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佛入

“皇上駕到!”隨着大內總管,當朝第一紅人,公公韋世昌尖利洪亮的一嗓子,殿內大臣盡皆跪倒在地,腦門點地,不得輕擡。

這寅時一到,天不過五更,便有一人從屏風後面轉了出來,他身着龍袍,劍眉英挺,氣勢逼人,在韋世昌的攙扶下坐在了九龍寶座之上,睥睨着臺階下方羣臣。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大臣們齊齊出聲,山呼萬歲。

“衆卿家平身。”威儀的聲音從殿上傳來,俯首的大臣們一齊應道:“謝萬歲!”這才站了起來,雙手負於身前,身體微躬,目光看向腳尖。

當真是“禮不可廢”啊,這宮中規矩繁瑣非常,延習幾千年,盡顯皇家權威。

自打九龍寶座打造完成,每到早朝之時,殿上九龍寶座中坐着的皇帝都極爲滿足。

這“九龍寶座”共雕有九條金龍,龍椅後背盤六條龍,左右扶手各盤一條,座椅正中雕刻一條龍,乃是由一和尚曾爲隆祥皇帝進言道:“我佛涅盤時自有七寶座從地中出。”叫隆祥皇帝驚羨不已,便命人打造這方九龍寶座,以爲己用。

卻說這寶座的擺放也是有講究,叫隆祥皇帝一坐,面朝南方,就因爲他荀氏祖先曾得道門指點:五霞風居西北,十月也。倒八風居北方,十一月也。條風居東北正月也。紫沙風居東方,二月也。風又有陰風與陽風之別。所謂平陽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敗衰丁稀。是以“坐北朝南”乃是爲了避免受那西北風吹。

還不止這一個講究,從道門陰陽風水的角度來說,其一,以五行的木爲東、火爲南、金爲西、水爲北、土爲中。其二,以八卦的離爲南、坎爲北、震爲東、兌爲西。其三,以干支的甲乙爲東、丙丁爲南、庚辛爲西、壬癸爲北。以地支的子爲北,午爲南。其四、以東方爲蒼龍,西方爲白虎,南方爲朱雀、北方爲玄武。或稱作:“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大廳居中,譙門翼其前,“卞蒼”擁其後,“清風”“會景”“銷署蜿蜒於左,有青龍象。”“明月”一樓獨峙西南,爲虎居之形,合陰陽家說。

自此,歷代皇帝,都將南方視爲至尊,而把北象徵爲失敗、臣服。宮殿和廟宇都面朝向正南,歷代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敗北”、“北面稱臣”。正因爲正南這個方向如此尊榮,所以世世代代的老百姓蓋房子,誰也不敢取子午線的正南方向,都是偏東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諱而獲罪。

這些因由是非,也不是空穴來風。隆祥皇帝曾有一祖先,試圖顛覆這“坐北朝南”的規矩,命人脫離子午線,建起一座行宮,這行宮偏偏衝着西北而立,行宮竣工後,那代皇帝坐鎮中央,面朝西北,一日兩日間也未有什麼事情發生,這皇帝心中頓覺安心,又尋了個由頭,將那代國師遣回了道門中,自覺逍遙自在,大全在握,再也無人相抗。可好景不長,忽的一日西北風來,颳得那皇帝頭暈目眩,一時難以把持身體,竟倒在殿中。衆太醫死命相救,奈何誰也不知其病因何在,不二日,便已病死在臥榻中。

那代皇帝之六子,也是當代儲君,年僅十六歲餘,便只好趕鴨子上架,登基即位。他心中不忿,只覺自己父親時常與自己說到這些虛無縹緲之事不可盡信,

是以再次啓用父親所建,面朝西北的行宮來。一個來月,並無什麼異狀發生,可一月時間剛過,莫一日天降神雷,直將十六歲的小皇帝劈死在殿中寶座之上。

自此,行宮永遠塵封,再無一代皇帝敢做這般違背祖宗規矩之事。

隆祥皇帝心神一轉,將思緒從這片刻的滿足間拉了回來,輕聲道:“傳。”

“傳”之一音還未落下,一旁韋世昌便已接上話頭:“傳大興國師,正方禪師覲見!”

韋世昌嗓子亮得很,直傳到了殿外,早已等候多時,正在閉目養神的正方禪師聞聲雙眼一睜,理了理僧袍,闊步走進了大殿中。

正方禪師陡一出現,殿中文武大臣盡皆驚歎不已,只見這“禪師”身着金絲紅紗袍,袍肩處印着一個大大的“佛”字,衣袍寬大卻止於小腿間,不蔽雙腳,腳下踩着兩隻黃底紅邊兒的布履。最叫人驚異不已的,不僅是他在寒冬中只着了一件輕絲外袍,還有他那渾圓的大腦袋,頭頂上連一根毛髮也無,油光鋥亮,被冬日的太陽一照,竟也好似將大殿都映的發亮。他一路行來,雙手一直合什於胸前,低頭詠唱,梵音陣陣,餘音繞樑,直叫衆人面前出現美妙的幻像,那是一方淨土,一座永樂之國。

這時,正方禪師早已在殿中站定,他對着隆祥皇帝一彎腰,口中頌道:“阿彌陀佛,小僧正方,見過皇帝陛下。”

隆祥皇帝一聽,立馬站了起來,噔噔噔走下寶座,下得臺階,直走到正方禪師身旁,面露親切道:“國師不必如此客套,從今往後,大興朝就是你的家了。”說着抓起正方禪師的一隻手,拽着他向寶座行去。

皇帝將正方帶到寶座旁,向左手邊一指,道了個“請”字:“國師日後便是朕的左膀右臂了。”

正方一聽,連道不敢當,但腳下不停,直接站到了寶座左邊,身子一轉,面衝羣臣,掃視一圈,入眼的大臣分爲兩班,左邊俱是文臣,以丞相爲首,一縱列向後排去,而右邊卻是武將,大將軍打頭,亦是排成整齊一縱。正方心道:國師之位,當真是權柄極重!這才左手擡起,五指併攏,立於胸前,掌心向右,不再動彈,猶如雕像一般。

隆祥皇帝衝着正方點點頭,坐回九龍寶座之上,一旁韋世昌聲音又響:“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這一嗓子,驚醒了殿下沉浸在幻想中的諸位大臣,右手邊有一人出列,他清了清喉嚨,低頭半跪在階下,雙手抱拳道:“啓稟陛下,日前有北方探馬曾於桓州邊境發現閻蔓探騎多名,閻蔓人偃旗息鼓幾十年從未進犯,此番頻繁來探我北方軍力部署,是否有意欲南下之心也未可知,不可不查,懇請陛下早作準備,防患於未然。”

隆祥皇帝一聽,點點頭道:“傳朕旨意,着鎮北大將軍譚笑雷謹守北境,嚴密查探閻蔓東向,閻蔓但有異動,儘快回報。”

皇帝身旁書記官奮筆疾書,將隆祥皇帝的口諭草擬成聖旨,寫畢捲成一處,放到桌旁,展開一張新的無字金錦,手中龍頭狼毫往硯臺裡一蘸,又再次提筆高懸,等着皇帝再發口諭。

這武官回列後,又有一人出班上表,陳言今冬南方鬧了雪災,百姓苦不堪言,懇請陛下批些銀兩,用以賑災。如這般了了多矣,不一而足,直議到了卯時將近,才堪堪解決完畢。

隆祥皇帝見無人再出言,右手輕擺,韋世昌頓時會意喊道:“退朝!”

話音一落,文武百官盡皆下跪,俯首貼地,口中道:“恭送陛下!”

隆祥皇帝正起身要走,忽的左手邊文臣之首,丞相金晉溫道:“陛下且慢,老臣有本奏。”

皇帝眉頭一皺,心道:正主兒來了,果然不出朕所料!可你這老倌兒總是搞些特殊,真叫朕心頭不爽!誰叫他金晉溫是三朝元老,地位超然,隆祥皇帝也只是心中埋怨,未說什麼,又再次落座問道:“老丞相有何要事?儘管說與朕聽。”

“陛下,老臣有一事不明,還請陛下指教。”金晉溫嗓音有些發啞,想是在這朝堂之上高談闊論,爭議已久,年年歲歲下來,將嗓子也喊的破了聲。

只聽丞相金晉溫接道:“我朝國師一職,多爲海外仙山,道門仙長所在,打我大興朝開朝以來,經年日久,早已形成習慣。現如今,陛下身邊這位,身着奇裝異服,更兼毛髮皆無,如他這般裝束之人,老臣卻從未見過,還請陛下言明一二,也叫老臣心中有個數。”

“哦?老丞相竟然還不知曉?”隆祥皇帝故作姿態問道。

金晉溫跪在階下,不卑不亢道:“老臣不知。”

隆祥皇帝點點頭,朝左邊打了個眼色,新國師正方禪師立馬會意,向前一步,朝面前衆大臣行了一禮,口中道:“阿彌陀佛,貧僧自西南青丘山而來,小僧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是以秉承佛教旨意,特來相助陛下,以救世間疾苦脫離苦海,共登極樂。”

金晉溫聽到國師開口,這才從地上爬起,他一張面目上佈滿皺紋,長髮結在背後,長鬚過胸,頭圓臉方,反駁道:“老夫從未聽過佛之一道,卻常聞道門山人廣施符水,治病救人,還請國師爲老夫解惑。”

“阿彌陀佛,佛之一道於大興之外盛行非常,只因在中仙大陸極西之地,地處偏遠。十餘年前,教義漸傳纔到得大興。是以施主未曾聽過我佛,也屬平常。”正方國師答道。

金晉溫點點頭,又問道:“不知大師所言佛道,與那道門相比,又有何過人之處?”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道可道,佛亦可佛,本無可比,施主又何必執着?”正方禪師又誦一陣,將殿中衆人皆繞了進去。

第六十六章 由水入禪第一百零一章 引魔之威第八十五章 河間較量第四十二章 柳土鬥法第四十章 佛入第一百零八章 告示三張第九十三章 免戰金牌第四十八章 一波又起第一百零四章 終得佳徒第五十章 九道歸元第三章 食人腐骨第八十七章 黃雀與大劫第三十章 不明所以第三十章 不明所以第九十四章 佛起道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臨危不懼第三十五章 修真四境第五十九章 戰與和第三十七章 過江燒船第五十一章 道體初成第九章 林中激戰第七十五章 和談小挫第八十五章 河間較量第五十二章 迫降第三十七章 過江燒船第三十三章 魔高一丈第三十九章 風靡雲涌第三章 食人腐骨第四十三章 一眼萬年第十章 死不得安第三十七章 過江燒船第二十章 奇遇奇玉第六十六章 由水入禪第八十八章 單掌入敵營第八十二章 往事如煙第六十六章 由水入禪第一十七章 又見晏陽樓第一百一十八章 仙元豈爲凡胎用第九十二章 卓宸求計第五十九章 戰與和第五十八章 急報第四十一章 神秘山洞第一百一十二章 無思發威第二十章 奇遇奇玉第二十四章 天道酬勤第三章 食人腐骨第一百零二章 反目兄弟第一章 晏陽樓第一百零三章 防微杜漸第二十八章 清章之難第三十章 不明所以第一百零四章 終得佳徒第一百一十七章 王瑩兒第八十章 不虞之隙第三十一章 誰是棋子第九十五章 夜宿山人家第二十二章 孜孜以行善第一十一章 小村蒙難第四十六章 如願以償第六十八章 呂陽明第一百一十六章 鬥法又見鬥法第七十四章 善與惡第五章 城中事第五十七章 陳氏遺孤第六十一章 暗無天日第五十五章 子夜對話第五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七十六章 詭異甬道第六十八章 呂陽明第一十六章 遺華反質第五十九章 戰與和第七十八章 一言不合第一百一十八章 仙元豈爲凡胎用第一章 晏陽樓第二十九章 岌岌可危第三章 食人腐骨第四十章 佛入第一十四章 亂之始第六十五章 歪打錯着第二十二章 孜孜以行善第一百一十章 有虎忽來第二十一章 耄耋第二十一章 耄耋第九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一百章 靜觀其變第二十三章 窮達有命第三十一章 誰是棋子第三章 食人腐骨第三十二章 間不容髮第九十三章 免戰金牌第七十一章 以身試草第九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六十七章 小樓對話第三十三章 魔高一丈第六十二章 佛、道、魔第五章 城中事第四十四章 尺蠖求伸第八十八章 單掌入敵營第一百零五章 懸疑舊案
第六十六章 由水入禪第一百零一章 引魔之威第八十五章 河間較量第四十二章 柳土鬥法第四十章 佛入第一百零八章 告示三張第九十三章 免戰金牌第四十八章 一波又起第一百零四章 終得佳徒第五十章 九道歸元第三章 食人腐骨第八十七章 黃雀與大劫第三十章 不明所以第三十章 不明所以第九十四章 佛起道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臨危不懼第三十五章 修真四境第五十九章 戰與和第三十七章 過江燒船第五十一章 道體初成第九章 林中激戰第七十五章 和談小挫第八十五章 河間較量第五十二章 迫降第三十七章 過江燒船第三十三章 魔高一丈第三十九章 風靡雲涌第三章 食人腐骨第四十三章 一眼萬年第十章 死不得安第三十七章 過江燒船第二十章 奇遇奇玉第六十六章 由水入禪第八十八章 單掌入敵營第八十二章 往事如煙第六十六章 由水入禪第一十七章 又見晏陽樓第一百一十八章 仙元豈爲凡胎用第九十二章 卓宸求計第五十九章 戰與和第五十八章 急報第四十一章 神秘山洞第一百一十二章 無思發威第二十章 奇遇奇玉第二十四章 天道酬勤第三章 食人腐骨第一百零二章 反目兄弟第一章 晏陽樓第一百零三章 防微杜漸第二十八章 清章之難第三十章 不明所以第一百零四章 終得佳徒第一百一十七章 王瑩兒第八十章 不虞之隙第三十一章 誰是棋子第九十五章 夜宿山人家第二十二章 孜孜以行善第一十一章 小村蒙難第四十六章 如願以償第六十八章 呂陽明第一百一十六章 鬥法又見鬥法第七十四章 善與惡第五章 城中事第五十七章 陳氏遺孤第六十一章 暗無天日第五十五章 子夜對話第五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七十六章 詭異甬道第六十八章 呂陽明第一十六章 遺華反質第五十九章 戰與和第七十八章 一言不合第一百一十八章 仙元豈爲凡胎用第一章 晏陽樓第二十九章 岌岌可危第三章 食人腐骨第四十章 佛入第一十四章 亂之始第六十五章 歪打錯着第二十二章 孜孜以行善第一百一十章 有虎忽來第二十一章 耄耋第二十一章 耄耋第九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一百章 靜觀其變第二十三章 窮達有命第三十一章 誰是棋子第三章 食人腐骨第三十二章 間不容髮第九十三章 免戰金牌第七十一章 以身試草第九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六十七章 小樓對話第三十三章 魔高一丈第六十二章 佛、道、魔第五章 城中事第四十四章 尺蠖求伸第八十八章 單掌入敵營第一百零五章 懸疑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