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根本之爭(2)

解縉此言一出,文官中紛紛點頭,朱元璋的眼睛掃向朱植,彷彿在詢問他有什麼可以辯駁的。【 木魚哥 ——更新最快,全文字首發】

朱植出列,對朱元璋和衆位臣工作了一揖,然後不慌不忙道:“殷周之盛,詩之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聖人治世,首要富民,《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 ’財者,所以聚人守位,羣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

商乃互通有無,使財富流動增長之力。

商業本來沒錯,關鍵是如何誘導。 正因爲商業有種種弊端也有種種好處,所以兒臣纔在遼東頒佈了《公平交易令》,以法令的形勢對商人的行爲進行約束,力爭揚長避短。

該令頒佈三年來,基本成爲遼東各行各業的買賣準則,包括了官府,只要一達成契約,雙方必然要在契約範圍內行事。 ”

朱植所說的契約對在場各人,既不算新鮮事但也不是那麼容易理解。

中國古代,君臣之間哪裡有過什麼契約,就算是之間也是純粹依靠民間信用體系維繫,大家口口相傳就行了,哪裡用對任何交易都形成面契約。

最多在一些房地產,田產的交易中會有房契地契作爲買賣證明。

解縉又道:“所言也在理,只是今日之議在遼東商人與韃子做買賣,這種資敵的行爲正是因爲殿下的包庇所致。

陛下,商業的利弊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暫且可以懸而未決。 然包庇縱容商人資敵的行爲必須追究。 ”

好厲害,楊靖心中暗忖,本來他最樂於見到的是燕王*在商業利弊問題上糾纏,這是藤繞瓜瓜繞藤一時說不清楚的事。 只是此人繞過這些枝蔓直接向實際行爲進攻。

朱植道:“對於這個資敵的帽子,兒臣更不敢戴。 無論戰爭還是和平?*冢叩囟薊嵊忻騁淄礎? 遼東自洪武十五年歸入治下,歷來與韃子做買賣。

當時還許以朵顏三衛互開馬市地條件。 如果說做買賣,這已經是傳統了。 如何能扣到兒臣的頭上。 再者,就算官府不支持,治下之民受利潤*,也是爭先恐後與韃子交易。

千里邊防無關無牆卻如何堵得住?所以兒臣組織了一個官府參股的遼東聯號。 統一部署管理與韃子的買賣。

這樣做既可以增加官府稅收,又可以控制與韃子的貿易;三者,即使動用大力氣斷絕與韃子所有買賣,也會*得韃子興兵南下。

其四也是最關鍵一點,這裡有一份這兩年我遼東聯號與韃子的交易貨物清單,大家看看,所謂資敵的有六成貨物是珠寶首飾、用具、服裝、琉璃等非戰略物資。

糧、茶、鹽等已經降到四成以下。 兒臣以爲,用奢侈品佔據韃子的。 讓他們對這些貨物產生依賴,慢慢可以達到弱其志地目的。

”說着,將這份貨物清單交給太監轉呈朱元璋。

本來楊靖還想着是不是要出手相助,現在朱植打出這張牌相當有用,通過貿易還能弱其力。 那資敵罪名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坐實了。

朱元璋看過之後,着人給官員們傳閱。 朱元璋道:“這個問題就不要再糾纏了。 遼王所言也有道理,韃子如果沒有活路了,自然就要南下侵擾。

如果有正常買賣途徑,也可能穩住。 資敵的罪就此揭過吧。 ”此話一出,朱植頓時覺得一輕,兩項罪名已經減了一項。

高巍出班奏道:“即使這一項說得,但結交外番,私下締約李朝卻是證據確鑿。 陛下,古人云,封國不逾王。 制也。

作爲一方藩王,如何能在朝廷尚未與李朝溝通之下,私下與外藩締約,這分明是欺君犯上,僭越無狀之舉。 ”此話一出如同重磅炸彈砸在朝堂之上。

**皇朝最機會的就是欺君犯上僭越朝廷,這在政治角鬥中完全可以置人於死地。

朝堂之上鴉雀無聲,燕王*見到這個自然不需要再說什麼;與朱植交善的大臣更不好說什麼,說不好還給對方留着把柄。 所以楊靖和練子寧都在着急地盤算對策。

文臣班中轉出一位大臣道:“從古以來。 高麗都是我華夏的藩屬,早在漢光武帝時。

已經冊封高句麗爲王;唐高祖李淵冊封高麗國王高建武爲遼東郡王,冊封百濟王扶余璋爲帶方郡王,新羅王真平爲樂浪郡王,共受唐封。

所以從古到今,高麗無論誰稱王都向華夏稱臣。

李朝代高麗,同樣向我朝稱臣,雖然尚未得到陛下冊封,李朝的地位最終只能是藩王。

與遼王殿下的封地是平級地,平級之間協商事務怎麼能算是僭越?而且從事情本身看,遼王並沒有做錯什麼,首先李朝與女真通商,破壞我朝征伐女真的大計,遼王對其算是先禮後兵。

臣以爲遼王之罪不在僭越,只是在於扶植前朝王子路朝。 對於李朝最終地位朝廷仍沒有定論,遼王殿下扶植他以臣之見也是私心作怪。 ”

大家循聲望去,正是東宮侍讀黃子澄。 他竟然站出來爲遼王說話,這在朝堂之上卻又是另外一番味道。

他這幾句話輕描淡寫就將僭越犯上化解無形,的確如果說朱?*栽劍薔褪前牙畛讜謨氤⑾嗟鵲奈恢蒙希舛雜詬吒咴諫系拇竺鞽裕蘼廴綰我膊荒芙郵堋?br/

原來不少人都以皇太孫拒絕見朱植地舉動判斷朱植在太子黨中失勢,所以當黃子澄站出來爲朱植說話,那一切又峰迴路轉。

見此風向,太子*立刻又有幾人跳出來爲朱植開脫僭越之罪。

高巍一時語塞,不知道如何駁斥黃子澄一夥的話。 此時又是解縉跳出來道:“陛下,黃說得極是,李朝的確與遼王是平級的。

但說到底遼王殿下是陛下地臣子,無論在公在私,遼王理政都應該以朝廷爲先,私下支持王路朝,等於打着朝廷的幌子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所有人都像殿下那樣,那這個國家還有公事嗎?陛下明鑑。 ”黃子澄繞開僭越的問題,轉而攻擊朱植的私心。

楊榮一直站在文官之中,沒有說話。 直到此時他纔出列道:“陛下,臣楊榮蒙朝廷信任,任命爲遼王府長史,對於王路朝一事,臣有話要講。

當時李朝與女真通商,破壞遼王圍困女真的策略,還陳兵五萬於鴨綠江邊與我遼東對峙。

當時臣考慮到朝廷對於李朝仍沒有定論,所以給殿下出了一個主意送王路朝到耽羅,以牽制李朝,這個責任主要在臣,請陛下責罰。

”朱植知道楊榮是想丟車保帥,而且他等於承認了解縉指控的罪名。

朱植自然會意,出班道:“父皇,兒臣身爲朝廷派駐遼東地藩王,所有軍政事宜都由兒臣頂多,如何能讓手下頂罪。 兒臣的錯兒臣知道,請父皇治罪。 ”

朱元璋道:“好啦,你們二人不要在這裡給朕唱雙簧了。 楊愛卿你看遼王之罪該如何懲罰。 ”

楊靖出列苦笑道:“如果按照按大明律法,殿下最多隻有失職之過,並不能構成什麼大罪。 臣不知道如何量罰。 ”

朱元璋道:“既然如此,遼王罰俸兩年,削封地一萬畝,留京察看一年;長史楊榮罰俸一年,容你回遼東戴罪立功。 遼王,這樣罰你,可心悅誠服。

”什麼封地和俸祿對於朱植來說倒不是很重要,只是要將他調離遼東一年在京城察看,這可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懲罰。

但此時此地朱植又如何能夠說個不字?朱植、楊榮跪倒在地道:“謝主隆恩,臣甘願領罪。 ”

朱元璋又道:“罪也定了,罰也罰了,對於遼東奉行商業一事以及李朝的地位,趁今日一同定下來吧。 各位有什麼主意都說說。 ”

楊靖出列道:“皇上,遼王治下的遼東這些年政績突出,如果說衡量利弊,也絕對是利大於弊,所以皇上不如繼續奉行當初就藩之時給予遼東的特殊政策,看看效果如何,如果合適也可慢慢向其他地方逐步擴散。

燕王一夥彷彿已經滿足了對遼王的懲罰,在這個問題上不再斤斤計較。 對於李朝的問題,最終決定冊封李成桂爲王,國號“朝鮮”。

一堂至關重要地朝會終於落下大幕,表面上看朱植成爲最大地輸家。

一路上朱植心情沉重,即使回到驛館仍然一言不發。 這個留校察看的懲罰,說輕不輕,說重不重。

關鍵是一年之內不能經略遼東,這是朱元璋死之前地一年,對於遼東來說是多麼重要,自己不在怎麼行。

想到苦惱處,朱植重重將茶碗砸在桌子上。 楊榮安排好明日賀壽送上的賀禮,剛剛進屋,剛好看見朱植的舉動。

楊榮笑了笑,吩咐下人收拾一下茶杯,見周圍無人,楊榮道:“殿下覺得今日朝堂之上是輸是贏?”

-------------

-------------

第21章 白山黑水(1)第12章 就藩遼東(1)第19章 一片汪洋(2)第28章 應天風暴(6)第9章 奪門之夜(3)第24章 經略朝鮮(6)第7章 北風乍起(5)第24章 經略朝鮮(2)第27章 烈火荒原(3)第15章 開張大吉(1)第11章 暮鼓晨鐘(2)第3章 懿文太子(1)第36章 圖窮匕現(1)第40章 勾心鬥角(3)第36章 圖窮匕現(3)第7章 北風乍起(1)第16章 女真來投(4)第5章 高麗亂局(4)第14章 開張大吉(6)第1章 裂土封遼(1)第47章 浮生六劫(3)第33章 請君入甕(4)第26章 燕王邀戰(3)第5章 高麗亂局(1)第17章 兵出遼東(6)第16章 女真來投(4)第39章 真定大戰(5)第39章 真定大戰(3)第36章 圖窮匕現(2)第32章 幡動心動(5)第30章 韜光養晦(2)第30章 韜光養晦(3)第6章 漸入佳境(2)第7章 北風乍起(5)第41章 螳螂捕蟬(3)第44章 手足相殘(1)第5章 高麗亂局(2)第22章 奠基東北(3)第22章 奠基東北(2)第39章 真定大戰(4)第38章 大小通吃(2)第45章 歷史留名(1)第6章 漸入佳境(2)第40章 勾心鬥角(4)第6章 漸入佳境(4)第17章 兵出遼東(5)第42章 多方博弈(2)第3章 懿文太子(4)第3章 懿文太子(4)第37章 邊塞鏖戰(4)第46章 飲馬長江(4)第38章 大小通吃(3)第28章 應天風暴(2)第37章 邊塞鏖戰(1)第4章 且聽風吟(1)第31章 洪武駕崩(3)第30章 韜光養晦(2)第1章 裂土封遼(2)第24章 經略朝鮮(6)第6章 漸入佳境(2)第6章 漸入佳境(3)第14章 百廢待舉(3)第29章 根本之爭(4)第24章 經略朝鮮(3)第27章 烈火荒原(3)第11章 暮鼓晨鐘(1)第24章 經略朝鮮(4)第34章 龍出生天(1)第33章 請君入甕(6)第39章 真定大戰(5)第42章 多方博弈(5)第33章 請君入甕(4)第22章 奠基東北(1)第8章 藍大將軍(4)第41章 螳螂捕蟬(2)第39章 真定大戰(5)第11章 暮鼓晨鐘(5)第14章 百廢待舉(2)第37章 邊塞鏖戰(3)第17章 兵出遼東(2)第31章 洪武駕崩(4)第26章 燕王邀戰(3)第43章 戰雲密佈(7)第44章 手足相殘(2)第17章 兵出遼東(2)第16章 女真來投(2)第47章 浮生六劫(6)第45章 歷史留名(5)第21章 白山黑水(2)第29章 根本之爭(3)第42章 多方博弈(5)第15章 開張大吉(5)第17章 兵出遼東(6)第11章 暮鼓晨鐘(1)第1章 裂土封遼(3)第36章 圖窮匕現(5)第4章 且聽風吟(3)第44章 手足相殘(2)第14章 百廢待舉(6)
第21章 白山黑水(1)第12章 就藩遼東(1)第19章 一片汪洋(2)第28章 應天風暴(6)第9章 奪門之夜(3)第24章 經略朝鮮(6)第7章 北風乍起(5)第24章 經略朝鮮(2)第27章 烈火荒原(3)第15章 開張大吉(1)第11章 暮鼓晨鐘(2)第3章 懿文太子(1)第36章 圖窮匕現(1)第40章 勾心鬥角(3)第36章 圖窮匕現(3)第7章 北風乍起(1)第16章 女真來投(4)第5章 高麗亂局(4)第14章 開張大吉(6)第1章 裂土封遼(1)第47章 浮生六劫(3)第33章 請君入甕(4)第26章 燕王邀戰(3)第5章 高麗亂局(1)第17章 兵出遼東(6)第16章 女真來投(4)第39章 真定大戰(5)第39章 真定大戰(3)第36章 圖窮匕現(2)第32章 幡動心動(5)第30章 韜光養晦(2)第30章 韜光養晦(3)第6章 漸入佳境(2)第7章 北風乍起(5)第41章 螳螂捕蟬(3)第44章 手足相殘(1)第5章 高麗亂局(2)第22章 奠基東北(3)第22章 奠基東北(2)第39章 真定大戰(4)第38章 大小通吃(2)第45章 歷史留名(1)第6章 漸入佳境(2)第40章 勾心鬥角(4)第6章 漸入佳境(4)第17章 兵出遼東(5)第42章 多方博弈(2)第3章 懿文太子(4)第3章 懿文太子(4)第37章 邊塞鏖戰(4)第46章 飲馬長江(4)第38章 大小通吃(3)第28章 應天風暴(2)第37章 邊塞鏖戰(1)第4章 且聽風吟(1)第31章 洪武駕崩(3)第30章 韜光養晦(2)第1章 裂土封遼(2)第24章 經略朝鮮(6)第6章 漸入佳境(2)第6章 漸入佳境(3)第14章 百廢待舉(3)第29章 根本之爭(4)第24章 經略朝鮮(3)第27章 烈火荒原(3)第11章 暮鼓晨鐘(1)第24章 經略朝鮮(4)第34章 龍出生天(1)第33章 請君入甕(6)第39章 真定大戰(5)第42章 多方博弈(5)第33章 請君入甕(4)第22章 奠基東北(1)第8章 藍大將軍(4)第41章 螳螂捕蟬(2)第39章 真定大戰(5)第11章 暮鼓晨鐘(5)第14章 百廢待舉(2)第37章 邊塞鏖戰(3)第17章 兵出遼東(2)第31章 洪武駕崩(4)第26章 燕王邀戰(3)第43章 戰雲密佈(7)第44章 手足相殘(2)第17章 兵出遼東(2)第16章 女真來投(2)第47章 浮生六劫(6)第45章 歷史留名(5)第21章 白山黑水(2)第29章 根本之爭(3)第42章 多方博弈(5)第15章 開張大吉(5)第17章 兵出遼東(6)第11章 暮鼓晨鐘(1)第1章 裂土封遼(3)第36章 圖窮匕現(5)第4章 且聽風吟(3)第44章 手足相殘(2)第14章 百廢待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