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前鋒出海 敵人有馬我有船

戰爭就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利用自己的優勢,打擊敵人的劣勢。而當前情勢下,我宋僅有的長處在於水,弱處則在於陸地。張鏑選擇出海北上,以蒙元控制的沿海州縣爲目標,而不是陸路行軍與韃子硬剛,就是這個原因。

大宋南渡以來,偏居浙右一百五十年了。其立國根本,乃是憑藉其襟江帶海之形式,東以大海爲屏,北以江淮爲界。

一直以來,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之所以能馳騁於中原,屢敗宋軍,主要依侍其迅如雷電、捷如鷹華的騎兵。但騎兵作戰很受地形限制,在平原曠野、大漠風塵中最能張顯其疾如庵至,勁如山壓,左旋右折,如飛翼故的馳突優勢。但如遇林木叢茂、澗谷山埠、溝坑坎坷等地,這些地帶則均會成爲騎兵的“竭地”、“患地”,遇到水渠湖泊、長江大河,騎兵更是一籌莫展。南宋地處江南,長江、淮河呈東西向流過,橫亙在南北之間,再加上它們的支流,遂形成一個密集的江河水網,足以緩衝北方鐵騎的衝擊力。

北人乘馬、南人使舟,大宋步、騎羸弱,要想立足於江南,整個國防必須籍以強大的水軍爲其支柱,始能抵消北人騎兵之侵襲。在此背景下,朝廷高度重視水軍的發展,其規模也不斷擴大。在“滅國四十”、無人能櫻其鋒的蒙元鐵騎面前,我宋仍堅持抗戰長達四十多年之久,這其中水軍出力尤大。應當說,大宋水軍對於抵禦蒙元入侵,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它在國防中有着特殊的戰略地位。

相比之下,蒙元的水軍是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長期以來其戰艦無論是從性能還是從數量、種類上都不如宋軍。直到近年,元軍招降吸收了大量宋人水軍,其舟船裝備和水上戰技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宋人仍舊保持着一定優勢。只可惜因主昏臣弱、外無良將、內無良臣,使得這種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就在兩個月前的焦山之戰中,張世傑還聚集了上萬艘船隻,不僅數量多,而且船型高大。可惜運用不當,被元軍的小船打的大敗。

元軍水師中的海上部隊素來薄弱,就比如去年忽必烈派了幾萬人乘着上千艘海船征伐日本,全軍竟被一陣大風毀滅殆盡,使得日人從此稱颱風爲“神風”,其實不是颱風太厲害,只是元軍的海船質量太次。還有一次是十幾年前征伐安南,元軍水師竟在白藤江口被安南少數民族土著打得大敗。再如焦山一戰,儘管因張世傑用了鐵鎖連舟的昏招被元軍打敗,但當張世傑潰退入海上時,元軍卻因缺乏海洋戰艦和海船水手無法對其進行追擊,使其還能逃得性命。

昌國軍的船隊有戰船五十餘,其中有三十隻是昌國帶來的,包括了五艘各裝備五十門火銃的初級“炮船”,在臨安時,朝廷下撥了戰船若干,有小蒙衝十餘隻,多槳船、車船各五六隻,這些船則更利於內河使用。二者區別在於海船全賴風帆,進內河若無風就無法行動,而且船底尖又高,水不深就容易擱淺。而內河戰船以划槳驅動,無風也能走,甚至如其中的幾隻四軸車船很是先進,由腳踏驅動,在江面上行走如飛。但內河船船底低平,耐不住大風大浪。因此可以說海船的優勢就是河船的劣勢,河船的優勢又恰恰是海船的劣勢,二者完全互補。

雖然趙孟傳無義,讓昌國軍孤軍深入,但五十餘艘戰船、二千餘名戰士的規模,在江淮之間的海域上已經可以稱爲強大的力量了,足可縱橫一時。憑藉張鏑、胡隸對軍隊的良好統御,全軍上下,聚可以形成一隻重拳,散可以分成無數利箭。按照蒙元水軍的平均戰鬥力,張鏑有自信在海上打敗兩三倍於己的敵人。那麼除非元軍水師盡出,以上萬大軍圍攻纔有可能殲滅自己,這種情況應該不大會發生,所以大體來說可保無虞。

但張鏑也深知,船隊是自己的根本,如果離了水,這麼點人馬就根本不夠看的。爲今之計,重在擇一個地方下刀,這個地方必須是敵軍防守薄弱之處,同時又須將敵人戳痛了,不能是無關痛癢的小地方。

船隊出發一日後,夜裡在金山(今上海金山,錢塘江口)駐泊,胡隸、張鏑召集衆將議事,議的就是應該拿哪裡開刀。

攤開簡陋的地圖指指劃劃、圈圈點點,按已知的情報,淮南西路、淮南東路(今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基本還在大宋手中,江南東路之地(今安徽東部,江蘇西南)卻大部分已失去,元軍沿着長江南下,恰如一個楔子狠狠打入了大宋兩淮和兩浙之間,而那楔子的尖部就是建康府(南京)。在此形勢下,長江下游一線建康、鎮江、平江等地成了必爭之地,蒙宋兩軍幾十萬人馬幾乎時刻都在激烈爭奪。

張鏑認爲昌國軍人少,沒必要去大軍雲集的地方湊這個熱鬧。他將手指在地圖上來回移動了兩遍,最終定在一點,寫着“海州”(今連雲港西)。

選擇海州作爲第一個攻擊點有幾個原因,一是該地的地理位置緊要,北可以窺伺元庭看重的山東等地,南可以突擊沿淮河一線,戳中元軍後路,與淮南宋軍遙遙相望。二是海州等地於幾個月前才被元軍佔據,大宋的影響力還未完全消失,更容易居中行事。三是海州有多條河流匯聚入海,附近港口碼頭島嶼俱有,水軍進出及駐泊守戰都很便利。

張鏑研判了海州情形,並將自己的看法向胡隸及諸將講解了一番,最後總結道:“這是個好地方啊,可攻可守,可進可退。”

“那麼,打他一下?”何紹基探出頭道。

“打他一下!”張、胡異口同聲。

“對,打他一下!打他一下......”衆將都興奮地嚷道。

“好!”胡隸一拳打在地圖上,險將桌案打破,圖上寫着“海州”兩字的那個圈圈都被打的皺裂了開來。

“傳我軍令,明早起錨,北上海州!”

“得令!”

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三百八十三章 倭島攻略(五)第二十六章 臨安難安 又驚聞焦山大敗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二百十二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四百零八章 戰略大反攻(十)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九十四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三)第三百七十五章 權力的遊戲第十一章 奪船風波 寨主鄭狗之煩惱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三百十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五)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三十六章 呂宋攻略 太平寨制霸全島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三)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三百五十五章 祥興北伐(四)第三百二十九章 紅巾化白頭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一百三十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上)第四百零五章 戰略大反攻(七)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六十三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略大反攻(一)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二百十七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十)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
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三百八十三章 倭島攻略(五)第二十六章 臨安難安 又驚聞焦山大敗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二百十二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四百零八章 戰略大反攻(十)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九十四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三)第三百七十五章 權力的遊戲第十一章 奪船風波 寨主鄭狗之煩惱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三百十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五)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三十六章 呂宋攻略 太平寨制霸全島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三)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三百五十五章 祥興北伐(四)第三百二十九章 紅巾化白頭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一百三十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上)第四百零五章 戰略大反攻(七)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六十三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略大反攻(一)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二百十七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十)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