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談兵(上)

這屬於沒話找話,种師道世代名將,又是張載的子弟,故舊同窗遍佈關中,又是知兵的人,童貫想要用兵,縱然不知會他,种師道焉有不知之理?不過嘛,陌生人之間的溝通,多數都是從廢話開始,例如“今天天氣哈哈哈”“你的手錶幾點鐘”之類,因此高強這也不算是純粹沒用。

种師道也算聞絃歌而知雅意,他想的又深一層:高強開口提到童貫,又說西北兵事,顯然已經有所瞭解,那麼自己不如開門見山,把問題解決了,省得大家在這磨牙:“青州相公,來意某已盡知,童帥銳意進取,其心可嘉,但種某以爲時機尚未成熟,恰好官家垂問,便據實以答,冒犯了上官,卻也顧不得許多了。”

明白人就是好說話,既然觸及核心問題,高強也就順水推舟:“種鈐轄,實不相瞞,童帥來時叮囑本府,說道種鈐轄文武全才,兵事熟稔,既然不贊同他的方略,應當暢所欲言,不可存了私心,大家都是爲國盡忠而已。”

种師道看了看高強,心下頗爲意外。他因爲受到業師黨籍案的牽連,原本蓬勃向上的仕途強行腰斬,三十多歲年富力強的時候卻被迫賦閒家中,那種滋味可想而知。因此童貫拿着天子御命請他出山的時候,儘管對方只是一個宦官,种師道還是決定盡力相助。

不過呢,想法是一樣,作出來就是另一樣了。童貫雖然是宦官中少有的知兵者,卻終究是半路出家,和种師道這樣浸淫多年,又有相當天分的將門虎子是不能比的。偏偏种師道自視甚高。倆人之間有點外行領導內行的意思。漸漸就生了嫌隙。此外。西軍中種家和關學的勢力又極龐大,种師道這一出山,短時間內就在他身邊聚集了一批人才。這種人心所向是童貫無論如何都及不上地。

身爲大軍統帥,又是個心理比常人更敏感地宦官,童貫對這種情況地不滿可想而知,不過用人之際。他還是極力隱忍,种師道也是個懂得世務的人,倆人還算相安無事。可是童貫要求調派內地弓箭手入陝參戰,种師道極力反對也沒有效果,這種矛盾終於在皇帝趙佶面前爆發了出來,才弄得這步田地。

“高青州,某家進京僅只幾日。卻也知曉青州相公乃是當朝公相之孫婿,不知青州相公對崇寧初的黨籍案如何看法?”元佑黨籍案是皇帝欽點,御筆書寫地黨人碑,就算入籍的黨人有意見也不敢直說。現在這麼直接提出來,种師道也是不想再多費脣舌了。事實上他下定決心歸隱,弓箭手一事不過是個導火索而已。

高強心中一跳。知道是要害問題了,硬着頭皮道:“種鈐轄,本朝黨爭之烈,實在叫人扼腕,似令師橫渠先生,洛陽二程先生,王荊公,司馬溫公,三蘇學士等,若能戮力同心,爲國盡力,我大宋豈是今日模樣?偏生你有你的法,我有我的法,一人行一法,弄得百姓不知所從,國力都在這內耗中損盡了,豈不可惜?”

种師道大爲驚訝,高強的立場竟是比較中立的,出乎意料之外。也幸虧他是將門出身,對於學統之爭不那麼堅決,否則高強這麼一說,必定要遭到當頭棒喝“邪法豈足爲法?”所謂邪法,當然是不符合他關學理論的了。

但學統不必爭,是非可要爭:“青州相公這般說,足見是辦實務的人。既是如此,公相只因治國之念不同,將我關學同窗盡數屏廢,不得爲官,何以至此?”

高強這時再看种師道,已經不復平時那種淡然自若的模樣了,鬍鬚微微顫動,雙眼透出悲憤之色,顯然這份怨毒極深,而情願退隱林泉,多半也是因爲現在仍舊是蔡京當國,怨憤難消的緣故。

實際上在高強看來,元佑黨籍案雖然陰損毒辣,換作他在蔡京這個位子上,很有可能還是採取這種辦法。當時的情況,是大家都有理,誰也說服不了誰,只能拿實踐結果來說話。神宗登基決定變法的時候,也曾經諮詢過張載的理論,但是王安石一上臺,張載就回家種田,這是典型的儒家作風“窮則獨善其身”,司馬光隱居洛陽不問朝政,也是這種姿態。他們是道德文章的大家,能夠沉下心來,讓王安石實踐他的新學,其餘門生弟子可不答應,因此王安石變法在執行過程中,舊黨官員使絆子穿小鞋的行爲層出不窮,本來就有缺陷的法律,就更沒法推行下去了。

那麼,怎麼辦呢?以現代改革的經驗來說,改革總是有錯誤的,不管有什麼錯誤,有一點不能變,那就是堅持深化改革,XX年不動搖,認準一條道,就要堅持走下去。結果呢?神宗一死,司馬光上臺,半年時間就否定了神宗朝十幾年建設的成果;而高太后一死哲宗親政,元佑法又被全部廢止,他們你來我往折騰的痛快了,損失的是民力,是朝廷的信用,是寶貴的發展時間。

因此,真正要做事的話,乾脆把這些有可能搗亂的人統統清理乾淨,蔡京用黨籍案這樣的手段,部分原因是向當初同樣迫害他的舊黨報復,部分也是爲了消除隱患。雖然舊黨中有很多人才,廢了可惜,然而留着這些人在官場中的話,風險卻更大了。索性讓他們回家種田,哪涼快哪待着去,當然了,隨着時代的進步,引入選舉制纔是更好的選擇。

“其實你們很幸運了,要是在元朝以後,對待政敵何止是罷官貶黜?直接安個罪名將你滿門抄斬了!”高強心裡嘀咕,嘴上可不敢說,面前這位是受害者呢!

張載的學問他一竅不通,要評論也無從說起,只得說道:“種鈐轄,本府少時頑皮,不曉得潛心向學,這治國的道理,你師從橫渠先生,想必比我懂得多些。只是有一件事,本府不解,你種鈐轄一身的本事,有用之身,到底是爲我大宋的社稷百姓出力呢,還是爲了當朝的哪位相爺?”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种師道也聽得進去,但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被蔡京整了一次,他是不想再被整第二次了,那種躊躇滿志正要一展抱負,卻被人一棒子打落深淵的感覺,誰能受得了?

“青州相公,你拳拳心意,種某盡知,只是某心意已決,休得再勸。”

第35章 奪船第三章第7章 射殺(下)第四十五章第40章 結局(下)第20章 設伏(下)第29章 佈局(上)第1章 歸來第32章 奔襲(上)第35章 最長的一夜之朱氏父子(下)第3章 回京(上)第七十六章第20章 至尊第6章 建策(上)第1章 下第31章 故人來(下)第51章 內線第30章 結合第7章 收服(上)第31章 故人來(上)第三十七章第23章 混沌第三十六章第21章 究問(下)第六十九章第12章 算計(下)第3章 邀約第十三章第2章 時勢第18章 召見(下)第68章 暗議第3章 回京(上)第18章 抽薪(上)第33章 上第四十四章第13章 一上(上)第71章 託夢第36章 最長的一夜之方氏一門(三)第五十六章第32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寶與方百花(上)第7章 錢法(下)第九十六章第29章 佈局(下)第10章 曾頭市(下)第39章 脫困(上)第21章 追失(上)第26章 對箭(下)第35章 上第11章 論兵第4章 祭掃(下)第33章 下第24章 傳訊(上)第7章 收服(上)第3章 籠絡(上)第二十五章第27章 心痛(上)第九十三章第五十六章第6章 問心第4章 述職(上)第三章第12章 算計(下)第九十三章第24章 傳訊(下)第六章第4章 述職(下)第16章 劉公島(上)第18章 佳期第七章第30章 結合第29章 洞房第16章 要務第76章 換酒第二十六章第十一章第3章 星變第十二章第34章 反目(上)第31章 天書(上)第32章 釘子戶(上)第三十一章第十章 上第三十二章第27章 收蓮第五十四章第76章 換酒第九十章第九十二章第五十一章第13章 易安第23章 花榮(下)第7章 射殺(上)第19章 焚心第十九章第16章 密議第9章 弄權第二十九章第31章 事後覺第20章 起航第四十五章
第35章 奪船第三章第7章 射殺(下)第四十五章第40章 結局(下)第20章 設伏(下)第29章 佈局(上)第1章 歸來第32章 奔襲(上)第35章 最長的一夜之朱氏父子(下)第3章 回京(上)第七十六章第20章 至尊第6章 建策(上)第1章 下第31章 故人來(下)第51章 內線第30章 結合第7章 收服(上)第31章 故人來(上)第三十七章第23章 混沌第三十六章第21章 究問(下)第六十九章第12章 算計(下)第3章 邀約第十三章第2章 時勢第18章 召見(下)第68章 暗議第3章 回京(上)第18章 抽薪(上)第33章 上第四十四章第13章 一上(上)第71章 託夢第36章 最長的一夜之方氏一門(三)第五十六章第32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寶與方百花(上)第7章 錢法(下)第九十六章第29章 佈局(下)第10章 曾頭市(下)第39章 脫困(上)第21章 追失(上)第26章 對箭(下)第35章 上第11章 論兵第4章 祭掃(下)第33章 下第24章 傳訊(上)第7章 收服(上)第3章 籠絡(上)第二十五章第27章 心痛(上)第九十三章第五十六章第6章 問心第4章 述職(上)第三章第12章 算計(下)第九十三章第24章 傳訊(下)第六章第4章 述職(下)第16章 劉公島(上)第18章 佳期第七章第30章 結合第29章 洞房第16章 要務第76章 換酒第二十六章第十一章第3章 星變第十二章第34章 反目(上)第31章 天書(上)第32章 釘子戶(上)第三十一章第十章 上第三十二章第27章 收蓮第五十四章第76章 換酒第九十章第九十二章第五十一章第13章 易安第23章 花榮(下)第7章 射殺(上)第19章 焚心第十九章第16章 密議第9章 弄權第二十九章第31章 事後覺第20章 起航第四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