節 退讓(上)第43節 續戰(上)第33節 孤注(下)第9節 送神(下)第5節 放棄(上)第47節 贖買(上)第7節 變臉(上)第14節 算賬第27節 飲血第7節 交易第20節 廷議第15節 攻防第4節 國民(下)第43節 續戰(上)第7節 仲裁(上)第11節 劫營(上)第37節 刺客第41節 遭遇(下)第20節 僞詔(下)第37節 報告(下)第9節 送神(下)第9節 海權第48節 潛逃第61節 未來第4節 推薦(下)第29節 功名第26節 觀感第43節 風向(下)第13節 勇氣(下)第31節 呆仗(上)第14節 初捷第42節 艱苦(下)第7節 仲裁(下)第23節 波瀾(下)第6節 疑惑第60節 烽火第59節 安撫第44節 先行
第39節 衝突(下)第57節 觀感(上)第46節 戰備(下)第65節 援助(上)第56節 推測第56節 待遇(上)第40節 入寇(下)第2節 默契第24節 內憂(下)第34節 經濟第7節 交易第6節 戰俘第31節 呆仗(上)第25節 壓力(上)第44節 條約(上)第1節 秘旨第8節 震怒(下)第26節 判斷(上)第23節 臨陣第40節 困境第27節 圍攻(中)第40節 印象(下)第5節 重整(下)第42節 艱苦(上)第11節 實驗第4節 生變第37節 軍火第18節 恐怖(下)第55節 俘虜(上)第31節 裁軍(下)第3節 君臣第24節 洞悉第41節 失控(下)第27節 圍攻(中)第9節 送神(上)第43節 徵兵第45節 突破(上)第37節 等待(上)第55節 死地第10節 負責(上)第51節 晚宴第60節 約法第36節 分攤(下)第42節 艱苦(下)第30節 三投第39節 王佐(下)第43節 風向(下)第35節 鞏固(下)第37節 回返第34節 糊塗(上)第10節 決議(下)第50節 債券(上)第29節 功名第51節 詐敗第45節 隊友(上)第51節 緊俏第24節 整訓(下)第51節 求戰(上)第45節 鍊金(下)第57節 分贓(上)第54節 官銜第34節 詐降第22節 退讓(上)第43節 續戰(上)第33節 孤注(下)第9節 送神(下)第5節 放棄(上)第47節 贖買(上)第7節 變臉(上)第14節 算賬第27節 飲血第7節 交易第20節 廷議第15節 攻防第4節 國民(下)第43節 續戰(上)第7節 仲裁(上)第11節 劫營(上)第37節 刺客第41節 遭遇(下)第20節 僞詔(下)第37節 報告(下)第9節 送神(下)第9節 海權第48節 潛逃第61節 未來第4節 推薦(下)第29節 功名第26節 觀感第43節 風向(下)第13節 勇氣(下)第31節 呆仗(上)第14節 初捷第42節 艱苦(下)第7節 仲裁(下)第23節 波瀾(下)第6節 疑惑第60節 烽火第59節 安撫第44節 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