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德國人眼中的華夏

1902年6月,一支龐大的德國代表團分批來到了萬里之外的華夏,他們或者打着民間交流或者以非政府組織訪問的方式來到了這個重新崛起的大國,這些德國人肩負着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儘量考察這個新生的國家是否有資格作爲德意志帝國的盟友,是否值得德意志帝國與其互通有無。他們將以各種名義從工業、農業和政權組織形式、軍力等方面來進行系統的評估,以便爲遠在柏林的決策者們提供各種信息。

而對於這批德國人的到來,華夏情報部門知道的一清二楚,畢竟現在的華夏可不是後世的中國,與世界交流的程度還很低,來華的除了各國的外交人員和技術人員外,還沒有人把現在的華夏當做旅遊目的地國,所以一點的人員流動,都會引起華夏情報部門的注意,尤其是那些本身還有軍方背景的德國人。

而對於這些人,徐傑對他們的目的已經多少有些瞭解,一方面是因爲德國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對華關係急劇升溫,不僅僅共享了德國總參謀部的兵棋推演,並且和華夏海軍一起研發遠距離炮戰戰法。更是在經濟和科技出口方面大開方便之門,其範圍之廣前所未有,這一切都可以看做德國在尋找新的盟友。而另一方面則是德國大使曾經在私下場合提到過如果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內,希望進行一次兩國高層的會談。而這些人無疑就是打前站的。

對於現在的華夏共和國來說,從技術和軍事領域讓德國人感興趣的並不多,基礎工業和重要項目不少都是德國人幫忙建設到,即使有一部分英國或者意大利的項目,但是德國人對華夏目前的工業能力和水平還是有很深的瞭解,技術水平不是很強,但是數量很多,這完全得益於龐大的民間資本的介入,雖說產出和消耗比很低,但是在一定時間內。這種粗放的生產確實可以讓國家實力大增。

真正讓德國人感興趣的是,華夏共和國的專業化分工和產業鏈的銜接,各個工業區根據地區情況的不同被分配從事專門的工業生產,而且整個工業區內配屬有充足的輔助工廠,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被儘可能的集中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減少了運輸成本和各種費用。這種緊密的,有政府指導的功能性產業區讓技術水平不高的華夏保持了較高的產出。

而在微觀領域,俄國工業工程師則驚異於全新的流水線式生產,華西的工廠將一個複雜的機械製造過程,拆解成幾百甚至上千的非常容易完成的工作。工人們只要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某個安裝動作那麼就可以勝任。俗話說熟能生巧。這個道理德國人也明白。而這樣的結果就是即使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在一些工廠中也可以工作,而且保密性出奇的。

而另一個引人關注的地方則是大量衝壓件的使用。在華夏的一家兵工廠中,德國工程師拿起一個個機槍零件仔細端詳,上面根本沒有金屬切削機牀工作的後留下的痕跡。巨大部分零件甚至就是一個個被衝擊機加工的鐵皮,而一些鐵片和管子組裝到一起後,就是一把衝鋒槍或者是機槍,這在追求精密的德國人眼中是絕對無法容忍的,但是隨後,當他們看到在新式生產方式下的物資消耗和工時消耗後,都一個個理智的閉上了嘴巴,成本下降25%,而對金屬的需求下降了一半。雖然不甚精緻,但是效率實在太高了!

對於流水線和衝壓加工,徐傑之所以讓德國人看到,其中根本原因就是這種管理原則是藏不住的,用不了多久美國人就會採用流水線管理。而衝壓加工更是無法保密,有經驗的人拿起一個零件,端詳幾分鐘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加工方式,人家回去一試驗就可以得出結論。與其這樣,倒不如讓德國人看個大概,反正流水線生產最核心的是管理和分工,這可是要經過長時間研究才能得到最佳結果,至於衝壓部件嗎?德國人最晚一戰之中就會用上,只不過徐傑讓這個時間提前了點,畢竟華夏還要靠德國削弱英法俄呢!

而對社會現狀進行分析後德國人發現,在全國範圍內,一種極其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正在蔓延,這完全得益於腐朽的清王朝被推翻後,人民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各種桎梏在一夜之間消失,並且龐大的建設給予了每個想要工作的人一個機會,在歐洲各國經常出現的生產過剩等問題,在華夏根本不存在,因爲華夏現在離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還十分遙遠!巨大的內需可以讓他的經濟保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高速增長。而在政府的強制作用下,工廠主的利益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中,社會財富的轉移支付被儘可能的向普通人民轉移,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防止了社會動盪,增加了發展後勁!

在教育和文化方面,華夏共和國還是十分開明的,在舊有的桎梏消失後,各種文化和思潮層出不窮,這完全可以看做一個被壓抑已久的國家的情感釋放。新的華夏政府十分重視教育的發展,在政府各項支出中,除了軍隊建設和各種工程支出外,教育經費排名第三,而且不少工程也是教育工程,如果將其算進的話,教育經費的比例將達到9%左右!這個比例在時刻準備打仗,並且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工業的華夏來說已經有些不可思議了。

除了政府投資以外,華夏政府還鼓勵民間興辦教育,而這些民間院校主要以各種技校爲主,培養專業技藝,在經過相對較短的時間培訓後就可以到工廠工作,這一方面補充了專業技術工人的不足,另一方面對提高人口素質也有極大的幫助。而在文化方面,現在的華夏就是一個大熔爐,各個階層都試圖在這千年未有的大變局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而且因爲有大量華人華僑歸國,所以文化更加多元。而華夏政府的態度就是隻要不危機社會政策運作,只要有利於國家發展,就不做過多幹涉,當然,必要的導向性作用還是要有的。

而對於華夏政府的組織形式,德國人並沒有瞭解的太多,不過從各方面德國人能感覺到,華夏政府處於一種多方勢力的平衡中,按說華夏建國前最強大的力量應該算北洋體系,但是這個體系本身就是由數支力量構成的,李鴻章執掌的直隸體系,還以劉銘傳負責的閩浙臺,還有像北洋水師和北洋新軍這些在甲午戰爭中崛起的軍方力量,雖然雜亂,但是在徐傑領導下,再有共同目標的情況下,各方之間很少扯皮。

而且在長達十年的時間中,各派都或多或少的發生了變化,老舊的人都走了,而新上來的少壯派或許背景不一樣,但是在發展國家,振興民族的問題上都是一致的,而這就構成了華夏政府的信念基礎!而在這個國家中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隨處可見。

而對於華夏軍隊,德國人則抱有十二分的信心,這不僅僅是因爲這支遠東的軍隊裝備了不亞於歐洲陸軍強國的武器,也不是因爲戰勝了日本和俄國的光輝事蹟,對於德國來說,前者不過是一支軍隊的物質基礎,雖然必不可少,但是也只是決定因素之一。德國陸軍法國陸軍裝備其實相差不大,但是戰鬥力卻差出不少。而至於後者,日本陸軍很強嗎?德國人不這樣認爲,至於俄國陸軍嗎。在逐漸認清了俄國陸軍的本質後,德國人發現,曾經的歐洲壓路機已經垂垂老矣,俄國人落後的軍事組織形式和孱弱的工業已經不足以支持俄國陸軍繼續更新換代,雖然表面上俄國人依然有令人生畏的軍隊規模,但是考慮到遠東的具體情況,過於遙遠的距離和衆多的敵人讓俄國人在遠東根本沒有勝算。

華夏軍隊真正讓德國人感到敬佩的是一種對軍事變革的敏銳性!當然,這一切都源於現任華夏共和國總理徐傑,這種近乎神蹟的敏銳性早在1889年開始就顯現出來了,當世界各國都在大量裝備各種穹甲巡洋艦的時候,徐傑已經開始着手建造裝甲巡洋艦,北洋海軍甚至直接跳過這個歷史階段,直接從輕型裝甲巡洋艦入手,發展自己的海軍,當甲午戰爭爆發後,噸位上擁有優勢的日本穹甲巡洋艦編隊被區區3艘輕型裝甲巡洋艦壓制,而在三艘重型裝巡到位後,更是以一場決戰的形式,乾淨利落的消滅了對手主力,一句奠定勝局。

而隨後,無論是但丁級戰列艦還是現在的無畏艦,無一不引領世界海軍的潮流。尤其是無畏型戰列艦和快速戰艦的出現,更是讓舊船在一夜之間過時,華夏共和國捷足先登,取得先機,而德國也沒有把太多的金錢浪費在舊有戰艦上。

至於陸軍方面,華夏陸軍則是大膽裝備了以機槍爲代表的自動武器和迫擊炮爲主的曲射支援火力,這種搭配在重炮稀缺的情況下極大的增加了戰鬥力,而新式的突擊隊編制更是大大降低了突破對方防線時的傷亡,而現在提出了全新的機械化作戰理論後,德國陸軍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快速打敗俄國人的最佳方法,同時也是以最低代價堅守防線的辦法,陣地被突破並不可怕,只要能儘快封堵缺口即可。所以總體而言,德意志帝國對於華夏軍事力量還是很看重的,也許規模還不算大,但是其發展方向是正確的,而且效率極高!

第786章 各種不足第1421章 趁你病要你命第776章 前來摸底的傑里科第424章 落幕之戰第1237章 連鎖反應第259章 碰撞第996章 調停第906章 影響深遠第1390章 郵輪戰爭第687章 攻擊開始第493章 穹甲復古流第1506章 磨刀霍霍的俄國第731章 拉人入夥第370章 飲鴆止渴第260章 千鈞一髮第342章 見到熟人了第1105章 首殺第576章 高峰會議第1192章 如芒在背第667章 新“施裡芬”計劃第670章 極不情願的撤離第69章 熱那亞級輕型裝甲巡洋艦第1343章 悲催的開局第1068章 進軍羅馬?第1065章 鑄造中堅1第526章 小國的心思第1179章 攻擊目標的選擇第410章 謀劃第256章 開戰倒計時第566章 俄荷談判第963章 艦隊交換計劃第1035章 底線和預防措施第703章 華德密謀第786章 各種不足第163章 豐島海戰(三)第1158章 鋼鐵墳場第819章 意大利居然動了!第405章 草原上的追逐戰第1483章 新的階段第401章 北洋艦隊出動第793章 大地震第1091章 德國人的計劃第775章 終於有人識貨了第916章 另一名棋手第1213章 雄才大略羅斯福第1312章 反攻第227章 短暫的平靜第1331章 血火藍天1第457章 危局第1023章 巡洋艦談判第1024章 談判結束第793章 大地震第248章 大事可定第291章 德國訪客第1355章 英國和美國第512章 無畏時代的開啓第281章 艦隊整編第1223章 拉美國入坑第411章 戰略佈局第531章 暗流涌動第1473章 慘烈對攻戰2第453章 態勢第1387章 決斷第39章 論海軍第1230章 華俄第二次合作第691章 亂戰第1030章 雷德爾和鄧尼茨第76章 初見第789章 平靜的日子?第887章 接觸和試探第837章 德國人的憂慮和決斷第1454章 鷹翼下的英倫(1)第786章 各種不足第333章 崩潰的前兆第1418章 美英聯合艦隊第1441章 法蘭西最後一戰第720章 動態防禦第30章 兩場談判第20章 意想不到的謀殺第1206章 航母不夠用啊!第621章 劍拔弩張第1163章 產能問題第1202章 協約國海上戰略第614章 破局第878章 丹澤港外的戰鬥第287章 改朝換代第628章 相持第1375章 戰爭前夜第575章 德國人眼中的華夏第64章 “六國聯軍”進北海(二)第72章 後勤問題第222章 好戲開場了第665章 膠着的戰局第941章 困局第238章 大殺器!!第980章 大行動第81章 準備第252章 艦炮對岸炮第469章 在家門口堵你第307章 大戰略
第786章 各種不足第1421章 趁你病要你命第776章 前來摸底的傑里科第424章 落幕之戰第1237章 連鎖反應第259章 碰撞第996章 調停第906章 影響深遠第1390章 郵輪戰爭第687章 攻擊開始第493章 穹甲復古流第1506章 磨刀霍霍的俄國第731章 拉人入夥第370章 飲鴆止渴第260章 千鈞一髮第342章 見到熟人了第1105章 首殺第576章 高峰會議第1192章 如芒在背第667章 新“施裡芬”計劃第670章 極不情願的撤離第69章 熱那亞級輕型裝甲巡洋艦第1343章 悲催的開局第1068章 進軍羅馬?第1065章 鑄造中堅1第526章 小國的心思第1179章 攻擊目標的選擇第410章 謀劃第256章 開戰倒計時第566章 俄荷談判第963章 艦隊交換計劃第1035章 底線和預防措施第703章 華德密謀第786章 各種不足第163章 豐島海戰(三)第1158章 鋼鐵墳場第819章 意大利居然動了!第405章 草原上的追逐戰第1483章 新的階段第401章 北洋艦隊出動第793章 大地震第1091章 德國人的計劃第775章 終於有人識貨了第916章 另一名棋手第1213章 雄才大略羅斯福第1312章 反攻第227章 短暫的平靜第1331章 血火藍天1第457章 危局第1023章 巡洋艦談判第1024章 談判結束第793章 大地震第248章 大事可定第291章 德國訪客第1355章 英國和美國第512章 無畏時代的開啓第281章 艦隊整編第1223章 拉美國入坑第411章 戰略佈局第531章 暗流涌動第1473章 慘烈對攻戰2第453章 態勢第1387章 決斷第39章 論海軍第1230章 華俄第二次合作第691章 亂戰第1030章 雷德爾和鄧尼茨第76章 初見第789章 平靜的日子?第887章 接觸和試探第837章 德國人的憂慮和決斷第1454章 鷹翼下的英倫(1)第786章 各種不足第333章 崩潰的前兆第1418章 美英聯合艦隊第1441章 法蘭西最後一戰第720章 動態防禦第30章 兩場談判第20章 意想不到的謀殺第1206章 航母不夠用啊!第621章 劍拔弩張第1163章 產能問題第1202章 協約國海上戰略第614章 破局第878章 丹澤港外的戰鬥第287章 改朝換代第628章 相持第1375章 戰爭前夜第575章 德國人眼中的華夏第64章 “六國聯軍”進北海(二)第72章 後勤問題第222章 好戲開場了第665章 膠着的戰局第941章 困局第238章 大殺器!!第980章 大行動第81章 準備第252章 艦炮對岸炮第469章 在家門口堵你第307章 大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