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節 圍攻(下)

“黨守素、王光興、賀珍……”李國英數着明軍的將旗,喃喃自語道:“來的還真齊啊。”

明軍的船隻從銅鑼峽駛出後,兩岸的陸軍絲毫沒有隱藏行蹤和實力的打算,長江北岸的明軍大模大樣地一直推進到嘉陵江邊,王光興就在朝天門的對面豎起他的大旗,像是對李國英示威一般;黨守素則越過王光興的營地繼續向嘉陵江的上游進發,大張旗鼓地去包抄重慶的側後;而在長江的另外一岸,打着賀珍旗號的明軍越過重慶正面,和大批船隻一直向西走去,看起來大有在重慶西面擇地渡江的打算。

隨後開出的是劉體純和袁宗第的部隊,前者去呼應賀珍,而後者則追趕着黨守素的腳步。直到此時,李來亨的本部還停留在銅鑼峽沒有動靜。

見到明軍源源不斷地開出來後,重慶守軍多有驚惶之色,而被李國英鼓舞起來的衆將也重新顯得憂慮起來。

“王光興和其餘的夔東賊好像有些不和。”見士氣又開始下降,王明德趕來城頭向李國英請纓:“末將覺得可以派一支精兵渡過嘉陵江偷襲王光興,其他夔東賊未必會及時增援他,若是挫敗他,可以振奮官兵的士氣。”

李國英轉頭看着王明德:“你覺得派誰去爲好?”

王明德毫不猶豫地答道:“末將願往。”

王明德是李國英的心腹大將,當初高明瞻逃跑後他能堅守重慶也證明了他的膽色。若是遇上鄧名,王明德的鬥志當然會大打折扣——都被俘、獲釋三次了,能有鬥志反倒是怪事;不過遇上夔東衆將這種你死我活的敵人時,王明德的勇悍之氣頓時恢復了不少。

“不妥。”李國英搖搖頭:“你是城中數一數二的大將,渡江奇襲這種事恐怕也只有你一個人能夠勝任,交給其他人我是根本不放心的。只有你去,纔有機會取勝。嗯,應該是機會很大。正如你所言,王光興和其他的夔東賊不和,王光興以前是楚軍,我們對他也算是知根知底。”

“那爲什麼不妥?”王明德聽得有些糊塗,李國英明明是支持他,認爲他能夠取勝。

“我不是說了麼,你是城中數第一的大將,本地人,通曉地理;你此番出擊,必然會是萬衆矚目。若是敵人及時增援了,你不幸小挫,那軍心又該如何收拾?別忘了城中還有幾千山西的綠營披甲,他們本來就在狐疑,不是很信得過本官,若是出戰不利他們勢必膽寒。”

“可是機會還是很大的。”王明德對着江對岸的明軍指點了一番,他通過觀察,覺出了明軍的驕傲情緒。

“不錯,自古驕兵必敗,所以就讓他們再驕傲一些,不要打草驚蛇,讓他們謹慎起來。”李國英讚許地說道,對王明德的觀察力感到很滿意:“你出擊得手,也就是讓王光興退後一段罷了,還能振奮一下士氣。可是本官要的是擊退強敵,不在乎這麼一點小勝負。”

“我們的士氣,”王明德依舊有些不甘心:“必須要振奮一下了。”

看到明軍從兩翼包抄後,重慶的軍心浮動得越來越厲害,明軍主帥的旗幟還沒有出現,但兵馬已有四萬之衆,其中甲士大約半數,已經超過重慶的披甲兵數量。

“嗯,本官現在最擔心的,就是賊人圍三闕一,這樣恐怕就又有人想退兵了。”李國英並沒有對心腹大將隱瞞自己心中的憂慮。

正如李國英猜測的那樣,劉體純和賀珍在下游開始着手橫渡長江的準備,而嘉陵江對面的明軍也開始打造木排、竹筏,看起來也要渡江,與另外一路明軍在重慶西面會師。

相比上次袁宗第和鄧名的虛張聲勢,這次明軍的威脅無疑更大。上次明軍還沒有渡江合圍重慶的實力和信心,但現在明軍的水陸優勢明顯,連戰連捷還讓他們有着對清軍的巨大心理優勢。明軍很清楚,現在李國英無法從後方調來援軍夾擊渡江的明軍。

“他們的進度太慢了,”觀察了兩天明軍的動靜後,李國英確信對方是想迫使自己突圍:“果然是想嚇退我軍。”

在重慶城內,要求確保退路的呼聲也高漲起來。所有人都知道趙良棟、王進寶、張勇三人的邊軍已經返回他們的駐地,雖然重慶儲備的糧食不少,但坐吃山空,只要沒有援兵,那糧食再多也是被明軍圍死的下場。很多人雖然沒有明說退兵,但紛紛提出應該沿着補給線建立堡壘據點,以確保重慶的糧道和嘉陵江生命線不會被明軍徹底掐斷。

而這時李來亨的本部也終於出動,看到又來了一萬多明軍,五、六千以上的甲兵後,重慶的守軍人人震驚,對面的明軍實力至少是清軍的兩倍。放在四年前,或許清軍還會認爲可以堅守,因爲他們有無數以少敵多、最後守住城池的戰例;但現在大家腦子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年的忠縣慘敗。見到明軍的軍容後,因爲李國英豪言壯語而勉強提升起來的信心,一下子就煙消雲散了。

“必須要主動出擊,以恢復官兵的士氣。”王明德私下來見李國英,再次提出發動反擊。

“不,本官決定讓一些兵馬去阻擋夔東賊渡江。”李國英搖頭道,他命令人把高明瞻等嫡系將領都喊來,對他們宣佈道:“本官會派一千名山西綠營士兵出城,讓他們帶足輜重,兵分兩路,在江岸想要渡江的賊人對面紮營。”

“大人,不可,一千山西綠營不濟事的。”胡文科急得大叫:“山西綠營不熟悉地理,又是客軍,而且還對我們有成見。”

上次陝西綠營毫髮無傷地返回重慶後,山西綠營對他們的意見很大,私底下多有怨言。

“必須要用我們陝西綠營去,纔有可能阻擋明軍渡江,還是讓末將去吧。”王明德覺得拖得了一時拖不了一世,明軍有兵力優勢和水師機動力,可以拉着清軍跑:“輜重攜帶起來不方便,反倒會拖累行軍,還是等末將紮營穩妥以後再運糧去營地,不然萬一交戰不利,豈不是要被賊人奪取了?”

“就是因爲有被賊人奪取的可能,所以本官纔會讓他們攜帶輜重去紮營,”李國英微微一笑:“輜重正可以誘敵。”

李國英雖然看破明軍想逼他棄城,但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現在明軍還沒有渡江,但補給線已經是岌岌可危;只要明軍不攻打重慶,坐在原地和李國英耗下去,清軍的勝算就不大。而主動渡江去把兩倍於己、士氣高昂的明軍擊退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手下的將領們在軍事壓力下會變得越來越緊張,要求退兵的呼聲也會愈發高漲,而單純壓制這種聲音只會把全部的怨恨都聚集到李國英自己身上。更可怕的是,萬一滿漢八旗不顧一切地開始撤退,李國英可拿這幫大爺沒有任何辦法。

李國英開誠佈公地告訴嫡系心腹們,他打算用少量士兵誘惑明軍渡江,徹底切斷重慶的退路。

“不過本官需要你們配合。出城的士兵被賊人打垮後,必然有人被俘,那麼重慶的虛實也就盡數被賊人知曉了。”

除了要明軍把重慶的清軍逼入死地外,李國英還希望明軍強攻城池,這樣他纔有機會通過堅定的防守來消耗明軍的實力,從而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退敵解圍。而如果明軍知道重慶城內還有上萬披甲的話,很有可能傾向於依靠圍困來削弱守軍的力量,這是李國英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在第二天的軍事會議上,李國英就對滿漢八旗、陝西綠營和山西綠營宣佈,他打算派兵拖延明軍渡江,爲大軍爭取時間,以便在必要時退兵。不過這種任務肯定有風險,而被李國英首先點名的王明德等人都做出一副畏懼的樣子,說什麼也不願意離開堅固的重慶城去外面紮營。

任憑李國英威逼利誘,這些陝西熊包就是不願意服從將令,看起來他們寧可躲在重慶城中餓死,也不願意出去抵抗明軍,顯然是徹底喪失與明軍交戰的勇氣和鬥志了。

經過一上午歇斯底里般的爭吵後,李國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讓山西綠營去肩負這個重任。滿懷着對陝西衆將的不滿,山西綠營不情不願地踏出了重慶城。他們出城後,李國英又朝令夕改,沒有繼續派來援兵,這樣最先出城的一千多山西綠營不得不分兵兩路,同時看顧長江和嘉陵江岸。

完成了初步的營寨建設後,這些守軍就滿心盼着李國英儘快把後續援軍派來,因爲誰都知道,五百人的小分隊在明軍的大軍面前起不到任何作用,根本無法完成拖延明軍渡江的任務。

不過他們還沒有等來重慶的援兵,反倒遇到了黨守素的夜襲,懷着對重慶城裡那些瞎破膽的同僚的深深鄙視,山西綠營的士兵們大罵着逃離了他們的營地。

到天明的時候,黨守素已經奪取了靠近他的清軍營地以及其中的全部輜重。在發現重慶沒有任何反擊的跡象後,渡過嘉陵江的黨守素和劉體純繼續攻擊,奪取了靠近長江的那座營寨,裡面的守軍早在他們衝過來以前就逃向了保寧方向。(未完待續)

第20節 相逢第2節 賞罰第9節 買路第37節 刺客第32節 突圍第57節 強弱第56節 推銷(上)第35節 會面(下)第12節 強渡(下)第55節 俘虜(上)第19節 防區第15節 相識(上)第43節 風向(上)第31節 呆仗(下)第14節 應對第18節 登陸(上)第58節 接觸(上)第33節 通牒第3節 壓力(下)第59節 魔鬼(上)第24節 內憂(上)第29節 計謀第38節 牽制(下)第23節 波瀾(上)第48節 融洽(下)第24節 怒潮(下)第51節 求戰(上)第19節 帝國第37節 報告(下)第28節 城前(上)第21節 煙霧(上)第27節 圍攻(上)第41節 遭遇(上)第20節 康熙(下)第29節 計謀第25節 壓力(下)第11節 兩全(下)第50節 追擊(上)第1節 誤會(下)第35節 鞏固(上)第6節 事變(下)第69節 忠臣(下)第49節 擴張(下)第60節 爭奪(下)第46節 戰備(上)第5節 隔閡第44節 條約(下)第45節 合作第1節 精明(下)第57節 輕取第53節 衝鋒第19節 忠心(上)第20節 困獸第7節 交易第20節 相逢第54節 迂迴第58節 狙擊第53節 衝鋒第21節 東進(下)第4節 推薦(下)第62節 蠢動(下)第13節 勇氣(上)第1節 秘旨第21節 煙霧(上)第34節 攻勢第8節 升級(下)第17節 政策(上)第54節 權變(上)第47節 情報(下)第47節 贖買(上)第15節 出降(下)第57節 觀感(下)第26節 生意(上)第42節 中立(下)第56節 宣戰(下)第38節 包抄第64節 平息(上)第18節 激戰第54節 議和(下)第39節 嚮導(下)第25節 壓力(上)第35節 請客(下)第50節 金磚第26節 兄弟(中)第53節 慘痛(下)第4節 棟樑第26節 判斷(上)第7節 變臉(上)第30節 威壓(上)第22節 風起(下)第1節 誤會(上)第37節 刺客第28節 城前(上)第56節 離去第39節 良機第18節 恐怖(上)第51節 保衛(上)第55節 混戰第49節 風氣(下)
第20節 相逢第2節 賞罰第9節 買路第37節 刺客第32節 突圍第57節 強弱第56節 推銷(上)第35節 會面(下)第12節 強渡(下)第55節 俘虜(上)第19節 防區第15節 相識(上)第43節 風向(上)第31節 呆仗(下)第14節 應對第18節 登陸(上)第58節 接觸(上)第33節 通牒第3節 壓力(下)第59節 魔鬼(上)第24節 內憂(上)第29節 計謀第38節 牽制(下)第23節 波瀾(上)第48節 融洽(下)第24節 怒潮(下)第51節 求戰(上)第19節 帝國第37節 報告(下)第28節 城前(上)第21節 煙霧(上)第27節 圍攻(上)第41節 遭遇(上)第20節 康熙(下)第29節 計謀第25節 壓力(下)第11節 兩全(下)第50節 追擊(上)第1節 誤會(下)第35節 鞏固(上)第6節 事變(下)第69節 忠臣(下)第49節 擴張(下)第60節 爭奪(下)第46節 戰備(上)第5節 隔閡第44節 條約(下)第45節 合作第1節 精明(下)第57節 輕取第53節 衝鋒第19節 忠心(上)第20節 困獸第7節 交易第20節 相逢第54節 迂迴第58節 狙擊第53節 衝鋒第21節 東進(下)第4節 推薦(下)第62節 蠢動(下)第13節 勇氣(上)第1節 秘旨第21節 煙霧(上)第34節 攻勢第8節 升級(下)第17節 政策(上)第54節 權變(上)第47節 情報(下)第47節 贖買(上)第15節 出降(下)第57節 觀感(下)第26節 生意(上)第42節 中立(下)第56節 宣戰(下)第38節 包抄第64節 平息(上)第18節 激戰第54節 議和(下)第39節 嚮導(下)第25節 壓力(上)第35節 請客(下)第50節 金磚第26節 兄弟(中)第53節 慘痛(下)第4節 棟樑第26節 判斷(上)第7節 變臉(上)第30節 威壓(上)第22節 風起(下)第1節 誤會(上)第37節 刺客第28節 城前(上)第56節 離去第39節 良機第18節 恐怖(上)第51節 保衛(上)第55節 混戰第49節 風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