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火燒塢壁 梁州大變

bookmark

第374章 火燒塢壁 梁州大變

蕭氏一族作爲漢中郡內排得上號的地方豪族,他的家族建設也有着當世很濃郁的塢壁風格。

塢堡,又稱塢壁,這種建築最早起源可追溯至漢孝武帝時期,但真正開始在民間普及大約是西漢末年。

當時北方大飢,地方豪傑並起,地方豪強爲擁兵自重,也爲自保,紛紛構築塢堡營壁。

塢堡的形制大約是平地建塢,圍牆環繞,前後開門,塢內建望樓,四隅建角樓,就像一座小型的城池一般。

並且往往在塢壁之中,地方豪強會囤積大量的兵力、糧草,在客觀條件上擁有造反的力量。

若說一些特權是世家豪強在政治上與經濟上的保護傘的話,那麼這種屯兵又屯糧的塢壁的存在,便是世家豪族在軍事上的保護傘。

亦是那時蕭普敢公然威脅糜暘的最大底氣。

有着塢壁的存在,每一地方豪族,都是隨時可割據地方的“小諸侯”。

正因爲知道這一點,所以糜暘纔會對公然違抗他的那些世家豪族下達滅族命令的同時,還派出大量的兵馬前往地方。

可能在一些後世人的眼中,想滅族糜暘只需要下達一個政令就好,上下嘴脣一碰的事,無須做過多準備。

但至少在這漢代,要想徹底消滅一個地方豪族,本質上就是在打一場仗。

打仗之前,哪有不嚴加籌備的?

地方豪族可不會乖乖束手就擒。

而若不是這件事有着危險性的話,關嫣那一日又何必要擔心糜暘呢?

目前張嶷親自率領的三千精銳樑軍,便是面臨着一座佔地甚廣的塢壁。

儘管塢壁幾乎是每位有權有勢的世家豪族都會修建的堡壘。

但得益於當世落後的生產力,除非是一些豪富之家,不然塢壁一般是佔地不大,且防禦工事並不算十分嚴密的。

不過沔陽蕭氏作爲漢中世家豪族的代表,由歷代蕭氏族長所耗盡心力修建的塢壁,自然算得上佔地甚廣,壁高城堅。

之前糜暘有意對境內地方大族下手的時候,就曾提前派出司聞曹的探子,對境內那些勢力較大的世家豪強詳細探查過。

對於蕭族塢壁的規模他心中是有數的。

可也就是知道這蕭氏塢壁的規模,他心中才最後下令決心,要對那些爲非作歹的地方豪強下手。

數十年間蕭氏一個家族就將他家的塢壁擴建到這樣的規模,要是再給他或者其他世家豪族一段時間呢?

想來歷史上那影響甚大的宗主督護制便會應時而生吧。

糜暘對待境內的那些爲非作歹的世家豪族,內心中是將他們當做戰場上的敵人看待的。

所以在知道蕭氏家族塢壁的規模後,他便以在中秋節同賞閱兵大典的雙重名義,將境內有數的世家豪族的領頭羊都聚到南鄭一網打盡。

這一點是他要清除境內所有塢壁的必要準備。

在當世族長是每個家族的主心骨,他們的威望經過數百年的流傳,早已深入每個族人的心中。

他們等於是每支家族私兵心中的精神領袖。

而只要在糜暘派兵攻打那些大家族塢壁的時候,族長不在塢壁當中。

那麼無論一支家族的私兵數量有多少,平時的訓練有多頻繁,他們的戰鬥力與軍心頃刻間就會下降到極點。

正如現在塢壁中的一衆蕭氏族人所表現的那般。

面對突然出現的數千精銳甲士,由於蕭普現在不在塢壁中,縱算蕭氏家族中的大多數人此刻都在塢壁中,但他們全都顯得十分慌亂與驚恐。

他們如此慌亂與驚恐的原因還有一個,那便是之前蕭普爲徹底將沔陽縣變爲自己的私產,他藉着與沔陽縣令串通的機會,將沔陽縣的縣兵大多替換爲蕭氏族兵。

這就說明目前蕭氏塢壁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蕭普不在無人主持大局,就是塢壁內的防守兵力也遠遠不夠。

畢竟在今日張嶷率軍來到蕭氏塢壁外之前,包括蕭普自己在內的一衆蕭氏族人,都沒想到有朝一日他們的塢壁真的會遭受攻擊。

沔陽蕭氏,在地方上稱王稱霸太久了。

在這兩點足以讓人奔潰的現實因素之下,塢壁內爲數不多的那部分蕭氏族兵的軍心早已經潰散。

得幸虧塢壁內還有一些蕭氏族老在,否則蕭氏的塢壁可能就不攻自破了。

不過儘管一些蕭氏族老憑藉幾個人聯和起來的威望,可以勉強暫時彈壓住塢壁內的恐慌情緒,但他們也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

於是乎他們在張嶷的大軍還未圍城的時候,便馬上派出一些族人前去沔陽縣中,將他們的大部分族兵給調回來。

到這一刻,他們在認出塢壁外那數千大軍皆是梁州正軍的情況下,也知道這支大軍肯定是糜暘派來清理他們的。

在這種情況下,蕭普遭遇不測已經是可以預見的事。

現在他們所能依仗的,只有沔陽縣內那數千族兵了。

只要那數千族兵能及時回援,那麼他們家族就還有一線生機。

可是那幾位蕭氏族老不知道的是,他們的一舉一動早已經被張嶷所料到。

不然他不會提前派出石苞率領一支精兵,埋伏在沔陽縣與蕭氏塢壁的必經之路上。

而張嶷能提前預料到這一點,倒不是他有多如何神機妙算,乃是他的身邊跟隨着一位與蕭普同樣出身的族長。

這位族長便是當日在高臺上,願意臣服糜暘的官吏之一,名爲於林。

於林的家族也是沔陽縣的一個地方豪族,只是相比於蕭氏家族,於氏無論是權勢還是地位都有着差距。

儘管權勢與地位有差,但他們畢竟是同類。

同類之間,是最爲了解彼此的。

張嶷在率軍來到蕭氏塢壁外上百步後,有着豐富戰陣經驗的他,很快就通過蕭氏塢壁的城牆上一些蕭氏族兵的反應,察覺到現在蕭氏塢壁人心不穩的這個事實。

在察覺到這一點後,張嶷本來想抓住時機馬上發起進攻,但他的舉動卻比於林所勸阻。

於林在來到張嶷身邊對着他一拜言道:“臣知道蕭氏塢壁之內有條地道,可直接通往塢壁之外。

那條地道是上代蕭氏族長以防不測,想留有一條後路而修建的。

現在賊塢內人心不穩,那條地道想來防禦空虛。

校尉不如派遣一支精兵由那條地道潛入塢壁之中,如此可不費吹灰之力一舉拿下賊子塢壁。”

張嶷在聽完於林的話語後,臉上流露大喜之色。

牧伯果然說的沒錯,將於林派在軍中果然有奇用。

敵人之間不一定了解彼此,但昔日的同黨之間,肯定對彼此都瞭解甚深。

張嶷也不怎麼擔心於林會拿謊話欺瞞他,因爲於林現在的命,可就拽在他手裡。

看着天上的夜色漸漸變暗,張嶷的心中已然有了決斷。

他馬上召來一位司馬,讓他在軍中挑選數百夜盲症並不嚴重的士卒。

然後等天色完全暗下來後,讓他率領那數百精兵跟隨於林從他口中的那道地道,潛入蕭氏塢壁中。

不過在囑咐完這一點後,張嶷又特意叮囑這位司馬,要讓於林時刻處在他的兵刃可及範圍內。

儘管於林欺騙他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

隨着時間漸漸過去,天色也慢慢暗了下來。

當漆黑完全覆蓋沔陽縣的天空之時,蕭氏塢壁的一處大院內卻是燈火通明。

這處是蕭氏的祠堂。

這時幾位蕭氏族老圍坐着正在商討着對策。

他們白天派出聯繫援軍的族人已經走了兩個時辰,按時間推算,急速行軍之下,那數千族兵應該返回了就是。

可現在據城壁上的族人所稟告,塢壁外除了那數千樑軍所打的火把之外,並沒發現沔陽縣的方向有着火光浮現。

夜間趕路必須打火把,沔陽縣無火光浮現就代表着並沒有援軍朝着這處趕來。

這個事實讓這幾位蕭氏族老憂心不已。

事出反常必有妖,特別是在現在蕭氏面臨着大難的時候。

但如今塢壁之外早已經被樑軍圍的水泄不通,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能做的也只有苦苦等待而已。

一位白髮蒼蒼的族老來到院落中,擡頭望着漆黑的天空。

十數年前,他乃是沔陽縣的三老之一。

在擔任三老的十數年之間,他用他的權力爲他的家族謀取了十分多的利益,不然蕭氏家族也沒法發展到現今這一步。

儘管在這個過程中,他做了許多違法亂紀的事,但只要是爲了家族,他對他過往所做的一切從未感到後悔過。

可是在今日蕭氏面臨大難的時候,第一次在他的心中浮現了一絲後悔的情緒。

或許這一天他心中早有預料,但當這一天到來時,他的內心卻無法平靜。

看着頭上那片漆黑如墨的天空,他不禁暗暗想道:

今夜的天色如此黑暗,是不是就代表着他蕭氏家族接下來的命運呢?

就在這位蕭氏族老內心中爲此深深擔憂的時候,他突然聽到了院落之外,突地響起一陣陣的喊殺聲。

那喊殺聲由遠及近,由小變大,正在快速的朝着此處前進。

這突然發生的一幕不止嚇壞了這位族老,連帶其他正在商量對策的蕭氏族老,也因爲這陣陣令人生懼的喊殺聲,而變得不知所措起來。

幾位蕭氏族老瞬間一同聚攏在空地上,用恐懼的眼神看着那扇緊閉的大門。

他們的心中齊齊浮現起一個,猶如天塌地陷般的猜想——樑軍攻進來了。

就在他們心中因爲這個猜想而越來越恐懼的時候,他們眼前緊閉的那扇大門,不久後就被渾身帶血,手持火把的一些樑軍粗暴的撞開。

而在那扇大門被撞開後,那位被張嶷委派任務的司馬,便帶着於林一起衝進了這處院落中。

不一會兒,不大的院落內就被上百手持利刃的樑軍所團團包圍。

上百把利刃在火把的照耀下,閃爍着妖異的火光,而這妖異的火光,正宣告着沔陽蕭氏的最後結局。

於林在看到被團團包圍的那幾位蕭氏族老後,他立馬指着他們對樑軍司馬言道:

“那幾位便是逆賊蕭普的長輩,若將他們一併擒下,沔陽蕭氏就再無翻身之日。”

當於林出來指認那幾位蕭氏族老的時候,他的相貌也正好被那幾位蕭氏族老看清。

看到於林的那一刻,這幾位歷經滄桑的蕭氏族老,哪裡還猜不出樑軍是如何輕易攻進他們的塢壁中的。

一種被背叛的憤怒,馬上浮現在這幾位蕭氏族老的心頭。

其中一位蕭氏族老指着於林的鼻子怒罵道:“我蕭氏與於氏世代聯姻,互相通好,你是我族長的親朋好友呀!

沒想到你竟然是如此狼心狗肺之人,你就不怕其他氏族對伱於林羣起而攻之嗎!”

將死之人的辱罵是毫無顧忌的。

面對這位蕭氏族老的辱罵,於林的臉上浮現一開始先浮現一些慚愧之色,他的眼神有些躲閃,但很快他臉上的慚愧之色便盡皆散去。

識時務者爲俊傑,他爲梁州牧辦事,何錯之有!

反正現在已然不能回頭,那就繼續一條道走到底。

樑軍司馬可不想管世家豪族之間那些講不清的事,他看着身前的那幾位蕭氏族老,他冷冷地從口中吐出一個字:

“殺!”

當這個字傳進在場上百樑軍的耳中後,片刻後便有一些樑軍手持利刃朝着那幾位蕭氏族老衝去。

不久後院落中就有幾聲悽慘的聲音響起。

在處決那幾位蕭氏族老之後,樑軍司馬看着眼前的蕭氏宗祠。

他從一名下屬的手中接過火把,然後很果斷的將火把投入滿是木質的蕭氏祠堂中。

在樑軍司馬的動作之下,很多樑軍也紛紛將手中的火把投入身前的蕭氏祠堂中。

漫天的火光頃刻間充滿了整座蕭氏祠堂,那通紅的火光隨着時間的推移,變得愈發明亮。

蕭氏祠堂內不斷騰躍的大火,似要燒盡隱藏在幽深祠堂內的一切罪惡一般。

看着眼前的這一幕,這名樑軍司馬的目光變得愈發堅定。

自此以後,天下間再無作惡多端的沔陽蕭氏。

自此以後,梁州再也沒有可以違抗政令的地方豪族。

當張嶷領軍攻破蕭氏塢壁的時候,同樣的一幕正陸續地發生在梁州的各地。

越來越多的地方豪族塢壁被樑軍攻破,越來越多的地方豪族被樑軍盡皆消滅。

整個梁州正在糜暘的鐵血手腕之下,發生着一場影響深遠的大地震。

而這場大地震的餘波,也以極快的速度朝着梁州四周散播開去。

可是最早受到這場餘波影響的不是成都,而是就離梁州不遠處的關中。

一封名爲“梁州大變”的機密情報,很快的就送到了曹魏大將曹真手中。

(本章完)

第七百五十九章 失手被擒 張郃蠱惑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671章 儀同三司 拜大司馬第454章 得隴望蜀 我要姜維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264章 殘月如血 城外列屍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182章 竭心盡力 諸葛抱膝第113章 糜暘所謀(十更,求首訂!)第506章 敬告太廟 北伐檄文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七百零六章 烹殺前奏 要戰便戰第502章 萬鈞漢水 齊灌魏營第320章 良臣羣起 太守人選第644章 南北聯合 不懼強漢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661章 劉曄悲喊 元旦終至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102章 孫權要睡不着了(再來追讀!)第七百零一章 義陽有王 氣勢洶洶第91章 劉備大怒(四更求追讀!)第610章 血債血償 天下仰視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七百四十八章 急攻公安 漫山遍野第七百三十九章 兩將合謀 可抵糜暘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第248章 四相之一 孫權認慫推書《三國之銀狐》第622章 漢帝驚歎 掘其根本第435章 山河爲榻 坐守國門第239章 兩勸滿寵 局勢轉變第340章 大庭廣衆 贈劍贈女第七百四十八章 急攻公安 漫山遍野第506章 敬告太廟 北伐檄文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劉封 誓殺吳狗第七百四十一章 前方後方 吳軍一敗第277章 魏有良臣 三爺點名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638章 姜維定計 潼關告破第162章 能屈能伸 改名永安(5000字!)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471章 羣臣拜服 劉封怒視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62章 校場比鬥(追讀呀,票票呀)第4章 父子對質第120章 江東援軍(十更,求首訂!)第647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598章 心懷死志 壯哉楊公第72章 兩軍對陣(三更求追讀)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9章 糜暘到了第310章 歸宿桃園 一路北上第378章 漢中防務 均田制出第560章 急而興師 必致覆沒第622章 漢帝驚歎 掘其根本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七百一十七章 人心初定 渡口失守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523章 一阻劉封 全軍北伐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請假一日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7章 懾服徐詳第676章 全城悲痛 上定廟號第262章 卻月卻月 關公擂鼓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302章 三虎一鹿 共逐樊城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197章 呂乂誘耽 河谷之宴第544章 賈逵到來 烏龜喘息第309章 迴光返照 人力有盡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306章 同御一馬 傳承不息第623章 焚柱毀城 收復長安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第653章 當效忠武 勢壓孫權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504章 營聲鼎沸 滿城皆驚第115章 糜暘設計 (十更,求首訂)第278章 女裝送丕 驃騎旗揚各位書友,新春快樂第27章 要不弒父了吧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301章 遙望北方 一刀斷生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貨世子 幼麟爲師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第124章 孫權之怒 猛虎擡頭(4000字!求追讀第616章 反間疑雲 你真該死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103章 虞翻二入公安第648章 太常之尊 那又如何第600章 滿腔憤慨 請換青天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372章 麥穗飄飄 人如豬狗
第七百五十九章 失手被擒 張郃蠱惑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671章 儀同三司 拜大司馬第454章 得隴望蜀 我要姜維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264章 殘月如血 城外列屍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182章 竭心盡力 諸葛抱膝第113章 糜暘所謀(十更,求首訂!)第506章 敬告太廟 北伐檄文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七百零六章 烹殺前奏 要戰便戰第502章 萬鈞漢水 齊灌魏營第320章 良臣羣起 太守人選第644章 南北聯合 不懼強漢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661章 劉曄悲喊 元旦終至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102章 孫權要睡不着了(再來追讀!)第七百零一章 義陽有王 氣勢洶洶第91章 劉備大怒(四更求追讀!)第610章 血債血償 天下仰視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七百四十八章 急攻公安 漫山遍野第七百三十九章 兩將合謀 可抵糜暘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第248章 四相之一 孫權認慫推書《三國之銀狐》第622章 漢帝驚歎 掘其根本第435章 山河爲榻 坐守國門第239章 兩勸滿寵 局勢轉變第340章 大庭廣衆 贈劍贈女第七百四十八章 急攻公安 漫山遍野第506章 敬告太廟 北伐檄文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劉封 誓殺吳狗第七百四十一章 前方後方 吳軍一敗第277章 魏有良臣 三爺點名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638章 姜維定計 潼關告破第162章 能屈能伸 改名永安(5000字!)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471章 羣臣拜服 劉封怒視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62章 校場比鬥(追讀呀,票票呀)第4章 父子對質第120章 江東援軍(十更,求首訂!)第647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598章 心懷死志 壯哉楊公第72章 兩軍對陣(三更求追讀)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9章 糜暘到了第310章 歸宿桃園 一路北上第378章 漢中防務 均田制出第560章 急而興師 必致覆沒第622章 漢帝驚歎 掘其根本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七百一十七章 人心初定 渡口失守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523章 一阻劉封 全軍北伐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請假一日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7章 懾服徐詳第676章 全城悲痛 上定廟號第262章 卻月卻月 關公擂鼓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302章 三虎一鹿 共逐樊城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197章 呂乂誘耽 河谷之宴第544章 賈逵到來 烏龜喘息第309章 迴光返照 人力有盡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306章 同御一馬 傳承不息第623章 焚柱毀城 收復長安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第653章 當效忠武 勢壓孫權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504章 營聲鼎沸 滿城皆驚第115章 糜暘設計 (十更,求首訂)第278章 女裝送丕 驃騎旗揚各位書友,新春快樂第27章 要不弒父了吧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301章 遙望北方 一刀斷生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貨世子 幼麟爲師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第124章 孫權之怒 猛虎擡頭(4000字!求追讀第616章 反間疑雲 你真該死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103章 虞翻二入公安第648章 太常之尊 那又如何第600章 滿腔憤慨 請換青天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372章 麥穗飄飄 人如豬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