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節 死地

鄭成功攻打崇明島,就是爲了能夠把家屬安置在這裡,外面有水師環繞可保無憂,這樣閩軍就有機會騰出手來與清軍再決勝負。但遲遲拿不下崇明島,只會讓士氣不振的明軍變得更加趨於瓦解。鄭成功得知樑化鳳、管效忠等人已經到達蘇州府,現在雖然他們懾於明軍水師的優勢不敢增援崇明島,但鄭成功同樣不敢冒險,萬一清軍偷渡成功,以現在明軍的狀況,恐怕又會是一場類似南京城下的大敗。

放棄攻打崇明島後,閩軍就不可能再回頭支援浙軍,也會失去對清軍的牽制作用。鄭成功雖然顧不上再管張煌言,但他決定還是分批從崇明島撤退,有斷後部隊就不會被清軍水師追擊,也可以把蘇州的清軍多拖上幾天——鄭成功覺得對深陷內地的浙軍幫助不大,只能算聊盡人事而已。

雖然這次出擊南京的結果與鄭成功所期望的完全不同,還損失了甘輝、餘新等許多將領,但鄭成功已經開始從負面情緒中擺脫出來。

在幾個親衛的陪伴下,鄭成功走到海邊。遠望南岸,密密麻麻的火光都是清軍營地的。鄭成功的背後隱隱傳來明軍家屬的哭聲,她們在哀悼今天戰死的親人——由於沒能肅清崇明島的敵軍,所以鄭軍依舊沒能完成軍屬分離工作。

“荷蘭人劫掠我國客商,我已經警告過他們兩次了,說如有再犯必定興兵討伐。”鄭成功在心裡靜靜地想着未來的戰略。爲了建立這支軍隊,鄭成功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這次損失雖然不小,但以現在鄭成功控制的海貿航線,估計有個五年也就能恢復舊觀:“但荷蘭人聽聞我失敗,難免會再起搶奪之心。如果我對他們劫掠漢家的商船置之不理,很快我的收入就會大減;反過來,如果我征討臺灣,拿下荷蘭人的基地,以後澎湖、臺灣之間的航道收入就不再是我與荷蘭人共享,而是爲我所獨佔……雖然這也要花費一些時間,但五年之內我依舊可以恢復軍力,而且還多了一個臺灣,可以用來安置家屬,下次再進攻南京的時候也就不必擔心後方的安全。”

清兵已經到達蘇州府兩天了,但是他們始終謹慎小心地沿着岸邊紮營、佈防,沒有任何增援崇明島的企圖。如果不是眼下鄭成功對自己手中軍隊的紀律、士氣嚴重缺乏信心,完全不用着急離開的。看着清軍那副畏懼鄭家水師的樣子,鄭成功又在心裡說道:“我還是會來的,會一次接着一次地殺入長江,登陸山東、福建、浙江,這萬里江防、海防,你們能守得住多少?我不會再犯帶家屬的錯了。”

今年鄭成功只不過三十五歲,風華正茂,他覺得自己還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光復中原,爲大明奪回兩京。盤算了一會兒奪取臺灣能給自己帶來的海貿收益後,鄭成功的思路飄得更遠:“呂宋爲西班牙人所得,他們曾兩次殘殺華僑,視我大明子民爲豬狗,我也兩次警告過他們了,不過之前一直鞭長莫及。等我軍拿下臺灣後,若是西班牙人恭順,我也沒有必要在他們身上耽誤時間,若是他們依然殺害華僑,我可舉兵討伐。等拿下了呂宋,把所有的航道都握在手中後,收入再增加一倍不成問題,就是養二十萬大軍,每年發動一次北伐,財力上說不定都可以做得到。”

收起了越飄越遠的思緒,鄭成功重新把目光投在海對面的清軍營地上。

“來日方長。”鄭成功輕輕地說了一聲,他的言語中再次充滿了自信和百折不回的氣勢。

不過鄭成功並不知道,在鄧名原來的世界上,他並沒有更多的機會了。

在那個世界,四年後,鄭成功確實奪取了臺灣,妥善地安置了軍隊的家屬,獨佔了臺灣黃金水道,併發國書給菲律賓的西班牙總督,要對方不得歧視華人並侵害華人財產。西班牙人對此置若罔聞,依舊屠殺華商,消除西班牙人的貿易競爭者。而菲律賓的華人不但是鄭成功的貿易伙伴,也是他的兵源之一。得知此事後,鄭成功整頓部隊,聯絡菲律賓的華人,準備跨越重洋把菲律賓納入中國版圖,同時完成對東亞貿易的壟斷。

但在鄭成功預定出兵日期的一個月前,連續傳來他的父親、弟弟們被清廷殺害的噩耗,以及兒子鄭經私通乳母等消息,連續的打擊讓鄭成功一病不起。他在臨死前悲憤至極:“我才三十九歲,尚未光復中原,怎麼就要死了呢?”鄭成功抓破自己的臉,自雲無面目見明帝於地下,隨後逝世於臺灣。

……

鄧名返回湖廣的建議在浙軍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好多人認爲既然已經走了好幾天了,那就乾脆走到底,但大部分人最後還是支持鄧名的決定,認爲繼續前進實在太危險了。蘇州有通向杭州的大道,如果清軍決定追擊可以迅速趕到,甚至可以比明軍先到,堵在明軍頭裡;而明軍需要從太湖南岸繞過去,道路要難走得多。

但爭執又耽誤了半天的時間,第二天明軍並沒能及時出發,到下午的時候,任堂匆匆趕來,告訴鄧名有數百人不辭而別,自行繼續向常州府前進了。聽說此事後鄧名也是又急又氣,對任堂叫道:“他們離開大軍獨自行動,有幾個能夠逃脫?十有八九都要落入韃子之手,現在可好,他們還知道我們的計劃,等他們被韃子捉住後,我們的兵力、虛實和行動路線也就會統統爲韃子所知。”

鄧名無法再等下去,表示自己會立刻向蕪湖出發,讓願意走回頭路的浙兵跟上。任堂雖然很想返回浙江,但也知道在行蹤暴露的情況下強行闖關凶多吉少,就說服一些浙軍首領跟着鄧名一起出發。見有人帶頭,那些還在猶豫的浙江士兵就紛紛跟上。不過仍有一些人決心冒險回家,就此和大部隊分離,化整爲零向東去了。

到傍晚紮營的時候,檢查人數只剩下四千出頭了,見鄧名悶悶不樂,李星漢就寬慰道:“離開的將士目標小了很多,可能會有不少人脫險。”

“很難。”鄧名搖頭道:“不過我現在很後悔爲何昨天還要繼續向東走冤枉路,當時就應該當機立斷,馬上回頭。”

說着鄧名又嘆了口氣,爲自己的優柔寡斷後悔:“若是昨天馬上回頭,不但可以多出一天路程,而且大部分人見距離常州尚遠,可能也不會心存僥倖去冒險,這完全是我的錯。”

“提督不必過於自責,畢竟這不是您的軍隊,凡事都需要和我們商量。”任堂聞言也趕忙安慰道:“若不是您帶着衛士跟我們一起走,路上也不會那麼容易避開韃子耳目,我們可能早就被發現了。”

之前鄧名總是帶着衛士爲全軍開道,偵查前面的敵情,所以頭兩天浙軍順利躲開了清軍的耳目;但從返程的第二天,浙軍就屢屢遇到小股的地方綠營,雖然地方軍隊戰鬥力很差,人數也不多,總是被明軍驅逐開,但大家都知道這不是什麼好兆頭,說明周圍的清軍已經得到警報,知道有這麼一支浙軍存在。

而且與小股清軍的交手也拖慢了明軍的速度,但凡遇到山林明軍也不敢快速通過,而是小心翼翼地反覆偵察,確認沒有埋伏後纔敢逐隊通過。前隊從狹窄的地形通過後,還要佔領兩側制高點,以掩護全軍安全通過。

“這麼走下去可不好。”第二天紮營後,鄧名等人感到形勢更加危險,對於周圍的清軍部署一無所知,而陰魂不散的地方綠營能夠把浙軍的動向源源不斷地報告給後方。今天還發生了幾次小規模交手,有幾個浙軍在佔領掩護陣地的時候自己摔傷,無論是戰鬥還是非戰鬥造成的傷員,鄧名也都要攜帶着一起前進。要是把傷員丟棄,那無疑於宣判了他們的死刑,以後就沒有人願意執行危險任務了。

第三天又受到地方綠營的多次騷擾,還有一些清軍在浙軍周圍故佈疑陣,插旗、擂鼓鬧個不停,雖然知道敵人可能也就是幾十、上百個,他們是在虛張聲勢,但身處敵境的明軍也不敢冒險,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展開戒備,警報解除後才能繼續行軍。

不過從下午開始,地方綠營突然不見了,這讓明軍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到晚上紮營的時候,明軍已經抵達高淳,這裡是太平府、寧國府、應天府三府的交界地帶,如果明天也能像今天下午這樣不受到騷擾的話,那麼晚上就能趕回蕪湖。從蕪湖到銅陵之間的清軍已經不存在,明軍接下去的路就會好走得很多。

眼看又回到了出發地,這些天的辛苦完全白費,浙軍的士氣變得很差,沒能達成心願的士兵也頗有怨言,有人又開始說三天前其實不必回頭,要是卯足一口勁衝下去,說不定現在已經衝過湖州了。

整頓好營地後,鄧名就讓衛士們去休息,明日還要繼續趕路,這個時候突然有人衝進來,說是趙天霸他們三個回來了。

“你們怎麼找到我們的?”鄧名見到三人後自然十分驚喜。

“怎麼會找不到?”趙天霸把幾封邸報從懷中掏出來,遞給鄧名:“我們從安慶返回後,兩天前就回到蕪湖了,現在那裡都是韃子。”

“都是韃子?”鄧名的臉色馬上沉了下來。

“正是,巢縣那邊聽說發現了張尚書的行蹤,郎廷佐把他的標營都派去了,走的就是蕪湖這條路,跟着一起來的還有韃子的水師。”張煌言的部隊拖家帶口,行動非常緩慢,發現張煌言的蹤影后,南京立刻派出部隊追擊而去:“也幸好張尚書吸引了一下韃子的注意力,郎廷佐的標營甲騎都朝着北追去了,不然提督你們就麻煩了。”

三天前鄧名這股浙軍的行動被發現後,立刻讓常州等地的清軍提高了警惕,在確認有一支規模可能上千的明軍活動後,接到警報的管效忠斷定這支浙軍正在冒險返回寧波,他不等南京命令,就派了三百騎兵南下湖州攔截,幸好鄧名掉頭,不然早已經與這支清兵相遇。

趙天霸還告訴鄧名,雖然有郎廷佐的標營向巢湖方向去了,但是之前集合在南京周圍的不少水師,包括江西的一些船隊都已經抵達蕪湖,這些水師加上攜帶的綠營,估計也有三、四千人:“除了南京的援軍,太平府和寧國府的韃子也知道提督的位置了。幾個時辰前我從黃池過來的時候,看到打着這兩府旗號的韃子正在收繳船隻,沿着河岸佈防。”

黃池位於高淳和蕪湖之間,高淳北面是丹陽湖和石白湖,南面是固城湖,浙軍想返回蕪湖的話,需要在黃池鎮或者水陽鎮渡河。

“他們有多少人?”鄧名臉上的憂色更重,雖然可能找到可以渡河的地點,但是清軍有所防備的話,明軍還是難以突破。

“大概有一、兩千吧,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是甲兵。”趙天霸反問了一句:“現在提督有多少甲兵?”

“大概五百。”

“那肯定不行。”趙天霸說出了大家的共識。

而且就算能擊潰太平府和寧國府的地方部隊,蕪湖的清軍恐怕也不是浙軍能夠對付得了的。

就在大家快要絕望的時候,趙天霸總算說出了好消息:“虎帥已經順流而下,現在也在蕪湖附近。”

鄧名知道李來亨會隨後出發,不過並不知道李來亨什麼時候能到,聽趙天霸敘述完安慶一戰的經過後,浙軍將領們又燃起希望:“只要能和虎帥會師,我們就脫險了。”

“可是怎麼通過黃池呢?”寧國府的綠營已經有所防備,鄧名覺得強攻他們的沿河防線難度很大:“而且就算衝過黃池,我們先遇到的也多半是真正的韃子,而不是虎帥。虎帥知道我們正在返回,但不清楚我們的具體位置。”

南京方面給胡老小下令,讓他戴罪立功,領着荊州水師和南京派來的水師一起堵截西竄的浙軍。

“如果我是虎帥,我會怎麼做?”鄧名對周圍人大聲地說道:“我一定不敢在蕪湖與清軍合營,因爲怕露出破綻,也不敢輕易向蕪湖的清軍動手,因爲一旦身份暴露就更難支援浙軍。所以我會在蕪湖周圍遊弋,睜大眼睛看着我們會不會突然到達江邊。但我很難第一個知道情報,因爲我是客軍,就算某處打起來我也是最晚知道的那個……”

說到這裡鄧名停住了,又開始沉思。

“所以我們還是在死地。”有的浙軍將領已經開始絕望。蕪湖周圍的清軍嚴陣以待,浙軍不但很難突破到江邊,就算突破到江邊,等李來亨得到消息,急忙趕來登陸支援,浙軍可能也早就被打垮了。

任堂看了看周圍喪氣的同伴,突然對鄧名說道:“提督不妨與我們約定一個地點,然後立刻去與虎帥聯絡,我們集中全力向約定的地方突圍,提督與虎帥就在那裡等我們好了。”

鄧名的衛士們都掃了任堂一眼,知道他雖然說的冠冕堂皇,其實就是要鄧名趕快脫身,不要再管這些註定難以突圍的浙軍了。

浙軍頭目也都先後明白了任堂的意思,他們紛紛支持:“提督送了我們一路,已經足見盛情了。”

“這都是我們自己要去浙江鬧的,與提督無關。”

“提督趕快去虎帥那裡吧,說不定我們就殺到江邊了,提督早走一刻,虎帥的船也能早到一刻。”

周圍人七嘴八舌地相勸時,鄧名始終沒有出聲,而是繼續看着地圖沉思。

很久以後,鄧名擡起頭,問周圍的衆人:“你們敢不敢去一趟南京?”

“南京?”大家都驚訝地叫起來。

“是的,如果我們向蕪湖衝去,本地綠營和南京水師的反應速度一定比虎帥快;但如果我們突然出現在南京江邊,很可能就反過來了;韃子發現幾千明軍出現在城下,肯定會緊急向四周發出警報,但未必會立刻下令回援,畢竟南京周圍有很多韃子。首先,這樣的大事,虎帥也不會不知道;其次,蕪湖的南京水師和江西水師沒接到命令不會馬上回師,但虎帥不同,他一旦知道我們的消息,就會立刻動身來接應我們,從蕪湖到南京,順流而下一天也就差不多到了吧。”

“可是提督也說南京周圍韃子云集,會比蕪湖這邊還多,我們能堅持到虎帥來麼?”

現在南京的清軍精銳不是去下游防備鄭成功,就是去巢湖追擊張煌言,連郎廷佐的標營都派走了,可見南京已經連多餘的騎兵部隊都沒有了。但儘管如此,南京周圍也還會有數萬清軍,披甲沒有一萬也有八千。

“總比這裡希望更大,”鄧名也不是很有把握,但他的判斷是:“蕪湖這裡的韃子已經知道我們的實力,發現我們後不會猶豫,立刻就會發起進攻。但南京不同,他們看到我們後,會先嚇一跳,然後覺得我們不會去送死,擔心我們還有後援。等他們偵察清楚了,可能要花些時間。現在南京周圍剩下的韃子都是從各地趕來的零散兵力,互不統屬,彼此之間配合未必默契,我們只要堅守營地一段時間,虎帥或許就能趕到。甚至可能等虎帥趕到了,南京的韃子還在疑神疑鬼,沒有向我們發起進攻。”

第1節 失憶第60節 人心(上)第14節 亂戰(下)第15節 攻防第40節 入寇(上)第29節 解圍(下)第10節 麻將第57節 信件第18節 對手第18節 恐怖(下)第14節 肉票第45節 處置第56節 蠱惑第55節 死地第49節 昆明第48節 專利(上)第29節 搏鬥(上)第29節 道破第36節 方向(下)第34節 晉王(下)第17節 虛招(上)第57節 信件第36節 方向(上)第41節 失控(下)第38節 奔波第42節 艱苦(下)第45節 突破(下)第5節 退兵第19節 一騎第27節 得兼第43節 鷹派第6節 密議(上)第16節 示威第19節 一騎第4節 平衡第4節 推薦(上)第36節 宿命(下)第57節 信件第57節 分贓(上)第47節 證據(中)第52節 縱火第14節 亂戰(下)第55節 報紙(上)第9節 海權第49節 擴張(下)第27節 憧憬第28節 城前(下)第9節 問話(下)第33節 孤注(上)第28節 欠條第60節 管轄第4節 一致(下)第29節 搏鬥(下)第20節 萬縣第35節 會面(下)第32節 突圍第31節 呆仗(上)第27節 合作(上)第59節 議款(上)第12節 強渡(下)第57節 夜戰(下)第32節 扶持第60節 人心(上)第51節 夢想(下)第5節 協作(下)第52節 登陸(上)第18節 登陸(下)第33節 問策(下)第40節 打賭第15節 出降(上)第32節 意外第12節 強渡(下)第46節 掃蕩第46節 接觸第2節 默契第14節 算賬第36節 宿命(上)第24節 川西第24節 洞悉第49節 風氣(下)第46節 計劃第2節 目標(上)第33節 通牒第3節 信號(下)第56節 宣戰(下)第54節 霸氣(下)第12節 專家第44節 中介第1節 交換第36節 備戰第20節 合夥第1節 精明(上)第54節 權變(上)第39節 嚮導(上)第48節 提案第47節 贖買(上)第2節 抵x制第19節 防區第11節 攔截
第1節 失憶第60節 人心(上)第14節 亂戰(下)第15節 攻防第40節 入寇(上)第29節 解圍(下)第10節 麻將第57節 信件第18節 對手第18節 恐怖(下)第14節 肉票第45節 處置第56節 蠱惑第55節 死地第49節 昆明第48節 專利(上)第29節 搏鬥(上)第29節 道破第36節 方向(下)第34節 晉王(下)第17節 虛招(上)第57節 信件第36節 方向(上)第41節 失控(下)第38節 奔波第42節 艱苦(下)第45節 突破(下)第5節 退兵第19節 一騎第27節 得兼第43節 鷹派第6節 密議(上)第16節 示威第19節 一騎第4節 平衡第4節 推薦(上)第36節 宿命(下)第57節 信件第57節 分贓(上)第47節 證據(中)第52節 縱火第14節 亂戰(下)第55節 報紙(上)第9節 海權第49節 擴張(下)第27節 憧憬第28節 城前(下)第9節 問話(下)第33節 孤注(上)第28節 欠條第60節 管轄第4節 一致(下)第29節 搏鬥(下)第20節 萬縣第35節 會面(下)第32節 突圍第31節 呆仗(上)第27節 合作(上)第59節 議款(上)第12節 強渡(下)第57節 夜戰(下)第32節 扶持第60節 人心(上)第51節 夢想(下)第5節 協作(下)第52節 登陸(上)第18節 登陸(下)第33節 問策(下)第40節 打賭第15節 出降(上)第32節 意外第12節 強渡(下)第46節 掃蕩第46節 接觸第2節 默契第14節 算賬第36節 宿命(上)第24節 川西第24節 洞悉第49節 風氣(下)第46節 計劃第2節 目標(上)第33節 通牒第3節 信號(下)第56節 宣戰(下)第54節 霸氣(下)第12節 專家第44節 中介第1節 交換第36節 備戰第20節 合夥第1節 精明(上)第54節 權變(上)第39節 嚮導(上)第48節 提案第47節 贖買(上)第2節 抵x制第19節 防區第11節 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