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皇權漸空

“這是帝王之術,你可得好好的學。”皇帝笑道:“對於帝王而言,玩弄權術平衡不過是上不了檯面的雕蟲小技,分配二字纔是維持王朝穩定的根本之要,所謂仁愛,所謂寬嚴,或是掩人耳目,或是細枝末節,歸根到底還是這利益二字。”

什麼仁君聖主,都不過是一種外在的說法,真正維繫統治基礎的就是利益,只是這樣的說法和聖賢教誨相違背,不那麼好說出口而已。

皇帝親自對自己的小侄子傳授“帝王之術”,分明就是在把他當做是接班人來培養了。

或許現在的朱長生還不明白這其中的深刻含義,但翁皇后卻是懂的,而且已經懂的不能再懂了。

這透露出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永王已經開始爲皇位交接做準備了!

什麼樣的學問都可以不聽,由當今天子耳提面命的“帝王心術”那是一定要學的,最根本的目的不是爲了以後治理國家,而是向永王表明自己有志向成爲一個他這樣的皇帝。

“過些日子,把這分配說作一篇文,先交給我略微的潤一潤,然後發給勇毅公,給他斧正一下。”

勇毅公張啓陽,確實還擔着侍講教授的頭銜,但也僅僅就是一個頭銜罷了,事實上他從來就沒有給朱長生上過一次課。

故意把朱長生的作文傳遞到張啓陽的手中,就相當於是交作業的意思,其實就是想要張啓陽看看他的學習狀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爲了得到張啓陽的支持。

當年的張啓陽曾經說過,他會鼎力支持永王,既然朱長生就是永王確定下來的繼任者,眼瞅着皇位的更迭日期越來越近,他張啓陽就應該有所表示。

如果沒有張啓陽的支持,就算坐上了金鸞殿的龍椅,也不過是“半個君主”罷了。

由皇帝親自“潤色”過的文字,肯定可以讓張啓陽很滿意。

只要張啓陽表達出支持的態度,那纔算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大明天子。

“當初,朕本欲賞給勇毅公之子一個更高的爵位。”

爵位這個東西本就很虛,如果沒有相應的權利,爵位再怎麼高也不過是一種待遇而已,而且大明朝素來就有虛封高爵的傳統。

以張啓陽的地位和影響力,他的兒子本可以得到更高的爵位,但皇帝卻沒有那麼做,只是給了一個比較低的爵位:“思前想後,還是等到長生親政之後再行加封,比較妥當些。”

永王和復隆皇帝,雖然是兩位天子,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代人。

等到復隆皇帝的兒子朱長生繼位之後,再加封張啓陽的兒子,爲的就是彰顯君一代臣一代的意思。

這是在給下一代的君主留下些餘地,也好施恩於毅勇軍。

這是永王首次用很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了自己一定會退位的意思,把翁皇后感動的一塌糊塗:“陛下聖明如炬明見萬里,以爲大明安排好未來百年的基礎。”

“嫂子,”這是一個很親切的稱呼,分明就是不論君臣只論親情的意思:“其實你完全不必憂心長生的皇位,我說過的話一定會做到。想當年,興宗成皇帝待我甚厚,我不能言而無信。咱們大明朝的江山必然會回到興宗成皇帝這一支。”

主動退位讓賢,在千百年的歷史上雖不敢說絕無僅有,但卻屈指可數。

永王之所以對皇位沒有多少留戀之意,當年的復隆皇帝對他的信任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不把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兄弟,這份情誼無論怎麼說都不算過分。

而永王又要把皇位歸還給復隆皇帝的兒子,一來是爲了全了這份兄弟之情,再者也是爲了對朱家的列祖列宗有個交代。

“陛下厚恩如此,我……臣,代先皇叩謝。”

永王笑道:“都是一家人,說什麼謝不謝的?這皇位本就應該是長生的,只是當年他年紀尚在幼衝,成皇帝不怎麼放心,這才託於我的手中。其實我明白成皇帝的意思,我不過就是一個過渡而已。”

自古以來,皇位的傳承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事,私下談起那是要砍頭的大忌。

尤其是當着皇帝的面談論這些,殺滅滿門都不爲過。

但是在這個時候,皇帝本人卻毫不忌諱的說出這些話,實在是難能可貴。

“再過二十個月,長生就滿十四歲了,也應該出閣了。到時候他就是復隆成皇帝之後的新君!”

永王說道:“十四呀,才十四歲,終究還是太年幼了些。”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翁皇后不敢接過這個話題,她甚至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

一個十四歲的皇帝,確實太年輕了一點兒,要是推脫說再晚幾年,那絕非翁皇后的本意。

她若是真的這說了,萬一皇帝順水推舟的答應下來,豈不是又要橫生枝節?

就在她滿懷忐忑之心的時候,就聽永王繼續說道:“我有這麼一個章程,從未對外人提起過,先私下裡與嫂子商議,咱們兩個一起參詳參詳。”

“只要長生登基,立刻冊封太后。”

新皇登基繼位,皇帝的母親肯定會封爲太后,這是歷朝歷代的慣例。

但翁皇后這個太后,卻具有別樣的意義。

“由長生臨朝稱帝,考慮到他對政務尚不純熟,就先由太后和皇姐主政,等到長生年紀漸長之後,再由他親政,嫂子以爲如何?”

在大明朝的歷史上,太后主政從來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這原本就是幫助小皇帝度過少年時光的一個臨時舉措。

兒子當皇帝,自己作爲主政的太后,翁皇后萬萬沒有反對的理由,事實上她萬分贊成這個方法。

至於說由她和安寧公主一起主政,現在的安寧公主差不多就相當於半個內閣,一多半的國家大事都是出自她的手筆,連永王都對她很放心,太后憑什麼反對?

而且在這個時候,翁皇后總是想方設法的討安寧公主的高興和歡心,爲的求得安寧公主在兒子繼位這個問題上支持。

更加要緊的是,安寧公主至今未婚,也就沒有子嗣,根本就不用擔心她成爲大明朝的武則天。

“但憑陛下安排。”說完這句話之後,翁皇后趕緊補充了一句:“這國家大事,終究不能任由婦孺之流做主,就算我兒稱帝了,萬事還是由陛下做主的好。”

翁皇后口中的“陛下”,絕不是在說她的兒子,而是特指眼前的這位大明天子。

兒子做了皇帝,自己和安寧公主主導國家軍政大事,那眼前的這位皇帝擺在哪裡?

總不能讓他就這麼退下去吧?

眼下這三萬裡河山還是他的呢,翁皇后必須儘可能的挽留,藉以表明自己的心意不是急着把他一腳踢開。

大明朝的江山是歷代先皇艱難創業而來,怎麼能夠這麼輕易的交到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和兩個女人手中?

翁皇后的意思是,在兒子繼位的同時,先給永王一個攝政王或者是輔政王的名義。

人家能毫不留戀的皇位拱手相讓,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保留一個攝政王完全就是順利做成的事兒嘛。

這個提議,是翁皇后一種客套的說法,同時也是爲了實現皇位的平穩交接。

攝政王?

我連皇帝都不稀罕,還稀罕什麼勞什子的攝政王?

“退位之後我也算是對列祖列宗有了一個交代,剛好可以不受牽絆的去做點自己早就想做的事兒,至於這攝政一事麼,皇姐顯然比我更合適!還有剛纔我對長生談起的分配一事,其實也是皇姐的說法。”

“陛下高風亮節,先皇在天有靈,必然……”

看着翁皇后感激涕零的說着這些話語,永王竟然覺得有些可笑:這個女人,把皇位看的比天都大,爲了能讓兒子順利登上皇位,什麼樣的條件都會不假思索的答應下來,實在有些可悲。

現在的皇權,大多已經集中到了安寧公主的手中,在這幾年當中,滿朝的文武百官,至少有四分之一是安寧公主提拔起來的“嫡系”。

而安寧公主又在事實上操控着這江南半壁,皇權其實已經不存在了。

沒有了皇權之後,只剩下一個空洞的皇位,或許,皇帝也就真的只是一個名號罷了!

作爲新華軍校的高材生,永王深知歷史的大方向和大潮流,知道皇帝早已不再是一個必須的存在,在很多時候甚至是民族崛起的絆腳石。

尤其是在張啓陽覺醒了新一代人的民族意識之後,所謂的真龍天子在民族面前根本就是個不堪一擊的紙人兒。

在新華軍校內部,皇帝的存在已不再是一種必要的說法早已有之,而且一個比一個更激進,而這種思想正在隨着義學堂而擴散開來。

現如今還有崇禎皇帝的名義和復隆皇帝的餘蔭,而永王的步調基本與張啓陽一致,所以還能維持下去。

等這一代人故去之後,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已隱約可見了,到時候還有沒有皇帝,或者說皇帝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就真的不大好說了。

安寧公主不是不知道這種情形,她早就察覺到了洶涌的暗流,卻一直在極力維持着。

其實連她自己都很清楚,這樣的情形根本就不可能維持太久。

在浩浩湯湯的歷史大潮沖刷之下,如果皇帝僅僅只剩下一個名號,其實未嘗不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局面。

永王很清楚的看到了歷史的大方向,安寧公主也隱隱約約的看到了一些,也就只有翁皇后還把皇位看的那麼重。

朱家子孫,應該去做點什麼了,要不然的話,僅憑祖上的餘蔭,根本就無法長久。

這纔是永王毫不留戀皇位的根本原因!

第307章:開戰第572章:禪讓準備第316章:胥吏第246章:賣題第488章:張夫人第七十二章:最後的佈置第486章:封神第255章:御花園第604章:京城日常第518章:毛子第345章:畏威不懷德第409章:鄭頭第329章:燎原之火第300章:錢糧不夠第154章:渡人第449章:搬遷第339章:朕不用他用誰第197章:生產關係第423章:這一次是對的第609章:歸宿第155章:揚州不孤第168章:葉黥也會劉乾龍第499章:調軍第466章:爲這天下的是我不是你第一百零七章:交朋友第555章:大敗第四章:給張獻忠吃辣條第162章:毀城第603章:屠殺,惡名第257章:前任現任第211章:要給毅勇軍改名第251章:楊豐第472章:渡口第436章:以死相逼第367章:兄弟交談第560章:脣槍舌戰第551章:寡婦第169章:夜會2第十二章:同行第259章:我族萬歲第231章:疑惑第516章:追擊第七十一章:救駕第七章:怪老頭第430章:災難第九十六章:勸你善良第九十八章:捐獻第416章:都反了吧第357章:決心第385章:學生第八章:請辭第507章:媒婆上門第四十三章:驛摩黑的心思第497章:家宴第160章:豎旗第七十六章:終於衝出來了第229章:洪大公子第261章:爲什麼你不當皇帝第546章:忘年之交第374章:忠義盟第四十五章:水淹八旗兵第433章:冒險救人第321章:爭吵第三十六章:第二屆比武第539章:道別第227章:家事第602章:征戰四海第493章:皇帝落水第351章:割發以報恩第591章:多慮第160章:豎旗第203章:決戰降臨第186章:比拼第585章:加稅風波第318章:更進一步第423章:這一次是對的第426章:第一步第131章:敵我雙方都驚呆了第440章:國策第九十一章:安寧公主夜訪第486章:封神第八十五章:儀式第125章:君臣離心第113章:戲文第159章:公主一跪,羣情奮起第214章:榮譽證書第176章:大戰在即第247章:抓賣考題的人第318章:更進一步第一百零五章:威名第327章:拒絕第249章:空了第402章:認賊作父第602章:征戰四海第八十七章: 遷徙第283章:急行軍2第600章:神靈歸天第186章:比拼第404章:狙擊第232章:害怕
第307章:開戰第572章:禪讓準備第316章:胥吏第246章:賣題第488章:張夫人第七十二章:最後的佈置第486章:封神第255章:御花園第604章:京城日常第518章:毛子第345章:畏威不懷德第409章:鄭頭第329章:燎原之火第300章:錢糧不夠第154章:渡人第449章:搬遷第339章:朕不用他用誰第197章:生產關係第423章:這一次是對的第609章:歸宿第155章:揚州不孤第168章:葉黥也會劉乾龍第499章:調軍第466章:爲這天下的是我不是你第一百零七章:交朋友第555章:大敗第四章:給張獻忠吃辣條第162章:毀城第603章:屠殺,惡名第257章:前任現任第211章:要給毅勇軍改名第251章:楊豐第472章:渡口第436章:以死相逼第367章:兄弟交談第560章:脣槍舌戰第551章:寡婦第169章:夜會2第十二章:同行第259章:我族萬歲第231章:疑惑第516章:追擊第七十一章:救駕第七章:怪老頭第430章:災難第九十六章:勸你善良第九十八章:捐獻第416章:都反了吧第357章:決心第385章:學生第八章:請辭第507章:媒婆上門第四十三章:驛摩黑的心思第497章:家宴第160章:豎旗第七十六章:終於衝出來了第229章:洪大公子第261章:爲什麼你不當皇帝第546章:忘年之交第374章:忠義盟第四十五章:水淹八旗兵第433章:冒險救人第321章:爭吵第三十六章:第二屆比武第539章:道別第227章:家事第602章:征戰四海第493章:皇帝落水第351章:割發以報恩第591章:多慮第160章:豎旗第203章:決戰降臨第186章:比拼第585章:加稅風波第318章:更進一步第423章:這一次是對的第426章:第一步第131章:敵我雙方都驚呆了第440章:國策第九十一章:安寧公主夜訪第486章:封神第八十五章:儀式第125章:君臣離心第113章:戲文第159章:公主一跪,羣情奮起第214章:榮譽證書第176章:大戰在即第247章:抓賣考題的人第318章:更進一步第一百零五章:威名第327章:拒絕第249章:空了第402章:認賊作父第602章:征戰四海第八十七章: 遷徙第283章:急行軍2第600章:神靈歸天第186章:比拼第404章:狙擊第232章: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