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

時值六月,主管大會的日期越來越近,島外各地的參會者陸續依令而來。他們都是中興社的棟樑骨幹,張鏑極爲看重,都要一一接見談話。尤其山東的陳閔和呂宋的張魯振距離最遠,千里迢迢而來,張鏑親自帶人到碼頭相迎。還有海州小刀會的姚大,東海鹽戶領袖瞿根,從澎湖屯田長升爲臺員總管的李大安,慶元的戴曾伯傷勢未愈,由協助他工作的李申南代來參會,在臨安監控范文虎等人的的內線姚七也派了一名副手回來報到,乃至陳複名下“聖公彌勒會”的四大羅漢和四大護法也都在中興社聯絡人員的接應下全數抵達。

中興社的頭頭腦腦們頭一次聚的那麼齊,這是歷史性的。按照張鏑的計劃,將來每年都要這樣聚義一次,目的是做總結,定計劃,整合各方力量以便於更進一步發展。這將是整個中興社層級最高、最爲重大的集體決策行動。參與者除了總社八部部長一級,還有島外各個基地總管一級的領導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是一把手本人與會,像地下工作一時無法脫身也可授權代表參加。

所謂主管大會指的是它的層級,只是一個臨時的稱謂。這回有人建議不如就叫做中興大會好了,因爲大夥兒這個組織就叫中興社,中興這個詞的意義也很不錯。張鏑也覺得很好,那就定名爲中興大會,今年便是第一屆中興大會。

張鏑接見完以後,馬上就會有總理署的事務官接着與各參會者接洽,徵詢意見,並安排大會議程,發言的要求,提醒他們做好相關準備。

六月十五日,第一屆中興大會如期舉行。

總社大堂早就已經安排好了會場,上首是坐北朝南三個主位,正中的是張鏑,左爲胡隸,右爲袁鏞。

胡、袁二人的地位其實是有些尷尬的,過去他們一直是張鏑的前輩師長,地位上最起碼是平等,甚至是高於張鏑的。初領兵時,胡隸爲主將,張鏑是軍師;勤王時,胡隸、袁鏞各領一軍,張鏑則只作爲前軍胡隸的副手而已。另外,當初胡隸所提供的船隻和士卒正是中興社得以成立的起家之本,所以那時遙遵胡隸爲社長,張鏑自任總理。

但如今,所謂“社長”越來越成爲一個抽象的符號,胡隸本人也素來不曾介入過中興社的經營管理,總理張鏑纔是實際的領導者。

因此在上島以後,張鏑曾提出過把權力移交給胡隸,由師父來掌控中興社。當然,胡隸不可能接手,首先,在內心裡他必須承認在執政能力上自己是壓根沒法與這位徒兒相比的。其次,張鏑纔是中興社實際的締造者,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他的心血在內,做師父的無論如何也不會去爭。最後,偌大的中興社諸事繁雜,要讓自己來管是肯定運轉不靈的。

而且,胡隸也清楚,這只是作爲徒弟的尊重之意,自己不能不知高低,白白的來這兒吃現成的。

至於袁鏞,就更加不可能對張鏑的實際領導有什麼異議,他的實力本就不如袁鏞,在勤王之後更加受損嚴重。對中興社一向來都不曾有什麼瓜葛,沒出過什麼力,也就沒有什麼發言權,他知道自己只是作爲客人,張鏑尊重他是給他幾分薄面,豈能不識好歹?

爲此,胡、袁兩人都很主動配合張鏑的各項安排,乃至於毫無保留的將各自手上的軍權都交了出來,便於張鏑的統一指揮。

張鏑也投桃報李,給了兩位長輩足夠尊隆的地位,將胡隸尊爲中興社武部元首,也即是名義上的三軍最高領袖。又將袁鏞尊爲中興社文部元首,也即是名義上的最高政務官。雖說這兩個至高無上的名號未必能真正掌握多少實際權力。但無論如何,張鏑的姿態已經做足了,這讓中興社的上層能夠和和氣氣、思想統一,不會出現權力上的掣肘和內耗。

正對上首的三個主位,底下則分爲東西兩班。

東面是總社八部門的正副長官,島外各地盤的主管者。還包括總理署的陳復及若干重要事務官,陳復召來的“羅漢”和“護法”們也都列席其中。西面是正軍當中營將以上的武官,何紹基、褚世堯等一班早期追隨的領兵者自然在列,周黑炭、蔣武、祝英枝等新進將領也都到會。

與會者上百人,差不多文武各半,濟濟一堂,會場廳堂廣闊,倒也毫不擁擠。堂中衆人或者久別重逢,或者初見如故,都是興奮莫名,熱熱鬧鬧談論喧譁如集市,直到事務官過來管理秩序,引導參會者各自坐定了位置,會場才恢復了整齊。

張鏑、胡隸、袁鏞三人最後進入會場,走到主位跟前,全場立時安靜下來,衆人都站起立正行禮。

張鏑微笑着環視一圈,先擡手請胡、袁二人坐定,再面向衆人點點頭,輕咳一聲,開口道:

“二位元首,諸位同仁,弟兄們:今天,是第一屆中興大會召開的日子,這是讓人高興的日子,是意義重大的日子,我相信將來的歷史會記住這一天。

有人或許不信,或許覺得這不過是平平常常的一天,沒什麼特別,只是一幫老兄弟聚在一起隨便聊聊。或許又有人要問,咱們爲什麼要開這個會?很多人這麼千里迢迢的趕過來,很多人手上都有重要的事情做,爲什麼要花時間聚在這裡?是不是有人這麼疑問?”說着,張鏑停頓一下,看了看臺下衆人,接着道:

“肯定有人是這麼疑問的,但是我現在先不做解釋,等到本次大會結束,我在問大家一遍,相信那時諸位會有新的看法。本次會議的預定時間是三天,但實際上或許還不夠,因爲有太多的事情要安排,有太重要的議題要商討。好了,閒話也不必多說,先開始第一個議程,請各部門向大會做個總結。”

“戶部先來吧!”張鏑看向副總理兼戶部部長劉石堅。

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一百零七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上)第三百二十二章 韃子的反撲(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二百零九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二)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二百零九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一)第二百章 瓊州小馬 新得小馬二百餘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一百五十章 奸謀敗露 魏良辰捨身救友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四十一章 海上閻羅 荊泰賊惡貫滿盈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八十六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中)第三百四十章 景炎皇帝駕崩了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四百零三章 戰略大反攻(五)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三百三十二章 福州輪戰(二)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三十一章 頓解燃眉 十萬金帛隨船至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元密探(一)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四百零八章 戰略大反攻(十)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四)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三十六章 呂宋攻略 太平寨制霸全島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二)第四百十四章 白溝河 決戰(一)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三百零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五)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第四百十九章 白溝河 決戰(六)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二百六十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五)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
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一百零七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上)第三百二十二章 韃子的反撲(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二百零九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二)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二百零九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一)第二百章 瓊州小馬 新得小馬二百餘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一百五十章 奸謀敗露 魏良辰捨身救友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四十一章 海上閻羅 荊泰賊惡貫滿盈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八十六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中)第三百四十章 景炎皇帝駕崩了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四百零三章 戰略大反攻(五)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三百三十二章 福州輪戰(二)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三十一章 頓解燃眉 十萬金帛隨船至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元密探(一)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四百零八章 戰略大反攻(十)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四)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三十六章 呂宋攻略 太平寨制霸全島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二)第四百十四章 白溝河 決戰(一)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三百零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五)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第四百十九章 白溝河 決戰(六)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二百六十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五)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