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病倒

汾陽王府與當今皇室的血緣比較遠。他們家最早的一代王爺,是太|祖皇帝的兄弟,本是近支。可經歷過三代王爺傳承之後,到了高楨這一代,都快出五服了。相比宗室裡其他的分支,他們還是跟皇室比較親近的。但要論繼承權排序,那估計要太|祖皇帝所有的男性後代都死光了,纔會輪到他們。

汾陽王府從開府起,就一直安守原籍嘉定,沒有涉足朝政,也沒有軍權,靠着祖上留下來的產業過活,頂多就是在嘉定的宗室羣體中比較有體面而已。如果換了在京城,這點體面還要打些折扣。因爲京中的宗室,大部分人與皇室的血緣關係都比他家近。

汾陽王府,是空有王爵、完全沒有實權的宗室王府代表。本朝開國以來,無論哪一位君主當朝,都沒人會認真拿他們當一回事。該示恩於宗室時,表示一下就行了,說到防備?警惕?就連先帝都只會覺得這種想法太可笑。

可是如今,當今聖上素來被公認是比先帝更有腦子的君主,他居然就做出了扣下汾陽王世子的決定來。這個決定帶有太深的質子意味,讓人不得不多想,皇帝到底要幹什麼?

這是要防備宗室的意思嗎?可皇帝真要防備什麼人,也該先拿京城裡這些手中多少有些實權的宗室開刀纔對,拿個遠在千里之外的閒賦郡王府做靶子,又有什麼意義?

衆宗室們認真回想近段時間皇帝的舉動,似乎沒有特別明顯的針對他們的動作,可汾陽王府也沒見做過任何惹皇帝忌憚的事呀?汾陽王世子不過十七八歲年紀,爲人也十分老實,讀書平平,不出挑但也不是蠢蛋,既沒有優秀到讓皇帝忍不住留下栽培,也不會不學無術到讓皇帝下令留他在京裡讀書的地步。而據汾陽王太妃回憶,早前新孫媳婦剛進門不久,她入宮陪太后聊天的時候。從來沒聽太后說過,要把她的孫子留下來。皇帝這個決定,必然不曾問過太后的意思。

衆宗室們可以暗中議論紛紛,猜想皇帝的用意。但汾陽王與汾陽王太妃卻沒有這個耐性。皇帝旨意都下來了,令他們回南,他們就拖不了幾天了。在離開之前,必須得把皇帝的用意弄清楚了才行。汾陽王世子還是少年人,一個人留在京裡。沒個長輩看顧,天知道會不會學壞?他的新婚妻子必須留下來陪他,可是新媳婦連老太妃與王妃都未拜見過,似乎也不合規矩。最重要的是,皇帝究竟想要對他們汾陽王府做什麼?!

然而皇帝面對汾陽王母子的試探,表現得很平靜,很淡然,除了態度不夠親切以外,看不出有什麼不對。他只是說,想要宗室子弟多讀點兒書。進學明理,別總是吃喝玩樂、遊手好閒的,一點實事都不幹。

汾陽王壓根兒就不信!宗室子弟裡又不是沒有聰明能幹的,現就有一個高楨佇在那兒呢,又有擁立之功,還是皇帝的親侄子。除他以外,京城宗室子弟中也有幾個能拿得出手的,文武都來得,怎不見皇帝有提攜的意思?既沒有這個意思,那他們家的孩子又何必受那個苦?汾陽王世子在嘉定也有讀書習武。並不曾荒廢了歲月,橫豎他不是紈絝子弟就行了,何必非得逼得他與家人分隔千里呢?

皇帝沒有給出回答,汾陽王太妃便去太后面前求。

太后其實也十分意外。她生小兒子的氣,已經有些時日,皇帝低聲下氣地哄她,她也漸漸有些迴轉的意思了,只是對小兒子依然有幾分戒心,時刻要提防着他會對大兒子不利罷了。汾陽王府幾時得罪了小兒子?她完全沒有頭緒。

汾陽王太妃見狀。倒隱隱有個猜想了。新孫媳婦認親的那一日,廣平王也過來了。見他雙眼復明,自家兒子便歡喜地恭賀了一番,又與他一同答應了另一位王爺的邀請,前去赴一個詩會。興致來時,他還與廣平王一邊小酌,一邊聊了好長一段時間。廣平王在嘉定居住時,兩人時時有機會相處,本就比旁人都更親厚些。那日當着那麼多人的面,汾陽王一時歡喜,還連說了好幾遍:“復明了就好,你這一身的才學、本事,若是真個做了瞎子,豈不可惜?今後你又可以大展鴻圖了,我真心爲你高興。”

難道就是因爲這幾句話而惹的禍?可這話裡又有哪一句說錯了呢?

若只是這個原因,孫子在京中倒不至於有什麼危險。汾陽王太妃一邊故意用閒聊的方式,將當日的情形告知太后,一邊在心中暗暗盤算着,今年是不成了,來年開春後,是不是讓兒子上個摺子,推說自己或者婆婆病了,讓孫子孫媳婦回南侍疾,好把他們小兩口給解救出來?

汾陽王太妃能想到的事,太后也很快就想到了。先前她只是不知道汾陽王都說過些什麼罷了,如今知道了,心中頓時添了幾分怒氣。當着妯娌的面,她不好發作出來,可是等人走了,她就忍不住摔了杯子。

小兒子的猜忌之心,果然不曾減弱半分。連其他宗室都受到遷怒了,皇帝難不成真的容不下他的同胞親哥哥?!

太后又是生氣,又是難過,召了皇帝來問,皇帝又拿那一番搪塞汾陽王的話來搪塞她。太后心中認定小兒子在騙自己,心中醒悟,自己的話對於一國之君來說,大概沒什麼約束力了。她一邊傷心,一邊擔憂大兒子和大孫子的未來,徹夜難眠,第二天就病倒了。

太后病情漸漸重了,皇帝也鄭重起來,一邊命太醫院用心醫治,一邊宣廣平王父子入宮侍疾。他其實也明白,母后這是在擔心皇兄呢。他心裡有幾分酸澀,但也認爲有皇兄陪伴,母后應該會好得快些。

誰知道太后一睜眼看到大兒子就在牀邊,說是奉旨進宮來侍疾,頓時嚇了一大跳。難不成皇帝要趁機使壞?太后忍不住多想,即使廣平王與高楨一再安撫,她依舊無法安下心來,根本休息不好。廣平王進宮是爲了侍疾來的,沒想到太后的病反而越發重了。

廣平王雖然不清楚母后的心事。但也看得出來,她是在擔驚受怕。現如今在世上還有能令她擔驚受怕的事,不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也就只有皇帝了。必然是皇帝做了什麼讓太后無法安心。廣平王猶豫了一下,就找了個機會,單獨求見皇帝。

他勸皇帝,無論是什麼事,若是太后擔憂之事。都可以先緩一緩,先讓太后安下心來養病比較要緊。

皇帝心裡正虛,有些狼狽地說:“皇兄多慮了,母后哪裡有什麼擔憂之事?她擔心皇兄的雙眼,皇兄如今不是已經好了麼?興許是皇兄久不進宮向她請安,母后心中掛念了吧?皇兄多陪陪母后,也就好了。”

廣平王認真看了皇帝幾眼,皇帝被看得不自在:“皇兄怎麼了?”廣平王緩緩搖了搖頭,十分嚴肅地對他說:“皇上有什麼可不安的呢?你是一國之君,名正言順地遵從先帝旨意登上九五之位。世上又有何人能威脅到你?你還是放寬心吧。”

皇帝只覺得自己好象被人狠狠打了一個耳光似的,迅速道:“朕的心寬得很,用不着皇兄操心!”說完了,才反應過來,這句話說得太不客氣了,與他一貫以來在廣平王面前的好弟弟形象不符,想要說些什麼來挽救,但看着廣平王那雙彷彿明瞭一切的眼眸,他又什麼話都說不出來了。

廣平王沒有再說什麼就退下了,回到慈寧宮中。他低聲在太后耳邊說:“母后放心吧,快把身體養好了。有您在,他心裡就算真有些什麼想法,也還要顧及孝道與身後清名呢。兒子不會給他留下把柄的。”

太后眼圈一紅。默默流下淚來。

從那之後,太后的病情就漸漸好轉了。她很快就命廣平王父子出宮回府,自己對待皇帝,似乎又恢復了從前的親和態度,只是跟那時候相比,母子間好象總是少了些什麼。

太后養病期間。宗室裡也有女眷與晚輩前去問候。關於太后的這一場病,宗室中隱約有些猜想。隨着汾陽王與汾陽王太妃心懷怨氣地留下世子與新出爐的世子妃,踏上回南的道路,這種猜想受到了越來越多宗室中人的認可。

皇帝對宗室是真的起了猜忌之心了,而其中最爲他所忌憚的,不是別人,正是與他一母同胞的廣平王。即使廣平王曾經爲他登基立下過汗馬功勞,雙目又有疾,至今未能完全恢復正常,也不妨礙皇帝對這位好哥哥的戒備心。

宗室也有與朝臣結姻親或交好的,風聲在宗室圈子內流轉,又慢慢朝臣子的圈子蔓延過去。有不少朝臣都覺得皇帝的想法太小氣了些。雖然從前也有過臣子參廣平王,或是在皇帝面前勸他提防廣平王,但那多半是爲了自己的私心,誰都不是真的覺得廣平王會做出爭權奪勢的事情來。他若有那個心,早在穎王生亂、今上未還朝時就有所行動了。更不會在今上登基後,便退回王府中,完全不沾手朝政。

更有些資歷比較深的臣子回想起皇帝未登基之前,先帝還在世時,曾經說過不追究穎王、山陰侯餘黨的責任,只誅除首惡的話。當時他們感嘆新君仁厚,如今的想法卻非常複雜。雖然世人常道君無戲言,但君主的諾言,也未必能實現呢。

想想因堤壩案被逮進天牢裡的官員們,至今還有不少人未被定罪,難道就真的是因爲堤壩案的案情未明嗎?所謂不追究餘黨的話,是絕對信不得的。真不知道往後又還會有多少人被捲進幾年前的穎王之亂中,丟了身家性命?

老臣們不由得私下嘆惜,從小被當成閒散王爺放養長大的皇帝,終究還是有些不足的。論能力,論性情,論品格,論氣度,都沒辦法跟做了多年儲君人選的廣平王相比。只是天意如此,大家又嘆奈何?(。

第27章 細思恐極第80章 羣起攻之第378章 拒官第70章 趙煜的小算盤第410章 倒打第130章 川沙城下第567章 新進士第246章 赴會第604章 茶話第95章 出族第248章 評詩排座次第620章 說客第572章 做媒第617章 喜慶第441章 行船第94章 招供第592章 請求第504章 慈善第514章 野望第213章 圖紙第454章 離開第66章 宗族大會(二)第143章 母子相見第435章 人事第161章 兄弟姐妹第486章 自薦第527章 罰不罰第40章 做戲第150章 探病第339章 請客第131章 不速之客第341章 求助第502章 災難第286章 預備周全第348章 賢名第369章 誆騙第159章 收贖第186章 教孫第280章 哄騙利誘第177章 突如其來的罪名第441章 行船第124章 大雨再臨第514章 野望第228章 蠢蠢欲動第612章 波瀾第62章 買地賣地第29章 調派第555章 婚期第304章 雪上加霜第185章 歸家第616章 備婚第624章 因果第173章 雨天第1章 建南侯府第608章 太醫第348章 賢名第374章 遭遇第503章 善後第201章 葛衣第234章 置莊第162章 欺騙第272章 太后的因果論第315章 謝禮第180章 失魂落魄第537章 白目第578章 說和第89章 盧家內訌第25章 庸醫第460章 暫別第200章 送冰第614章 立儲第336章 送書第303章 過年第35章 暗涌第22章 當衆揭穿第63章 宗族義務第554章 生恨第461章 盛況第598章 選擇第303章 過年第419章 晉見第99章 逃奴第138章 京中風雲第88章 不甘第211章 書與茶第139章 圖窮匕現第112章 鍾家盤算第3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571章 相看第316章 光地第482章 賞燈第86章 歸來第46章 自認罪名第388章 探望第599章 臂膀第57章 小學數學老師趙琇第528章 心煩第47章 不安第607章 眼睛第456章 申斥
第27章 細思恐極第80章 羣起攻之第378章 拒官第70章 趙煜的小算盤第410章 倒打第130章 川沙城下第567章 新進士第246章 赴會第604章 茶話第95章 出族第248章 評詩排座次第620章 說客第572章 做媒第617章 喜慶第441章 行船第94章 招供第592章 請求第504章 慈善第514章 野望第213章 圖紙第454章 離開第66章 宗族大會(二)第143章 母子相見第435章 人事第161章 兄弟姐妹第486章 自薦第527章 罰不罰第40章 做戲第150章 探病第339章 請客第131章 不速之客第341章 求助第502章 災難第286章 預備周全第348章 賢名第369章 誆騙第159章 收贖第186章 教孫第280章 哄騙利誘第177章 突如其來的罪名第441章 行船第124章 大雨再臨第514章 野望第228章 蠢蠢欲動第612章 波瀾第62章 買地賣地第29章 調派第555章 婚期第304章 雪上加霜第185章 歸家第616章 備婚第624章 因果第173章 雨天第1章 建南侯府第608章 太醫第348章 賢名第374章 遭遇第503章 善後第201章 葛衣第234章 置莊第162章 欺騙第272章 太后的因果論第315章 謝禮第180章 失魂落魄第537章 白目第578章 說和第89章 盧家內訌第25章 庸醫第460章 暫別第200章 送冰第614章 立儲第336章 送書第303章 過年第35章 暗涌第22章 當衆揭穿第63章 宗族義務第554章 生恨第461章 盛況第598章 選擇第303章 過年第419章 晉見第99章 逃奴第138章 京中風雲第88章 不甘第211章 書與茶第139章 圖窮匕現第112章 鍾家盤算第3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571章 相看第316章 光地第482章 賞燈第86章 歸來第46章 自認罪名第388章 探望第599章 臂膀第57章 小學數學老師趙琇第528章 心煩第47章 不安第607章 眼睛第456章 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