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抵青州

bookmark

幸虧宋仁宗在宮中也並非沒有人的,就在宋仁宗猶豫的時候,楊淑妃派人到宋仁宗那裡傳話,道:“兄弟之情,不敵十曰之猜?如之,請罷爲庶人,免生手足之殘。”

宋仁宗羞愧難言,趙禳纔出了汴梁城不到十天,自己就想罷免他。宋仁宗不得不深思楊淑妃的話,他決定先看看趙禳的這次京東東路到底做的如何,大不了在處理好京東東路的不妥後,再讓趙禳回來當個安樂王爺罷了!

而我們的主人公趙禳已經抵達了青州,這一路上,有不少盜賊、流民結伴想奪取糧食,餓得失去理智的他們,已經無視了勝捷軍的存在。

勝捷軍從二千二百人,增加到二千五百人,多出來的三百人,都是趙禳從俘虜那裡裡面招募的,這些俘虜經過一番廝殺後,留下來的三百人,自成一營——惡來營。

惡來是商周時代的猛將,不過作爲商朝的死忠臣子,惡來的名聲可不怎麼好聽。但他的勇猛,卻是流傳得很悠遠,三國時代的典韋,便有惡來的諢號。

惡來營趙禳交給公孫玄虛管理,公孫玄虛雖然是謀士,不過出身草莽。雖然依舊一副風輕雲淡的道士模樣,但手下的三百惡來營驕兵卻被公孫玄虛管的服服帖帖。

抵達青州的其實並非是趙禳全軍,只是三百鐵甲都罷了!主要是趙禳太過急切想知道京東東路的情況,耐心不了慢慢前進。

雖然趙禳已經和張士遜鬧翻了,但範諷不得不說,面子上的功夫做的很好。他身爲青州知州並沒有稱病不出城迎接,反而還親自帶着青州的屬官到城外五里迎接趙禳。面子裡子都給足了趙禳,一絲讓人說閒話的把柄都沒有落下。

已經到了青州治所益都城外,接到消息的錢彥遠禁不住感嘆道:“王爺啊!這範補之真是會做人,看來王爺你的威名都嚇住他了!”

趙禳對此卻是不置可否的冷笑一聲。

錢彥遠驚訝了,問道:“王爺怎麼好像對此不甚滿意的?難道範補之這樣做,有什麼得罪王爺你的地方嗎?”

趙禳側頭看了錢彥遠一眼,道:“子高,不是本王說你,你年紀都不少了,三十有四!怎麼還說這糊塗話啊?那範諷做事滴水不漏,說明他心中城府深厚,至於說他被本王的威名嚇住了……”

說到這裡,趙禳冷笑着搖了搖頭。“比之本王的殺名,子高你難道認爲比之一個相公的名望還要高嗎?他範諷當初剛剛來青州,就敢帶人到宰相王曾家中逼糧數千石,本王殺幾千烏合之衆就可以嚇住他嗎?”

王曾是劉娥垂簾聽政時候的宰相,算是太后黨的。自從宋仁宗親政後,這些老臣子自然被貶謫了,但再怎麼貶謫,王曾還掛着宰相的頭銜。官職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南府府尹,桃李滿天下。而且說不得什麼時候被起用,這樣的人物範諷都不怕了,的確還真不大可能畏懼趙禳的威名。

錢彥遠是腦袋裡面缺條筋而已,可不是笨蛋,被趙禳一點透,立刻明白其中緣故。臉色變得凝重起來,錢彥遠沉沉的點下頭,道:“只是此人如此善忍,與之同城爲官,怕是要時刻防範,真叫人頭痛!”

趙禳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道:“何必同城爲官?”

錢彥遠驚訝道:“王爺,這五十萬石糧食,可是集中在青州賑災的,王爺如果離開了青州,豈不是白白便宜了範諷嗎?這等白送功勞,萬萬不可爲啊!”

趙禳搖了搖頭,道:“不是本王不知道其中厲害,而是朝野上下對本王聲討甚多,在這個時候,本王不能夠一味強硬!正所謂過剛則易折,分些功勞給範諷,相信範諷是一個知道報恩的人。而且這功勞嚴格的來說,不僅僅是範諷一個人的,還是全京東東路的。”

說到這裡,趙禳頓了頓,接着說道:“再則在調度糧食分配這事情上,你比得了範諷嗎?如果範諷從中作梗,叫少災民的地方得到比較多的糧食賑災,而多災民的地方則少糧食賑災,你認爲那多災民的地方會不會心生不滿?揭竿起義的苗頭已經有了!範諷他黑心一些,派人暗中搔動,本王這不安穩的位置,怕是要真的挪了!”

錢彥遠感慨道:“王爺英明,子高太過在意得失了,反而失了平常心!”

趙禳笑道:“行了,別拍馬屁了!前頭快到了,都看到青州官員的旗幟了!”

五里外有一個亭子,雖然不大,但也精巧。亭子便上是一家茶寮,一個陳舊的茶字大旗用竹竿高高挑着。

高級別的官員,自然是到小亭子裡面休息了,雅緻不說,這亭子明顯要比坐在茶寮裡面更好觀看四方景色。

而茶寮裡面坐的則是中級官員。低級官員、廂兵、僕役都只能夠在外面待着,最多也就是找棵大樹乘涼。只是那裡來那麼多大樹呢?更多的人只能夠頂着火辣辣的太陽,找個地方坐下來。

看到趙禳一行人已經出現在視野內,青州官員登時雞飛狗走,低級官員呵斥着廂兵、僕役一個個給他們站好,倒是範諷他們這些高級官員一個個從容不迫。

待趙禳來到跟前,範諷率先帶頭行禮,拱手道:“下官天章閣待制、知審刑院,戶部郎中,權知青州知州範諷,參見王爺!”

其他人也一個個的跟着口稱自己的官職和名字,向趙禳行禮。

宋朝經歷過五代之亂後,對於集權很是畏懼,所以別看一個青州不大,這官員卻不少。相當於副青州的通判,下面還有六曹,這六曹相當於六部,什麼兵曹、工曹的,州司兵官方面有都監、監押、巡檢等武官,除此之外還有相當於幕僚的書記官、觀察支使、推官等。

因爲青州治所下面還有個益都縣,這益都縣的縣令、主薄、縣尉、都頭、巡官。

這一個個名字報上來,聽的趙禳兩眼冒星星的。

第18章 商謀(上)第116章 母心第237章 融溪大敗(上)第205章 踏春(6)第147章 跳躍的火焰(3)第52章 仁宗親政第237章 融溪大敗(下)第271章 出使(下)第259章 軍情第216章 宗舉令第268章 突襲(下)第94章 公孫(上)第140章 安賑司(2)第20章 商謀(下)第67章 滿樓皆敵(下)第242章 兵臨城下第249章 龍靈山第75章 風起雲涌(上)第301章 秦鳳路(中)第115章 託運第64章 湖心亭巧遇第243章 宜山砦攻防第43章 供不應求第100章 王珪第228章 天慶觀第238章 募兵第283章 西華第312章 武延山(上)第19章 商謀(中)第198章 試探第19章 商謀(中)第74章 洛陽紙貴第196章 回朝(上)第271章 出使(上)第167章 六條詔書第16章第31章 汴梁論劍第166章 回京與留青第221章 四月事第239章 入宜州第182章 一文錢難倒長沙王第307章 聚焦鎮戎 軍第93章 薦才第25章 衚衕裡的廝殺第139章 安賑司(1)第97章 囚中對(上)第255章 平靜的前夜第205章 踏春(7)第82章 甥舅相認第160章 各方反應第218章 密會第205章 踏春(7)第167章 六條詔書第47章 陽光下的黑暗(上)第179章 活字印刷第77章 風起雲涌(下)第309章第268章 突襲(下)第174章 孫門立雪第100章 王珪第68章 冬梅第142章 夜第89章 不共戴天第14章 孤立第21章 威逼利誘第279章 三川口大戰第113章 甲杖庫第7章 宗社黨第28章 楊二郎第250章 養廉銀第93章 薦才第107章 贖身第19章 商謀(中)第74章 洛陽紙貴第263章 沸水第65章 白礬樓第274章第232章 寶元第205章 踏春(10)第295章 聯手打壓第168章 治心身,敦教化第170章 泰山先生第280章 衛王回京第303章 彈劾如雲第274章第64章 湖心亭巧遇第66章 滿樓皆敵(上)第250章 養廉銀第215章 君子閣(下)第119章 選兵(中)第105章 呼延灼闖王府(上)第75章 風起雲涌(上)第134章 想活嗎?殺三人!第268章 突襲(中)第293章 杏樹春第11章 苦肉計第154章 勝捷軍的逆襲(1)第301章 秦鳳路(下)第236章 入桂第217章 猜忌
第18章 商謀(上)第116章 母心第237章 融溪大敗(上)第205章 踏春(6)第147章 跳躍的火焰(3)第52章 仁宗親政第237章 融溪大敗(下)第271章 出使(下)第259章 軍情第216章 宗舉令第268章 突襲(下)第94章 公孫(上)第140章 安賑司(2)第20章 商謀(下)第67章 滿樓皆敵(下)第242章 兵臨城下第249章 龍靈山第75章 風起雲涌(上)第301章 秦鳳路(中)第115章 託運第64章 湖心亭巧遇第243章 宜山砦攻防第43章 供不應求第100章 王珪第228章 天慶觀第238章 募兵第283章 西華第312章 武延山(上)第19章 商謀(中)第198章 試探第19章 商謀(中)第74章 洛陽紙貴第196章 回朝(上)第271章 出使(上)第167章 六條詔書第16章第31章 汴梁論劍第166章 回京與留青第221章 四月事第239章 入宜州第182章 一文錢難倒長沙王第307章 聚焦鎮戎 軍第93章 薦才第25章 衚衕裡的廝殺第139章 安賑司(1)第97章 囚中對(上)第255章 平靜的前夜第205章 踏春(7)第82章 甥舅相認第160章 各方反應第218章 密會第205章 踏春(7)第167章 六條詔書第47章 陽光下的黑暗(上)第179章 活字印刷第77章 風起雲涌(下)第309章第268章 突襲(下)第174章 孫門立雪第100章 王珪第68章 冬梅第142章 夜第89章 不共戴天第14章 孤立第21章 威逼利誘第279章 三川口大戰第113章 甲杖庫第7章 宗社黨第28章 楊二郎第250章 養廉銀第93章 薦才第107章 贖身第19章 商謀(中)第74章 洛陽紙貴第263章 沸水第65章 白礬樓第274章第232章 寶元第205章 踏春(10)第295章 聯手打壓第168章 治心身,敦教化第170章 泰山先生第280章 衛王回京第303章 彈劾如雲第274章第64章 湖心亭巧遇第66章 滿樓皆敵(上)第250章 養廉銀第215章 君子閣(下)第119章 選兵(中)第105章 呼延灼闖王府(上)第75章 風起雲涌(上)第134章 想活嗎?殺三人!第268章 突襲(中)第293章 杏樹春第11章 苦肉計第154章 勝捷軍的逆襲(1)第301章 秦鳳路(下)第236章 入桂第217章 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