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的郭子儀,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平定叛亂之前,奄奄一息,重病的唐肅宗李亨,握着他的雙手。
“河東之事,便全都拜託了!”
爲了不負皇恩,他走馬上任,平定叛亂,但那些叛亂是誰?
是他的老部下,是曾經跟隨着他南征北戰的人。
郭子儀殺了他們,沒有絲毫的猶豫,隨後坐鎮此地,依舊保護着大唐的江山。
從最開始五十八歲那一年,他郭子儀臨危受命,走馬朔方,到後面平復兩京,權力之大,幾乎不用多說。
受人陷害,丟失兵權,也沒什麼。
隨後又受人讒言,也沒問題。
再到現在,他一個六十五歲,頭髮斑白的人,在平定叛亂之後,讓他做的事情,卻不是收復仍舊在戰火當中的洛陽。
而是讓他回去,監修皇陵。
或許沒人知道,當時的郭子儀心中,到底在想些什麼,對於朝廷的猜忌和打壓,他會不會感覺到心寒?
當時唐代宗上位,郭子儀將唐肅宗所賜的一千多道詔書呈給代宗。
代宗如何不知道,郭子儀一片赤心,全爲國家。
然而,當時的權利,根本不在代宗的手裡,掌權之人,乃是李輔國,程元振。
李輔國作爲一個宦官,甚至可以直接對代宗開口。
“陛下只要呆在皇宮裡面坐着就好了,外面的一切事情,聽由老奴處置便可。”
那就賦閒吧,這樣似乎也蠻好的。
郭子儀已經是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了。
但上天不會讓他這麼安靜的平穩下來,上天給了大唐一個巨大的玩笑。
兩年後,史朝義衆叛親離,自縊身亡。
史朝義死後,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一切在這裡,看起來似乎還不錯。
但可惜,僕固懷恩,反了。
僕固懷恩,雖然並非純正的漢人,但如同李光弼也不是漢人,反而是契丹人一樣。
那時候的大唐,異族將領,很多。
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等等,都是。
而僕固懷恩,爲了大唐的江山,也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僕固懷恩的家族爲了大唐,先後戰死四十六人。
結果呢?史朝義死前引十萬回紇騎兵入關!大唐震動,是他僕固懷恩,單騎入營,遊說可汗,才讓回紇退兵。
如此大的功績,卻成爲了他被人猜忌詆譭的開始,如何不讓人齒冷?
甚至到最後遭到宦官的誣陷,僕固懷恩無法自證,最終不得已而謀反。
就像是宦官誣陷的那樣。
“你既然說我和回紇勾結,好,那我就真的和回紇勾結!”
這時候僕固懷恩還沒反,但暗中勾結,是已經肯定的。
所以一怒之下,僕固懷恩暗中引吐蕃、回紇、二十萬大軍來犯。
攻克涇州,劫掠奉天,兵鋒直指長安。
代宗恐懼,拋棄子民出逃。臨行前纔想到,關內之亂還是需要人平定,這時候,他又想起了郭子儀。
急令郭子儀爲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
然而這時候,郭子儀六十七歲,長期賦閒在家,兵馬,糧草,一個沒有。
收到命令的郭子儀,沒有任何遲疑,無兵無馬,也沒關係。
僅僅帶領二十人馬,出征長安,此時的郭子儀,甚至代步都借用的是農民耕田的牲畜。
等他到了京城。
京城裡面,既沒有皇上,也沒有兵馬,只有吐蕃人欺辱百姓,劫掠長安。
長安已破,又要作何打算?
郭子儀或許遲疑了片刻,但隨後,爲了國家,他義無反顧。
前往商州,開始召集逃亡士卒,一路上,不斷的收攏潰兵,郭子儀收攏了這些部隊,才總算有了萬人左右的規模。
但吐蕃就有足足十五萬人。
郭子儀沒有辦法,這時候的長安不會有人來救援,代宗之前的做法,已經寒了所有節度使的心。
郭子儀,李光弼,明升暗降剝奪軍權,勇將來瑱被貶賜死。沒人會來救長安,來的人,只有郭子儀。
而郭子儀只能夠兵行險招,從商州出兵長安,一路上佈下疑陣迷惑吐蕃人。
白天搖旗擊鼓,虛張聲勢,夜晚就點燃無數火把,造出一副大軍人數衆多的模樣。
而此刻,吐蕃兵其實也有了去意。
畢竟本身該劫掠的東西,都劫掠的差不多了,聽到郭子儀率兵,心中自然是有些慌亂。
而同時郭子儀又命令軍士僞裝成百姓,在夜間的長安城擊鼓鳴號。
聲稱郭子儀率十萬大軍前來。
吐蕃自己一方面心慌,另一方面呆在這裡也是於事無補,於是連夜退出京城,而郭子儀重新進入長安。
長安這個地方,纔算是穩定下來。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
不過區區兩年時間,僕固懷恩也知道,等到大唐徹底安定下來,要收拾的人,肯定是他。
所以,他也當了個乾脆人。
直接反叛,縱兵劫掠,到這時候他才真正的反唐。他說服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等部出兵三十萬,擄掠長安四周。圍攻長安。
代宗繼續跑路,郭子儀繼續守城。
這時候,郭子儀手下,也就一萬人。
上一次,他故佈疑陣,趕走了吐蕃,這一次吐蕃圍城,他又該如何?
而他的答案很簡單,收下去。
實際上這時候,僕固懷恩已經暴斃於鳴沙山,因此這些部落並非是鐵板一塊。
郭子儀找到了回紇,他和回紇的關係,那是不用多說的。平復兩京,也是並肩作戰過的。
單槍匹馬,走入回紇大營當中。
回紇對於郭子儀本就萬分的敬畏,之所以出兵,也是以爲郭子儀已死,沒想到竟然還活着。
見到郭子儀,回紇人沒有過多的猶豫,他們只認強者,上一次幹長安,是因爲郭子儀本來就不在,而這一次郭子儀居然活生生的出現在他們面前。
他們就更沒有想繼續打下去的心思了。
更何況,吐蕃人本身就對他們虎視眈眈,隨時想要吞併他們。
一來二去之間,回紇直接同意反戈一擊。當夜就衝擊了吐蕃大營。
吐蕃也是聰明,猜到了雙方可能聯合,忙不迭的跑路,而隨後則是被郭子儀帶領回紇人追上,在靈臺西園擊敗吐蕃十萬大軍,斬首五萬。生擒一萬,
至此,長安之圍再解。這一年,郭子儀六十八歲。
而隨後的歲月裡,郭子儀也沒閒着。
出鎮邊疆,抵禦吐蕃對於唐朝的侵蝕。郭子儀以老邁的身軀,死死的釘在了西北,構築着唐王朝堅不可摧的防線。
一直到郭子儀八十二歲。
這一年,唐德宗繼位,他才終於可以回到朝廷,進位太尉兼中書令,被尊爲尙父。兩年後,溘然長逝。諡號忠武,陪葬皇陵。
享年八十五歲。
“功績幾乎不用多說,再造大唐,已經是居功至偉,但前後三次,三次河山,盡皆被郭子儀所拯救,晴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樑,莫過於如此。
故此,郭子儀,歷史名將排名:第七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PS:年齡問題,不會有人以爲我不會算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