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

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

——尋淮洲

尋淮洲同志是紅軍青年將校,以游擊戰鬥著稱,畢生爲革命利益、民族利益,英勇奮鬥,光榮犧牲。

——陳毅

尋淮洲(1912~1934),生於湖南瀏陽,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6月任紅3軍團第五師師長,同年10月任紅七軍團軍團長。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尋淮洲率部南北轉戰,屢建戰功,曾獲二等紅星獎章,並被選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4年11月,他率部進入閩浙贛蘇區,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合編爲紅十軍團,並出任第十師師長,繼續率部北上。1934年12月,在安徽太平(今黃山)譚家橋戰鬥中,尋淮洲不幸腹部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

參加秋收起義

尋淮洲幼年的家庭與當時千百個苦難中的勞動人民的家庭一樣,承受着高額的地租,終日不得溫飽。從小,尋淮洲就體弱多病,到4歲時還不能獨立行走。9歲,時尋淮洲終於有機會上了小學。他知道家境困難,自己讀書不易,於是刻苦攻讀,學習之餘還盡力幫助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1925年,13歲的尋淮洲進入蓮溪高小讀書。那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羣衆運動迅速高漲,反帝愛國的風暴遍及三湘四水,尋淮洲的思想認識也隨着革命形勢的發展而提高。1927年初,尋淮洲讀高小最後一個學期時,蓮溪鄉建立了共產黨和共青團的組織。他加入到共青團組織中。此時,革命形勢繼續高漲,湖南掀起了熱火朝天的農村大革命。尋淮洲積極參加革命的宣傳活動。

1927年7月,隨着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羣衆,湖南瀏陽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瀏陽工農義勇隊撤到湘贛邊境,15歲的青年尋淮洲作爲革命積極分子和共青團員也接到了轉移的通知。臨行時,尋淮洲向親人告別。母親拉着他的手,流着淚說:“兒啊!你就在附近隱蔽下來,躲躲風浪,娘捨不得你走遠呀!”兒子回答說:“我們要去平江參加武裝部隊,有了槍桿子纔有力量打倒地主豪紳,纔有打回來的希望,請娘等待着這一天吧。”他的未婚妻把縫製的手巾、襪子塞到他的手裡,嗚咽起來。他安慰了幾句,就轉身匆匆而去。誰知,這一走他轉戰閩山贛水,血灑皖南,竟成永別……

在去往平江的路上,尋淮洲遇到了在這裡休整待命的瀏陽工農義勇軍。他找到指揮蘇先駿和黨代表潘心元,要求參軍入伍。蘇先駿見他只有15歲,就說:“你還沒有步槍高,還是留在平江參加地方工作吧!”尋淮洲說:“我早已立志參加武裝鬥爭,請允許我效命沙場吧!”在一旁的慕容楚強見尋淮洲決心很大,就極力主張將他收下,潘心元也很感動,終於答應了他。後來,他成爲第三團第一營的戰士。因爲他年紀小,又有文化,戰士們都很喜歡他,稱他爲“小參謀”。

1927年9月9日,震驚全國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了。11日,工農革命軍第三團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在銅鼓起義。尋淮洲隨部隊參加了這場戰鬥。在9月29日的“三灣改編”中,尋淮洲編入第三營,營長爲張子清。同年12月底,尋淮洲擔任了代理排長的職務。

少年英雄嶄露頭角

1927年10月上旬,尋淮洲所在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三營沿着湘贛邊南下,開闢以羅霄山脈中段爲中心的井岡山根據地的武裝鬥爭。1928初,16歲的尋淮洲由於作戰勇敢,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尋淮洲所在的第三營,在毛澤東的直接指揮下,轉戰湘贛邊界南部地區,打了許多硬仗。

爲了打破湘贛之敵對井岡山的圍困、封鎖,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決定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的平江起義部隊留守井岡山,他與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進軍。1929年初,臨近年關,部隊到了贛南瑞金。大年初一這天,紅軍與敵劉士毅部激戰於瑞金北面的大柏地,直至次日中午才結束戰鬥。這場硬戰,紅軍全殲劉士毅部尾追的兩個團,俘敵團長肖致平、鍾桓以下八百餘人,繳槍逾千,爲進軍贛南閩西打開了局面。戰鬥中,尋淮洲率領全連勇猛衝鋒,戮力殺敵,每人僅有的二十發子彈打光了,就用樹枝、石頭當武器。尋淮洲的左臂受了傷,鮮血直流,戰友們趕緊扶住他,要把他擡下火線。他推開戰友們,從自己身上撕下一塊布片包紮了一下,又把槍一揮,喊道:“衝啊!跟我來!”又繼續投入到戰鬥中。

紅四軍在“贛水蒼茫閩山碧”的廣闊戰場上縱橫馳騁,開闢了以瑞金爲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尋淮洲隨部隊參加了三戰閩西、九攻吉安的戰鬥。1930年春,閩西地方武裝升編爲主力紅軍,成立紅十二軍。紅四軍抽出了一部分幹部去支援,尋淮洲奉命調到新組建的紅十二軍第三十四師第一百團擔任營長。

在第一次反“圍剿”時,紅三十四師第100團,奉命與紅三軍、紅四軍在黃陂、小布地區集結,待機殲敵。尋淮洲同戰友們一起自黃陂、小布趁夜晚奔龍岡山區埋伏。拂曉時,驕橫的敵人向紅軍設伏的陣地走來。待敵人接近時,尋淮洲大喊一聲“打”。紅軍戰士立即奮起殺向敵人。敵人匆忙應戰,慌作一團。激戰到中午時,紅軍便將敵人打垮。敵人的第一次“圍剿”被紅軍粉碎。戰後,尋淮洲因作戰勇敢,指揮得力,擢升爲紅三十四師第100團團長。

1931年3月,第二次反“圍剿”開始。尋淮洲所部在瑞金北面的大柏地集結。4月下旬,向西北方向的東固、龍岡隱蔽,待機殲敵。從5月16日至22日,尋淮洲部與紅三軍、紅四軍一道,先後在富田、白沙、中村殲滅了大批進攻的敵軍。不久,19歲的尋淮洲被調到紅三十五師任師長。

1932年7月,蔣介石又調動數十萬反動軍隊,向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反革命“圍剿”。尋淮洲率領紅三十五師隨第一、五軍團迅速由福建回師贛南,與紅三軍團會合,準備迎敵。那時,自誇爲“鐵軍”的國民黨廣東軍閥陳濟棠部18個團向我贛南蘇區進犯。尋淮洲部在朱德、羅炳輝的指揮下,與兄弟部隊一道,從信豐向西出擊,在

粵北南雄東部的水口坪和贛南漳水之濱的池江地區連打兩仗。水口戰役異常激烈,尋淮洲率戰士們衝上去,用馬刀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殲敵兩個營,陳濟棠的部隊潰退。這兩仗,有力地守衛了江西南線,使紅軍能夠移師北上,策應了鄂豫皖、湘鄂西兩蘇區的反“圍剿”鬥爭。同年8月,尋淮洲奉命指揮紅三十五師參加了樂安、宜黃戰役。在戰鬥中,尋淮洲率部直搗敵後,牽制敵數個師兵力,對反“圍剿”戰爭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爲此,尋淮洲所部紅三十五師受到中央軍委的嘉獎,他本人也榮獲二級列寧勳章。

1932年12月,剛滿20歲的尋淮洲,從紅十二軍的三十五師調任紅三軍團第五師師長。

21歲的軍團長

1933年4月,蔣介石將十九路軍調到閩西進攻紅軍。7月,中央軍委下令,以紅三軍團爲主,組成東方軍,入閩作戰。尋淮洲受東方軍指揮部之命,率領紅五師從江西的頭陂出發,向福建進軍。7月5日,紅五師抵寧化以西地區,執行收復連城、新泉蘇區,開闢閩北新蘇區的任務。

紅五師入閩的第一仗,就是拔除寧化縣的泉上土堡。土堡牆高二丈五尺,厚約二丈,駐有綽號“閩北王”的盧興邦師的第307團,還有周圍四個縣的地主武裝四百餘人,並儲備了大批糧食、食鹽,是一個負隅頑抗的反動堡壘。

7月19日拂曉,尋淮洲親自指揮白志文的第十五團,完成了坑道作業,並把土硝裝在棺材內,推進坑道。一聲巨響後,土堡圍牆被炸開了一個大口子。紅軍戰士冒着瀰漫的硝煙,勇猛衝入堡內,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乾淨利落地全殲守敵第307團及地方反動武裝。紅五師經過延祥和泉上兩戰共殲敵一千二百餘人,繳獲大批槍支彈藥及現款、糧食、食鹽等物資,取得入閩第一仗的重大勝利。

東方軍入閩首戰告捷,爲開闢新蘇區創造了有利條件。7月28日,東方軍一部主力向朋口、莒溪發起進攻,一部主力包含尋淮洲師擔負着牽制城內敵人和打擊增援部隊的任務。戰鬥打響後,尋淮洲指揮第十三團在29日晨搶佔了朋口東側的高山,控制了制高點。隨後,尋淮洲指揮部隊迂迴敵後,前後夾擊,全殲敵四六六團,然後乘勝回師圍攻朋口、莒溪之敵,又全殲黃康營。8月1日,東方軍所屬四個師於連城東面的下堡勝利會師,熱烈慶祝建軍6週年。慶祝會上,彭德懷、袁國平先後講話,鼓勵全軍指戰員繼續英勇作戰,爭取更大的勝利,並轉達了中央軍委表彰尋淮洲部在戰鬥中成績卓著的特別嘉獎令。

1933年9月,尋淮洲師隨東方軍總部轉戰到延平(今南平市)的西芹,待機殲滅來自沙縣的援敵。駐沙縣的敵六十一師,是十九路軍最精銳部隊。敵人企圖以部分兵力搶佔西芹,掩護其主力增援延平。尋淮洲奉命率部連夜出發,截擊來犯的敵人。9月18日清晨,紅軍與敵六十一師第三六六團鄭爲輯部在木芹山遭遇。該處是茅草叢生的大荒山,爲了搶佔制高點,紅十三團戰士不顧一夜行軍的疲勞,奮勇搶佔主峰。敵人也拼命爭奪這個山頭,戰鬥十分激烈,雙方在山頂上展開肉搏。紅軍戰士勇猛衝殺,終於把敵人打垮,並乘勝追擊數十里。號稱十九路軍中戰鬥力最強且有勝無敗的“鐵軍”三六六團,被東方軍尋淮洲指揮的紅十三團全部殲滅,開創了紅軍一個團的兵力在運動中殲敵一個團的新戰績。此次戰役充分展示了東方軍指戰員英勇善戰、所向無敵的戰鬥精神,以及尋淮洲的堅毅果斷、機動靈活的指揮才能。

1933年秋,蔣介石又調動五十萬兵力,分四路向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反革命“圍剿”。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人,震驚於黎川失守,命令東方軍立即返回江西,企圖收復黎川。中央軍委決定從第一、三軍團中調出部分主力師,擴建成幾個新的軍團。十月中旬,尋淮洲指揮的三軍團紅五師與紅十一軍合編成紅七軍團,尋淮洲任軍團長。這一年,他只有21歲。

1934年1月3日,東方軍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發佈“向東突擊動作的命令”,開始了東方軍第二次入閩作戰。東方軍全體指戰員英勇作戰,打了很多勝仗,殲滅了大量敵人,打開了一些城鎮,擴大了政治影響,擴充了紅軍,籌集了大量軍用、生活物資。而尋淮洲作爲東方軍的一位青年指揮員,先後直接指揮紅五師、紅七軍團,兩次入閩,英勇殺敵,戰功卓著。在1934年1月舉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在缺席(仍在前線作戰)的情況下,被選爲中央政府執行委員。

抗日先遣隊

由於黨內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統治着中央,貫徹“左”的軍事指導方針,使得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節節失利,到1934年夏,中央蘇區從原來縱橫各近千里,縮小到縱橫各300餘里。內困外擾,國難當頭,形勢極爲險惡。1934年7月,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發出了《爲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命令紅軍“不辭一切艱難,以最大的決心,派遣抗日先遣軍北上抗日。”

抗日先遣軍由紅七軍團組建,尋淮洲爲軍團長,樂少華爲軍團政治委員,曾洪易爲隨軍的中央代表,並共同組成紅七軍團軍政委員會;劉英、粟裕繼續分別擔任軍團的政治部主任和參謀長。先遣隊的行動任務是: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推動抗日運動的發展,支援皖南休寧、祁門、石臺、歙縣的農民暴動。

7月6日晚,在尋淮洲、樂少華等率領下,紅七軍團從瑞金出發,踏上征途。先遣隊進入閩中後,國民黨反動當局異常驚慌,急忙調遣閩東敵八十七師王敬久部佈防福州,又將正在湖北整訓的敵四十九師海運馳援。圍攻中央蘇區的敵東路軍總司令蔣鼎文聞訊,急從漳州飛往福州“視察”,爲部下打氣。福州南瀕閩江,城牆高大,工事堅固,城內外駐有兩個團和一些炮兵、工兵、海軍陸戰隊,城郊還有飛機場,且敵已沿江設防,碉堡林立,戒備森嚴。8月2日,尋淮洲率部隊從水口向福州開進,黃昏時遭到敵機襲擊,傷亡近百人。從水口到福州城約80公里,紅軍冒着敵機的輪番轟炸和沿途敵碉堡的密集火力,挨個奪取有利陣地,到8月7日纔到達福州的西北近郊。當晚,尋

淮洲率部發起攻城,經一晝夜激戰,佔領了敵軍一些陣地和城北關主要街道。但是,尋淮洲這支善於游擊戰的野戰部隊,由於缺乏攻城經驗和攻堅手段,圍攻三晝夜不下,遂自動撤出戰鬥。8月9日,部隊向閩東的桃源地區轉移,敵八十七師一個團跟蹤追來。紅七軍團後衛部隊與敵激戰一夜一天,形成對峙局面。爲了擺脫敵人的糾纏,我軍再次主動撤出戰鬥。

時值酷暑,作戰條件異常艱苦,當尋淮洲發現有人情緒低落時,就耐心地開導:“我們先遣隊北上抗日,爲的是挽救國家危亡,支援皖南暴動,解放勞苦大衆。吃苦、犧牲、忍飢、受熱,在我們有革命理想的紅軍戰士面前,算得了什麼?”他很注重言傳身教,處處對戰士體貼關心,鼓舞了戰士的思想情緒和戰鬥意志。

8月16日,尋淮洲率部沿着閩浙邊境繼續北上。他指揮紅七軍團長途奔襲,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於8月下旬攻克福安縣西北的穆陽鎮,殲敵數百人。緊接着,紅七軍團在浙西南擊潰敵一個保安團,並攻克了慶元縣城。部隊乘勝進軍,勢如破竹,又在竹口打垮了敵浙江省保安縱隊兩個團的阻截,俘敵兩百餘人,繳步槍數百支,輕機槍十餘挺,迫擊炮兩門。經過這次勝仗,紅七軍團的軍威大振。9月初,部隊進入了閩北蘇區的古樓游擊區。

紅七軍團自瑞金出發到進入閩浙贛蘇區,先後轉戰閩、浙、贛、皖四省數十縣,歷時4個月,行程三千二百里。這期間,雖然遭受王明“左”傾錯誤指導,但是在尋淮洲的指揮下,廣大指戰員以堅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和勇敢頑強的戰鬥精神,馬不停蹄,連續作戰,深入敵人腹地,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牽制敵人的兵力,支援了中央紅軍主力作戰略大轉移。

將星隕落

1934年11月初,尋淮洲率領紅七軍團到達重溪地區後,受到了蘇區革命羣衆的熱情歡迎。閩浙贛蘇區,是方誌敏、邵式平、黃道於1927年領導創建的,是多次粉碎敵人的“圍剿”而堅持下來的一塊革命根據地。

根據中央軍委11月4日的命令,紅七軍團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以及新升級的地方武裝合編,在德興縣重溪共同組建了紅十軍團,原紅七軍團改編爲第十九師,尋淮洲任第十九師師長。

這時,中央蘇區在紅軍主力戰略轉移後,成立了以項英爲首的中央分局和中央軍區。在軍團幹部的調整問題上,尋淮洲兩次受到 “左”傾宗派主義幹部政策的打擊。面對這種處境,尋淮洲從不計較。

1934年11月18日,尋淮洲率領紅十九師,按整編後規定的任務,通過敵人的封鎖線,向浙皖贛邊進發。敵人的浙江保安縱隊副指揮蔣志英率兩個團尾追過來。他充分發揮紅軍打運動戰的特長,在芳村地區部署兵力,給予尾追之敵以堅決的打擊。敵軍大敗,蔣志英負傷逃回常山縣城。接着,他又指揮紅十九師經上方鎮,突破敵補充第五旅的防線,強渡新安江,逼近昌化縣,其先頭部隊到達杭州西邊50公里的臨安縣,震動了杭州。隨後,他率部轉向皖南,經過歙縣、績溪附近,一舉攻克旌德縣城,再由涇縣、宣城之間北上,渡過青弋江,威脅蕪湖。

正當尋淮洲率領紅十九師開展遊擊性運動戰取得成效的時刻,以項英爲首的中央軍區根據敵人對閩浙贛蘇區的“圍剿”日益嚴重的情況,命令紅十軍團指揮部立即率二十、二十一師向北轉到外線,同尋淮洲部會合,並在開化、遂安、衙縣、常山之間集結兵力,爭取以運動戰消滅敵人,創造浙皖贛新蘇區。爲了統一領導,中央軍區決定以方誌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和劉英5人組成軍政委員會,方誌敏爲主席,隨紅十軍團行動;又調粟裕任軍團參謀長,劉英任軍團政治部主任。尋淮洲卻被排除在軍政委員會之外。

紅十軍團三個師會合後,在皖南打的第一仗,就是譚家橋戰役。當時,敵調集了由顧祝同指揮的五個正規師、兩個獨立旅和部分反動地方武裝近十萬人,分成三路,自北而南,向湯口撲來,企圖一舉殲滅紅軍。

軍團召開了緊急會議,研究作戰方案。12月14日上午9時,敵補充第一旅進入設伏地區,紅軍突然發起攻擊。預先毫無準備的敵人頓時驚慌失措,陷入被動狀態。擔任敵前衛的第二團,在紅軍猛烈衝擊下,一片混亂,敵團長被紅軍打傷,戰場形勢對紅軍極爲有利。但是,第十九師在部署兵力時,沒有將主力配置在烏泥關以北,而是擺到烏泥關以南去了。烏泥關以南是懸崖陡壁,戰鬥打響後,火力施展不開。而敵人抓住這個時機,重新調整了部署,集中力量攻紅軍戰鬥力較弱的二十、二十一師,置十九師於不顧。第二十、二十一師是遊擊部隊改編,指戰員雖奮力反擊,但因不擅長打陣地戰,很快陷於被動。第十九師主力“以有用之兵,置於無用之地”,增援不及,致使公路兩旁方的陣地被敵人沖垮。

爲了扭轉戰局,尋淮洲率部向敵人發起反攻。戰士們見師長親臨火線,頓時增添了巨大的勇氣和力量,一個猛攻,把烏泥關的制高點重新奪了回來。可是,尋淮洲卻在激戰中腹部中彈,負了重傷,昏倒在地。他忍着劇痛,頑強地支起身子,命令部隊:“抓住時機,向北突圍!”

尋淮洲的傷勢很重,戰士們做了一個臨時擔架,擡着他從槍林彈雨中闖了出來,迅速向北轉移。紅軍轉移到皖南涇縣的茂林地區福官墩時,尋淮洲因流血過多,不幸逝世,年僅22歲。在犧牲前,他還在反覆地念着:“北上抗日……北上……抗日!”

指戰員泣不成聲,把他安葬在潘村螞蟻山腳下的約事崗。第二天,國民黨反動派的一個營來搜山,挖開了尋淮洲烈士的墳墓,割去頭顱,向國民黨南京反動政府請賞去了。當地革命羣衆不忍烈士遺骸暴露,冒着生命危險,又重新掩埋,修復墳墓。

1938年5月,陳毅率新四軍第一支隊深入敵後,途經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專程來到陡峭的螞蟻山,拜謁了尋淮洲烈士墓,並在墓前吟詩道:“十年內戰後,國共合作又。回念舊時人,潸然淚沾袖。”他還提出要重修尋淮洲烈士陵墓,並親自寫了碑文,高度讚揚尋淮

洲的卓著戰功。

(本章完)

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赤旗高舉——趙博生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血染紅星獎章——毛澤覃赤旗高舉——趙博生萬古長青——古柏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萬古長青——古柏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獻身革命的“叛逆少爺”——胡少海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井岡驍將——伍中豪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獻身革命的“叛逆少爺”——胡少海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版權信息赤旗高舉——趙博生井岡驍將——伍中豪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井岡驍將——伍中豪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版權信息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版權信息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版權信息萬古長青——古柏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萬古長青——古柏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版權信息獻身革命的“叛逆少爺”——胡少海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情報大王——錢壯飛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赤旗高舉——趙博生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井岡驍將——伍中豪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井岡驍將——伍中豪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血染紅星獎章——毛澤覃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版權信息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情報大王——錢壯飛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情報大王——錢壯飛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萬古長青——古柏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
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赤旗高舉——趙博生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血染紅星獎章——毛澤覃赤旗高舉——趙博生萬古長青——古柏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萬古長青——古柏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獻身革命的“叛逆少爺”——胡少海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井岡驍將——伍中豪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獻身革命的“叛逆少爺”——胡少海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版權信息赤旗高舉——趙博生井岡驍將——伍中豪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井岡驍將——伍中豪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版權信息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版權信息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版權信息萬古長青——古柏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萬古長青——古柏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版權信息獻身革命的“叛逆少爺”——胡少海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情報大王——錢壯飛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赤旗高舉——趙博生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井岡驍將——伍中豪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井岡驍將——伍中豪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血染紅星獎章——毛澤覃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版權信息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情報大王——錢壯飛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情報大王——錢壯飛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萬古長青——古柏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