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

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

——盧德銘

中國要強盛,要打倒列強,剷除軍閥,只有依靠槍桿子的實力才行。

——盧德銘

盧德銘(1905~1927),四川自貢人。1924年春,盧德銘考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11月,他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連長,在北伐戰爭中屢建戰功,先後升任第一營營長、第七十三團參謀長、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即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團長。1927年9月,他參加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任總指揮。9月25日,起義軍向井岡山進軍途經江西萍鄉蘆溪山口巖時,盧德銘在作戰中犧牲。

“學軍事以報效國家”

1927年9月23日拂曉,毛澤東、盧德銘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在江西萍鄉蘆溪鎮遭到敵人伏擊。在此危急關頭,爲掩護部隊突圍,盧德銘第一個衝上高地,命令機槍手上來,把機槍架好,猛烈地朝敵人射擊。與此同時,敵人的火力也一齊轉向高地。

“打——”盧德銘大聲地呼喊着。突然,一顆子彈射進了他的胸膛,年僅22歲的盧德銘“撲通”一聲倒了下去。

得知這一噩耗後,毛澤東痛心疾呼:“還我盧德銘!還我總指揮!給我三個師也不換!”

這位讓毛澤東痛惜不已的優秀軍事將領盧德銘,走過了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盧德銘的少年時期,處在兵荒馬亂、匪禍橫行的動亂年代。他的家鄉地處宜賓、富順、榮縣三縣交界的偏遠山區,更是匪患連連,終日不得安寧。盧德銘這個“四川伢子”和當時的許多有志青年一樣,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努力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如飢似渴地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並漸漸地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面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軍閥連年混戰、人民苦不堪言的現實,盧德銘決心學習軍事,以武力打倒列強和軍閥。

1924年初,盧德銘從報上看到了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他大喜過望,趕忙返鄉,向父親提出要去廣州報考黃埔軍校。一直希望兒子苦讀成才,走仕途或商道光宗耀祖的父親聽說他要投筆從戎,當即鐵青着臉斷然否決了兒子的要求,說:“你還是好生讀書奔前途,以後哪怕回家當個教書先生都行,就是不準去摸槍搞炮的。自古以來,當兵的能有幾個好下場的?不準去!” 盧德銘耐心做父親的工作,把自己爲什麼會產生投筆從戎的念頭向父親一一道來。父親無奈,只好答應了他。盧德銘到宜賓找到老同盟會會員、與孫中山交往甚密的李筱亭,懇求他爲自己向孫中山寫一封舉薦信。此後,他辭別父母,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來到廣州黃埔軍校。當他趕到時,考期已過,黃埔第二期學生隊已開始了緊張的軍校學習生活,盧德銘要求補考插隊,但被校方拒絕。

萬般無奈之下,盧德銘幾經努力終於見到了孫中山。孫中山看了李筱亭寫給他的舉薦信,沉吟片刻,擡眼看了看盧德銘,問道:“你要投考黃埔軍校,去過黃埔了嗎?”

“去過了。”盧德銘激動地答道,“我是從四川來的,路上走了幾個月,錯過了考期,軍校現在已經招完生了!”

盧德銘又急切地說道:“我立志投筆從戎,學軍事以報效國家。沒想到考期過了,所以我纔來求見先生,請先生出題考我!”孫中山想不到盧德銘會提這樣的要求,沉吟片刻,說道:“那好,我就來考考你。”

孫中山提筆在公文箋上寫下試題——“當今國民革命之首要任務”。盧德銘接過題,略一沉思,提起筆來,將平常的思索變成了一行行激情飛揚的文字。孫中山看盧德銘的即席應試文章,不但字寫得好,而且觀點鮮明,有理有據,滿紙激情涌動,忠膽畢露。他提筆就給黃埔軍校寫了一紙推薦信,遞給盧德銘,語重心長地說道:“希望你言行一致,報效革命!” 盧德銘面向孫中山深鞠一躬:“謝謝先生!德銘一定牢記先生教誨,報效革命,義無反顧!”

盧德銘如願以償,被分到黃埔軍校二期輜重兵隊插隊學習。盧德銘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刻苦學習,門門軍事科目皆名列前茅,也積極參加軍校政治生活。孫中山來校視察時,對他的出色表現非常滿意,“革命需要這些有爲青年,革命需

要大批有爲青年。”孫中山說道,“今後,全校學生要以盧德銘爲楷模。” 孫中山對盧德銘的讚許,一時在軍校傳爲美談。

1924年,盧德銘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5年9月,他從黃埔軍校畢業,留校任政治部組織科員。

北伐中建立功勳

1926年5月,北伐戰爭開始,盧德銘參加了葉挺指揮的獨立團。在一次戰鬥中,盧德銘堅定頑強,打垮了敵人,並消滅敵人一部。當敵人逃跑時,盧德銘在未得到命令的情況下,主動帶領部隊乘勝追擊。此事深得葉挺的稱讚,並在一次幹部會上說:戰鬥的勝利是大家努力得來的。我們的每次戰鬥,都是得力於你們,比如攸縣的佔領,就是第四連連長盧德銘在指揮我,而不是我在指揮他們。

獨立團在黨的領導和葉挺的指揮下,屢戰屢捷,進展神速。盧德銘在各個戰役中,英勇善戰,立下許多戰功。7月19日,在攻克平江的戰鬥中,他率領四連,繞到敵人背後,造成夾攻之勢,向敵人薄弱環節襲擊,有力地殲滅了敵人。8月25日在攻佔湖北的中夥鋪時,他帶領四連,截斷了敵人的鐵路運輸。在攻打天險汀泗橋和賀勝橋的戰役中,敵人用機槍組成交叉火力網,固守橋頭,戰鬥十分激烈。盧德銘身先士卒,機智勇敢,帶領全連戰士衝鋒陷陣,戰功卓著。戰役結束後,盧德銘升任二營營長。

9月初,北伐軍直逼武昌城下。武昌城牆堅固、敵軍頑固死守,攻城任務十分艱鉅。自9月5日攻城以後,部隊傷亡很大,後北伐軍改攻城爲圍困,葉挺獨立團擔任通湘門方面的圍困任務。

一天,三千多名敵人在大炮和機槍的火力掩護下,突然從通湘門衝出。盧德銘率領全營官兵英勇阻擊,打退了敵人。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城,最先攻進城的就是盧德銘率領的獨立團二營。在攻克武昌的戰役中,獨立團戰功卓著,被兩湖人民譽爲“鐵軍”。當時,盧德銘曾給家裡寫信,描述過那次戰鬥的情景:“武昌城牆堅固,我們圍攻了近四十天,組織了幾次爬城都未成功,到十月十日,我們終於打進武昌城。由於我們作戰英勇,兩湖人民給我們一個光榮的稱號——鐵軍。我們這次北伐這樣順利,全靠羣衆的支持。自廣州出發後,沿途都有老百姓給我們當嚮導,並主動爲我們搬運物資、子彈等輜重……”字裡行間,洋溢着革命豪情和對革命羣衆的讚頌。

盧德銘在各個戰役中,英勇善戰,立下許多戰功。對於盧德銘在北伐戰爭中的英勇事蹟,當時就有詩讚道:“血戰兩橋敵膽驚,四連直搗武昌城。鐵軍個個英雄漢,多次衝鋒有德銘。”

盧德銘心中對革命充滿了希望,他幾次寫信鼓勵哥哥參加革命,還在另一封家書中寫道:“如果瑞勤(盧德銘的未婚妻)真要等我,則我對她有幾點要求:一要讀書;二要革命;三不要纏腳……”

1927年6月,北伐軍二方面軍指揮部在武昌籌備成立警衛團,盧德銘擔任團長。盧德銘在任團長期間,對黨的指示認真貫徹。他對幹部和戰士十分愛護,各方面的關係都搞得很好。他經常對幹部說:我是當團長的,一定要把這個團帶好,訓練好、管理好,上下團結得像一個人。盧德銘不光在口頭上講,還身體力行,和戰士同甘共苦。當時,戰士平時吃到的蔬菜都很少。盧德銘艱苦樸素,在生活上也完全和大家一樣。他待人熱情誠懇,遇事總和大家一起商量,備受士兵的愛戴和敬重。盧德銘在團裡的威信很高,所以遇到一些重大問題,或在緊要關頭,大家都齊心聽他指揮,這爲他以後領導部隊參加革命打下了基礎。

秋收起義總指揮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要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這首《西江月·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1927年寫下的,勾勒了湖南秋收起義的情景。秋收起義,是毛澤東第一次實踐他“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理論。

毛澤東在1927年8月18日的中共湖南省委會議上講得很明確:秋收起義的發展,單靠農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有軍事的幫助,否則終將歸於失敗。毛澤東要尋找軍事幫助,正巧有一支正規軍駐紮在江西和湖南交界不遠處的修水縣。毛澤東得知:這支警衛團隸屬於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

揮部,負責人是葉挺獨立團的一位團參謀長並擔任警衛團團長。更讓他驚喜的是,這位團長竟然是位中共黨員。他,正是盧德銘。於是,盧德銘成了這次起義的總指揮,也成了毛澤東最早的戰友。

1927年9月9日,盧德銘、毛澤東在修水宣佈起義,各路起義部隊統編爲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餘灑度,副師長餘賁民,前委書記毛澤東,總指揮盧德銘,下轄四個團。起義軍合計四千多人,分三路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出發,會攻長沙。

秋收起義第一次舉起了工農革命軍的大旗。這面新設計的旗幟用一大塊鮮紅的布製成,旗幟兩面的中央各縫着一個黃色的五角星,在五角星的中心位置,畫着象徵工農的鐮刀和斧頭。在白色旗杆套上,寫着“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面旗幟是參謀長何長工和副官楊立三按照毛澤東的意見設計的。在師部討論時,有人曾提出鐮刀可以代表農民,斧頭可不能代表工人,應改成鐵錘,就和蘇聯一樣,毛澤東卻堅持道:“就這樣好。”

第一面紅旗首先在第一團駐地修水舉起。盧德銘一身戎裝,氣宇軒昂。起義官兵們臂膀上扎着紅帶子,英姿勃發。盧德銘和餘灑度統領的第一團立即從修水出發,鎮壓了修水一帶作惡多端的幾個惡霸和反動派。9月11日,越過平江,佔領龍門廠。次日,師部到達臺莊,一團不少戰士紛紛集聚,由黃金洞一帶轉移,打散的部隊基本上都回到了臺莊。這時,盧德銘一面派人去與三團聯絡,一同在楊梅尖一帶進行軍事演習,準備再次進攻長壽街。14日,戰士們發現有敵探混入部隊,盧德銘當即果斷,進行清理,然後又親自集合隊伍,帶領部隊前往瀏陽方向與三團靠攏。

然而,在敵強我弱、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各起義部隊先後遭受挫折。15日,一團接到毛澤東的親筆信:將部隊改道退回萍鄉。盧德銘率領一團退向排埠,在瀏陽張家坊一帶趕上三團,同毛澤東會合。

19日的晚上,文家市的里仁學校裡像開了鍋似的。各路兵馬的領導齊聚這裡,前敵委員會會議在毛澤東主持下召開,討論的主題是“向何處去”。

從9月9日至19日,不過十天光景,毛澤東的頭腦卻變得越來越冷靜。此前,他受“領袖同志”瞿秋白的影響,以爲“中國客觀上早已到了一九一七年”,而秋收起義的受挫,使他清醒地意識到,不但長沙“啃不動”,就連瀏陽這樣的縣城都“吃不了”。毛澤東知道絕不可與強敵硬拼。他在會上提出,向萍鄉方向退卻,以求避開敵人的鋒芒。長沙城內有九千敵軍駐守,攻佔長沙勢必打敗仗。一些頭腦發熱的人,依然在會上吵着“進攻長沙!進攻長沙!”一時間,兩種意見針鋒相對。

關鍵時刻,盧德銘堅定地說:“毛委員的意見,我完全贊成。現在敵人集中兵力來打我們,我們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如果還去攻打長沙,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向井岡山進軍,是一個偉大的戰略撤退,有光明的前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保存和壯大革命力量,向反動派開展有力進攻。”

盧德銘在軍隊裡威信很高,他傾向毛澤東,才使攻佔長沙的主張遭到會議的否定。第二天,這支打着“中國工農革命軍”的隊伍,朝江西萍鄉方向前進。

9月23日清晨,當部隊從萍鄉東側的蘆溪鎮出發不久,突然槍聲如同炒豆般響起。原來,江西軍閥朱培德部隊的一個特務營和一個保安團,在這裡佈下了伏擊圈。

此時,毛澤東隨前衛行動,盧德銘隨師部居中,後衛爲蘇先駿的第三團。原本,第三團應過蘆溪河,往蓮花方向行進。可第三團卻沒有過河,直奔萍鄉方向,結果正中敵人的埋伏。部隊遭遇伏擊,倉促應戰,蘇先駿駕馭不了自己的部隊,又誤把敵軍當成自己的部隊,命令戰士停止射擊,導致部隊傷亡頗爲嚴重。

盧德銘見後面部隊中了埋伏,迅速觀察了一下週圍地形後,大叫一聲“一連跟我來”,然後一抖繮繩,帶着隊伍就向路旁一個小山包衝去,並迅速搶佔了山包,開槍壓制敵人火力,掩護主力轉移。偏偏就在這時,一顆邪惡的子彈擊中了盧德銘。他身子一歪,從戰馬上倒了下去。

年僅22歲的盧德銘,懷着一顆爲中國革命獻身的心犧牲了,他的鮮血灑在了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

(本章完)

版權信息獻身革命的“叛逆少爺”——胡少海版權信息萬古長青——古柏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赤旗高舉——趙博生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血染紅星獎章——毛澤覃情報大王——錢壯飛情報大王——錢壯飛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井岡驍將——伍中豪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情報大王——錢壯飛血染紅星獎章——毛澤覃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井岡驍將——伍中豪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版權信息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赤旗高舉——趙博生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井岡驍將——伍中豪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紅旗閃耀處,鬚髮自堂堂——王爾琢萬古長青——古柏井岡驍將——伍中豪萬古長青——古柏萬古長青——古柏紅旗閃耀處,鬚髮自堂堂——王爾琢井岡驍將——伍中豪萬古長青——古柏井岡驍將——伍中豪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紅旗閃耀處,鬚髮自堂堂——王爾琢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井岡驍將——伍中豪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赤旗高舉——趙博生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血染紅星獎章——毛澤覃赤旗高舉——趙博生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萬古長青——古柏紅旗閃耀處,鬚髮自堂堂——王爾琢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版權信息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版權信息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情報大王——錢壯飛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情報大王——錢壯飛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紅旗閃耀處,鬚髮自堂堂——王爾琢血染紅星獎章——毛澤覃赤旗高舉——趙博生版權信息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獻身革命的“叛逆少爺”——胡少海萬古長青——古柏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赤旗高舉——趙博生獻身革命的“叛逆少爺”——胡少海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
版權信息獻身革命的“叛逆少爺”——胡少海版權信息萬古長青——古柏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赤旗高舉——趙博生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血染紅星獎章——毛澤覃情報大王——錢壯飛情報大王——錢壯飛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井岡驍將——伍中豪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情報大王——錢壯飛血染紅星獎章——毛澤覃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井岡驍將——伍中豪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版權信息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赤旗高舉——趙博生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井岡驍將——伍中豪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紅旗閃耀處,鬚髮自堂堂——王爾琢萬古長青——古柏井岡驍將——伍中豪萬古長青——古柏萬古長青——古柏紅旗閃耀處,鬚髮自堂堂——王爾琢井岡驍將——伍中豪萬古長青——古柏井岡驍將——伍中豪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紅旗閃耀處,鬚髮自堂堂——王爾琢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鮮爲人知的紅軍高級將領——許繼慎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井岡驍將——伍中豪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周逸羣赤旗高舉——趙博生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血染紅星獎章——毛澤覃赤旗高舉——趙博生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萬古長青——古柏紅旗閃耀處,鬚髮自堂堂——王爾琢氣壯山河志不移——吳煥先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版權信息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版權信息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鮮血灑在通往井岡山的道路上——盧德銘情報大王——錢壯飛願作革命一新兵——何挺穎英名彪炳史冊——曠繼勳情報大王——錢壯飛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紅旗閃耀處,鬚髮自堂堂——王爾琢血染紅星獎章——毛澤覃赤旗高舉——趙博生版權信息紅軍第一位總參謀長——朱雲卿獻身革命的“叛逆少爺”——胡少海萬古長青——古柏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毛澤東心中的“關雲長”——張子清爲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劉志丹赤旗高舉——趙博生獻身革命的“叛逆少爺”——胡少海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