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戰後影響(二)

按道理說,這批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承擔了美國海軍大部分作戰任務的艦載俯衝轟炸機的性能,還算是勉強不錯的。但美軍提供的這批海軍使用的俯衝轟炸機都是早期的,就連海軍陸戰隊都不要了的SBD俯衝轟炸的二型和三型。

連在太平洋戰場上,先期作戰之中作爲主力的四型和五型都沒有。只有八十架陸軍使用的A二四A型的四型的陸軍型號,還算是先進一些的東西。作戰航程短不說,因爲是艦載機對起降要求也高,根本就不適合在野戰機場部署。

在中國戰場上嚴重缺乏條件合格機場,大部分野戰機場條件簡陋的情況之下,這種性能還算不錯的俯衝轟炸機的部署,受到了相當大的限制。甚至很多戰役之中,只能作爲二線飛機使用。

私下裡面搞出這麼多名堂,在援助的裝備上動手腳的不僅僅是美國人。在美國人的暗中安排之下,英國人也採取了與美國人協調一致的態度。在美國人拒絕提供B二五轟炸機之後,英國人那裡也停止了對中程轟炸機的援助,而改爲以布倫海姆輕型轟炸機爲主。

原來答應的惠靈頓轟炸機,不在提供不說。原來提供的惠靈頓轟炸機,也不在給予任何的維護。而作戰運用上與A二零攻擊機類似,但性能卻遠遠無法與A二零攻擊機相比的布倫海姆輕型轟炸機,並不受抗聯飛行員的歡迎。

至於其他的戰術飛機,哪怕是已經落後,在歐洲戰場已經無用武之地的型號也不在給。而到了四三年下半年開始,英國人乾脆只提供颶風戰鬥機與斯特林轟炸機,就連布倫海姆轟炸機也停止援助。

不過美英兩國的變相恰脖子的舉動,反過來到是刺激了抗聯自己的軍工部門。在獲得蘇制伊爾二攻擊機的全套圖紙後,以最快的速度組織仿製和生產。到了抗戰末期,抗聯的主要戰術支援飛機,已經轉爲自己生產的蘇式攻擊機與部分美製A二零攻擊機。

與之相比美國人爲重慶方面提供的戰鬥機,數量雖說比不上提供給抗聯的,但卻都是最新式的。P五十一野馬型這種二戰中最優秀的活塞戰鬥機,從最早的A型,到性能最好的D型都大量的提供。甚至到了抗戰結束後,還提供了二百架最新式K型。

在轟炸機上,雖然沒有提供B十七、B二十四這樣的遠程轟炸機。但是僅僅B二十五中型轟炸機,在四三年、四四年兩年的時間就提供了近三百架,全面替換了已經落後的蘇制轟炸機。美國人的大方,讓重慶方面在抗戰結束之前,擁有了一支強大的戰術空軍。雖說飛機數量不如北面,但是性能卻是最優秀的。

到了抗戰結束之前,重慶方面的空軍已經全部淘汰了P四零戰鬥機,甚至是P五十一A型戰鬥機,清一色的都是最新式的P五十一D型和K型。轟炸機部隊除了三十架B二四型轟炸機之外,都是清一色的B二十五轟炸機最新型號。當然英國人在歐洲戰場結束之後,也以低價賣給了重慶方面二百架蚊式轟炸機。

在地面武器裝備上,雖說做的沒有作戰飛機那麼明顯,但也採取了相當多的手段。雖然提供給了抗聯大量的坦克,卻給重慶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反坦克火炮。從三七反坦克炮,到新式的五七反坦克炮,不僅口徑齊全,而且數量也相當的充足。

大口徑的重炮數量雖說不多,但山炮和一零五榴彈炮的數量,也遠遠的超過給抗聯的。英國人也將在北非和意大利戰場上繳獲的意大利火炮,以及投靠同盟國之後原維希政權的法軍換裝下來的法制裝備,全部給了重慶方面。

到了德國投降之後,美國人除了大幅度削減對抗聯的援助之外。除了原有答應的美械師裝備全部運到之外。從歐洲戰場上調出來大批的武器裝備,爲重慶方面訓練和裝備了三個全美械的重裝軍,兩個相當於裝甲旅的快速突擊縱隊。

雖說沒有給M四型中型坦克,但是給了一百六十輛M十型坦克殲擊車,甚至還給了三十門M五型牽引式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在提供的空軍作戰飛機配屬彈藥之中,也提供了大批的空對地火箭彈。

並將儲備印度的三百輛M三和M五輕型坦克,以廢鐵的價格賣給了重慶方面。儲備在印度的美製彈藥,以及在歐洲戰場繳獲的德制七九口徑彈藥,全部無償轉交給重慶方面。同時轉交給一百二十門繳獲的德制五十毫米反坦克炮,以及兩萬發穿甲彈。

這其中僅僅七十五毫米山炮彈,以及一百零五毫米榴彈炮彈就足足有上百萬發。輕武器彈藥的數量,則足夠保證其在無外界支援,以及自身產能有限的情況之下,可維持三到五年高強度使用。

美國人在對抗聯與重慶方面援助上,明顯玩了一套制衡手段。給抗聯大量的遠程轟炸機,那是對日空襲的需要。但是在地面作戰的戰術飛機上,我卻恰着你的脖子,不給你最具備威力的飛機。在戰鬥機上,也只提供二流飛機。

一旦國共出現軍事衝突,在P五十一野馬戰鬥機面前,那些二流飛機根本就沒有生存能力。而在地面上,我不是給你提供了大量的坦克嗎?那好,我給重慶方面提供大量的反坦克炮。

即保證了在抗日戰場上中國內部兩支軍隊,在對日作戰的時候,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能力,減輕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即便是在戰後真的發生內戰,那麼也可以保證重慶方面,在戰場上可以抗衡北方的抗聯部隊。

美國人的這些平衡手段,不僅是用心良苦,也相當的心思巧妙。在地面裝備上給了抗聯部分利矛,卻給了重慶方面堅固的盾。在空中裝備上,給了抗聯並不是很好的盾,卻給了重慶方面鋒利的矛。

不過重慶方面抗議引發的一系列事件,那是以後的事情了。而眼下出現在晉北裝備精良的抗聯,也是重慶方面不得不應對得。在整個戰局發生這麼大改變的情況之下,重慶方面對西北戰場也做了一定的調整。

原來部署在陝甘寧邊區周圍的,第八戰區所屬中央軍部隊開始逐步後撤,並收斂了原來的行爲。將原來部署在陝甘寧邊區南部的兩個精銳的蘇械軍,以及一個被第八戰區那位天子第一門生吞併了的雜牌軍,從原駐地撤離到關中地區。

在同意與榆林交換包頭,將榆林駐軍撤至包頭一線的同時。將距離陝甘寧邊區最近的地方實力派之一的寧馬和青馬,各擴編了一個軍的編制。並將抽調青馬的一個軍調到了隴東地區,替換下原來駐紮在那裡的中央軍一個軍。試圖以這些地方武裝,代替中央軍繼續封鎖陝甘寧邊區。

青馬雖說是一匹野馬,寧馬是一匹滑頭馬。但是眼下局勢複雜的情況之下,這二馬也是可以一用的。尤其是青馬的戰鬥力,對第八戰區來說還是很需要的。寧馬戰鬥力雖說差了一些,但總比稻草人強的多。

調青馬一部進入隴東地區,即利用了青馬騎兵的強悍戰鬥力,對陝北實施牽制。又可以利用青馬的貪婪,讓陝北與青馬不斷起摩擦,而削弱彼此的實力。借刀殺人,這一手他用的很熟練。

而且一旦摩擦過大雙方大打出手,美國人在事後追究起來,也好找一個替罪羊,不給晉北抗聯入陝以及美國人插手找到藉口。同時調往河西走廊和隴南的中央軍,也可以有藉口藉機徹底解決這兩個不是太聽話,甚至還擁兵自重的地方實力派。

對於自己的中央軍,這位重慶方面最高長官還是有自信的。青馬戰鬥力再強,但技戰術水平落後,裝備也很差,根本就不是中央軍的對手。如果不是現在還不是時候,再加上這兩個傢伙在表面上還算聽話,早就將他們徹底的剿滅了。

不過這位最高當局也清楚,讓這二馬賣命不給點實惠的東西,是肯定不可能的。要想釣上二馬這兩條大魚,就得多少給點餌料。所以此次重慶方面不僅給青馬和寧馬,各自擴編了一個軍的番號。

還出奇的批給了青馬和寧馬各兩千支意大利步槍,二百挺意大利造佈雷達M三零輕機槍,四十挺佈雷達M三八重機槍。六門意大利造六十五毫米山炮,以及五百發炮彈。除了子彈各給了二百萬發之外,還給了大批的軍裝和其他物資。

除了軍械補給上大方之外,軍費上也給了相當大的補貼,將原來由青海和寧夏本地自己爲主,中央只每年給一部分補助的軍費來源。改爲中央爲其各解決兩個軍的軍費,並補助兩省每年二百萬法幣費用。

這次一口氣給了這麼多的裝備,自抗戰以來對地方實力派,尤其是像二馬這樣的小派系補給上,一向以剋扣爲主。武器補充上能給一百支槍,就絕對不給一百一十支的重慶方面,來說還是第一次。

雖說這二位基本不太給自己部隊發軍餉的地頭蛇,註定會將這筆資金大部分揣進自己的懷中。但至少這個陪葬,在表面上給的還算是大方。尤其是那批裝備,對於位於地瘠民貧青海和寧夏的這二馬來說,可謂是相當的重要。

別說手中這批步機槍對大部分武器裝備都過於老舊,甚至因爲已經使用幾十年,沒有更換來源而破爛不堪。大部分裝備的還是當年那位東陵大盜,自己設廠製造的六五口徑的殿英式步槍。

在不就是老套筒、川造、晉造一類的步槍,就連漢陽造這樣的老槍都不多的二馬來說,卻已經是好武器了。更何況還一下子給了兩千支步槍,輕重機槍二百四十挺,還有六門意大利造山炮。要知道當初軍事委員會調青馬一部參加抗戰,也沒有這麼大方過。

當時只給了當初中央軍換裝德式裝備之後,淘汰下來的一百條雜牌,有的槍連膛線都沒有,甚至連槍栓都拉不開的破爛貨,開拔費也只給了四萬法幣。能在眼下中央軍精銳也裝備不齊的情況之下,拿出這麼一大批裝備也算是空前大方了。

第246章 零式的憂慮第一百六十三章 什麼時候能夠到位第二百三十五章最急需的物資第一百零七章 一戰區的行動第二百八十八章假虞滅虢?第一十九章 與初衷不相符第五百七十六章 激勵士氣的獎與罰第四十三章 隱憂第一百七十章烽火羣策山(2)第一百五十七章 楊震的評價第六十五章振奮人心第三百七十一章 來龍去脈第三百三十五章 勝利者是不受懲罰的第三百四十七章 示威第一百四十四章 血耗幹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烽火羣策山(3)第九十八章 軍歌嘹亮(1)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難打也要打第二百四十三章 沒牙的惡犬第七章 惡魔城堡七三一(2)第240章 不甘心的楊震第一百二十四章 醜話說到前面第一百四十六章 進退維谷第三百九十一章 第七師團地獄之旅開端第三百四十四章 胡思亂想第十一章 涇渭分明的兩派第一百三十五章 手短的日本炮兵第二百零一章 整編會議第一百一十八章 談判第二百八十二章 新的進剿計劃第三百六十三章 患得患失的楊震第九十八章 徹底的摧毀第二百三十二章 判斷錯誤第一百四十四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二十六章 順利的開局第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戰果第四百五十三章 徹底搞殘他第一百二十七章 不如主動出擊第八十六章 很合算的買賣第四百三十五章 膽寒與恐懼第六十七章 瞬息萬變的戰局第七十一章 這絕不是在危言聳聽第八十一章 失去聯絡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下(8)第一百三十四章 日軍之認識第四百五十章 暴怒的邱金堂第九十三章 不了了之第一百零七章 分歧第三百二十九章 談話之兩難第四百六十七章 王光宇的幻覺第二百九十七章 血色本溪湖(二)第三百零二章 楊震很不滿意第二十八章 決斷第二百一十四章 準備第十七章谷壽夫的下落第三百九十七章 調整編制第四百七十四章 無意中的默契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咬牙階段第二百一十八章 捅他一傢伙第二百零一章 風雲驟起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終決定權第一百六十六章 敵情的新變化第230章 發了瘋的日軍第八十九章 就坡下驢的楊震第三百九十三章 我只能給你兩年第263章準備迎接最困難的時候第三百零三章 意外第三十章 定位錯誤第四百六十六章 破釜沉舟又何妨?第二十章 新裝備的作用第二百四十五章 先機以失第一百四十九章 一網大魚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一戰?第四百八十六章 必然的趨勢第二百七十五章 何以報德?第三百七十章 堅持與反對第一章 楊震的秘密行動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外之喜第三百三十三章 遼西之戰(一)第三百二十三章 事後餘波之爭吵第二百九十七章 難以爲繼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詳的前兆第一百七十三章 烽火羣策山(5)第二百七十四章 調整第二百零六章 挖空心思的杜開山第一百三十七章 輝煌的開端(5)第四百一十二章邱金堂的擔憂第三百三十九章 不能確定第二百三十八章 一百二十師團的撤離方案第一百八十六章大西瀧治郎的心態第八十章 活人不能讓尿憋死第三百四十一章 刨日本人的祖墳第四百七十七章 真正到了關鍵時刻第二百九十九章 觀感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點點特權第十章 關東軍最佳的選擇第二百六十五章 楊震感興趣的東西第二百七十一章 楊震的抱怨第六十章 無後坐力炮的威力第二十一章 我部已經按時抵達
第246章 零式的憂慮第一百六十三章 什麼時候能夠到位第二百三十五章最急需的物資第一百零七章 一戰區的行動第二百八十八章假虞滅虢?第一十九章 與初衷不相符第五百七十六章 激勵士氣的獎與罰第四十三章 隱憂第一百七十章烽火羣策山(2)第一百五十七章 楊震的評價第六十五章振奮人心第三百七十一章 來龍去脈第三百三十五章 勝利者是不受懲罰的第三百四十七章 示威第一百四十四章 血耗幹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烽火羣策山(3)第九十八章 軍歌嘹亮(1)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難打也要打第二百四十三章 沒牙的惡犬第七章 惡魔城堡七三一(2)第240章 不甘心的楊震第一百二十四章 醜話說到前面第一百四十六章 進退維谷第三百九十一章 第七師團地獄之旅開端第三百四十四章 胡思亂想第十一章 涇渭分明的兩派第一百三十五章 手短的日本炮兵第二百零一章 整編會議第一百一十八章 談判第二百八十二章 新的進剿計劃第三百六十三章 患得患失的楊震第九十八章 徹底的摧毀第二百三十二章 判斷錯誤第一百四十四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二十六章 順利的開局第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戰果第四百五十三章 徹底搞殘他第一百二十七章 不如主動出擊第八十六章 很合算的買賣第四百三十五章 膽寒與恐懼第六十七章 瞬息萬變的戰局第七十一章 這絕不是在危言聳聽第八十一章 失去聯絡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下(8)第一百三十四章 日軍之認識第四百五十章 暴怒的邱金堂第九十三章 不了了之第一百零七章 分歧第三百二十九章 談話之兩難第四百六十七章 王光宇的幻覺第二百九十七章 血色本溪湖(二)第三百零二章 楊震很不滿意第二十八章 決斷第二百一十四章 準備第十七章谷壽夫的下落第三百九十七章 調整編制第四百七十四章 無意中的默契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咬牙階段第二百一十八章 捅他一傢伙第二百零一章 風雲驟起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終決定權第一百六十六章 敵情的新變化第230章 發了瘋的日軍第八十九章 就坡下驢的楊震第三百九十三章 我只能給你兩年第263章準備迎接最困難的時候第三百零三章 意外第三十章 定位錯誤第四百六十六章 破釜沉舟又何妨?第二十章 新裝備的作用第二百四十五章 先機以失第一百四十九章 一網大魚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一戰?第四百八十六章 必然的趨勢第二百七十五章 何以報德?第三百七十章 堅持與反對第一章 楊震的秘密行動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外之喜第三百三十三章 遼西之戰(一)第三百二十三章 事後餘波之爭吵第二百九十七章 難以爲繼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詳的前兆第一百七十三章 烽火羣策山(5)第二百七十四章 調整第二百零六章 挖空心思的杜開山第一百三十七章 輝煌的開端(5)第四百一十二章邱金堂的擔憂第三百三十九章 不能確定第二百三十八章 一百二十師團的撤離方案第一百八十六章大西瀧治郎的心態第八十章 活人不能讓尿憋死第三百四十一章 刨日本人的祖墳第四百七十七章 真正到了關鍵時刻第二百九十九章 觀感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點點特權第十章 關東軍最佳的選擇第二百六十五章 楊震感興趣的東西第二百七十一章 楊震的抱怨第六十章 無後坐力炮的威力第二十一章 我部已經按時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