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里亞農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回羅馬尼亞之後,民衆紛紛爲此舉行巨大的勝利遊行。
在雅西十四萬民衆舉行了遊行,他們高舉着羅馬尼亞國旗和埃德爾的畫像,歡呼自己的喜悅。而在康斯坦察,二十多萬民衆聚集在政府廣場爲這份條約的簽訂而歡呼。至於首都布加勒斯特,更是將聚集的人數達到了三十一萬。
爲此羅馬尼亞內政部接連下令,讓各地警察局一定要保證民衆的安全,不能出一點紕漏。於是在民衆爲這個天大喜訊歡呼雀躍的時候,各地的警察幾乎全員出動維持的秩序,甚至有些規模太大的地區,還請求駐軍的幫忙。
所以當民衆散播着熱情洋溢的節日氣氛時,警察們在爲他們的安全保駕護航。
獲得遠超自身新領土的喜訊光是民衆歡呼還不夠,政府也爲此組織了衆多活動。例如第一時間就更換新地圖,而且還發行了新地圖的郵票。這也受到民衆的追捧,當天就將發行的兩千萬張新郵票購買一空。
除此之外,羅馬尼亞政府還召集多次工商業人士聚會,邀請其前往新領土投資的事宜。並且給予承諾,三年免稅,五年半稅的優惠條件。
同時將不少從匈牙利人手中收來的資產,低價變賣給他們。當然這些資產都是屬於已經被挑選過的,最早獲利當然是羅馬尼亞上層人物。儘管如此,這些資產依然受到在場商人們的追捧。不少優質的資產,其價格基本能達到市值八層之多。
當然,政府除了給予中上層好處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讓下層民衆品嚐勝利的成果。接下來針對底層民衆,從匈牙利人手中獲得的土地也將對其發賣。這些大小不一的土地,將被通通分割成兩公頃左右,將以一個極爲便宜的價格對民衆出售。而且每戶只能購買一塊,禁止多購。
這項決定除了讓民衆獲利之外,這也是埃德爾幕後推動針對農業改革的一部分。讓農村人口加大流出速度,逼迫土地主們使用更多農用機械。早日讓羅馬尼亞完成機械化耕作,以爲未來羅馬尼亞工業大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舉國歡慶的場面不能長久,畢竟大家都要生活,所以在十來天后喧囂熱鬧的場面逐漸平靜了下來。不過藉着獲勝的成果,羅馬尼亞民主主義有氾濫的趨勢。而在輿論導向上,媒體逐漸出現了將羅馬尼亞放在與英法意等,平等地位上的意思。不過寫的比較委婉,但是其內容卻是不容置疑。
這些媒體宣稱,羅馬尼亞在巴爾幹和東歐有關乎自己的核心利益,其他國家在對該地區施加影響時,必須考慮到羅馬尼亞感受。這些文章發表後,在國內被民衆一搶而空。其中有一篇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其上從領土、人口、經濟、軍事以及政治上,對羅馬尼亞多方面和其他列強做了比較。
從領土上講,羅馬尼亞國土已經超過了意大利(意30萬平方公里,羅不算加利西亞地區以及被其駐軍的烏克蘭西部,有32萬平方公里)。從人口上講,與其差距也不大(意大利有2800萬人,目前同樣不算之前還沒有被默認其地區的人口,羅馬尼亞有2200萬人)。而經濟上也與其差距較小。至於軍事上,海軍完全沒有可比性,陸軍從經費和戰果上意大利是遠遠不如的。
在至關重要利益關聯上,與目前執掌歐洲大陸的英法兩國,也沒有什麼能引發較大沖突的矛盾點。而且羅馬尼亞周圍沒有能對其構成威脅鄰國(烏克蘭目前依然健在,還沒有被蘇俄吞併)。所以在文章最後總結道,羅馬尼亞完全可以成長爲歐洲新的大國。這篇從各方面分析羅馬尼亞的文章,一經發表就引起國內各個階層的討論。
有人對此深表認同。也有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爲這只是一篇譁衆取寵的文章。
認同的人引用該文章的數據,認爲羅馬尼亞只要消化完新領土,一定能從國力上超過目前大國中最後一位的意大利。而他們最大的憑證就是自從1905年後,羅馬尼亞工業化所帶來的經濟高增長。並且把這段高速增長時期,稱之爲羅馬尼亞的黃金時代。而且在吞併巨大的新領土後,羅馬尼亞經濟增長必將迎來一個新的增長點。
而不認同該文章的主要觀點就是,羅馬尼亞目前的支柱產業,是以汽車製造、石油化工、農業以及其關聯的食品加工業爲主。而這些產業在之前主要利用技術和大工廠化的優勢,以及戰爭造成的壟斷性經營爲主。
而目前在汽車製造業,英法通過戰爭的刺激,已經有不遜色羅馬尼亞的規模。而石油化工業以及糧食加工業,也將面臨戰爭結束後的競爭。之前利用戰爭大發其財的機會已經一去不復返,而目前支撐羅馬尼亞的工業,能不能競爭過其他國家這也成問題。
而新佔領土上,遠超本國原有面積,而且其民族多樣性也將考驗政府工作的能力。要是一個不好,說不得會引起該地區動盪不安。尤其是目前佔據羅馬尼亞第二大民族的匈牙利人,其引發動盪的可能性遠超其他民族。這些都很有可能拖累目前良好的經濟增長。
兩方觀點在國內爭論不休,目前誰也說不服誰。這也代表了目前羅馬尼亞獲得讓人眼紅成果後,國內民衆對自身認知的分歧。樂觀主義者支持這篇文章,而悲觀主義者則持反對態度。這兩方支持率基本達到勢均力敵,所以在國內誰也說不服誰。
更爲有趣的是,這篇文章也被其他國家轉載,其中英法兩國國內沒有引起多少波瀾。其主流觀點就是,這是一個被獲得巨大成果衝昏頭腦小國的意淫。兩國目前的地位可是經過數百年打拼才獲得的地位,一個巴爾幹國家發展不過才幾年就敢自比大國。
而這篇文章在意大利卻引起巨大的轟動。其國內民衆對此卻是深信不疑。不少人認爲,政府不作爲應該對即將被取代的大國地位負責,爲此還引發民衆的抗議。在不少抗議集會中,組織者都引用這篇文章。按照他們的話說,正是政府無能才導致意大利即將要被羅馬尼亞取代。爲此意大利政府甚至通過外交渠道,向羅馬尼亞發出了抗議。讓一直以來因爲文化和語言相近關係不錯的兩國,起了一些波瀾。
埃德爾也看過這份外交照會,爲此他只付諸一笑。對於這篇文章的作者他也瞭解過,是一名大學教授,只是興趣所致才寫下這篇文章。對於能有如此引起巨大的影響,萬萬也沒有料到。
對於目前的爭論,埃德爾並沒有干涉。在他看來,這場爭論來的適逢其會,能讓民衆能加深刻的瞭解到目前羅馬尼亞的實力。不管對提高國家的凝聚力,還是威懾住新領土的其他各族民衆,都有巨大的好處。很多時候,衝突就是不能認清對手的實力。而場討論至少讓不少人認清羅馬尼亞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