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1章 怪事

七月,秋風漸起。

一行車馬行在去往長安的官道之上。

這裡離長安已經只有二十餘里,正經的京兆地面。

嗯,京兆已算是之前的稱呼了,現在的稱呼是長安府治下。

秋收季節到了,道路兩邊的田地裡,金黃的麥子在搖曳,農人們在田地中忙碌。

車隊不大,隨從不過十幾人,四輛馬車。

護衛們都換上了官服,但晉國公的儀仗沒打出來,不過這點人手,也不用想着能打出儀仗了。

車馬行的不快,不過趙石呆在馬車裡,還是有點氣悶,他這樣的身板,除非皇家御駕,不然尋常的車駕,塞在裡面都不會舒服。

而且,這幾年大秦從來沒停止過修整道路,到長安的官道也越修越是寬敞平坦,但馬車這東西,從來不會真的那麼平穩。

搖搖晃晃的,短時間沒事,時間一長,就會讓人覺得頭暈眼花,也就俗稱的暈車。

所以說啊,官員們每次回京述職,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次比較痛苦的旅程,甚至於,很多年老體衰的官員,都是在來往道途中,病逝的。

趙石正處在一個男人最黃金的歲月當中,這點辛苦到不算什麼,只是覺得渾身上下有點難受。

尤其是坐在不停晃動的馬車裡,看起一頁頁的文書的時候,那滋味兒,只有體驗過的,才知道有多難熬。

現在趙石手裡拿着的,就是國武監祭酒杜瞬卿送過來的文書,而這也顯示着,更多的人已經知道了他將要回京的消息。

自從趙石離開長安去往河洛,長安國武監這裡還算平靜,不管京裡鬧成什麼樣子,國武監這邊今年還是順利的完成了招收生員的事情。

而且,在趙石看來,國武監現在的學術氣氛還是漸漸變得濃厚了起來。

當然,這和齊子平那會兒有着本質的區別。

所謂學術氣氛和現在所謂的文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在國武監這裡體現的分外的徹底。。。。。。。。。。

現在,很多國武監教授們在絞盡腦汁的編寫着兵法韜略,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個比較艱鉅的任務。

既要借鑑前人的東西。又要做到與推陳出新,還不能太過藉助於正經的文人,就這幾條,讓許多人都愁白了頭髮。

就算是趙石自己,其實也覺得。有孫子兵法等在前,國武監兵法的編纂,很難會有什麼超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確實是幸福的,但同樣也是痛苦的,在這一點上,相信自古以來,很多驚才絕豔之輩都深有體會。

除此之外,香侯府的女人們也積極了起來,正延攬大秦名醫入京,很有點共襄盛舉的味道。。。。。。

其實。他們的問題和編纂兵法這邊也很像,想要弄出點自己的東西來,同樣艱難。

不過他們比國武監武略教授們幸福的是,醫術這東西,只會不停的進步,不會發生倒退,這和人們的經驗以及層出不窮的病症密切相關。

就算你把華佗,扁鵲等名醫弄到這裡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現在的醫術要比他們所處的時代要進步的多的多。而且是全方面的超出。

尤其是在一些民間偏方以及藥草收錄上,更有着古人難以比擬的優勢。

不過話說回來了,華夏大地上的傳統醫學之所以一直髮展緩慢,其癥結之處也正是如今香侯府的女人們最糾結的地方。

因爲這是一個無比封閉的行業。

不爲良相。便爲良醫。

這也註定了這個時代的名醫們,多數都是從儒生中轉化而來,而且,大多還都是讀書不成的讀書人。

所以,他們具備了很多共同點。

有慈悲之心,卻又有着讀書人的矯情勁兒。實際上當起了商人,卻從不承認自己是商人,很多人都有着視金銀權勢如糞土的驕傲,在鄉間享有聲望,卻又不是官身,只能歸類到仕紳之流。

讀書不成,也就決定了他們的立身根本發生了變化,而和文人們喜歡激辯不同,當醫術成了謀生技巧的時候,他們和工匠也沒什麼區別,就是一個字,藏。

他們之間的交流幾近於無,都是父傳子,師傳徒,弄到後來,連醫書著作,都少了,就像大秦這裡,能夠傳於民間的醫書,寥寥無幾不說,編寫之人,也多數非是真正的醫者出身,而是一個個的喜歡著述又對醫術感興趣的讀書人。

由此,可見其中之敝帚自珍了。

閉塞,意味着很難有大的發展,甚至會產生倒退,這已經是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真理,不必贅述。

長安的杏林之會,準備的不可謂不充分,但香侯府的女人們還是低估了其中的困難。

如今的情形是,長安里名醫匯聚,但除了幾位與香侯府走的非常近的大夫之外,幾乎沒有人鬆口。

一個香侯府,並不足以震懾他們,甚至皇帝陛下親至,也不能逼迫他們放棄自家幾代人的心血,只爲了去搏個名聲或者得到什麼金銀細軟之類的東西。

這個分外頑固的行業,還有着一羣分外頑固的人,想要敲碎這個堅硬的外殼,在如今香侯府的幾位主事之人的眼中,幾乎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最爲難的地方在於,完全無法用強硬的手段來對付。

醫術這個東西,只要有一個不情願,信口胡言之下,產生的後果就不堪設想。

香侯府這下就有點坐蠟了,用進退失據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

女人們的短處,也顯露了出來,一旦事有不諧,就亂了手腳,滿世界的尋找支持,但別說宮外的人不願意摻和,便是宮裡的貴人們,這次也嫌香侯府過於多事了。

於是,這事弄的人盡皆知,但香侯府所謂的杏林盛會。卻一推再推。

而因慕香侯府以及長安繁盛之名而來的各地名醫,也怨氣漸生,因勾心鬥角,相互結怨者。比比皆是。

香侯府這邊後悔的腸子都快青了,焦頭爛額之下,沒少向國武監求援。

但國武監能幫得上什麼忙?在杜瞬卿字裡行間中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位國武監祭酒,對香侯府已經有些不滿。

也許在他看來。香侯府的女人們求名心切,才折騰出了如此局面,純屬咎由自取。

但無論是杜瞬卿,還是趙石,其實都明白,這事還真不能不管。

多少人等着看國武監的笑話呢,趙石甚至可以想象,香侯府鬧的這麼大,國武監編纂醫書的事情,已經傳的老大。

國武監編纂醫書?不定要笑壞多少人的大牙。怎麼聽都是不務正業。

而且出頭的還是香侯府的女人,最後若是沒有個好點的結果,國武監的名聲肯定一落千丈。

說不定,朝堂上也要生出許多變故,一些人會放棄這樣的機會嗎,肯定不會。

這簡直就是送上來的把柄,之後限制國武監的條陳,將一個連着一個,弄垮了國武監,就是打晉國公的臉。

在這個上面。一定會有人不遺餘力的去做,因爲這是長安國武監,大將軍趙石成名之地,也是他的根基之一。

當機會到來的時候。所謂的江山社稷,所謂的國事爲重,都不如狠狠的打擊政敵來的重要。。。。。。。。

還是那句老話,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趙石摸着下巴,沉吟良久。這事壓下去好說,後果卻不如人意,但真要辦下來。。。。。。可不容易。

不過這事他們沒多少選擇的餘地,只能支持,而且還要不遺餘力的支持,這是一個姿態,必須表露出來。

之後還有很多路要走,不能在這裡被絆倒了。

這不算是一件好事,但卻是一個難得的機會,風險和機遇的關係,在他現在看來,已經完全不同了,當衆人退卻之時,我自前行,這就是機遇。

而且,他現在也有這個自信,能將事情辦下來,是人都有弱點,幾個名醫而已,還真當自己是些人物了?

趙石臉上帶着淡淡的冷笑,翻過這一頁,看起了下面。

和香侯府的女人們相比,杜瞬卿要老道的多,在他的控制之下,工匠這邊已經有所鬆動,一些人已經將技藝錄了下來。

這事做下來,就算有了個好的開頭兒。

工匠,同樣是個封閉的行業,但已經有了縫隙。

國武監這邊默而不宣,是在等趙石拿主意,因爲朝廷的封賞需要趙石來親自上書,那樣纔會有份量。

而聰明人其實到處都是,國武監現在已經有人建議,要制定一套章程,來釐定工匠們所錄技藝到底價值幾何。

在杜瞬卿等人看來,是關係到賞賜發放的分寸。

而在趙石看來,這就是規則的制定,有了這樣的流程,以後做起來便會輕車熟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嘛。

有了這樣的規則,並得到朝廷的承認,之後漸漸深入人心,那麼十幾二十年間,也許就能做成上百年不曾做到過的事情。

總之,除了香侯府鬧出來的亂子,其他還算令人滿意。

只是這麼一來,國武監中許多人埋頭著述,學術氛圍到是濃了,但國武監。。。。。。最終的目的,還是培養軍官的地方。。。。。。。。

這樣的矛盾,趙石也沒辦法解決,軍人的天性,就是粗野,強橫,越精銳的軍人越是如此,尤其是在這個年頭,他們完全和學術沾不上邊兒。

這事要真想解決,其實也簡單,那就是把國武監拆開。

不急在一時,趙石想着。。。。。。。。

正思索間,感覺馬車停了下來,還隱約聽到遠處有吵鬧聲傳來。

趙石有點奇怪的瞅瞅窗外,這是遇到事兒了?按理說,不應該啊,就算沒有晉國公府的儀仗,自家這些護衛,最小的可也是校尉,有什麼人不長眼,敢攔住這樣的車駕?

還真就遇到事兒了,攔住他們一行人的人,來頭可也不小。

很快,一個護衛就來到趙石這裡,探頭在車窗邊兒上,哭笑不得的稟報道:“大帥,前面的是鄭家的人,說要咱們給做個見證。。。。。。。”

趙石擡起頭,心裡有些驚訝,“長安鄭氏?”

“是。”

“做個見證,什麼見證?”

“兩家在分田產,找的中人兩家人都不滿意,吵起來了,這才攔在路上,估摸着是瞧咱們這裡非富即貴,想找個有身份的人簽押作保。”

趙石嘴角抽動了一下,怪事年年有,不如今年多啊。

護衛看到趙石臉色,趕緊加了一句,“已經報了咱們晉國公府的名字,也知道大帥您在這兒,但有個女人說與您有親,請大帥您給行個方便。”

不得不說,鄭家家大業大,在長安這裡更是枝繁葉茂,隨便一個旁支女子,就能跟晉國公府攀上親戚,而且還能有這樣的膽子,請晉國公本人作保。

這就是長安大閥的底氣。。。。。。。

不過,趙石頭一個念頭還是,找他晉國公趙石作保,不是得了失心瘋了吧?

他什麼事都幹過,可從來沒給誰當過中人,而且以他現在的身份,讓他籤書畫押,他孃的,你祖墳上冒青煙了?

趙石沒多少惱火兒,好笑的看了護衛一眼,護衛臉色立馬漲紅,這玩笑確實開的有點大,他卻還傻乎乎的報了過來。

護衛不言聲的施禮離去,趙石也是搖了搖頭,要說這些護衛忠心上不用懷疑,但腦瓜好使的真沒幾個。

胡烈和吳綠蓑兩個都陪着達達兒真去草原了,隊伍裡那些大大小小的國武監生員,也都隨之而去。

本來他們就是出來長見識的,有什麼地方比草原更讓人視野開闊?

所以,這次長途跋涉的歸親之旅,只能由胡烈領頭,帶着幾個熟悉草原風貌的老護衛來走了。

剩下的這些,除了越來越是懨懨的趙葵,就剩下了一些標準武夫,什麼事都不想,就以軍令爲準。

至於趙葵,趙石也沒辦法,夔州趙大將軍的書信都到了他的手裡,請他允趙葵回夔州完婚。

還是趙葵有意拖延,才隨他一道回來,不然的話,應該是趙葵先行一步纔對。(未完待續。)

第1295章 求懇第978章 使者第1356章 消息第1361章 紛擾第1364章 馬伕第195章 音境(一)第699章 田賦第1026章 收降第1404章 邀請第296章 裂痕第1161章 李府第535章 小勝第514章 雲涌(十四)第1526章 遷陵第652章 多事第1260章 韋州(六)第1118章 盟約(十三)第439章 演武(一)第675章 尋源第806章 書房第1276章 潰兵第1217章 左廂第516章 雲涌(十六)第798章 見駕(四)第1510章 較量第1395章 讚語第1413章 明遠(二)第752章 大火第891章 冷淡第612章 不歡第1273章 霹靂第190章 相交第1345章 肺腑第5章 大雪第1462章 麻煩第1145章 國策第1158章 拜會(八)第1378章 埋伏第1298章 論罪第498章 心態第1107章 盟約(二)第442章 樓臺第265章 拜訪(三)第139章 來訪(二)第1373章 吐蕃第176章 壽宴(三)第720章 開端(九)第547章 夫妻第1369章 聚飲(四)第1288章 思鄉第1245章 西涼(九)第181章 決死第1509章 論賞第1448章 相遇第1127章 回府第1385章 糊弄第568章 絕情第654章 建府第901章 猛虎第404章 獎懲(九)第1171章 年禮第252章 決定第855章 中書(三)第1173章 入宮第721章 開端(十)第1291章 大事第1384章 向西第1302章 沈鶴(二)第588章 君言第906章 王子第264章 拜會(二)第146章 出行(五)第19章 血戰(六)第1338章 惱怒第15章 血戰(二)第1279章 兵敗第1413章 明遠(二)第747章 震撼第1259章 韋州(五)第685章 歸人第1095章 商人(一)第19章 血戰(六)第263章 拜會(一)第349章 韃靼第128章 選擇第675章 尋源第425章 軍務第808章 打動第479章 圍城(二)第167章 揚威(一)第675章 尋源第1431章 冷漠第1262章 韋州(八)第996章 戰意第984章 戰術第944章 大笑第259章 女真第775章 鏖兵(八)第1029章 交戰(二)第458章 童生
第1295章 求懇第978章 使者第1356章 消息第1361章 紛擾第1364章 馬伕第195章 音境(一)第699章 田賦第1026章 收降第1404章 邀請第296章 裂痕第1161章 李府第535章 小勝第514章 雲涌(十四)第1526章 遷陵第652章 多事第1260章 韋州(六)第1118章 盟約(十三)第439章 演武(一)第675章 尋源第806章 書房第1276章 潰兵第1217章 左廂第516章 雲涌(十六)第798章 見駕(四)第1510章 較量第1395章 讚語第1413章 明遠(二)第752章 大火第891章 冷淡第612章 不歡第1273章 霹靂第190章 相交第1345章 肺腑第5章 大雪第1462章 麻煩第1145章 國策第1158章 拜會(八)第1378章 埋伏第1298章 論罪第498章 心態第1107章 盟約(二)第442章 樓臺第265章 拜訪(三)第139章 來訪(二)第1373章 吐蕃第176章 壽宴(三)第720章 開端(九)第547章 夫妻第1369章 聚飲(四)第1288章 思鄉第1245章 西涼(九)第181章 決死第1509章 論賞第1448章 相遇第1127章 回府第1385章 糊弄第568章 絕情第654章 建府第901章 猛虎第404章 獎懲(九)第1171章 年禮第252章 決定第855章 中書(三)第1173章 入宮第721章 開端(十)第1291章 大事第1384章 向西第1302章 沈鶴(二)第588章 君言第906章 王子第264章 拜會(二)第146章 出行(五)第19章 血戰(六)第1338章 惱怒第15章 血戰(二)第1279章 兵敗第1413章 明遠(二)第747章 震撼第1259章 韋州(五)第685章 歸人第1095章 商人(一)第19章 血戰(六)第263章 拜會(一)第349章 韃靼第128章 選擇第675章 尋源第425章 軍務第808章 打動第479章 圍城(二)第167章 揚威(一)第675章 尋源第1431章 冷漠第1262章 韋州(八)第996章 戰意第984章 戰術第944章 大笑第259章 女真第775章 鏖兵(八)第1029章 交戰(二)第458章 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