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六月十五日,耶律大石率八千兵自上京東出,聲言欲往收復泰州,會同我兵夾攻黃龍府。然至泰州城下,金國蕭幹部深溝高壘不與之戰,耶律大石尋以軍中乏糧退兵五十里,覓水草豐美處安營。”

念罷,陳規又道:“相公所要的情報分析,石三爺亦有送來,只是缺乏明證,僅有三成把握而已。相公可要念麼?”情報分析這類東西,自打高強在招安梁山一役之後,便即在一衆部下當中進行推廣,等到宋遼戰事起時,這種先進的情報收集和分析體制納入到樞密院的運作當中,起到了明顯的作用。

高強伸手接了過來,卻不忙看,冷笑道:“區區八千兵,又是不戰而退,看來是礙着遼國朝廷的壓力,亦因軍心民情之故,不得不出兵罷!”

陳規點頭道:“相公所料甚是,遼國不比我中原,雖號稱人皆爲兵,然而亦由此,其官兵作戰須顧及季節天時,每每須至秋冬方能起兵。耶律大石知兵之人,八千兵馬去攻打金國設防已久的堅城,如何能勝?不過他這一出兵,便將盛夏之季兵少糧寡、戰馬瘦弱等劣勢盡數顯露出來,也好堵上旁人的嘴巴。”

牛馬的繁殖季節都在春天,其後又要撫育幼畜成長,故而這兩個季節馬匹瘦弱,不堪作戰,相應而言,契丹牧民也不願在這種季節響應朝廷地徵召出戰。倘若戰爭的虜獲不償所失的話,來年他們的畜羣就要大大減損了。對於平素沒有什麼積聚的北地牧民來說,這樣的一場戰事就足以引起一場大饑荒。耶律大石這一次出兵,表面上看來是無功而退,卻能夠讓更多的人贊同他暫時不出兵的主張,實爲妙着。

只不過,這種舉動落在有心人的眼裡,卻更顯得意味深長。耶律大石盛夏出兵,不得不向民間採買糧秣以爲軍資。李應趁機便將細作派去搜集了遼兵地情報,從其所買的糧食數量看來。耶律大石根本就沒有打算大規模作戰,其軍中所攜糧食,大抵也就是一次牧民遷徙所需地數量而已。據此,石秀斷言,耶律大石與其對面的蕭幹必定已經有了相當的默契,甚至可能有了關於倒戈的密約,只是由於某些原因。這個密約還沒有到公開的時候。

“蕭幹是遼國叛將,並且曾經引導金兵攻入上京,此等叛臣若要再歸附遼國,勢必引起軒然大波,加之耶律大石秉性剛強,在三位輔政大臣中獨立於耶律餘睹和蕭特末之外,手中又掌兵權,早已爲此二人所忌。倘若耶律大石能成功勸說蕭幹歸降,進而與其相率攻打金國,立下大功。其在遼國中聲望立時凌駕餘睹等人之上,甚而連遼主亦有所不及。”高強一手託着下巴,眼睛在石秀的情報分析上掃過,腦子早已運轉開來:“北地之民多尚英豪,若是形成此種局面,連遼主也要忌他,皆因遼國素無所謂正統之說,爲帝者多憑個人威望而已。耶律大石現已據有上京,兵力強盛,到那時只須一戰擊敗遼主,這天下便是他的了!所謂黃袍加身,豈在於本心如何。徒以時勢爲之而已。”

“是故。阻礙耶律大石招降蕭乾地原因,多半便是來自遼國朝廷中的阻力。從劉晏在遼國中京所收集的情報來看。遼國朝廷也沒有做好招降蕭乾的準備,然則此事大抵還處於耶律大石本人和蕭乾的密約階段。”

“不過,也或者耶律大石另有籌謀……”高強一面想,手上那份情報分析不覺竟從手上掉了下去,聽到紙張落地的輕響時方纔醒覺,卻發現陳規已經先俯身下去將這紙拾起:“相公,莫非對石三爺之見頗有不同?”

高強搖了搖頭,接過那紙放在桌上,道:“石秀起自寒微多歷世事,辦事是極精細的,膽大也過人,若以細作而言,當世無人能過之。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出身寒微讀書太少,在這天下大勢上頭畢竟是欠缺了些,這是他不及小乙和貫忠之處。”

他彈了彈那份情報分析,道:“此番他去遼國幹事,事情做得極好,這招投石問路,逼得耶律大石也得作戲給世人看,卻乘機探明瞭其軍中的虛實,連我也要叫好,以耶律大石治軍之才,他軍中的底細哪裡是尋常手段能探查到的?當日他在燕雲是客軍,我卻是籌劃經年,細作遍佈燕地,仍舊要在情報上吃了一個大虧,險些有盧溝河之敗,足見今番石秀之能。”

“不過呢,這事雖然辦地縝密,分析上卻有個大大的漏洞,便是對於我大宋和遼國的基本態勢見識不足。”高強起身,望着身後掛着的北疆大圖,道:“金國初立,狼主都被我捉了來,縱然今番我軍不能將女真諸部蕩平,其治下諸部也多半離心,將來只須我大宋遼東守臣能善加撫循,扶植親附我大宋的部族以牽制女真,遼東又有強兵爲鎮,大的風浪是掀不起來的。”

陳規見說,遂道:“相公之意,是說金國既衰,我大宋的心腹大患始終還是契丹?”

“正是!”高強在地圖上劃了大大一個圈,道:“自秦時中國歸於一統,外族能對我中國構成心腹之患者,唯有大漠南北之部族,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皆以此而興。遼國疆域萬里,屬國數十,只要給他幾年地時間生聚教訓,國勢必定復振,到那時必成我中國之患。”

陳規皺眉道:“相公,契丹雖與我爲敵,然自澶淵之盟後,兩國相安百餘年,如今盟約新定,其國勢又已中落,恐未敢輕易與我大宋爲敵。”

“澶淵之盟?嘿嘿!”高強冷笑一聲。道:“此一時,彼一時!塞北部族,徵不出什麼賦稅來,並不足以供養一個如我中國一般地朝廷,遼國之所以雄強者,徒以得燕地漢人而已,澶淵之盟後,北地和燕地交相利養,令遼國坐享其富庶。不假外求,始有百年之平安。區區三十萬歲幣銀絹。就能令北族饜足麼?那是燕雲十六州換來的!”

陳規雖然能謀,畢竟礙於身爲宋人,從小就受到大宋官方對於澶淵之盟的吹捧,且下意識地美化本朝,是以見不及此。待高強點破之後,他自家心裡一咀嚼,方纔失驚道:“若如相公所言。而今遼國既失卻燕雲諸州,不啻國本動搖,一旦國力恢復,必要再來與我相爭?”

“正是!遼國百年來習於開化,人心皆向漢,卻又沒有我中國的根基,現今又沒了歲幣,不用幾年之中,他朝廷地用度便要吃緊。到了那時,若不向國中橫徵暴斂。便要向外擄掠興兵,兩者之間如何取捨,自不待言。”

高強眼光從地圖上地臨潢府,向東移到黃龍府,橫亙在這中間的,是富饒地科爾沁草原,再向北越過大興安嶺,則是蒙古族得以興起的呼倫貝爾草原。“遼國若強。勢必侵我,是以我大宋若要安定,一個較爲弱勢地遼國朝廷乃是最佳格局。倘若我大宋能虎踞遼東,契丹兩面受敵,想要入侵我時便要多想一想。換言之。我便可以較少的代價,譬如邊市榷場上地商旅利益。來換取契丹的安分守己。再者,佔據黃龍府,打通北路之後,這數千裡的曠野上儘可馳騁,我大宋的勢力可以一直伸向漠北諸部,也可分契丹之勢,使其不得併力南向攻我。故而黃龍府與春泰二州,實關係到我大宋與遼國氣運消長,若能見此者,不容不爭!”

陳規點頭道:“誠如相公所言,則耶律大石所謀者大,不容有失,其既然輕舉出兵,不逞而回,單從此節便可知,若不是因爲有蕭幹響應,春泰二州可不戰而下,耶律大石勢必要審時度勢,相機興大兵來取此二州。”

高強冷笑道:“非但如此,若不是有恃無恐,當耶律大石聽說我大兵北上之後,好應遣使來相約夾攻,現今卻連書信也不見一封,還不是怕我以此爲藉口,佔了他的黃龍府和春泰二州,不予歸還?他的如意算盤,大約是要招降蕭幹,兩下合兵一處之後,便以夾攻金國爲由,約定戰勝之後討還黃龍府,斷絕我大宋的北上之道罷!”

高強是所謂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時時不忘歷史大勢,而陳規卻不同,身爲參議官,從戰略制定到戰術規劃,樣樣都要籌劃精到,待聽高強這般說時,便皺眉道:“雖然如此,我兵左有大澤,右有大江,身後又是長達五百里的補給線,兵力雖強,卻不無隱憂,利在速戰。如今蕭幹動向不明,我兵便有些縛手縛腳,若要越大澤往攻時,又恐糧餉後援不繼,如之奈何?倘若任由敵人相機而發,主動之權操於敵手,與軍事大大不利。相公,莫若即刻遣使,招降蕭幹,許以王爵,劃以封疆,只求他掛上我大宋旗號,遼國再要插手招降,便落了口實,以他今日之弱,諒必不敢與我大宋爭雄。”

高強笑道:“元則,你我都知道的道理,蕭幹怎會不知?他叛過遼,叛過金,獨有當日叛我大宋之事,因事先並無明約,故而世人不知。現今他若要歸宋,便再也沒了背叛的時機,只有死心塌地的跟着我大宋,正因如此,此番若不到最後時刻,他是不會輕易倒向任何一方的,是以,此次若是選擇錯誤,他這輩子也就算是活到頭了,天下之大,再無他容身之處!”

陳規一想不錯,蕭幹這次要是作出了抉擇,若再反悔,不會再有人相信他,加上他所據的形勢,宋、金、遼都會全力攻打於他,還有什麼路可走?只是高強說的最後時刻,無非是指的遼東戰略形勢明朗,莫非高強要揮軍殺過混同江去,把金國完全打敗之後,纔會遣使招降蕭幹?

“不然,且不論我揮軍渡江。在寒冬來臨之前區區四五個月時日能否破金,即便能破,蕭幹知兵之人,見我軍渡江,自是勝券在握,恐怕我渡江之日,便是他歸遼之時。縱使那時遼國朝廷不肯受降,他從容歸我大宋,也還來得及。這才叫左右逢源,仗着手上有兵。又佔據形勢要地,正是奇貨可居。”

高強微微冷笑,忽然轉了個話題,向陳規道:“元則,如今一方有奇貨,三家要爭,我若要操左券時。須得如何?”

陳規耕讀出身,不知商事,不過高強這話顯然是在打比方,他心念一轉,已知其意:“相公之意,莫非是要絕了蕭幹歸遼之路,那時他無從抉擇,唯有向我大宋?”

“正合我意!”高強笑道:“只是這奇貨,遼國也是想要地,如何能教遼國縮手呢?”

陳規笑道:“相公適才言及。遼國天慶帝與餘睹等人,不欲耶律大石多立功勞,只怕便是在此埋下伏筆了罷?蕭幹之慾歸遼,必經耶律大石之途徑,一旦耶律大石在遼失勢,形勢所迫,亦不容他在遼國另尋接納之人,則唯有歸我大宋矣!如今耶律大石手握兵權。威震其主,正好從中取事。”

高強仰天大笑道:“知我者,元則也!煩勞元則速速爲我修書,命石秀等人全力以赴,動搖耶律大石在遼之權位。最好是激使遼主奪了他的兵權。那時蕭幹哪裡還敢歸遼?此事宜疾不宜緩,倘若能在八月前令蕭幹易幟。我便可揮軍渡江,直搗會寧府,給這些女真人來個犁庭掃穴,逼他俯首稱臣!”

陳規應了,便即筆走龍蛇,將二人此番說話,簡略說了一遍,以高強的名義,令石秀不惜一切手段,只要扳倒了耶律大石,便是奇功一件。書信寫罷蠟封,先用信鴿傳往遼陽府,再快馬趕至蓋州,經海路傳到燕京,從此再換信鴿,北上到臨潢府,才能到石秀手中,途中至少也得十天時間。

這邊高強分派諸軍,一面飛調李俊水師官兵匠人北上,要在江邊覓地建設船塢,打造戰船,一面遣花榮率兵南下,招募遼東人戶前來黃龍府屯駐,亦要多運糧草軍器到軍前聽用,這幾日攻打黃龍府,耗費的雷彈委實不少。史文恭與韓世忠則分遣騎兵在江邊巡視,以防對岸金人潛渡過來擾亂。

此時對面金兵亦到,見宋軍暫時沒有渡江之意,便也開始修建亭障烽燧,每日裡騎兵一隊隊在江岸邊巡視來去,與宋軍隔江相望,少不得扯着嗓子對罵兩句,至於弓箭對射,卻是可免則免,夏季的混同江江面闊達一百五十步,江上風力又大,一箭射到對面早不知飛到哪裡去了。

高強自己則坐鎮黃龍府,調遣諸軍整飭城防,安置大炮牀弩等守城器械,修建火藥庫糧庫與營房等設施,以便長久留兵駐守,他甚至規劃好了,要將黃龍府的城池再擴大一倍,增建八里城牆,可容十萬軍民常駐在此。這黃龍府可是將來大宋制衡北疆的第一重鎮,豈同等閒?連生產火藥的軍器坊,以及城中圈養戰馬地馬場,高強也都一併規劃出來了。

十萬宋軍,就此在黃龍府周邊安頓下來,每日裡忙個不亦樂乎,絲毫沒有進兵之意。對江地金人始則惴惴,日子久了也有些麻木,巡視之際也就漸漸鬆懈起來,那用來報警的烽燧卻沿着江岸越修越多,已然修了三百里長。

卻說那金國大將謀良虎,齎了大批金珠子女來到長春州,蕭幹列隊出迎,領了旨意,卻是吳乞買加封他爲左元帥,統領鴨子河西北地所有兵馬,其中包括幾個女真人謀克,可謂委以重任;又賜他鐵驪王爵,准予開府建衙,可謂寵以尊位;又賜予金珠無數,美女二十,奴僕千數,可謂餌以厚賜。如此三管齊下,國家之待臣子者也厚矣!

蕭幹感激涕零,謝恩領旨,與謀良虎攜手入城,說及抵禦宋軍時,蕭幹慷慨激昂,指着東南面黃龍府方向道:“郎君寬心,我當日與那高強在燕京城外交戰,先已取勝,只因他兵多而敗。如今有大澤爲地利,又有雄兵萬餘,足可抵擋宋軍,等到冬季雪降,宋軍不耐寒,這野外便是我兵馳騁之所,收復黃龍府指日可待!”

謀良虎見蕭幹所部嚴整,器械亦精,點頭道:“蕭大王素知宋軍深淺,如今宋軍勢大,我軍新敗,只可據險避戰,墮其鋒銳,蕭大王所言深得兵法精要,某甚是佩服。只是蕭大王此處乃是要緊去處,西面尚有契丹之兵窺伺,宋遼之間聞說有兄弟之盟,倘若一起興兵前來夾攻,禍事不小。”

蕭幹嗤笑道:“何謂兄弟?郎君有所不知,當日宋軍興兵取燕雲時,可從來不曾違背盟誓,只說是交割舊地!如此盟誓,特矇蔽世人耳目而已,不足爲憑,契丹人怨宋人趁火打劫,強取三京之地,痛入骨髓,日夜思謀報之不及,怎肯反助宋人取我疆土?我等皆北地之民也,所謂脣亡齒寒,契丹人亦當知之。實不相瞞,前日那遼國耶律大石曾遣數千兵至我疆界,我也道他有心來夾攻,誰料只一見我軍斥候面,兵不及交,便即退避百里,不復前來,如此,想必是有意敷衍南朝,斷不致真個相攻,郎君不必擔憂!”

謀良虎見說,一時大喜:“倘真如此,春泰有磐石之安,蕭大王功勞不小,待宋軍兵退之後,狼主必另有重賞!”二人攜手入城,自有一番熱鬧不提。

第60章 賭箭第二十三章第11章 論兵第9章 傑肯(上)第16章 演武(上)第10章 曾頭市(下)第32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寶與方百花(上)第21章 詐病第四十一章第7章 授書(下)第37章 包裝(下)第14章 掌錢第17章 翠屏第28章 迎宗澤(下)第五十二章第四十一章第二十八章第8章 自投第27章 水軍第17章 夜襲(下)第十一章 上第13章 一上(下)第二十五章第14章 倭銀第10章 曾頭市(上)第36章 張榮第16章 變數第25章 開戶(上)第二十二章第23章 災起(上)第1章 燕青(下)第6章 奸計第21章 追失(上)第35章 動員(上)第3章 籠絡(下)第37章 包裝(下)第18章 召見(上)第27章 躍躍第二十一章第14章 倭銀第8章 自投第四十二章第七十四章第20章 歸去第7章 錢法(上)第12章 審李(下)第26章 對箭(下)第15章 香香第十二章 下第二十二章第25章 贈糧(上)第36章 張榮第七十一章第19章 獻寶第30章 議定(上)第六章 下第14章 結黨(上)第十九章第十一章 下第14章 掌錢第三十二章第二十四章第14章 毒計第20章 北望第三十三章第十七章第14章 狹路(上)第二十八章第19章 河水(下)第15章 奚車(上)第35章 武松(上)第六十四章第7章 蔡京第31章 河工(上)第2章 買賣(下)第34章 反目(上)第14章 麒麟第十二章 上第39章 嫁禍(下)第9章 到任(下)第25章 指點第六十三章第12章 東南第32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寶與方百花(上)第八十九章第3章 星變第六十七章第22章 無聲(上)第六十三章第六章第六章第18章 抽薪(下)第六章第十四章第26章 种師道(下)第20章 設伏(上)第10章 赤佬第28章 不見第五章 上第61章 死戰
第60章 賭箭第二十三章第11章 論兵第9章 傑肯(上)第16章 演武(上)第10章 曾頭市(下)第32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寶與方百花(上)第21章 詐病第四十一章第7章 授書(下)第37章 包裝(下)第14章 掌錢第17章 翠屏第28章 迎宗澤(下)第五十二章第四十一章第二十八章第8章 自投第27章 水軍第17章 夜襲(下)第十一章 上第13章 一上(下)第二十五章第14章 倭銀第10章 曾頭市(上)第36章 張榮第16章 變數第25章 開戶(上)第二十二章第23章 災起(上)第1章 燕青(下)第6章 奸計第21章 追失(上)第35章 動員(上)第3章 籠絡(下)第37章 包裝(下)第18章 召見(上)第27章 躍躍第二十一章第14章 倭銀第8章 自投第四十二章第七十四章第20章 歸去第7章 錢法(上)第12章 審李(下)第26章 對箭(下)第15章 香香第十二章 下第二十二章第25章 贈糧(上)第36章 張榮第七十一章第19章 獻寶第30章 議定(上)第六章 下第14章 結黨(上)第十九章第十一章 下第14章 掌錢第三十二章第二十四章第14章 毒計第20章 北望第三十三章第十七章第14章 狹路(上)第二十八章第19章 河水(下)第15章 奚車(上)第35章 武松(上)第六十四章第7章 蔡京第31章 河工(上)第2章 買賣(下)第34章 反目(上)第14章 麒麟第十二章 上第39章 嫁禍(下)第9章 到任(下)第25章 指點第六十三章第12章 東南第32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寶與方百花(上)第八十九章第3章 星變第六十七章第22章 無聲(上)第六十三章第六章第六章第18章 抽薪(下)第六章第十四章第26章 种師道(下)第20章 設伏(上)第10章 赤佬第28章 不見第五章 上第61章 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