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啓陽遞上一份言辭謙恭的謝恩奏疏之後,這場“奪取兵權”的大戲就正式落下帷幕了。
毅勇軍依舊由忠勇無雙的張大帥統領,朝廷也沒有什麼損失,大明朝的這半壁江山完全就是一副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大好局面。
只有許文才成了這場風波的犧牲品!
對於很多人而言,張大帥絕對是最大的忠臣,之所以拒絕交出兵權完全就是因爲其他任何人都無力統率毅勇軍這樣的虎賁強兵,他還繼續率領毅勇軍將士去奮勇作戰,完成大行先皇帝的託國重任。
張大帥這樣的忠臣,肯定不會和朝廷對抗,這場風波根本就和張大帥無關,而是一場平民的勝利。
正是因爲來自市井民間和士林文壇的強大輿論壓力,才最終扳倒了許文才,自始至終張大帥都沒有直接登場。
民心完全站在張大帥這邊,獲得最終的勝利完全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民心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復隆新朝順從民心民意,表現的相當開明,頗有幾分嶄新的氣象,這一切,分明就預示着大明朝的中興之望!
剛剛登基還沒有多少時日,復隆皇帝就已深刻體會到了父皇的艱難,因爲他現在所面臨的局面和當年的崇禎皇帝完全相同:嚴重的財政困難!
江南本就是全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歷來就是朝廷的賦稅重地,本不應該缺錢,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國庫的空虛程度已經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步,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了,整個朝廷已經窮到了“要飯”的地步。
這絕不是一種誇張的形容,而是事實。
江南富庶繁華,因爲沒有象北方那樣經歷反覆的戰亂,老百姓的日子還能湊合着過下去,只要稍微勤快一點兒混個飽暖還是不成問題的。
但民間的富庶和朝廷的財政困難根本就是兩回事。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要老百姓能過的下去,國庫就一定會充盈,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稅收,而不是直接到老百姓的手裡去搶錢。
關於稅收,弘光朝的時候橫徵暴斂,弘光帝生活奢靡下面的官員也有樣學樣,爲了維持龐大的開支,農稅已經提前預收到了兩年之後,商稅更是連四年之後的額度都收去了。
稅收一事,最講究的就是“稅不重徵”,老百姓們已經被逼着提前繳納了兩年甚至四年以後的稅負,憑什麼還要再繳一次稅?
若是再徵稅的話,必然會落一個“搜刮民間”的惡名,和弘光朝還有什麼分別?
江南的稅賦在弘光朝的時候就已經徵收過了,復隆朝不可能再徵一次,國庫當然空虛,朝廷哪來的錢?
沒有錢就什麼事兒都辦不了。
於是乎,復隆皇帝就不得不採取和他老爹崇禎皇帝一樣的策略:減少開支。
作爲一個有志於勵精圖治刷新鼎革的君主,復隆小皇帝以身作則首先從自己做起:宮廷開支一減再減,大量削減宮廷人員,取消一切大型活動,皇家開支減少一半。
同時暫停了在京所有官員的俸祿,先用“記賬”的形式欠着官員的“工資”。
這一切舉動只不過是杯水車薪,根本就解決不了最根本的問題。
官員的俸祿可以先欠着,其他那些個“公務員”總不能全都欠着吧?
各班衙役、辦事人員等等那些沒有品級的,根本就不能算是官,而只能算小吏,若是拖欠了他們的工資,社會狀況必然混亂。
江南之戰早就結束了,士兵的犒賞總不能打“白條子”吧?
當兵的拼死拼活連連血戰,拿不到真金白銀的賞賜,卻只能得到一紙白條子,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天氣已經開始變冷了,從揚州遷徙過來的那八十萬民衆需要儘快安置妥當,這一切都是要花錢的,而且要花很多很多的錢。
實在沒有辦法,只能號召江南的富戶豪門進行“捐獻”,其實就是捐款的意思。
新朝初立,不僅沒有大量的賞賜,反而伸手朝民衆要錢,於是乎,復隆新朝就得了一個“要飯朝廷”的綽號。
古人有早婚的傳統,現如今的復隆皇帝早就過了婚配的年齡,也確實應該找個老婆冊封皇后。
皇帝本人的婚事幹系重大,早就應該辦理。
爲了防止出現外戚集團,大明朝的歷代皇后都是出自微寒之門,自然也就需要從民間徵選秀女。
這個詔令剛一出爐,立刻就招致清流言官的激烈反對。
按說皇帝娶媳婦和御史言官沒有半點關係,但他們卻死死揪住“國度艱難”“府庫空虛”這個理由,猛烈抨擊激烈反對,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國家已經窮成了這個樣子,皇上就先不要想娶媳婦兒的事情了。
就這樣,甄選皇后這麼大的事情,也就因爲沒錢而被迫擱置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張啓陽又上了一份“請賞”的奏疏,他要給毅勇軍將士請得賞賜。
復隆新朝之所以能夠建立,毅勇軍的功勞怎麼強調都不算過分,高封厚賞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但朝廷沒錢吶,還怎麼賞?
好在張啓陽是個通情達理的人,非常體諒朝廷的難處,並沒有獅子大開口的索要天文數字的錢糧,而是隻要求得到城東的一處皇家莊園。
城東三樹墩的那座皇莊本是前朝弘光帝的私人莊園,約莫有兩千四五百畝的樣子,是所有皇莊當中規模最小的一個。
對於張啓陽的這個要求,朝廷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馬上就下了詔令,正式將三樹墩皇莊賞給了毅勇軍。
在這道詔令之中,朝廷耍了小心眼兒,故意把三樹墩皇莊說成是對毅勇軍的賞賜,而不是直接賞給張啓陽本人。
這個意思其實已經非常明顯了:朝廷已經給了毅勇軍賞賜,毅勇軍的將士們就不要再朝着皇帝要封賞了,你們要是想要的話就去找張啓陽吧。
毅勇軍人員衆多,光是戰兵就有萬把人,才兩千多畝田地再加上一座皇莊,塞牙縫都不夠呢。
不過朝廷已經不必再爲這個事情操心了,而是直接把這個難題甩給了張啓陽。
如何分配那兩千多畝土地?不夠分怎麼辦?等等這些個問題就讓張啓陽去操心吧。
就憑毅勇軍的功勞,田地數量再多十倍都不夠分的,朝廷這麼做實在有點吝嗇寡恩的意思,但張啓陽卻一點都不在意。
這麼一點少的可憐的土地,確實不夠分的,當然,張啓陽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把這兩千多畝土地分配下去,而是開始着手進行改建,將三樹墩皇莊和那兩千多畝土地改成了一座學校,新華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