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霹靂手段菩薩心腸

吳天然想,看來曾國藩熱,不是空穴來風,這個人身上的確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在曾國藩的成功道路上,還有一點,就是他的善變。

(五)交錯使用儒法道三家學說,依時而變,左右逢源。

曾國藩的一個朋友名叫歐陽兆熊,曾說過曾國藩一生在學理持守上有三變。

第一變是由詞賦之學變到程朱理學。說的是早期曾國藩從湖南鄉村到北京以後的修身行爲。原來只講八股文,後來才知道程朱理學的修身養性,真正的學問在這裡。

第二變是由程朱理學變爲申韓之術。他後來奉命到湖南辦湘軍,認爲混亂時期,必須要以重典來治理,嚴刑峻法,雷厲風行,用的是法家的申韓之術,毫不講情面。他有一篇奏摺,講我現在做這個事情就是爲了社會的安定,老百姓的安寧。我不怕得罪任何人,哪怕所有的人都罵我,我也不在乎。我在《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奏摺》裡講,一個從政者應該有這樣的氣魄。當時他有一副很有名的對聯,我現在可以送給我們從政的朋友們,就是“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在一個非常時期需要這樣做,手段是霹靂的,心腸是菩薩的,是爲了百姓好,爲了社會好。這就是申韓之術。

但是搞久了不行,弄得他四處碰壁,到處樹敵。湖南、江西文武兩界都不能容他。最後有人指點他,你不能一味這樣蠻幹,要以柔克剛,以退爲進。所以他後來逐漸體會到黃老之術的妙處,把道家的學理用於他的工作之中去,最後獲得了大成功。我的小說第二卷一開頭,就以兩個章節來說這個事情,說他當時的病主要是心病,所謂岐黃可以醫身,黃老可以治心,要以黃老之學來醫治他的心病。從此曾國藩有了一個新的境界。

(六)成功後不居功,謙退自抑,淡化光環,縮小靶的。

翻開中國史冊,常見這樣一些故事:與人相處,共患難易,共成功難,功高震主者更是自身難保。人們都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的典故。這些典故都在提醒人們,成功之位不易居,尤其是在握有生殺大權的君王面前,立有蓋世之功的臣子更難自安。這種事情發生,是由主客兩個方面決定的,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某一方。上司的防範猜疑,同事的眼紅嫉妒,屬於客觀的情形;自我膨脹、自以爲了不起,則屬主觀的原因。曾氏對這種種人性和社會性,看得透徹,甚至到洞若觀火的境界,非常清醒。他多次對家人說,自古以來,建立大功又得善終的人不多。

同治三年(1864),經過十幾年的千辛萬苦後,湘軍終於打下南京,取得對太平天國作戰的決定性勝利,朝廷給予曾氏封侯之賞的同時,也對他手下的十餘萬虎狼之師湘軍存高度警惕。與曾氏同處於一個戰場的其他將帥,一面對他頌揚恭維,好話說盡,一面在暗中竭力挑刺,恨不得將他一棍子打死。

曾氏對這個局面看得很清楚,但是他的九弟曾國荃和他手下的一批人卻昏昏然,沉醉於大勝之中,放火燒南京城,大肆搶劫金銀財寶,同時又埋怨朝廷對他們的賞賜太薄。以老九爲首的吉字營的將領,與曾國藩對當時險惡局面的清醒認識是一個強烈的對比。曾國藩面對這個局面,主要做了下面五個方面的工作:(1)把功勞歸之於先帝、太后和朝廷,歸之於協同作戰的友軍。他在給中央的報告、給別人的信件中,反覆講到這個事情,說這是朝廷裡太后的功勞,軍機處的功勞,朋友們的功勞,我自己沒有什麼功勞。這個話看起來像是官樣文章,其實仔細想一想,也是事實。假如朝廷不支持他,中途撤換他,他也不可能成功;假設友軍完全不配合,總是跟他爭吵,也不能收到這樣的戰功。(2)動員牢騷滿腹的九弟辭職回家養病。(3)大量裁減湘軍,90%的湘軍裁掉。湘軍當時是一把橫在朝廷脖子上的劍。他現在把90%的軍隊解散,讓他們回到家裡去當農民,自動斬斷羽翼,朝廷最大的顧慮消除了。最後達成一個交易。本來朝廷是要求湘軍將攻打南京時得到的金銀財寶交公。但是,這些錢都入了私人腰包。他跟朝廷達成一個協議:軍隊撤退,朝廷也不要錢了。(4)立即裁撤厘金局。厘金局就是收買路錢的卡哨,因爲當時湘軍沒有軍餉,朝廷沒有錢。沿途設卡,靠收買路錢來保證軍餉。老百姓很痛恨這些東西,最不得人心,所以他立即裁掉。(5)在百廢待舉的時候,他第一件事是修復江南貢院,開科取士,輿論是靠什麼人造的?是靠讀書人。南京城裡被太平天國領導了十多年,正規的科舉考試停頓了十多年。曾國藩先修貢院,停頓12年之久的江南甲子科鄉試很快舉行,18000多個考生來參考,中國科舉史上前所未有。很多父親帶着兒子,爺爺帶着孫子來參加考試。這一來,大家都歌頌曾國藩聖明。就這樣,曾氏及其代表的湘軍集團,較爲平安地度過了表面風光、內裡危機四伏的政治險灘。

(七)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是曾氏的最大本事。

曾國藩這個人很奇怪。他是帶兵的人,但是他自己不能領兵打仗,所謂“將人則勝,自將則敗”。就是說他自己帶兵打仗一定失敗,他指揮別人打仗就勝利。曾國藩早期很多失敗都是因爲他自己帶兵去打,敗得一塌糊塗,狼狽不堪。所以他後來凡打仗,就不去。他弟弟打南京,他去看弟弟,一會兒就要走,說我住在這裡,你會打敗仗。但是他能夠指揮別人去打仗。這叫做什麼,叫做不是將才而是帥才。曾國藩作爲帥才超過別人的地方就是能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湘軍的做大做強是一個很大的戰略決策。還有一個很大的戰略決策,就是攻打南京。

太平天國佔領南京十多年,朝廷一直想打。但過去歷次打南京,都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在南京周圍設江南大營、江北大營,設在最靠近南京的地方,以爲一下子就打下來了。還有野史說,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的頭領是滿人,朝廷的設想是讓漢人拼命,滿人立功。不管怎麼樣,朝廷的決策是錯誤的。曾國藩當年在打下武漢以後,給朝廷上奏摺,要改爲西面制勝。從西面步步推進,穩紮穩打,是自古攻克江寧的正確方法。這個戰略決策,朝廷後來採納了。他用這樣的辦法果然把南京打下來了。這是因爲他看中了一個“勢”字。所謂勢,即形勢、態勢。就是誰佔領了這個勢,誰就在軍事上取勝,而南京這個勢是由長江來控制的。南京本是長江下游的碼頭。只有把長江的西部即南京上游的重要碼頭控制住了,南京纔會失勢而孤立。這是一個統帥很重大的決策。所以,曾國藩作爲帥才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八)識才用才,是曾國藩成功的第一秘訣。

後世對曾國藩有很多爭論,看法不一。這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一點幾乎沒有什麼爭論,那就是都認爲曾國藩很會識才用才。

曾國藩是一個文人,他沒有帶過兵,不會領兵打仗,他靠的是手下的人才。大家都知道,劉邦在得勝以後,跟他部下說他有“三不如”:謀劃不如張良,打仗不如韓信,後勤不如蕭何。這是一個很著名的關於用人的歷史典故。

李秀成晚年有一篇自敘,內裡有兩句很重要的話。他說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爲天王洪秀全“誤國不用賢才”,而曾國藩卻“能識別賢將”。曾氏自創湘軍,白手起家,建立人才隊伍,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最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人才幕府。他的幕府成爲晚清人才的淵藪,一時有“第二朝廷”之稱。許多中進士的人,不願意在朝廷爲官,而願意到曾國藩手下做幕僚,這是當時的一個特殊現象。因爲在朝廷做官,出息不大,在曾國藩手下做幕僚有出息,能得到鍛鍊,很快能夠提拔。

曾氏到底是如何網羅人才的?我簡單地勾畫一下。

第一,曾國藩從心裡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他知道要集齊衆人之才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正所謂“辦天下事,要天下才”。

第二,曾國藩做到了真正的“愛才、惜才”。我研究曾國藩20年,在他的1500多萬字文集中,處處都可以看到他對人才的愛護和珍惜。

這裡略舉兩個例子:胡林翼本來是應湖廣總督吳文鎔的邀請,帶了600名貴州兵,到湖北去援助吳文鎔。結果他到湖南湖北交界地時,吳死了,武漢城已經被太平天國打下來。胡林翼以一個剛剛提拔的道員身份,一個翰林出身的文人,帶領着600人,進退失據,進也不是,退也不是。軍餉也沒有着落,也沒有人管。曾國藩看出胡林翼的才能,他要留下胡林翼和湘軍一起作戰。於是他給朝廷寫報告,說把這支軍隊留在湖南,一切軍餉由湖南來供應。他說“胡林翼之才,勝臣十倍”,他那個時候有那麼高的地位,這種話不是那麼容易說出來的。

在保舉人才時,他都在後面加上一句話:如果這個人不能勝任的話,今後出了什麼事,請朝廷撤掉我的職,我用我的名聲來爲他擔保。

“惜才”,他愛惜人才。比如當年左宗棠是一個幕僚,充其量相當於我們湖南省政府的一個秘書長,但是這個人自視很高,也不很約束自己。沒有一官半職,他居然可以指揮省長,號令三軍。人家一個軍分區司令員,到省裡彙報工作,沒有向他行禮,他就罵人家,拿腳踢。這個人覺得受到奇恥大辱,給朝廷寫了一個報告,說左是一個很壞的人,非要處理不可。左宗棠踢朝廷命官,簡直是打朝廷的耳光。咸豐皇帝接到報告以後,下令湖南調查這件事,如果是真的話,就地正法,殺掉左宗棠。後來很多人來保他,曾國藩也堅決保他。他講左宗棠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就是性格不好。他說天下紛擾,培養一個人纔不容易,請爲天下愛惜這個人才,請咸豐帝刀下留人。然後又推薦左任藩臬一級的官員。本來曾國藩對左宗棠有再造之恩,但左宗棠這個人後來因爲本事也大,官位也高,他完全不記得這些恩德了。後來就什麼時候都罵曾國藩,跟他關係搞得一塌糊塗,兩人鬧翻了。但是曾國藩不計較。後來左宗棠奉命到新疆打仗的時候,曾國藩把自己手下最得力的一支軍隊老湘營,交給左宗棠。當時湘軍創始之時,有兩個很有名的將領劉松山、劉錦棠,他們是很會打仗的兩叔侄,老湘軍的統領。左宗棠打新疆主要靠的就是這支老湘營,新疆第一任巡撫就是劉錦棠。那時曾國藩是兩江總督,錢糧源源不斷地予以供應。這個事情最終感動了左宗棠。在曾國藩死後,左宗棠發自內心地給曾國藩一副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第三,曾國藩善於識別人才。後人講曾國藩善於識別人,尤善相士。現在坊間有一本書叫做《冰鑑》,這本書類似於《柳莊相法》、《麻衣相術》。《冰鑑》署名曾國藩,但不是曾國藩寫的,是後人假冒的。我在《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裡面專門講了這個事情。早在道光年間就有《冰鑑》這本書了,爲什麼後來署上曾國藩的名字呢?就是因爲曾國藩有善於識人這樣一個知名度,於是書商就打着他的旗號來推銷。

曾國藩識人主要是建立在他的學問和閱歷上的,應該是可以值得重視的。比如說他講的“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着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這些講的都是一種修養,一種性格,一種處事態度,不是很神道的東西。

他在識人上有兩個要點。一是在“德”與“才”之間,他特別重視“德”。他曾經說過,“德”好比水之源頭,“才”是水之波浪;“德”爲木之根本,而“才”是木之枝葉。二是在“學”與“識”之間,更重視“識”。他說過“凡辦大事,以識爲主”。“識”是最主要的。他很推崇諸葛亮“才需學,學需識”的觀點,他認爲這是至論。他一看到容閎,就認爲容閎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容閎是中國第一個在美國獲得學位的人,對促進近代中國走向世界起了很大作用。他跟容閎第一次見面,聽容閎談中國富強的出路。容閎講中國要學西方,要把科學技術引進來。曾國藩認爲這是一個很有見地的觀點,馬上就給他6萬兩銀子,要他到美國去買機器。後來就用這批機器,建立起中國第一家機器製造局。同時曾國藩還給朝廷上了一個奏摺,建議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這個奏摺,被史學界認爲是揭開中國洋務運動的一個里程碑。從那以後,中國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向西方學習,走向世界。這就是近代史上的洋務運動。

在具體識別人才上,他有一些自己的做法。首先,他特別看重言談,他不喜歡誇誇其談的人,甚至喜歡木訥的人,他認爲這種人比較可靠。其次,他特別注重小事。有一個人從鄉里投奔他,跟他一起吃飯,看到飯裡有穀粒,就將穀粒丟掉不吃。曾國藩覺得這個人不好。他本來是窮苦人出身,到軍營裡能吃飽飯,跟鄉里比已經很不錯了,他卻把穀粒丟掉。他覺得這個人不可重用,後來就打發這個人回去。再就是看舉止。他認爲一個可以擔當大事的男人,最好的舉止是穩重。他教育他的兒子,一再講要穩重,不能輕飄。

第四,曾國藩很善於使用人才。使用人才纔是最後的目的。他的做法是,(1)廣收慎用。人才大量接收,但是使用上很謹慎。(2)因量器使。你是什麼才,我就把你放到什麼地方。(3)區別對待。絕對不能把賢才和庸才放在一起。(4)培養人才。他認爲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培養的主要方法是“宏獎”,即充分鼓勵。他認爲鼓勵可以使一箇中才變大才。對待部下要鼓勵,要愛護。他有句話說得好:“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對部下好的地方當面表揚,不好的地方個別談話批評。他也很善於儲備人才,這方面最大的貢獻就是開創公派留學生的先河。他和李鴻章一起提出建議,派一批幼童到美國學習十年十五年,讓他們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學成後歸國,使中國徐圖自強。

第五,慎選替手,使事業後繼有人。曾國藩一生在人才上,最大的成效就是他選擇了一個好的接班人李鴻章。李鴻章是曾國藩嚴格意義上的真正的學生。他着意栽培重用李鴻章,使得李鴻章成爲他事業的接班人。在曾國藩去世後的30年中,李鴻章執掌中國軍事、外交的大權。曾國藩死後,他的名聲在很長一段時間比生前還高,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李鴻章不斷爲他的老師鼓吹宣揚,這是曾國藩死後名聲大顯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753章 比大傻還多一點---太傻!第406章 哥可沒想到你還是一個處女第660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772章 獨佔獒頭第611章 細節決定成敗第34章 白衣天使(2)第230章 耳提面命第858章 衆星捧月第141章 官場鬧劇(1)第925章 給哥哥說對象第175章 必殺令(3)第215章 走進中國最美的城市第878章 英雄末路(2)第811章 書記哥第699章 金光大道第501章 金頂佛光第830章 獵狐計劃第834章 天網恢恢第691章 四對裸體鴛鴦第209章 新黃埔軍校第345章 軍警之戰第59章 拼在高三(4)第12章 寫作班子(下)第894章 領導心煩的後果第836章 郭自立被殺第431章 天地同壽,日月同光第31章 追擊野人(5)第749章 兩個1.3億第777章 老粗出人物第935章 無解第349章 攻其不備第815章 帶病上崗第763章 爲利瘋狂第43章 天網(3)第35章 白衣天使(3)第494章 比孝子賢孫更孝順第84章 山頂洞人㊣(3)第42章 天網(2)第882章 第二政府(上)第285章 如夢似幻第132章 妙在連圈(1)第532章 潑你一瓢冷水第692章 哥,我吃定你了第808章 世上只有雞雞好第577章 出人意料第320章 招商難,難於上青天第95章 千禧之喜(3)第449章 殺一儆百第872章 王愛民走麥城第374章 一面紅旗第307章 瞞天過海第157章 老鴇的哲學(2)第421章 驚天礦難第698章 邪門,還是銀牌?第179章 必殺令(7)第342章 向省委副書記進軍第837章 紅狐和白狐第485章 終南捷徑第436章 吳天嬌要嫁給老外了第827章 色誘(1)第368章 滄海橫流,英雄難覓第139章 無知少女的命運(2)第392章 美到心痛第536章 顫抖的手第195章 樂不思蜀第198章 血戰鳳凰山第842章 畏罪自殺第581章 單身女人第772章 獨佔獒頭第164章 對下要安撫(3)第265章 龍蛇混雜第38章 綁票(1)第849章 語重心長第793章 第一張牌第745章 任我行第579章 一波三折第132章 妙在連圈(1)第467章 殺手無名,不問明天第452章 一票險勝第209章 新黃埔軍校第889章 娛樂大亨(2)第250章 教父出手(中)第917章 我的修養要則第540章 嘴裡淡出個鳥第78章 蠶食鯨吞㊣(4)第188章 情定麥積山第420章 第三面紅旗第170章 對外要打壓(4)第860章 第四面紅旗第142章 官場鬧劇(2)第127章 官道兇險(6)第389章 又見白莎莎第27章 追擊野人(1)第934章 認同自己第777章 老粗出人物第669章 雄風不減第552章 出世與入世第501章 金頂佛光第524章 官味與人味第368章 滄海橫流,英雄難覓
第753章 比大傻還多一點---太傻!第406章 哥可沒想到你還是一個處女第660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772章 獨佔獒頭第611章 細節決定成敗第34章 白衣天使(2)第230章 耳提面命第858章 衆星捧月第141章 官場鬧劇(1)第925章 給哥哥說對象第175章 必殺令(3)第215章 走進中國最美的城市第878章 英雄末路(2)第811章 書記哥第699章 金光大道第501章 金頂佛光第830章 獵狐計劃第834章 天網恢恢第691章 四對裸體鴛鴦第209章 新黃埔軍校第345章 軍警之戰第59章 拼在高三(4)第12章 寫作班子(下)第894章 領導心煩的後果第836章 郭自立被殺第431章 天地同壽,日月同光第31章 追擊野人(5)第749章 兩個1.3億第777章 老粗出人物第935章 無解第349章 攻其不備第815章 帶病上崗第763章 爲利瘋狂第43章 天網(3)第35章 白衣天使(3)第494章 比孝子賢孫更孝順第84章 山頂洞人㊣(3)第42章 天網(2)第882章 第二政府(上)第285章 如夢似幻第132章 妙在連圈(1)第532章 潑你一瓢冷水第692章 哥,我吃定你了第808章 世上只有雞雞好第577章 出人意料第320章 招商難,難於上青天第95章 千禧之喜(3)第449章 殺一儆百第872章 王愛民走麥城第374章 一面紅旗第307章 瞞天過海第157章 老鴇的哲學(2)第421章 驚天礦難第698章 邪門,還是銀牌?第179章 必殺令(7)第342章 向省委副書記進軍第837章 紅狐和白狐第485章 終南捷徑第436章 吳天嬌要嫁給老外了第827章 色誘(1)第368章 滄海橫流,英雄難覓第139章 無知少女的命運(2)第392章 美到心痛第536章 顫抖的手第195章 樂不思蜀第198章 血戰鳳凰山第842章 畏罪自殺第581章 單身女人第772章 獨佔獒頭第164章 對下要安撫(3)第265章 龍蛇混雜第38章 綁票(1)第849章 語重心長第793章 第一張牌第745章 任我行第579章 一波三折第132章 妙在連圈(1)第467章 殺手無名,不問明天第452章 一票險勝第209章 新黃埔軍校第889章 娛樂大亨(2)第250章 教父出手(中)第917章 我的修養要則第540章 嘴裡淡出個鳥第78章 蠶食鯨吞㊣(4)第188章 情定麥積山第420章 第三面紅旗第170章 對外要打壓(4)第860章 第四面紅旗第142章 官場鬧劇(2)第127章 官道兇險(6)第389章 又見白莎莎第27章 追擊野人(1)第934章 認同自己第777章 老粗出人物第669章 雄風不減第552章 出世與入世第501章 金頂佛光第524章 官味與人味第368章 滄海橫流,英雄難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