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參加的只是縣試和接下來的府試而已,在衆弟子中根本就算不得什麼。
話說這會兒戚繼光都已經十六了,爲什麼連縣試都沒過呢,難道他讀書的資質如此不堪,竟然連縣試都過不了?
當然不是,戚繼光讀書的資質還是很不錯的,這點從歷史上他寫出了那麼多的兵書就可見一斑,要是讀書資質不行,能寫出書來嗎?
他之所以這麼“大”年紀了,還縣試都沒過,主要是因爲他壓根就沒參加過縣試。
戚景通原本是不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去參加科舉的,因爲戚家是有名的武將世家,其先祖曾當過朱元璋的親衛,後面還因爲戰功被封爲明威將軍,而且子孫世襲。
也就是說,戚繼光哪怕不參加科舉,前程也不用擔憂,像他世襲了明威將軍之後就補上了登州衛指揮使的缺,然後又晉升山東都司都指揮使,京營參將,神機營指揮,直至現在的水師總兵,一路可謂平步青雲。
戚繼光有他的照拂,當個總兵官肯定是不成問題的。
當然,就算當上了總兵那也得聽文官的,哪怕是七品的都察院御史出任巡按,也比他一個總兵職權要大。
這年頭,武將就是孫子,文官纔是大爺。
所以,聽聞楊聰招收弟子,他便將藉着當初的玩笑之語,將戚繼光“硬塞”到了楊聰門下。
他想着,哪怕最終戚繼光只能考個舉人,也能憑藉楊聰的關係當上知州、知府甚至是六部郎中侍郎什麼的,比他這個總兵可強多了。
至於世襲的武職,傳給他小兒子戚繼美那也是一樣的,到時候戚家又是文官又是武將,文武雙全,多威風的。
他想的倒美,那麼,戚繼光的學識到底如何呢?
說實話,戚繼光學識還是可以的,起碼比當初楊聰剛穿越的時候要強,這會兒再加上楊聰教授的秘技,那就比較的恐怖了。
縣試,他簡直不費吹灰之力便奪了個案首。
府試,他同樣是不費吹灰之力,又奪了個案首。
楊聰教授的秘技可不是開玩笑的,只要完全掌握了,會試和殿試都不是問題,更何況是小小的縣試和府試。
就這樣,戚繼光連中兩元,爲楊聰七個弟子的科舉之路博了個開門紅。
當然,縣試和府試連中兩元並不算什麼,畢竟就算是院試再折桂,連中三元,那也只是個秀才而已,並不代表什麼,楊聰收到消息,也只是微微一笑,略表欣慰而已。
接下來就是海瑞參加的鄉試了,科舉就是這樣安排的,鄉試和會試、殿試都是三年一屆,而縣試、府試和院試卻是兩年一屆,鄉試年是沒有院試的,所以,戚繼光想參加院試,連中三元,考個秀才功名,那還得再等一年。
海瑞這個,怎麼說呢,雖說他家也是軍戶,但是,卻沒有世襲的武職,海瑞的先祖海遜子雖然在立朝之初出任過廣州衛指揮使,但後面,海家就沒落了,海瑞的父親海翰也只是一個廩生而已,而且,在他四歲的時候,海翰便去世了。
所以,海瑞的家裡是相當清貧的,只能靠祖上留下來的屯田勉強度日,跟戚繼光比起來,那壓根就沒法比。
海瑞讀書那是相當的用功,要不是家裡沒錢,他沒辦法去趕考,估計他早就高中舉人了,甚至金榜題名都有可能。
這會兒有了楊聰教授的“秘技”,又有張平在考場照看,海瑞發揮的那叫一個出色啊,甚至比楊聰當年還要出色。
他竟然勇奪南直隸鄉試頭名!
這傢伙可就不得了了,鄉試的頭名啊,那可是解元,金榜題名那就是板上釘釘的事,甚至一甲、二甲都指日可期,要知道,當初唐伯虎也就得了個鄉試頭名而已,唐解元之名,誰人不知?
楊聰收到消息,着實是高興了一回,海瑞這個解元跟戚繼光那個連中兩元性質可是大不一樣了,這就證明,他的秘技並不是他一個人適用,其他人一旦學會了,同樣能在科舉中出色發揮。
果然,接下來,第二年春,李春芳、沈煉、楊繼盛參加會試,三人皆名列前十,而且,李春芳還名列第一,勇奪會元!
這傢伙更不得了了,會試過關,那幾乎是鐵定金榜題名啊,更何況他們三人還都名列前十。
也就是說,楊聰一次就教授出了三個進士,而且,只要是他的弟子參加的科舉考試,頭名還沒有旁落過,這在整個大明的科舉史,甚至是歷朝歷代的科舉史上都是沒有出現過的。
開什麼玩笑,自己厲害也就罷了,教授出來的弟子也這麼厲害,楊聰簡直神了!
殿試還沒有開始,楊聰的大名便開始在朝野上下傳頌了,這年頭,科舉的重要性根本就不必多言,一般人,就算是中個舉都難,楊聰倒好,教出來的弟子,不論縣試、府試、鄉試、會試,皆是高居頭名,如此出色的老師,上哪兒找去?
於是乎,物理學院的門檻又差點被人給踩破了,聞訊而來的學子簡直都快把玉淵潭給圍住了,找人,託關係,送禮的更是多如牛毛。
可惜,楊聰緊接着就放出話來,他精力有限,教授七個弟子就已經相當費神了,再多招一個都不行!
真是這樣的嗎?
當然不是,他精力充沛着呢,多教授幾個弟子對他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
關鍵問題在於,他對其他人都不瞭解啊。
他怎麼知道誰能考上,誰又考不上,到時候如果不小心招了幾個飯桶,那豈不是把他的招牌給砸了,如果招了幾個心術不正之輩,那就更不得了了,畢竟他自創的秘技並不是什麼天書,一般人只要用點心,基本上都能學會,如果誰學了他的,偷偷傳出去,科舉考試豈不是要亂套了!
總之,他覺着,有這七名弟子就夠了,沒必要再多招幾個,給自己找麻煩了。
接下來的殿試李春芳不出意料,高中狀元,沈煉和楊繼盛則分列二甲第一和第三,就這,還是夏言從中作梗的結果呢。
因爲這次會試和殿試的主考官就是內閣首輔夏言和禮部尚書張邦奇,一開始,夏言還沒注意,讓楊聰的三個弟子都闖入了會試前十,後面的殿試中,他自然是要想盡辦法挑點毛病,要不然,如果讓楊聰的三個弟子都名列一甲前三,那楊聰豈不要真要成神了!
不過,楊聰雖然沒有一舉成神,名氣卻是越來越響亮了,有人甚至已經開始隱隱將他與亞聖王陽明相提並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