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這個以商隊名義派志願兵入遼作戰的計劃,其實是高強和郭藥師雙方合利的結果。從郭藥師一方來說,就算他願意以渤海復國爲號召,這渤海國亡了這許多年,遺民縱然還有心懷故國的,基本上也已經習爲遼民,因此是掀不起大風浪來。即便能夠復國,以渤海國曆史上的地位而言,不論南朝和北朝哪一方勢力雄強,都會逼迫其甘爲藩屬,唐時被冊封爲渤海都督,遼時乾脆亡國,足以證明其沒有單獨立國的能力。

而若是以遼國滅亡爲前提,要他從南北雙方中間作一抉擇的話,怎麼看都是南朝比較可靠一點。且不說高強這裡幾年來一直提供糧食給他,養活了好大一片人,單是中原文化悠久歷史的向心力,便足以令郭藥師心嚮往之。反觀女真那裡,別說是和中原南朝相比,還是佔據燕雲的北朝遼國,就算是郭藥師這一幫渤海遺民,開化程度也要遠勝,若非形勢逼迫沒有選擇,誰會願意作女真之民?

而高強這裡自然情願接納。歷史上女真之壯大,很大原因是渤海漢人和系遼籍女真的歸附,這些人和生女真同種,但人口遠較爲多,開化文明程度亦是遠勝。當這些人在女真的猛安謀剋制下迅速組織起來以後,女真這一個集團隨之迅速壯大,以至於後來女真攻打中原,主力軍全是遼東漢人和熟女真,完顏部自身則人才凋零驚人。到海陵南征之時,實際領兵大將便已經是出身熟女真的紇石烈志寧,而非完顏本族人了。

而現在,倘若能經由郭藥師的起兵,提前介入遼東,使得大宋在這地區保持強力的軍事存在,其對於渤海漢人和熟女真人的威懾力和安集力都會大大增加,須知這些人多半都已經安居當地,若非戰事動亂。誰願拋家舍業?就算不能宋旗一舉,八方來投,起碼有了大宋的軍事存在,這些人在投奔女真之外會多一道選擇,那就會極大地削弱了女真擴張的勢頭了。須知女真縱然驍勇,終究人口太少,如果沒有這些同文同種之人投奔,他頂多也就是一個強大的馬賊集團而已。

當下計議粗定。高強吩咐四將在常勝軍各部及梁山廂軍中招募士卒,首要之處不是能戰,而是粗識文字,越有文化越好。須知渤海漢人和熟女真風俗尚勇,就以高強所見,郭藥師這一夥人的戰鬥力比正宗地生女真人也不差到哪裡去。只要這一撥宋軍能在那裡紮下根來,而後招募士卒,要多少戰士沒有?而識字在這個時代還有一個意義,這類人通常對於中原文化有足夠的忠誠度,也可以擔任傳播中原文化的使者。到了遼東以後。不但不用擔心其被異族同化,反過來對於當地人民具有強大的號召力。這並不是在與一個陌生的文明碰撞,華夏文明幾千年來便一直在東亞居於核心地位。其周邊民族不管再怎麼強大,最終都會被這種文化所侵染,概莫能外。

四將一一遵命,史文恭看看高強,欲言又止。高強已然發覺,心下一轉,已經知道他要說什麼,當即道:“你等北上之後,雖不得泄漏自身官軍身份,心中卻不可忘了。軍法更須嚴謹,凡事當以軍階最高者爲尊。”

史文恭要問的就是這個最高指揮權的問題,卻聽高強這麼說,登即愕然。要知這四將之中,史文恭是背嵬軍正將,欒廷玉是他部下準備將,徐寧因爲是御前班直調到軍中,因此有個正將的軍職,手下兵卻不足。見在林沖教導營中充教頭;而花榮則因爲是梁山受招五大將之一,直封統領官,在常勝軍中位僅在六大統制之下。若似高強這般說法,豈不是他們出塞之後,都得聽花榮這個降將地指揮?

若面對的是旁人,史文恭恐怕當時就要跳起來,對着高強他卻不敢,別看高強年輕,這老上司的威風可不是旁人能比的,這也是軍隊裡的規矩。他眼珠一轉,便去捅身邊的欒廷玉,想要攛掇他出來反對。欒廷玉也不是傻子,雖然亦有此心,卻不肯作出頭鳥,當下運氣屏住,硬受了史文恭兩手指,只作不知。

哪知欒廷玉不肯說話,自有人出來反對,卻見花榮自道:“相公,小將年資甚淺,不堪指揮大衆,還望相公另擇良將統領爲是。”

此言一出,史文恭和欒廷玉都鬆了口氣,徐寧面上不顯,這心裡卻也放下一塊石頭,想他一個御前班直出身,大宋百萬大軍最頂上的兵種,哪裡會把花榮一個招安賊將放在眼裡?高強看了幾人神色,已知箇中情弊,遂一擺手,並不理會花榮的請辭,卻道:“爾等可知,獨龍崗數萬大軍,數十員戰將,我因何只命你四人前來?”

他站起身來,走到那面地圖前,負手擡頭,望着那一片土地,心中忽然生出一聲喟嘆:就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在今後的數百年中兩次入主中原,至乎蒙元入侵,亦是因爲金人入侵中原,關外少了制衡之強族,才使其坐大。我今日之所爲,未知能安定之否?

“此次入遼,首要任務是保存自己,須知孤軍懸於海外,縱有登萊水師可以倚仗,終是緩急難援。又若衆心離散,萬一有人投降遼國,則我立即陷於被動,爲國家大事計,那時節朝廷決計不會承認你們是官兵地。如此艱難之境,你等誰能當之?”

他轉過身來,眼睛一掃,史文恭被他這一問,一看,眼光便有些遊移。高強暗笑,把手一指花榮:“爾等之中,惟有花榮能當之!以孤絕之境,團結必死之兵,花榮他自反出清風寨之後,便一直處於如此境地之中,我不用他用誰?”

不待衆人發話,他隨即又一指史文恭:“文恭,你此行亦有旁人難及之處,那曾家女真溫都部人,我要你擇數十員精悍而良善者帶去,尤須以通曉我大宋文字爲佳。恃此將以招致衆系遼女真,即便是生女真部落,亦得而招集之。你與他們相處多年,能知女真文字風俗。更兼是我大宋忠臣,我不用你用誰?只是若論愛兵如子,得衆人死力,你卻不如花榮。”

什麼大宋忠臣云云,高強自然是在給史文恭戴高帽子,不過他是宋人,也是一個比較純粹地武人,又有若干親族在大宋。確實不虞反叛,這自然是排除了黃袍加身之類的極端情形在外。

果然史文恭見高強這般說,亦只得心服,當日花榮在那水泊邊河灘上斷後死戰之情景,他雖然不曾親見,卻也從旁人口中得知。這般以民間身份作戰,他的經驗確實不如花榮豐富,當然若是比起韓世忠、劉琦這類自小行伍地武將來說,他卻又好上許多,這也是高強派他的一個緣由。欒廷玉亦是一般。起碼不會讓人一眼就看出來是大宋官兵。

至於徐寧,高強卻要倚重他的鉤鐮槍法,對付女真人的柺子馬。起碼可以多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不需要等到決戰地戰場上去賭博。

作了一番思想工作,總算大家都大致說通,高強大爲高興,吩咐將酒席上那些冷菜撤過,換了新菜上來,推杯換盞,大家盡歡而散。

至明日,卻由陳規、李應和趙良嗣等人分別給四將講解諸般要領,陳規主講後勤補給計劃。李應講解自來與北地貿易的種種細節,趙良嗣則負責介紹遼東的契丹和各族大致情況。這時沒了郭藥師在場,陳規便大膽明言,囑咐四將北上之後,務必隨處擴張兵力,交結郭藥師部下諸將,尤其對於那些和郭藥師等同地位的大什等人,須得盡心結納,不可使郭藥師仗恃宋勢而自大。將來難制。最低限度,蘇州關以南和港口須得掌握在手中。

這中間自然有許多難處,既要和郭藥師等人保持合作,又要限制其勢力不使壯大,還不能使用大宋的名義,簡直叫人有無從下手之慨。史文恭至此已經死了心,反慶幸起自己不必對這志願軍地作爲負上全責來。

又留幾日,高強便發付四將回返獨龍崗大營,前去招募兵士,實則既然沒有公開的名義,自然也無從招募起,四將不過是把自己的親信人等招集一些罷了,其中自然是以花榮人數最多,他那老萬營大多都被選入了常勝軍中,花榮一招自是應者雲集,再三篩選下才得了一千五百人,其次則是史文恭和徐寧,各自有二百人,史文恭更擇了五十多女真移民後裔隨行。欒廷玉最是尷尬,只得區區四十多人,看着史文恭面前那曾密曾索耀武揚威地模樣,欒廷玉心中暗自咬牙,若不是梁山打破祝家莊,此刻將祝家三虎拉出來,也不見得比這幾個差了。只是往者已矣,再說董平也已經被明正典刑處死,欒廷玉只得徒呼負負。

五月中的一日,大宋志願軍二千人自獨龍崗大營水寨登船,從此入濟水河,至劉公島換乘海船,再北上至蓋州登陸,自有郭藥師的族人照應。至於登陸以後,打探當地情形,準備攻打蘇州關等項,就得看花榮等人的作爲了。有趣的是,雖然前後出發的時間相隔近兩個月,但是花榮他們卻是和粘罕、希尹二人同批離開劉公島地,無他,只是這兩位女真人被高強安排着在內地轉悠了若干圈而已,反正車窗一直都是關着的,也不愁他們看出來。

送走花榮等人,高強掰着手指算了算,歷史上阿骨打起兵是在政和四年六月,也就是兩年以後,而後當年打了寧江州、出河店兩戰,轉年攻克黃龍府,達魯古城大勝,逼得遼主親征,護步答岡一戰破之……算到這裡,不禁撓了撓頭,心說這歷史書也不曉得說的是真是假,除了寧江州一戰是幾千打幾百,女真兵還多於遼兵之外,餘下都是女真以少敗多,打敗了幾十倍的敵人,慢說這排隊砍人頭也能累死不少女真勇士了,單單這契丹兵地動員能力也煞是驚人,達魯古城一戰就已經是步騎近八十萬了,史載一戰砍地只剩十幾個人,轉年遼主親征,居然又是七十萬,前後只相差幾個月啊!當真有這樣的動員能力的話,遼國不但不會被區區女真誅滅,反而大可征服亞洲,走向世界了。

再者說。眼下自己給予了女真人大批的援助,在阿骨打已經激怒了遼主的情況下,他勢必會提前起兵。如此一來,歷史上的種種戰績,還能作數麼?撓了撓頭,高強也是沒奈何,縱然前路變得混沌起來,總比輕信歷史事件還會如自己所知的那樣一一發生的好。橫豎遊戲總是人玩的,自己前期作了那麼多佈置,縱是有什麼變化,總不至於一無準備吧?

“無論如何,總不會比歷史上金兵打破汴梁來得差吧?”這麼一想,高強便心安理得起來,在博覽會三樓的辦公室裡哼起小曲來。

只是忙裡偷閒終究是難得的,他才清閒了一會,便被許貫忠帶來的一個消息驚的跳了起來:“衙內,杭州報喜!小乙已經制成了馬車車廂和車頭。並從杭州城到運河碼頭鋪了一條鐵軌。初試成功雲!“這所謂地馬車可不同於四輪馬車,乃是馬拉火車之意,只是這時代又沒有人見過火車。這概念自然也就簡化成了馬車。

高強聞訊,搶過許貫忠手中的書信來看時,只見燕青寫的明白,這馬拉火車用十二匹馬爲一綱首——宋人沒有什麼一列火車地概念,便沿用綱運的概念,將車頭稱作綱首——一綱四節車廂連綴,車廂以木爲箱,用鐵爲底,用鋼作輪,青銅爲軸。每節車廂可載重五千斤,四節便是兩萬,正合宋朝一綱運糧之數目。這也是燕青巧思,便於這馬車的運輸制度得以與現今的綱運制度相契合。

見信上說,此車快如飛電,一程百里,不過費時兩個時辰,惟需調訓馬速,不可過快。否則車重馬輕,一旦動起來之後,輕易難得停止,倒好挫傷了馬匹。

高強見了,連連扼腕,叫道當初少說了一句,這剎車得安在車廂上,用一個聯動裝置,由車頭控制着便好,若是用車頭剎車,那馬腿如何經受的住偌大慣性?好在這也只是一個小問題。再往下看,心卻冷了一截,原來燕青附上鋪設鐵軌的費用,每一里鐵軌,竟需要費錢兩千五百貫,從杭州鋪到京城,曲折四千里路,再加上沿途車站地設置,鋪這麼一條鐵軌起碼要花上兩千萬貫!

高強愁眉苦臉,心說這麼大筆數目,倘若再遷延時日的話,又得翻着跟頭向上漲,這鐵路到猴年馬月才能通車?還是許貫忠在一旁見高強變色,問了情由,不由失笑道:“從杭州鋪到汴京,衙內好大手筆!只不悟此路一成,沿路漕輓士卒當如何生計?能不生亂乎?”

高強一凜,這才省覺。歷史上中國近代黑社會的形成,很大原因就是洋人介入了內河和內地的運輸之後,失業地漕運工人無處去,才結成了黑社會。大宋南北漕運地發達,比晚清也不差到哪裡去,賴之營生之人少說上百萬,他這麼一搞,那些人怎麼辦?難道逼人家造反麼?

“如此說來,此物竟是無用?”高強大爲懊喪,心說單單研究經費就不曉得花了多少,弄出來卻沒用,沒得叫人喪氣。

許貫忠笑道:“若說無用,卻又不然,小乙這信中,其實已經說明了其用途所在,只是衙內不曾深思而已。”

高強大訝,復又將那信拿起來看了一遍,若有所悟,道:“貫忠所說的,莫非是小乙以杭州城到碼頭這一段,營建鐵路作爲試行?”

許貫忠頷首道:“正是。自來漕運以河,陸運以輦,沿途上下集散煞是不便。若是於汴京、南京、建康府、杭州等地,量建鐵路,以通碼頭與州城,即是便利非常。至於這幾處亦有不少漕輓士卒,往昔以來往州城與碼頭之間運腳爲業,這鐵路通後,亦爲無業,幸而人數不爲多,大抵不下數萬人,可使轉而爲軍,庶幾不生事爲上。此輩人又多爲石三郎部下,亦好支吾,不致爲有心者煽惑生事。”

高強見他計算周詳,心下甚喜。石秀費數年之功,所作的無非就是將這些在各地擔負力役地廂兵土兵聯結起來,再延伸到市井中去,因此他這所謂的黑社會,其人力資源比後世的黑社會雄厚不知多少倍,也較爲有組織。若是用上這些力量,料來亦可免於動亂。

於是次日上朝,高強便奏陳其事,啓請於運河沿路大集散處,鋪設鐵路,用馬車運輸,鐵路車站縱然也用人力上下貨物,到底省卻許多,更兼速度飛快,誠爲美事。趙佶與衆大臣細細計之,又說了無數注意事項,比之高強和許貫忠所想的又複雜許多,好在大體上都肯定了這馬車的運輸效能,張克公且以不能將鐵路行於全國爲憾。

於是中書擬下詔書,命汴京、大名府、應天府、真州、建康府、杭州這幾處量建鐵路,由應奉局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赴各處指導鐵路鋪設,以及車頭車廂打造工作。至於一應費用,高強也提出由應奉局代墊,鐵路建成後由應奉局派人管理,從來往貨物的運費中收取費用,逐年償還。趙佶與衆大臣見不必朝廷掏錢,自無不可。

第39章 練兵第3章 籠絡(上)第27章 淵源(下)第四十章第13章 劫牢(下)第五十二章第5章 圖謀第2章 下第32章 月夜金蓮(下)第二十九章第35章 受降(上)第26章 絕情第九章 下第三十六章第五十章第四十九章第二十三章第23章 歸來第五十二章第4章 出走(上)第5章 齟齬(上)第80章 殺宋第16章 遺篇(下)第六章第27章 收蓮第八十章第六十一章第9章 餘波第一章第28章 戰守第10章 亂夜第五十七章第五十一章第29章 佈局(上)第九十三章第3章 下第1章 上第6章 問心第66章 岱嶽第21章 究問(下)第三十四章第55章 夜行第一章第17章 拔刀(上)第2章 買賣(上)第25章 開戶(下)第四十章第二十七章第三十六章第5章 圖謀第八章 上第23章 金蓮第69章 清照第十九章第34章 藏兵(上)第16章 暗香第36章 反掌(下)第22章 路遇第17章 嚐鮮第31章 故人來(下)第63章 參議第34章 藏兵(下)第十七章第五十四章第九十四章第19章 個唱第24章 傷逝第36章 泯恩仇(下)第23章 災起(下)第20章 起航第4章 述職(下)第18章 東坡第二十章第8章 學術第九章第三十三章第30章 結合第24章 鹽務(上)第3章 上第74章 無間第七章 上第4章 智深第17章 包裝第四十章第29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秀與石寶(下)第15章 梁山第24章 理財(下)第18章 李逵(上)第九十四章第37章 底定(上)第五十四章第二十六章第28章 最長的一夜之韓世忠(上)第三十章第6章 面斥第14章 行路第35章 武松(下)第17章 包裝第16章 演武(上)第23章 歸來
第39章 練兵第3章 籠絡(上)第27章 淵源(下)第四十章第13章 劫牢(下)第五十二章第5章 圖謀第2章 下第32章 月夜金蓮(下)第二十九章第35章 受降(上)第26章 絕情第九章 下第三十六章第五十章第四十九章第二十三章第23章 歸來第五十二章第4章 出走(上)第5章 齟齬(上)第80章 殺宋第16章 遺篇(下)第六章第27章 收蓮第八十章第六十一章第9章 餘波第一章第28章 戰守第10章 亂夜第五十七章第五十一章第29章 佈局(上)第九十三章第3章 下第1章 上第6章 問心第66章 岱嶽第21章 究問(下)第三十四章第55章 夜行第一章第17章 拔刀(上)第2章 買賣(上)第25章 開戶(下)第四十章第二十七章第三十六章第5章 圖謀第八章 上第23章 金蓮第69章 清照第十九章第34章 藏兵(上)第16章 暗香第36章 反掌(下)第22章 路遇第17章 嚐鮮第31章 故人來(下)第63章 參議第34章 藏兵(下)第十七章第五十四章第九十四章第19章 個唱第24章 傷逝第36章 泯恩仇(下)第23章 災起(下)第20章 起航第4章 述職(下)第18章 東坡第二十章第8章 學術第九章第三十三章第30章 結合第24章 鹽務(上)第3章 上第74章 無間第七章 上第4章 智深第17章 包裝第四十章第29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秀與石寶(下)第15章 梁山第24章 理財(下)第18章 李逵(上)第九十四章第37章 底定(上)第五十四章第二十六章第28章 最長的一夜之韓世忠(上)第三十章第6章 面斥第14章 行路第35章 武松(下)第17章 包裝第16章 演武(上)第23章 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