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就任益州牧

沉思良久,劉璋說道“吾父子在州十餘年,無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戰經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而今荊州劉琦乃吾族侄,吾觀之定能光復漢室,興我祖宗家業,吾當資助之。觀此子仁孝,想其定不負吾及子孫”

張鬆寬慰道:“主公,劉琦檄文不是說討伐張任、鄭度之徒,也許劉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不一定奪取我益州,到時主公與劉琦見面之後,看還有什麼轉圜餘地?”

劉璋苦笑數聲道:“在這亂世中,決戰千里之外,讓士卒用命,璋遠不如這個族侄亦。既然我等兵敗,璋只想能夠終老山林,有何臉面再領這益州牧。

遂命令張鬆率領部將開城門,迎接劉琦進入城內,而益州官員想起劉璋往日恩德,聽到這裡莫不流涕。

正在大帳等待徐庶消息,突然見徐庶與一位中年文士來到帳前,正在思考應對之法,只見徐庶來到座前,面不改色心不跳道:“大都督,劉季玉已經決意投降,派出益州俊才法正法孝直前來荊州大營,商議投降之事。”

劉琦大驚,豁然站起道:“元直,汝說劉璋族叔決意投降?”

徐庶回答平靜的答道:“回大都督,劉季玉已經決意投降,現已將益州城防交予張永年,特派法孝直陪庶商議投降之事。”

起身來到座前,繞徐庶與法正兩圈,站在法正前面,雙眼死盯着法正道:“汝就是名士法正法孝直,果然一表人才。”

法正抱拳一揖道:“臣法孝直參見主公,現在成都已經在張永年兄掌控範圍,望大都督能夠移駕城內。”

劉琦用雙手連續拍在法正肩上,感到其心靜如水,頗爲滿意道:“琦能夠奪取益州,多虧了你法孝直、張永年、孟子度與元直,琦在此再謝謝諸位相助。”

雙手再次拍在法正身上,感覺其內心頗爲激動,哽咽道:“臣等非爲叛主之人,臣等乃爲大漢之臣,劉季玉雖然仁孝,但在這亂世中不能抵禦張魯之徒,幾欲使益州落入他人之手。大都督乃高祖之後,世祖嫡孫,正應大展宏圖,還天下一統,讓大漢百姓再次永享太平。”

見其說完,劉琦再次拍了拍法正肩膀,感覺其心靜如初,頗爲滿意道:“琦與孝直兄、張永年兄相交已久,到時望能與各位仁兄共同努力,恢復大業。”

法正再次抱拳道:“臣等敢不從命。”

回到座山,問道:“法孝直,劉季玉皇叔決意降我,不知有何條件?”

法正吸了口氣道:“回主公,劉季玉皇叔沒有任何條件,劉季玉皇叔自感在這亂世中不能給益州百姓以安全,決意請大都督就任益州州牧,以還益州朗朗乾坤。”

劉琦掩飾內心中的喜悅道:“琦本次起兵主要是討伐劉季玉皇叔身邊奸佞之徒,以集益州荊州之力,建立穩定的反曹賊同盟,就任益州州牧之事,等琦見季玉皇叔時再說吧。不知奸佞之徒如鄭度者,夫若何?”

徐庶在下首答道:“回大都督,鄭度老匹夫見阻攔劉季玉無效,搶了一名武士大刀,自盡於州牧府大廳。”

劉琦起身道:“這或者是他最好的歸宿吧,雖然張任、鄭度等人鼠目寸光,沒有看到大漢危矣之現實,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但是二人對劉季玉皇叔還是頗爲忠心的。孔明兄,你看這樣可以不,就讓人厚葬張任、鄭度等人吧。”

諸葛亮、徐庶、法正等人叩頭道:“主公英明。”

當即讓張飛、李嚴各率領一萬兵馬,在法正、徐庶指領下,分守主要城門。安排趙雲、吳懿統帥大軍駐守城外,劉琦與諸葛亮、黃舒、陳式率領五千鐵衛緩緩向北門行去。

劉琦一路緩緩前行,途中斥候來報,張飛、李嚴等人已經控制成都主要城門之後,劉琦方加快行軍速度,來到北門。

見劉琦率領鐵衛來到城門,張鬆率領益州一行官員跪在城門前,張鬆捧着益州州牧印綬、震威將軍印綬獻於劉琦。

劉琦伸手拿過印綬,仔細揣摩片刻,放回道:“張別駕,此印綬爲琦族叔所用,如今季玉族叔健在,我正可奪起印綬。”

張鬆知劉琦之意,當即回答道:“大都督替益州平定張魯之亂,功在社稷,正應該受此印綬。”

劉琦面露不捨,沉思片刻說道:“如此說來,琦仍不能接受此印綬,有心人士或許要說琦平定張魯之亂,是企求益州州牧印綬呢?”

張鬆大驚,片刻恍然大悟道:“益州富庶,四方強鄰如涼州韓遂,許昌曹操都想謀劃益州,大都督若不接受此印綬,益州恐爲他人所取?”

劉琦一聽,張鬆怎麼說話的,我劉琦就是奪取益州的,怎麼說我劉琦與韓遂、曹操之流陰險,面有不喜,惶惶答道:“琦自領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若是韓遂、曹操之流膽敢窺視益州,琦領兵破之即可,如此琦不能接受益州州牧印綬。”

張鬆大驚,沉思片刻方知自己言語有不對之處,慌忙答道:“如今曹賊亂權,天下紛紛。大都督乃高祖之後,世祖嫡孫,手提高祖斬殺白蛇之劍,不畏艱難,討伐奸佞,恢復漢統,益州本屬大漢之州郡,如今大漢復興之希望已經找到,那就是大都督。故益州早該歸大都督統屬,以積攢力量,揮師北伐,完成天下一統。”

劉琦大喜,正準備接過印綬,旁邊的諸葛亮慌忙用手一拉劉琦長袍,當即會意,古人講究三請三讓,如今只是二讓,還需要做點表面文章,故慌忙將縮回手,沉思良久說道:“如此琦亦不能接受此印綬,益州爲大漢之益州,劉琦治理可,季玉皇叔治理也可,琦何必擔此分心力。“

張鬆跪在城門邊,雙手舉起印綬,本以爲這次是會同意的,誰知該死的劉琦這次居然仍然拒絕了,着實惱火。但是內心還是有份竊喜,劉琦雖然拒絕,但是一次比一次拒絕得不甘心,明顯在做戲。思慮良久道:“大都督,益州百姓需要你。益州先是氐人叛亂,接着是張魯起兵造反,如此連年征戰,奧野千里的益州已經滿目瘡痍,非大都督不能帶領的益州人民實現大治,望大都督不辭艱辛,不要拋棄益州百姓,答允臣等之請,做益州之主吧。”

這些前來迎降之輩,多爲張鬆、法正、孟達之黨,早有投降劉琦之意。或者與已經投降荊州將領嚴顏、李嚴、吳懿、黃權、楊懷關係親密之士,見劉琦連連拒絕,張鬆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紛紛叩頭要求劉琦答允所請,成爲益州之主。

諸葛亮等人見火候道了,也紛紛叩頭,請求劉琦答允所請,裝着頗爲無辜,劉琦連連搖頭道:“既然是益州士民所請,琦勉爲其難,暫時替季玉皇叔保管此印綬,等下見了他後,再歸還不遲。”

當即收下印綬,交予旁邊的劉坤,如此一行人完成交接儀式,來到益州州牧府。

此時黃舒已經帶領鐵衛接管州牧府,州牧府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戒備森嚴,靜待劉琦與劉璋見面,正式接管益州。

大廳中央空着一個位置,劉璋百感交集的坐在左首,靜待劉琦的到來。想到數月前會盟,自己還是益州之主,招待劉琦。想不到就是在這次會盟中,讓劉琦找到起兵討伐機會,短短數月,滅掉益州,而自己只能高懸白旗,請求劉琦允諾歸降。

劉琦遠遠看到劉璋坐在左首,當即加快腳步,來到座前,抱拳道:“季玉族叔,琦今日有禮了。過去之事,望族叔能夠見諒。”

劉璋正低着頭沉思,突見劉琦如此言語,慌忙擡起頭,起身扶起劉琦道:“賢侄,過去是族叔鼠目寸光,只着眼自家一畝三分地,沒有考慮大漢周全,讓賢侄受委屈了,望賢侄諒解。”

當即寒暄數句,劉琦見狀,向右邊走去,坐在右首。

諸葛亮見狀,知道劉琦之意,當即起身說道:“主公,剛纔你已經接受益州州牧印綬,理應高坐中堂,怎麼能坐在右首呢?”

劉琦站起說道:“剛纔大家強行要求琦接受益州州牧印綬,琦沒有辦法,只有暫替族叔保管,大家怎麼如此,強行要求琦成爲益州州牧。”

諸葛亮、張鬆等人知曉劉琦之意,當即再次跪下,請求劉琦就任益州州牧,劉琦環視四周,看到劉璋頗有不甘,不知道該跪還是不跪。

諸葛亮看到劉琦目光掃光,盯着劉璋。讓人氣惱的是,劉璋居然一個人站在大廳之中,非常不和諧,當即用手拉了拉劉璋衣襟。

劉璋一見,當即跪下,百感交集道:“封平賢侄,族叔無能,望汝能善待益州百姓,以還族叔治理多年,年年盜賊四起,年年益州百姓在兵荒馬亂中度過。”

諸葛亮見狀,再次跪頭道:“主公,連劉季玉都跪頭請求主公就任益州州牧,主公就不要辭艱辛,造福益州百姓吧。”

衆人聽後,紛紛附和。

劉琦見狀,大喜,在劉坤、周倉分侍左右下,登上臺階,坐上中堂,對衆人說道:“今日琦就就任益州州牧吧。雖然獻帝被曹賊挾持在許昌,架空皇帝,吾等爲漢臣,在琦就任州牧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委派使者,前往許昌,面見皇帝,告知琦就任益州州牧之事。”

張任出列道:“州牧大人,董和董幼宰乃益州名士,數年前曾遊學帝都洛陽,可以其爲使,拜見天子。”

劉琦問道:“董和董幼宰,琦聞之者久已,請問哪位是董先生,可否願意許昌之行。”

董和出列道:“主公有命,和敢不從命,定不辱使命。”

劉琦大喜,當即以董和爲功曹,令其出使許昌,面見天子。

諸葛亮見大事已成,出列道:“主公能夠繼承族叔的基業,可見劉季玉之仁德。今州牧已經易主,亮建議請劉季玉老先生遷往他處。”

劉琦問道:“家父年邁,多思戀同族兄弟,叔父可遷往襄樊,以逸養天年”。

劉璋回答道:“甚善。”

於是命令劉坤幫助劉璋收拾東西,即日遷往襄樊,由其一路保護,不得使其受到任何外來力量的驚嚇。

建安七年八月中旬,以張鬆爲別駕,諸葛亮與法正爲軍師中郎將,徐庶爲參軍,劉巴、許靖、董和爲州牧府攻曹,劉巴協助處理財政爲題,許靖協助處理政務,董和協助處理與各大諸候的聯繫,任命魏延、李嚴分別爲漢中,益州大都督,趙雲、張飛、孟達等爲中郎將,吳懿、黃權、沙漠坷、廖化、楊松、嚴顏、黃敘、楊懷、鄧賢、吳蘭、周倉、劉勳等人爲校尉,治理益州。

鑑於曹操朝廷可能的污衊,派功曹董和爲使,送上貢品,入許都拜見漢獻帝,說明劉璋已經傳位於我,以正視聽。另外,我派出多路使者到各大陣營,予以說明。

因爲連年戰禍,各地出現少量的盜賊,讓楊懷,廖化、黃權、嚴顏等人率領本部人馬巡視各州郡,接管未歸附郡縣,平息盜賊騷擾。

第171章 攻打陳留2第86章 如何化解第40章 馬鐙馬鞍77章 兵臨漢中城下第196章 大結局擴張的帝國第68章 徐庶謀益州124章 迎親第5章 花園風波2第159章 追擊周瑜3第51章 艱難阻擊第50章 殺胡兒第62章 千里眼第95章 打虎英雄第141章 猛攻宛城第74章 劉備兄弟第88章 宣傳戰今日不更新明日兩更第53章 再斬敵將第141章 猛攻宛城第139章 出訪西涼第103章 撤兵還是進軍第119章 討伐國賊第189章 曹操之死第8章 荊襄詞第34章 活捉呂蒙134章 形勢逆轉第25章 倉皇北逃?第155章 西阻東攻第90章 誘拐張飛第62章 千里眼第32章 孫策遇刺第102章 金蟬脫殼第90章 裝聾作啞106章 被伏遇險第37章 不平等條約第171章 攻打陳留2第182章 天下一統1第41章 張繡的煩惱第82章 別離第163章 劉表稱帝2第123章 射殺猛虎第97章 戰爭的宣傳第171章 攻打陳留2122章 長弓兵第12章 警訊108章 撤兵攻城第103章 撤兵還是進軍第68章 徐庶謀益州第73章 悲壯出擊第28章 整軍向前第104章 竹耙子攻城第140章 黃沙漫天第24章 定計第142章 中原會戰第174章 曹操投袁第82章 別離第48章 掉入陷阱第81章 張魯棄守漢中108章 撤兵攻城第46章 張繡的煩惱103章 對陣第141章 劉表稱王第167章 劉表去世第142章 中原會戰第72章 何去何從?第36章 孫策之死第26章 活捉劉琦第23章 誘敵深入第140章 黃沙漫天第64章 天意擇婚第97章 驅趕俘虜攻擊第45章 殺胡兒第52章 曹操駕到124章 迎親第75章 批鬥大會第131章 絕望第92章 不和諧的聲音第131章 絕望第26章 活捉劉琦第157章 追擊周瑜(1)第25章 倉皇北逃?第50章 慘勝以後第155章 西阻東攻第120章 厲兵秣馬第12章 醜漢龐統112章 劉璋投降第145章 天下大亂102章 興義師討奸佞修改第26章 絕處逢生第63章 靜待機會第173章 曹操投袁第91章 血腥搶馬第19章 落魄甘寧第101章 前堵後追第121章 明出陳倉第81章 張魯棄守漢中第68章 雙喜盈門第47章 太陽從西邊出來第1章 公子劉琦第174章 曹操投袁
第171章 攻打陳留2第86章 如何化解第40章 馬鐙馬鞍77章 兵臨漢中城下第196章 大結局擴張的帝國第68章 徐庶謀益州124章 迎親第5章 花園風波2第159章 追擊周瑜3第51章 艱難阻擊第50章 殺胡兒第62章 千里眼第95章 打虎英雄第141章 猛攻宛城第74章 劉備兄弟第88章 宣傳戰今日不更新明日兩更第53章 再斬敵將第141章 猛攻宛城第139章 出訪西涼第103章 撤兵還是進軍第119章 討伐國賊第189章 曹操之死第8章 荊襄詞第34章 活捉呂蒙134章 形勢逆轉第25章 倉皇北逃?第155章 西阻東攻第90章 誘拐張飛第62章 千里眼第32章 孫策遇刺第102章 金蟬脫殼第90章 裝聾作啞106章 被伏遇險第37章 不平等條約第171章 攻打陳留2第182章 天下一統1第41章 張繡的煩惱第82章 別離第163章 劉表稱帝2第123章 射殺猛虎第97章 戰爭的宣傳第171章 攻打陳留2122章 長弓兵第12章 警訊108章 撤兵攻城第103章 撤兵還是進軍第68章 徐庶謀益州第73章 悲壯出擊第28章 整軍向前第104章 竹耙子攻城第140章 黃沙漫天第24章 定計第142章 中原會戰第174章 曹操投袁第82章 別離第48章 掉入陷阱第81章 張魯棄守漢中108章 撤兵攻城第46章 張繡的煩惱103章 對陣第141章 劉表稱王第167章 劉表去世第142章 中原會戰第72章 何去何從?第36章 孫策之死第26章 活捉劉琦第23章 誘敵深入第140章 黃沙漫天第64章 天意擇婚第97章 驅趕俘虜攻擊第45章 殺胡兒第52章 曹操駕到124章 迎親第75章 批鬥大會第131章 絕望第92章 不和諧的聲音第131章 絕望第26章 活捉劉琦第157章 追擊周瑜(1)第25章 倉皇北逃?第50章 慘勝以後第155章 西阻東攻第120章 厲兵秣馬第12章 醜漢龐統112章 劉璋投降第145章 天下大亂102章 興義師討奸佞修改第26章 絕處逢生第63章 靜待機會第173章 曹操投袁第91章 血腥搶馬第19章 落魄甘寧第101章 前堵後追第121章 明出陳倉第81章 張魯棄守漢中第68章 雙喜盈門第47章 太陽從西邊出來第1章 公子劉琦第174章 曹操投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