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熟,根據黑鐵膽的提議,常副市長就帶着他們重點參觀了服裝城和波司登這兩個地方。
大家一邊看,一邊聽常副市長介紹。
常副市長說,上世紀80年代初,地處常熟城鄉結合部的農民,發揮家庭手工業的傳統優勢,因地制宜地在人流量密集的長途汽車站附近,設攤銷售自產的服裝針織品,自發形成了馬路地攤市場。
1985年,地方政府尊重羣衆的首創精神,因勢利導地興建了全國第一家農民市場——常熟招商場。當時市場佔地僅3畝,簡易的玻璃鋼頂棚內只有300多個水泥板擱置的攤位,但長三角經濟圈的獨特區位優勢和常熟服裝家紡的強大產業優勢,卻爲商場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此也形成了市場“以地生財、以財建城、以城招商”的發展模式。
經過20年來堅持不懈的發展,現如今,常熟招商城已華麗轉身爲“中國常熟服裝城”,面積也已擴展到3.71平方公里,城內雲集了35家專業市場、3萬個商鋪、10萬經營人員,日均客流量30萬人次、日資金流量旺季超12億元、年交易額超650億元。
聽到這裡,黑鐵膽不由感嘆道,一年交易650個億,那一天差不多就是兩個億啊!同志們,這才叫日進斗金啊!
小石鄉黨委書記白東風也咂着嘴說,難以想象,難以想象。
殺虎口鎮黨委書記胡小云四下裡打量着,一雙眼睛分明就不夠用了,她止不住連聲說到,黑書記,這就是壓力,這就是動力啊!
在這裡,玻璃鋼簡易大棚變成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商廈,經營業態也由傳統的有形市場發展爲有形與無形的無縫結合,連續三屆位列“中國十大服裝專業市場”榜首,成爲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服裝市場”。
在中國第一服裝城裡,黑鐵膽的御林軍們已經是有些暈頭轉向了。當他們來到波司登集團時,那更是眼花繚亂,嘖嘖稱奇。
這本是一家創立於1976年的村辦小廠,當時廠裡只有11位農民,8臺縫紉機。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在掌門人高德康的帶領下,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逐步走向了輝煌。他們所看的波司登工業園區,目前,已擁有千人的大車間12個,有員工1.2萬人。
胡小云說,看看,這才叫車間。
眼下,波司登的品牌價值已達到42.04億元,該集團已成爲中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羽絨服生產企業,也是全國16家“向世界名牌進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企業”之一,其主導產品“波司登”羽絨服連續九年全國銷量遙遙領先,其第二品牌“雪中飛”羽絨服蟬聯全國銷量第二,兩個品牌的市場份額
佔據了中國防寒服市場的半壁江山。
2002年,公司將實現銷售收入22億元,利稅達到1.5億元,銷量連續9年居全國同行業第一。當黑鐵膽他們看着集團展覽大廳裡的創業之初的老式縫紉機,還有江澤民同志那“立民族誌氣,創世界名牌”的題辭時,一幫人的心靈都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黑鐵膽說,同志們,一個村辦小廠,居然成爲全國第一,世界名牌,值得深思啊!
白沙集團的王西山與鄧玉傑這次也一同隨團外出,看了看常熟的服裝城與波司登後,王西山同樣是一肚子的感慨。
王西山對黑鐵膽說,黑總啊,我發現這個地方的企業都有很強的生存與發展能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他們創造了令我們無法想象的奇蹟。同他們相比,黑總啊,我覺得我們白沙集團還有潛力,還有優勢,我們還可以發展得更好。
黑鐵膽說,是啊,白沙集團大發展的擔子,以後就基本上交給你了。
王西山笑笑說,黑總啊,你是主心骨,我是給你跑腿的。
黑鐵膽說,西山啊,你可是總經理,咱們集團如果滑坡,我可要唯你是問了。
王西山說,黑總,我的能力有限,但我會全力以赴的。
黑鐵膽說,這樣就對了。波司登一幫人如果不全力以赴地做事,他們豈能成爲全國第一?!
王西山說,就是,就是。
常副市長只陪着他們看了服裝城後就因爲臨時有事失陪了,去波司登考察時,隨同的換成了一位姓劉的市長助理。市長助理,在人們的口中那也是叫副市長的。
在隨後的座談會上,劉副市長雖然是分管旅遊工作的,但通過常熟的旅遊,也讓黑鐵膽他們也從中瞭解到了常熟的很多方面。
劉副市長讓工作人員給黑鐵膽他們每人發了一份有關常熟發展情況的資料,材料中對常熟的整體發展戰略做出了明晰的介紹。
劉副市長說,2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程,無論是對於全國,還是對於常熟來說,都是一段極不平凡的思想解放史,都是一段波瀾壯闊的創新創業史。改革開放以來,常熟以解放思想爲先導,抓住了發展鄉鎮企業、開放型經濟、民營經濟三次歷史機遇,實現了“由農轉工"、“由內轉外”、“由單轉多”三大歷史性跨越。
常熟以建辦鄉鎮企業、建設新型集鎮爲契機,成功闖出了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碧溪之路”,成爲“蘇南模式”的傑出代表;常熟順應農民搞流通、辦市場的創舉,建成全國最大的服裝服飾批發市場,走出了一條“市場帶動產業、產業提升市場”的“富民之路”;常熟積極倡導全民創業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走出了民衆無阻礙自主創業,企業無障礙自主發展的民營經濟“騰飛之路”。
劉副市長自豪地說,改革開放24年,是常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24年,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24年,是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的24年,是富民強市人民生活極大改善的24年。
接下來,劉副市長結合旅遊,談起了常熟科學發展的實踐與經驗。黑鐵膽他們聽了以後,都感到很受啓發,獲益匪淺。
1984年2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發《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改造舊鄉村——碧溪鄉發展農副工建成新型集鎮》,並作了編者按。這是江蘇常熟農民勇於開拓大膽實踐,創出的“碧溪之路”,它成爲蘇南發展鄉鎮工業的典型、“蘇南模式”的代表。如今,常熟人又敢於爭先,求實創新,以“旅遊活市”戰略助推旅遊產業又一次快速健康發展,走出了一條旅遊產業科學發展的“常熟之路”。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具有3000多年文明史的江南名城常熟,不僅鬱鬱蔥蔥,碧波盪漾,而且依山傍水的林立高樓也讓人感到今日常熟的現代與時尚。
常熟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得名,地處長三角中心地帶,東倚上海、南接蘇州、西鄰無錫、北枕長江,與南通隔江相望。改革開放以來,常熟抓住發展鄉鎮企業、開放型經濟、民營經濟和城市化四次機遇,實現了“由農轉工”、“由內轉外”、“由單轉多”、“由鄉轉城”四次歷史性跨越,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巨大成就,綜合實力一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前列,成爲江蘇省首批跨入“全面小康”的縣(市)之一。
如何在後工業時代的條件下實現發展新突破?如何走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經過充分調研和思考,常熟的決策者把目光投向了旅遊業。
近幾年來,常熟在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高度重視發揮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常熟確立了“工業立市、旅遊活市、商貿富市、文化強市、科教興市”的五大發展戰略,特別是“旅遊活市”戰略的提出備受關注。常熟充分發揮旅遊業的產業優勢,着力構建“大旅遊”發展環境,以“大旅遊”理念促進旅遊大發展,探索實踐出了一條符合常熟實際、順應旅遊發展規律的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常熟之路”,成爲東部發達地區縣域旅遊經濟發展的傑出典型。常熟正從一個工業化城市向“江南商都、文化名城、旅遊勝地”的方向邁進。
以旅遊活躍市場,以旅遊帶活經濟,以旅遊增添城市生機與活力,就是要把資源轉變爲產品,把產品轉變爲品牌,把品牌轉變爲核心競爭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