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該來的不來
“楊川的腿真被打折了?”
“他坐着輪椅教書?還出了十二道題、難住了朕的滿月兒?”
長安城未央宮裡,劉徹攤開一卷絲帛,哈哈大笑:“還是姐姐厲害,一次就把那臭小子的毛病給治了,讓他虐待、嫌棄朕的滿月兒!
還想用三次考試爲難人,哼,也不打聽打聽,朕的滿月兒雖然沒有住在宮中,可隴西皇甫家那也是書香之家,滿月兒自幼飽讀詩書文章……
嗯?”
漸漸的,劉徹的臉色變得古怪起來,伸出一根手指,在那一張‘試卷’上畫着圈圈,口中嘟囔着罵道:“楊川這哈慫,出的這什麼題?”
“不得不說,這幾道題還挺有意思呢,”劉徹擡頭,看向左下首正襟危坐的一名中年儒生,“董先生,你是咱大漢朝最大的讀書人,要不、瞅瞅?”
那名中年儒生淡然一笑,拱手道:“陛下言說,這試卷出自一名叫楊川的讀書人之手,莫非他是楊朱後輩?”
劉徹笑道:“並非楊朱後人,這小子乃隴西良家子後人,平日間也就種種田、做做飯,算不得正經讀書人呢。”
中年儒生愕然:“不是讀書人,也敢開蒙教學?”
劉徹哈哈大笑,道:“幾個小孩子鬧着玩的,董先生學究天人,要不、幫朕解答一二?”
中年儒生點頭,拱手道:“微臣遵旨。”
“既然不是楊朱後人,這位楊川小友的學問,自然也不會是那種一毛不拔的歪門邪道,微臣倒也不妨好爲人師一次,權當是提攜後學小輩吧。”
然後。
就沒有然後了。
董仲舒,這位學究天人、通曉諸子百家的大讀書人,接過一名宮人轉送過來的‘試卷’,慢條斯理的振一振衣衫,眉頭微皺,展卷細觀……
這都什麼題目?亂七八糟的,十二道題目全都是算術類的,竟然沒有一句關於聖賢文章的“精微大義”?
而且,裡面還混雜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識,諸如石硫合劑什麼的,不要說儒家典籍裡頭不曾有過,就連那些個沒什麼用處的百家文章裡,似乎也沒有見過!
確定不是胡編亂造?
董仲舒觀看的極爲仔細,兩根手指在案几之上輕輕釦擊,眉頭微皺,似乎在瘋狂計算。
然後。
好吧,十二道題目裡,只有那道“稱象”的有點眉目,其他的、嗯,其他的都不會做……
“陛下,這試卷、果然就挺有意思呢,”董仲舒隨手將試卷對摺起來,不置可否的放在案几之上,“此等小道,寒門子弟倒也不妨修習一二,但對大漢公主來說,無異於虛費時日、沒什麼用處啊陛下。”
劉徹身子前傾,頗爲認真的請教:“哦?願聞先生高論。”
董仲舒淡然一笑,道:“陛下,寒門子弟修習一些算術、工匠之學,掌握一些農桑稼穡之事,出仕後可報效朝廷,無論爲官爲吏,還是在地方上爲百姓之表率,自然是極好的;
然而,滿月公主乃皇室嫡親、大漢公主,豈能學習此等小道之術?陛下,此風不可長也。”
劉徹點點頭,笑道:“董先生所言極是……”
……
自己給劉滿、娜仁託婭、張安世三人出的‘試卷’,被張湯謄抄後傳給了劉徹,這種事情,楊川心知肚明。
他也懶得去理會。
他就不信劉徹會因爲這點小事,來尋他楊川麻煩;更何況,他這一次其實也是有心算無心,就想看看劉徹對‘小道’的看法和態度。
如果劉徹認爲這種牽涉到農桑稼穡、水利工程等的學問有問題,不願也不想令其在漢帝國流傳開來,那就好辦了:
趕緊捲鋪蓋、走人。
他也不信,一個名傳青史、能與始皇帝齊名的大漢皇帝,會如有些昏聵的君王,爲了什麼狗屁‘面子’,放任一羣狗屁官吏欺負一個種田搞科研的?
當然,也說不準。
欺負種田的、打壓搞科研的,似乎也是漢帝國的優良傳統之一……
……
這一日傍晚,楊川吃過晚飯後,正陪着豹姐一家子玩耍、消食,莊子上來客人了。
一個是中年儒生,另一個,也是中年儒生。
這二人一看就是讀書人,一個面容清癯,另一個面如冠玉,各穿一襲青衫,在冬日夕陽下頗有幾分書卷氣息。
與他們隨行者,有三五名謁者、郎官,還有二三十名高峨冠帶、大袖飄飄的儒生,看上去甚爲儒雅、端方而傲嬌。
“這一片封地打理的不錯,田地齊整,水利也搞的不錯,看樣子、那個叫什麼楊川的少年人,還真是一個不錯的農夫。”
那名面容清癯的中年儒生下了牛車,振一振衣衫,負手而立,淡然說道:“你們儘可多看看、多想想。”
“這讀書人,最怕的不是你悟不到先聖的微言大義,而是蹲在書齋裡不知天下事啊;孔夫子遊學萬里,可不就是看遍這天下人、天下事,方能學究天人啊。”
緊跟在其身後的那名中年儒生點頭,微笑道:“董公高論!”
其餘謁者、郎官、儒生也紛紛點頭稱是。
這一行人走走停停,在楊川的封地上指指點點、說說笑笑,逕直來到楊川家的莊子門口,卻被堂邑父擋住了去路。
“伱們是什麼人?爲何私闖楊氏封地?”堂邑父黑着臉問道。
“好教你知曉,董公攜門下弟子游學,途徑你楊氏封地,還不快去稟告楊川,令他出來迎接。”一名謁者上前兩步,甚爲傲慢的說道。
堂邑父想了想,甕聲甕氣的說道:“不認識。”
那謁者:“你!”
“我家小郎君說了,最近他抱恙在身,不方便見客,就算是平陽公主來了,也要擋在門外,”堂邑父很認真的說道,“至於你說的什麼董公,比長公主殿下還要尊貴?”
那謁者大怒,便要當場發作,卻被那名面如冠玉的中年儒生擺手攔下:“罷了,你去稟告少上造,就說博士董仲舒、博士祭酒司馬相如求見。”
堂邑父:“不認識。”
衆儒生:“……”
看來,臭名昭著的楊氏封地,果然不行啊,看門的不但是個粗鄙的匈奴人,且還如此無禮,簡直就!
眼瞅着門口這些儒生勃然大怒,紛紛投來不甚良善的目光,堂邑父面無表情的說道:“我家小郎君說了,他的兩條腿被平陽公主打斷了,行動不便,不見任何人。”
司馬相如還想上前,卻被董仲舒攔下了。
董仲舒輕咳兩聲,淡然道:“這位壯士,煩勞你進去稟告一聲,就說、門外來了一個會看病的先生,可以幫他開幾副草藥……”
堂邑父:“就你?”
董仲舒:“……就我。”
“你真會看病?”堂邑父疑惑的打量着董仲舒,點點頭,道:“那好,我進去稟告我家小郎君。”
於是,一炷香工夫後。
就在衆儒生實在忍無可忍,便要發作時,堂邑父大踏步出來了:“這位先生、真是董仲舒?”
董仲舒微微點頭:“正是。”
堂邑父咧嘴一笑,道:“我家小郎君說了,大儒董仲舒是個讀書人,不是醫者,估計來的是個騙子。”
這一下,衆儒生終於大怒。
一個小小少上造,憑藉平陽公主、長平侯的權勢,欺負一下長安城的紈絝惡少也就算了,想不到竟然如此傲慢無禮?
董公是誰?
就連皇帝在未央宮接見大儒董仲舒,都要站起來拱手施禮,行的是半師之禮,你楊川算什麼東西!
不等衆儒生開口,司馬相如向前踏出兩步,傲然說道:“你去告訴楊川,小小年紀,莫要如此狂傲無禮!”
堂邑父拱手道:“好,我這便進去告訴我家小郎君。”
然後,這個猶如半截鐵塔的匈奴人,竟真的轉身進去……並,隨手將莊子大門給上了閂。
司馬相如與衆儒生臉色鐵青,卻一時間說不出話來;倒是董仲舒卻一臉的淡然之色,微笑道:“還是少年人好啊,輕狂一些也挺好,總歸是比較直爽呢。”
衆儒生紛紛拱手,強笑一句:“老師教誨的好……”
……
就這般、又過了一炷香工夫,夜幕降臨,寒風嗖嗖。
楊氏莊子裡燈火闌珊,一些僕役吃過晚飯後,或忙着磨豆子,或圍攏在閣樓的壁爐邊閒聊。
偶爾,還能傳出幾聲廚房的鍋碗瓢盆碰撞,卻是那些廚娘給孩童們準備宵夜。
這是楊川家的新規矩:吃過晚飯後,大人們可以直接去睡覺,但所有十二歲以下的孩童,無論男女,都要上“掃盲班”,就算是學會寫自己的名字、會算一些簡單的賬目,那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畢竟,莊子上的農活越來越有技術含量了,僕役們不僅要學會篩選種子、配比肥料、熬製殺蟲劑,還要動手修理各種各樣的農具、馬車等,需要每一個人都能獨當一面。
婦人們也一樣。
兩千多畝的菜蔬,收穫後都要經過醃製或榨乾處理,其中牽扯到精鹽的比例、發酵的時間等,都需要一點簡單的算術技能。
學習嘛,就要動腦子。
動腦子的人,需要給他們吃一頓宵夜補補。
所以,楊川就吩咐廚房,所有上“掃盲班”的人,都可以享用一碗小雞燉蘑菇湯、鮮魚湯、或者雞蛋醪糟湯。
這也就導致,很多大人也跑去“上課”……
對此,楊川很大方,直接宣佈所有上“掃盲班”的人,無論大人孩童,每天早上額外加一枚曹襄家的雞蛋!
於是,幾乎所有人都成了掃盲班的學員,這讓楊川很滿意。
這就對了。
暫時改變不了這座天下,改變一下自己家園,讓那些僕役們像牲口一般累死累活的同時,也有那麼一點希望和念想,總歸不是壞事吧?
不得不說,漢帝國的僕役真是淳樸,不用你講什麼狗屁情懷,也不用你給他們畫餅許願,一碗熱湯、一枚雞蛋,就是他們最大的念想……
初冬夜晚的風甚是寒涼,但楊氏莊子裡,卻別有一番人間煙火味兒。
這日子,就很好了。
楊川坐在輪椅上,腿上蓋着一條毯子,端了一碗野菊花茶慢慢喝着,看上去就十分的愜意。
“楊川小郎君,董仲舒、司馬相如等人還在門口等着,”正在抓耳撓腮‘寫作業’的劉滿突然擡頭笑道:“要不,讓本妾身出去將他們趕走?”
楊川瞥一眼劉滿:“作業寫完了?”
劉滿登時拉胯着臉,嘟囔道:“本妾身、太難了……”
“知難而進,這就對了,”楊川溫言笑道,“時間也差不多了,堂邑父大叔,你這就放他們進來吧。”
站在門口的堂邑父‘嗯’了一聲,大踏步走下閣樓,去給董仲舒、司馬相如一行人開門去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
‘這還真是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來了一大堆……’
楊川搖頭苦笑,心中不由得感慨一句:‘早就聽說大漢的讀書人不好惹,尤其是那個董仲舒,手辣心黑話又多,就很是難纏呢。’
當初張湯謄抄試卷時,楊川便料定會有人尋來找他的麻煩,不曾想過會如此之快。
他更沒料到,十二道‘中考理綜題’,竟然會讓董仲舒這老賊親自登門問罪,簡直就有些離譜。
聽說大儒董仲舒要來,劉滿一臉的不屑,娜仁託婭一臉的茫然;唯有張安世,卻顯得有些蠢蠢欲動,看上去還挺激動的。
想想也是啊,董仲舒是誰?那可是漢帝國眼下最爲有名的大讀書人,被一大羣儒生追捧、奉承,名聲都快要趕上亞聖了。
莫要說張安世年紀尚小,不過六七歲的孩童,就連皇帝見了人家,都還要執半師之禮呢……
至於沒什麼存在感的張湯、略。
“董仲舒是大讀書人,學究天人,有什麼不懂的、不會的,你們幾人儘可請教人家,這也算是一大機緣。”
楊川看一眼張安世,溫言笑道:“只是你們要記住,面對大讀書人時不要失了禮數,但也不要拘謹,不要縮手縮腳,反正咱們都不是什麼正經的讀書人。”
有一句話他沒有說出來,那就是:有些毛病,別給慣着……
董仲舒這一條線索,對主線劇情的推進很重要,本來廚子將其放在第三卷,不過,想了想,還是應該讓他提前出來;畢竟,朝廷明爭暗鬥,怎麼能少得了儒生們的騷操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