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海權

w筆者按:今天晚了些,不過多了一千字。

明軍的中軍帳雖然很大,但此時營帳中的人卻不多,看到鄧名、李來亨和張煌言都沒有帶隨從,鄭成功也讓甘輝、餘新等人統統離開,最後帳篷裡只剩下他們四個人。

以往的軍事會議是主將坐在當中,部將按照地位的高低分列於兩側下手。鄧名覺得這種佈置會場的方式很威風,當下面所有的人都側頭看着自己時,確實有一種高高在上,非常神氣的感覺。在這種佈置下,主帥說話就是在對全體人說,而其他人說話則是在對主帥一個人稟告,坐在中間的人似乎是君臨天下一樣。

感覺雖然不錯,不過鄧名覺得把這種方式用在鄭成功、李來亨和張煌言身上卻十分不妥,這些人都是他前世就知曉的一世豪傑。尤其延平郡王是與兩撅名王李定國同樣等級的大英雄,在歷史上比李來亨和張煌言的地位還要崇高。

在鄧名的前世,鄭成功的遺蹟和祠堂遍佈金門、廈門和臺灣等地。和母親、弟弟、妻子都要與其斷絕關係的洪承疇截然不同,百年後,不但清朝官吏滿懷崇敬地在鄭成功的塑像前上香,就連日本都要和中國爭奪鄭成功的籍貫歸屬——日本人聲稱,鄭芝龍那個草包、懦夫能有這樣英雄的兒子,要歸功於日本的忠義教育,還記述了鄭成功以彈丸之地單獨抗擊滿清百萬大軍的行爲,並稱他的氣概能讓英雄張膽,讓懦夫立志。鄧名記得,當看到這些描寫的時候,自己曾感到一陣陣的熱血沸騰。

鄭成功當然對鄧名的心理一無所知,看到鄧名讓人擺好的桌子後,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竟然是:“提督這是要和我們打麻將麼?”

鄧名讓人擡進來的桌子四四方方,桌面也不大,以前確實是用來玩牌的,趙天霸、李星漢等人有時也會用這張桌子玩上兩圈。不僅鄭成功這麼想,兩天前張煌言剛到營中,與李來亨、鄧名開秘密會議時,也有過類似的想法,張煌言甚至還環顧周圍,看看有沒有第四個人要過來一起坐下。

中軍帳裡的帥椅、帥案,一般只有在接見清軍使者的時候鄧名纔會坐到後面去,和李來亨等將領商議事情時總是用這張小方桌——幾個人距離不遠,說話的時候不用扯着脖子喊,不但能省力氣還能節約點茶水。

鄧名笑着伸手指了指擺在桌子周圍的幾把椅子,請大家就座。鄧名坐下後,李來亨和張煌言分別坐到鄧名的左右兩側,鄭成功稍微遲疑了片刻,隨即發現桌子旁邊只剩下鄧名對面的位置了。在空出來的位置上坐下,鄭成功感到這場景太熟悉了,空氣中似乎瀰漫着一股搓麻的氣氛。

“讓衆人離開肯定是爲了討論重大軍情,提督不會一見面就想着玩上兩圈,或是一邊打牌一邊商議軍機大事吧?”和初次坐到這張牌桌旁的張煌言一樣,鄭成功也開始在心裡打鼓,而且比張煌言還要嚴重——張煌言當時還覺得打牌的人數不夠,而現在鄭成功來了,連三缺一的問題都不存在了——鄭成功滿懷不安,生怕鄧名變戲法一般地從衣服底下掏出一副麻將牌來。

等鄭成功坐定後,鄧名馬上開口道:“對全國的形勢,我是這麼想的……”

張煌言和浙東義軍剛剛起兵時,明清兩軍在錢塘對峙,魯王每當巡查諸營時,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聽戲,以致各路義軍營地裡必定要設置戲臺,以備監國大人娛樂。這種愛好最後蔓延到全軍,監國和大批將領白天不訓練士兵,晚上不肯休息睡覺,沒黑沒白地看戲、玩牌,把江對岸的清軍都看傻了。鄭成功多年來見到的宗室子弟太多了,幾乎都是像魯監國一樣養尊處優的富貴子弟,因此一見到鄧名擺出這張方桌子就難免胡思亂想。

聽到鄧名果然談起軍國大事而不是邀人玩牌,鄭成功輕輕地出了一口長氣,在心裡暗笑道:“少主是英明之主,又不是魯監國那種富貴公子,豈會不管正事先玩牌?大木啊大木,你這不是嚇唬自己嗎?”心中的擔憂盡去,鄭成功就聚精會神地聽起來,卻不想剛纔自己的種種表情、動作盡數落在了李來亨眼中。

“這人是個賭鬼。就是玩,也不急於一時吧,怎麼也應該先說完正事。”李來亨不動聲色,對鄭成功暗暗做出自己的判斷,也是他對延平郡王的第一印象。看到鄭成功坐下後就一直留意鄧名的雙手,李來亨心中有些不滿,猜測延平郡王是想要玩上兩把。聽到鄧名的話後,鄭成功明顯地吐了一口氣,李來亨把這個動作誤會成失望:“賭癮很重啊,嗯,應該是個高手,我若是遇上他可要小心。”

首先就是西南問題:鄧名的看法就是,西南明軍僅靠自己很難扭轉局面,這次能夠在湖廣形成這麼大的聲勢,確實是利用了清軍主力前去雲貴、導致湖廣空虛的機會。但即使只有地方清軍,川鄂明軍也難以固守湖北的大片領土,等到清軍北方綠營南下,或是調整重兵部署後,明軍肯定還要放棄一部分光復的土地,依舊以三峽、夷陵一帶爲核心進行防守。

鄧名告訴鄭成功他一定要返回四川,和闖營、川軍共同奮戰,繼續給清廷的五千裡防線北部施加壓力,讓清廷不得不繼續向這道防線上投入資源和人力。同時鄧名還表示會竭盡所能地協助李定國,如果對方有意反攻貴州更要盡力支援,讓清廷同樣無法從五千裡防線的南端騰出手來。

其次就是東南問題:這次南京城下鄧名雖然顯得很風光,但出力最大的仍然不是李來亨這支偏師,主要還是靠鄭成功的力量大亂了清廷的統治。尤其是鎮江一戰,消滅了清廷東南最精銳、最忠誠的駐防八旗主力,使得清廷缺乏一支可靠有力的機動部隊,導致南京不得不把缺乏戰鬥力的地方部隊當成主力使用。等到北方清廷援軍南下後,明軍依舊無法在江南立足。

不過不管是重建東南的軍隊,還是從北方或西南抽調部隊回防,清廷都需要大量的金錢。而清廷的主要賦稅來源就是安徽、江蘇、浙江一帶,這裡的賦稅不僅讓清廷能夠維持五千裡防線,同樣也要用來供應北方駐軍所需。

“東南是虜廷的錢袋子。”在鄧名的前世,鄭成功對南京的攻擊雖然導致清廷當年稅收銳減,但由於西南戰爭已經基本結束,並沒有給清廷造成不可克服的困難,這次由於鄧名和李來亨的加入,清廷在東南的損失更爲慘重:“鄭郡王此番攻打南京正是好時機,想來今年虜廷是不可能再給吳三桂撥去多少錢糧了,晉王那裡的日子會好上很多。”

鄧名對全國戰略的分析讓鄭成功相當的滿意,在他看來少唐王不僅勇敢,而且對大形勢也有自己的認識。

“提督是不是希望我和張尚書能夠不停地發起這種進攻?讓虜廷在東南留置重兵,以分擔西南和四川的壓力?”鄭成功問道。

“正是如此。”鄧名點點頭,這也是洪承疇開長沙幕府前,對順治分析南明形勢時的最大擔憂,鄭成功雖然領土不大,但正因爲如此他的兵力也始終很集中,再加上鄭成功強大的海上實力,導致他對東南沿海各省都有嚴重的威脅。清廷爲了防備鄭成功需要在漫長的東南沿海處處留兵防守,這麼巨大的開支會嚴重影響清廷在西南的投入,最後的結果就是無法形成對闖營和西營的壓倒性優勢。實際上即使洪承疇確信鄭成功絕對無法與李定國精誠合作,清廷然要投入巨大的力量防備鄭成功,導致洪承疇只能確保五千裡防線的安全,等待永曆朝廷發生內訌。

現在鄧名就想把洪承疇最擔心的事情變成現實,只要他不去福建,並且與鄭成功、張煌言維持良好的關係的話,他們就能發揮比之前更大的積極作用。之前鄧名儘可能地幫助張煌言強化部隊,也是爲了這個目的。

“沒問題,等到明年夏秋之季,我們可以再次揮軍殺入長江。”張煌言首先信心十足地答道,由於鄧名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雖然浙軍人數少了一些,但戰鬥力遠比這次出兵前更強,而且張煌言還可以從山東等地獲得義軍的補充:“到時候我們不會再犯錯誤,一定能奪還南京。”

但鄭成功卻沉默了片刻,思考了一會兒後微微搖頭:“金廈兵力,恐怕明年回覆不了。”

這次出兵消耗了鄭成功大量的積蓄,而且武器裝備也損失很大,雖然鄧名幫他救回了一批將領,富有經驗的軍官和士兵損失依舊非常驚人,估計超過萬人。這些官兵都是鄭成功長期訓練出來的,他坦率地告訴鄧名,即使全力訓練士卒、打造裝備,沒有兩、三年的時間閩軍也難以恢復到戰前水平:“而且……”鄭成功吞吞吐吐地說道:“我打算進攻臺灣。”

“臺灣?”張煌言大聲問道:“去打臺灣幹什麼?”

鄭成功剛纔之所以猶豫,就是擔心別人認爲他這是無益之舉,本來鄭成功也不打算事先通知張煌言此事,只是現在鄧名就在眼前,鄭成功思來想去,覺得不好隱瞞就說了出來。結果正如鄭成功所料,張煌言立刻激烈反對道:“鄭郡王是想流亡去嗎?”

剛纔議論四川、湖廣的局面時,李來亨發表了不少看法和意見,對雲貴的戰略也有一定的見解。但自從開始討論東南的問題,李來亨就一直插不上嘴,他倒是隱約知道舟山、金門、廈門都是島嶼,但到底在什麼位置李來亨並無瞭解。剛纔聽到“臺灣”這兩個字後,李來亨在心裡猜測可能又是什麼偏僻的島嶼,見張煌言反應如此之大,李來亨就問了一句:“臺灣在哪裡?”

“遠隔重洋。”張煌言不高興地說道。

“雖然遠一些,但只要能奪取就對我軍大大有利啊。”李來亨的迷惑並不讓鄭成功感到意外,要是大陸的將領知道臺灣在什麼地方纔是怪事,鄭成功想盡可能簡要地向鄧名說明臺灣的重要性:“臺灣位於福建東南,古稱夷州,土地肥沃,稻可兩熟……”

“應該是個進行海貿的好地方吧。”鄧名前世就常聽說什麼臺灣的黃金海道,雖然他不明白到底如何重要,但既然能獲得這個名稱,想必有極大的商業價值。

“不錯。”鄭成功臉上神色不變,其實大吃一驚,就是張煌言對海貿對不太重視,剛纔鄭成功爲了說服鄧名,用的也是這個時代最有誘惑力的藉口:土地和糧食。至於臺灣對壟斷東亞貿易的重要性,鄭成功根本沒打算提,認爲提了鄧名也不會往心裡去。

“能夠獲得很多軍費嗎?”鄧名好奇地問道,無論是他前世的鄭成功,還是眼前的這個,都對臺灣興趣濃厚,顯然其中一定有什麼緣故。

“正是。”鄭成功認真地答道:“現在福建、臺灣之間商路由我……由我大明和荷蘭人共有,每歲可以爲我提供……嗯,大約五百萬兩白銀的收益。”

聽到這個數字後,李來亨頓時倒抽一口涼氣,不過鄭成功仍在繼續:“如果奪取臺灣,所有的商船都要向我大明交稅,抽多少稅都是我……我們說了算,每歲所得至少會有一千萬兩,而且臺灣不但產稻,還種植甘蔗,可以做成很好的白糖。”

“荷蘭人是什麼人?”李來亨又忍不住插嘴問道:“臺灣是他們的國土麼?”

“是的。”張煌言答道,依舊反對攻打臺灣:“現在韃虜未逐,還是不要另啓征戰爲好。”

“不對!臺灣是大明的國土。”鄭成功馬上反駁道。

“到底是誰的領土?”李來亨聽得十分糊塗。

張煌言輕笑了一聲,搖頭道:“鄭郡王莫要欺人,臺灣那裡何時是我們的領土,可曾有過我大明官府?”

“以前不是大明的國土,但遲早會是,”鄭成功毫不退讓地爭辯道。

張煌言仍在搖頭:“遠隔重洋。”

“那是因爲以前海路不好走,福建到臺灣之間尤其難行,但現在已經知道了風期和汛期,可以平安過去了。”鄭成功沉聲說道:“千年之前,兩廣等地也不是我們的領土,但是有漢人過去了,開墾種植,就是我們的領土;雲貴也是一樣,漢人越來越多,最後也成爲我們的領土;最近幾十年來,閩人不斷越海前去臺灣,遲早也可以納入版圖。荷蘭人來得明明比福建人晚,隨便修了兩個堡壘就宣佈臺灣是他們領土,這和建奴竊取遼東有什麼區別?如果聽憑他們殺戮福建人,將來勢必又是一個心腹大患。”

“荷蘭人殺我們的人嗎?”一直安心旁聽的鄧名,突然截口問道。

“正是,和當年建奴在遼東做的一般無二,”鄭成功憤憤地答道:“他們強迫臺灣的福建人向他們交賦稅,有時福建的商船被風吹到臺灣,荷蘭人就會搶走他們的貨物,殺害上面的水手或是把他們變成奴隸。正是因爲韃虜尚未驅逐,所以我之前只是兩次修書給他們,讓他們不要再掠奪我的商船,但荷蘭人並依然故我。再說,福建人憑什麼給荷蘭人繳納賦稅?他們應該向大明繳納賦稅纔是。”

“如果要攻打臺灣的話,會花費多少時間?多久可以恢復元氣?”鄧名問道。

“花費應該不小,不過一旦拿下,海貿收益就可以倍增,應該也多耽誤不了多久,”鄭成功曾經估計這大概會導致自己四、五年無法出動主力攻擊南京,不過就算不打也需要三年才能恢復元氣,更不用說還可以借這場戰爭鍛鍊部隊,他怕鄧名嫌晚就沒有把心裡的時間表說出來,而是開始形容美好前景:“一旦拿下臺灣,不但軍屬能有一個穩妥的地方安置,而且還能提供大量的軍糧。海貿收益倍增後,閩軍也能更頻繁地攻打沿海地區。”

張煌言覺得這是耽誤驅逐韃虜的大業,不過他也知道自己是肯定阻止不了鄭成功的,倒是這個鄧名看起來似乎對延平郡王有一定的影響力。見鄧名好像意動後,張煌言又嘆了一口氣:“如果按照鄭郡王所言,臺灣是大明的領土,那呂宋算什麼呢?我聽說那裡的佛朗機人從萬曆年間就在殺害福建人,也是另一個建奴麼?”

鄭成功沉默不言,他實際對菲律賓也有想法,只是現在不想明言。

“呂宋啊,是香料羣島麼?”鄧名對地理不是很熟悉,就請教這個時代的航海大家鄭成功。

鄧名的問題讓張煌言楞了一下,他雖然聽說過呂宋的屠華事件,但並不知道呂宋的產出,而鄭成功心中的震撼則是難以形容。之前鄭成功曾經聽說過,泰西人從東南亞購買大量的香料,據說運回泰西后胡椒、丁香等物都可以換到同樣重量的黃金。現在西班牙人在東南亞用很低的價格就能取得大量的香料,而且還肆意壓低鄭成功海商運去的貨物價格。

鄭成功早就曾想過,若是能獨佔呂宋的海貿,逼着泰西人用真金白銀來換香料,豈不快活?哪怕只付出一般重量或者三分之一的黃金也非常好啊。再說壟斷航線後,華商的貨物也能提高價格,讓鄭成功能夠從中抽取更多的稅金——不但能抽華商的,連泰西商人的也可以一起抽取了。

“提督明見萬里。”鄭成功從巨大的驚愕中反應過來,急忙對鄧名說道:“若是將呂宋納入版圖,這海貿的收益,恐怕都不在兩京十三省的正稅之下了。”

“正如郡王所言,如果華人不斷向臺灣、呂宋移居,我們也派軍保護百姓、教化土著,最後這些領土都會納入中國版圖,但如果聽任荷蘭人、西班牙人……就是佛朗機人殺害漢人,這些領土就永遠不是我們的。至於荷蘭人和佛朗機人,他們和建奴完全一樣,我們當然要保護臺灣和呂宋的華人,就像大明不放棄遼東的子民一樣。”鄧名給荷蘭人和西班牙人下了結論,對鄭成功說道:“臺灣、呂宋的大明子民,就拜託延平郡王了,務必要驅逐蠻夷,保護我們的百姓。”

“遵命。”鄭成功驚喜地說道,雖然張煌言就在旁邊,他都沒有太注意用詞:“提督放心,有我在,臺灣、呂宋的子民就絕不會人人屠戮。”

雖然鄭成功用了“遵命”這個字眼,但張煌言震驚之際,也沒有注意到這點,他大搖其頭:“提督,虎尚未逐走,又招惹了兩頭狼,事情總要有個輕重緩急之分吧。”

“磨刀不費砍柴工。”鄧名答道:“我本來也沒想讓鄭郡王和張尚書立刻光復南京,你們剛纔有點誤會我的意思了。我倒是認爲攻下南京對我們未必有利,因爲攻下來了我們就必須要守住——若是沒能擋住韃子的攻勢,南京的黎民百姓可就遭殃了。我們和韃子不同,他們不在乎我們漢人的生死,但我們可在乎的很。因此若一日沒有守住南京的把握,我們就一日不取南京。”

“那提督要我們如何牽制虜廷的兵力呢?”張煌言反問道。

“只要保持存在就好,只要不時地在吳淞口外,或者進入長江巡邏一圈就好,這樣韃子就要在東南保留重兵,要對漕運嚴防死守,要花重金重建水師。說不定不打硬仗更好,只要你們一日不作戰,韃子就一日不敢鬆懈;反過來,要是你們戰敗了,韃子反倒可以放心地把更多的兵力投向西南和四川。”鄧名覺得現在明軍既然沒有足夠強大的實力,那保持威懾可能就是最佳的戰略,而只要明軍擁有制海權,那就始終牢牢控制着戰略決戰的主動權:“這個不需要太多的兵力,鄭郡王應該也能有餘力從旁協助張尚書,這期間要是能收復臺灣、呂宋的話,不妨就隨便收復了,還可以鍛鍊部隊。”

見張煌言似乎還有些疑慮,鄧名又說道:“荷蘭和佛朗機也稱不上兩頭狼,他們的母國遠在萬里之外,派不出多少人過來。”

張煌言瞅了鄭成功一眼,想從這裡得到一些證實,但鄭成功也不太瞭解荷蘭和西班牙的本土到底距離中國有多遠,只知道確實很遠。

“如果泰西人在我們的眼皮子底下都學不會尊重我們,那麼確實如鄭郡王所說,遲早會是建奴一樣的心腹大患。”鄧名結束了他的發言。m

第25節 駭浪(上)第45節 鍊金(上)第44節 夾擊(上)第36節 方向(下)第33節 搜索第67節 守法(下)第57節 信件第47節 贖買(下)第58節 同盟(上)第2節 賞罰第8節 信用第36節 宿命(上)第35節 捆綁第9節 授權(上)第52節 往事(上)第18節 激戰第40節 擁立第22節 殿下第42節 送行第45節 突破(上)第42節 送行第39節 衝突(下)第33節 試探第45節 突破(下)第19節 一騎第52節 往事(下)第55節 壓力(下)第25節 投奔(下)第24節 川西第27節 反攻第38節 隔江第43節 挫折第57節 分贓(上)第44節 條約(上)第36節 分攤(上)第39節 嚮導(下)第30節 賽跑第6節 親征(下)第42節 說客第10節 爆破第22節 殿下第43節 徵兵第36節 方向(下)第1節 秘旨第32節 扶持第42節 艱苦(上)第18節 詔書(下)第50節 懷疑第51節 救援第3節 上風第29節 解圍(上)第55節 敵意第16節 攀談(上)第59節 魔鬼(下)第54節 授權第49節 風氣(上)第1節 精明(上)第27節 圍攻(中)第13節 天明(上)第1節 精明(上)第5節 協作(下)第38節 買賣(下)第41節 遭遇(下)第29節 解圍(下)第40節 入寇(上)第62節 蠢動(下)第57節 夜戰(上)第44節 先行第40節 入寇(下)第34節 動搖第35節 面談第15節 朋友第15節 軍心第36節 備戰第3節 援軍第6節 戰俘第31節 呆仗(下)第33節 搜索第42節 反擊第50節 動向(上)第23節 波瀾(下)第41節 占卜第57節 強弱第14節 算賬第14節 彈盡(下)第49節 風氣(上)第26節 判斷(上)第6節 事變(下)第8節 信用第29節 計謀第25節 壓力(下)第25節 棄軍第60節 烽火第44節 中介第13節 天明(上)第39節 王佐(下)第36節 備戰第61節 未來第30節 新年第40節 擁立
第25節 駭浪(上)第45節 鍊金(上)第44節 夾擊(上)第36節 方向(下)第33節 搜索第67節 守法(下)第57節 信件第47節 贖買(下)第58節 同盟(上)第2節 賞罰第8節 信用第36節 宿命(上)第35節 捆綁第9節 授權(上)第52節 往事(上)第18節 激戰第40節 擁立第22節 殿下第42節 送行第45節 突破(上)第42節 送行第39節 衝突(下)第33節 試探第45節 突破(下)第19節 一騎第52節 往事(下)第55節 壓力(下)第25節 投奔(下)第24節 川西第27節 反攻第38節 隔江第43節 挫折第57節 分贓(上)第44節 條約(上)第36節 分攤(上)第39節 嚮導(下)第30節 賽跑第6節 親征(下)第42節 說客第10節 爆破第22節 殿下第43節 徵兵第36節 方向(下)第1節 秘旨第32節 扶持第42節 艱苦(上)第18節 詔書(下)第50節 懷疑第51節 救援第3節 上風第29節 解圍(上)第55節 敵意第16節 攀談(上)第59節 魔鬼(下)第54節 授權第49節 風氣(上)第1節 精明(上)第27節 圍攻(中)第13節 天明(上)第1節 精明(上)第5節 協作(下)第38節 買賣(下)第41節 遭遇(下)第29節 解圍(下)第40節 入寇(上)第62節 蠢動(下)第57節 夜戰(上)第44節 先行第40節 入寇(下)第34節 動搖第35節 面談第15節 朋友第15節 軍心第36節 備戰第3節 援軍第6節 戰俘第31節 呆仗(下)第33節 搜索第42節 反擊第50節 動向(上)第23節 波瀾(下)第41節 占卜第57節 強弱第14節 算賬第14節 彈盡(下)第49節 風氣(上)第26節 判斷(上)第6節 事變(下)第8節 信用第29節 計謀第25節 壓力(下)第25節 棄軍第60節 烽火第44節 中介第13節 天明(上)第39節 王佐(下)第36節 備戰第61節 未來第30節 新年第40節 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