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死不瞑目

bookmark

天雄軍覆滅、五省總督盧象升戰死,如此事情在朝廷之中造成的影響,比之當年曹文詔陣亡要大很多倍的,要知道盧象升是朝廷的三品文官,流寇造反這麼多年以來,這是朝廷大軍損失的品階最高的文官,何況還是統領剿滅流寇事宜的文官。》,

八千八百軍士,最終撤離的不足五百人,其餘人全部陣亡,消息傳到沁源縣城,駐守沁陽縣城的一千軍士,迅速撤離,就連盧象升大帥都陣亡了,他們繼續固守沁陽縣城,無疑是找死,其實這一千軍士大可不必撤離,可惜他們的內心已經被恐懼所佔據,根本就不會繼續堅守沁陽縣城了。

這一戰流寇的損失也是慘重的,特別是前軍的損失,更是巨大,擔任引誘的任務,加之對於戰鬥的安排和部署不是特別的熟悉,前軍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伏擊戰的殘酷廝殺,流寇的損失同樣很大,整個算下來,損失的兵力接近兩萬人了,如此的情況之下,流寇根本就沒有心思去進攻沁陽縣城了。

盧象升率領的大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時候,高起潛率領的中軍,距離沁陽縣城還有一天多的路程,可見其行軍速度是極慢的。

得知前方戰鬥的消息,高起潛率領大軍迅速撤退,回到了碗山,在碗山停留一天時間之後,又趕赴汝寧府城,避免和流寇遭遇。

大軍駐紮在汝寧府城之外,高起潛首先給山西、湖廣和四川巡撫下達命令,要求參與剿滅流寇的衛所軍隊,迅速趕赴汝寧府城集結,等待命令。

如何給朝廷寫奏摺,是高起潛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高起潛是監軍。主帥陣亡,作爲監軍,一般情況之下,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不出意外肯定是遭受朝廷的責罰,不過高起潛可不是任人擺佈的。很短的時間之內,他就想到了應對的辦法,保證自身不會出現任何的問題。

一份份的奏摺從汝寧府城送往京城,隨着奏摺送出去,高起潛慢慢變得平靜和自信了。

盧象升陣亡、天雄軍覆滅的消息,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傳遍了大明各地,俗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這樣的消息是無法隱瞞的。

李巖等人抓住了這個機會,最大限度的宣揚闖王李自成,同時誇大了戰鬥廝殺的殘酷,讓河南諸多的官軍產生恐懼的心理,趁此機會,義軍順利佔據了汝州,開始朝着汝寧府滲透,爭取進一步擴大根據地。短短十多天的時間,義軍佔據了汝寧府所屬的信陽州和碗山等大部分的地域。駐守在汝寧府的高起潛居然不敢應戰。

闖塌天劉國能、爭世王藺養成、蠍子塊拓養坤、掃地王張一川等等,悉數都來投靠李自成,這讓義軍的迅速壯大,軍士的人數很快超過十萬人。

活動在山西和河南交界地方的張獻忠,也不甘示弱,公開打出了義軍的旗號。擴大自身的規模,投奔的人居然也不少。

一時間,河南各地風聲鶴唳,開封府城、洛陽府城等地都開始高度緊張起來,就連山西、湖廣和四川等地。也感覺到了緊張。

北方五省唯一平穩的就是陝西了,因爲這裡有鄭家軍駐守,也因爲巡撫文震亨不懼怕流寇,不過形勢對陝西還是不利,畢竟緊鄰的河南、山西以及湖廣和四川等地,流寇的名聲大震,一些遭遇到盤剝的百姓要麼主動去投靠流寇,要麼推崇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

沒有誰想到,不久之前還是龜縮在大山之中的流寇,這麼快的時間就崛起了,其影響已經超過當年的滎陽大會時候的規模,而且流寇得到了諸多老百姓的支持,甚至有一部分的士紳富戶,也對流寇表現出來不同的態度。

箇中的原因,其實不難分析,可惜沒有誰會追根索源。

京城,紫禁城。

盧象升陣亡,朝廷總是需要有說法的,而且流寇的力量壯大起來,朝廷也需要花費氣力剿滅流寇,不能夠任由流寇囂張。

早朝開始的時候,皇上的神色很不好,日子本來過的挺舒心的,想不到突然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要是河南等地被流寇佔據,那就直接威脅到北直隸了。

按照慣例,五省總督盧象升陣亡,朝廷是要予以撫慰的,至少要表示悼念,同時給與一定的名號,這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肯定盧象升在剿滅流寇戰鬥之中所做的貢獻。

可是朝會的討論,幾乎朝着一邊倒的方式展開。

都察院的彈劾奏摺如雨片一樣,都是彈劾盧象升的,這都是因爲前方傳來的戰報,這些戰報有監軍高起潛寫來的,也有部分的軍官寫來的,奏摺的大致意思,都是控訴盧象升獨斷專行,不聽從監軍高起潛的建議,一意孤行,率領天雄軍及其他部分的將士,孤軍深入,導致瞭如此重大的慘敗,奏摺寫的很是詳細,言之鑿鑿。

如此情況之下,盧象升的形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自身的陣亡是活該,還連累了近一萬的軍士。

錢士升和侯恂等人,是支持都察院彈劾奏摺的。

內閣首輔溫體仁沒有過多的表態,但在早朝上很不自在,畢竟盧象升是他全力推薦和保舉之人,遭受如此重大的失敗,他這個內閣首輔也不好說話了。

內閣次輔張鳳翼的態度很是模糊,對於都察院的彈劾,不支持也不反對。

因爲都察院的彈劾,更應爲錢士升等人的態度,盛怒之下的皇上,沒有想到其他的,甚至沒有想到派人到河南去調查,隨即做出了決定,斥責陣亡的五省總督盧象升,沒有給與任何的冊封。

如此情況之下,所有的責任都是盧象升一人承擔了,爲什麼流寇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崛起,爲什麼身爲監軍的高起潛沒有及時的增援,這一切的事情都不用追究了,死人不能夠辯駁,無法爲自身說話,活着的人安安穩穩,毫髮無損。

因爲清高孤傲的性格,盧象升在朝中幾乎沒有什麼朋友,沒有什麼支持者,遇到此等的形勢,很多人能夠分析出其中的道理,自然沒有人爲盧象升說話的。

這裡面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右都御史、漕運總督鄭勳睿爲盧象升說話,鄭勳睿的奏摺由內閣大臣楊一鵬宣讀,鄭勳睿認爲盧象升擔任五省總督以來,兢兢業業,一心想着剿滅流寇,此次步行陣亡,乃是朝廷的重大損失,其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的行爲,應該得到朝廷的褒獎。

可惜的是,鄭勳睿的奏摺不可能得到朝廷的重視,包括皇上對鄭勳睿的看法都是有些微妙的,更何況鄭勳睿身在淮安,無法參與早朝,不能夠親口爲盧象升辯解。

調子很快定下來,盧象升沒有得到任何的褒獎,幾乎被朝廷遺忘了。

接下來確定的是五省總督的繼任人選。

提出的建議分爲兩個方面,一方面的意見建議薊遼總督洪承疇兼任五省總督,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山海關以及遼東等地,基本平穩下來,後金已經表示臣服,洪承疇完全可以抽身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另外一方面的意見,是漕運總督鄭勳睿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

這兩個意見,都是內閣直接提出來的。

皇上沒有采納內閣的提議,而是要求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人選。

楊嗣昌直接推薦了兵部左侍郎熊文燦。

皇上支持了楊嗣昌的建議。

聖旨很快下達,熊文燦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出任右副都御使、五省總督。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聖旨也在這個時候下達,那就是河南暫停徵收歷年拖欠的農業賦稅。

皇上否定了內閣的提議,居然讓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建議人選,而且在楊嗣昌提出了人選之後,馬上就表態同意了,這讓很多人對楊嗣昌側目,這表示皇上已經非常信任楊嗣昌了,而且大家幾乎可以肯定,在確定五省總督人選方面,皇上早就和楊嗣昌有過商議,這樣的商議是直接繞開內閣的,這意味着什麼。

盧象升遭受的境遇,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其實很多人都明白,盧象升是有着不俗的本領的,文武雙全,而且在剿滅流寇的戰鬥之中,立下了很多的功勞,可惜因爲朝廷之中的原因,陣亡之後都得不到朝廷的封賜。

消息傳開之後,私下裡的議論很快出現,絕大部分都是爲盧象升鳴不平的,可沒有誰敢站出來說話,畢竟朝廷之中的東林黨人以及宦官,都是要極力打壓盧象升的,如此情況之下,誰敢爲盧象升說話,就等於是得罪了東林黨人以及宦官,那就無法在朝廷之中立足了。

河南流寇的壯大,同樣引發了不少的議論,也有人認爲流寇再一次的壯大,與朝廷徵收歷年拖欠的農業賦稅是有着很大關係的,何況皇上已經下旨,暫時停止徵收河南一地歷年拖欠的農業賦稅。

盧象升的陣亡,表面上看在朝廷之中沒有引發什麼風波,可實際上的影響已經形成,這種影響因爲一些特殊的原因暫時被壓制了,但很快就會顯露出來了。

第5章 父子長談第615章 借力用力第45章 友誼和原則第546章 再次的告誡第213章 盧象升第90章 一錘定音第244章 算是智慧第969章 疑點重重第747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306章 理想主義第550章 溫水煮青蛙第86章 必須改變第906章 進退兩難第830章 王承恩的堅持第812章 何爲最關鍵的地方第170章 目標動搖第541章 狂妄的代價(5)第343章 旅順口第289章 紛至沓來第43章 理想與現實第880章 登基稱帝(1)第256章 不幸言中第785章 閃電戰(15)第453章 神一般的判斷第516章 慘敗(5)第601章 出乎預料第440章 內閣的爭辯第279章 預料之中第485章 痛苦的顛覆第690章 焦灼(2)第139章 大勝第381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386章 精細分工第38章 遊歷的準備第151章 巡撫大人來了第356章 穩妥第785章 閃電戰(15)第256章 不幸言中第795章 不一般的調整第965章 征服之戰第959章 多鐸的末路第875章 高起潛的貢獻第910章 漂亮的巷戰第698章 收復襄陽府城(2)第375章 皇太極的睿智第276章 下有對策第55章 明確目標第35章 慎獨和家風第631章 各取所需第255章 歷史重演?第570章 京城故事(4)第186章 初現端倪第710章 早想到了第987章 絕對想不到第87章 取捨之間第249章 真正的計劃第1章 跳大神第874章 攘外與安內第644章 秦淮河的聚會第187章 預料之中第437章 內閣震動第197章 望洋興嘆第700章 不容樂觀第106章 授官第830章 王承恩的堅持第3章 黑子第60章 儒學教授第61章 道不同(1)第247章 內心感慨第495章 勸解家人第552章 危險的建議第321章 幫丁第650章 風輕雲淡第841章 漸入絕境第994章 豐鎮之戰的翻版第738章 輕易化解第390章 煽風點火第147章 登萊兵變第746章 這就是人心第580章 講武堂第974章 所謂足夠的尊重第927章 關鍵的建議第976章 沙場點兵第22章 教訓和教誨第705章 局勢的突然變化第288章 身份不一樣第954章 意志的較量第243章 暗流第110章 籌備婚事第793章 第一次的掙扎第22章 教訓和教誨第359章 血戰(3)第479章 差點疏忽第693章 篤定第997章 瀋陽之戰(1)第952章 甕中捉鱉第3章 黑子第274章 沒有出路第898章 海上征伐目的第311章 爭論和辯駁
第5章 父子長談第615章 借力用力第45章 友誼和原則第546章 再次的告誡第213章 盧象升第90章 一錘定音第244章 算是智慧第969章 疑點重重第747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306章 理想主義第550章 溫水煮青蛙第86章 必須改變第906章 進退兩難第830章 王承恩的堅持第812章 何爲最關鍵的地方第170章 目標動搖第541章 狂妄的代價(5)第343章 旅順口第289章 紛至沓來第43章 理想與現實第880章 登基稱帝(1)第256章 不幸言中第785章 閃電戰(15)第453章 神一般的判斷第516章 慘敗(5)第601章 出乎預料第440章 內閣的爭辯第279章 預料之中第485章 痛苦的顛覆第690章 焦灼(2)第139章 大勝第381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386章 精細分工第38章 遊歷的準備第151章 巡撫大人來了第356章 穩妥第785章 閃電戰(15)第256章 不幸言中第795章 不一般的調整第965章 征服之戰第959章 多鐸的末路第875章 高起潛的貢獻第910章 漂亮的巷戰第698章 收復襄陽府城(2)第375章 皇太極的睿智第276章 下有對策第55章 明確目標第35章 慎獨和家風第631章 各取所需第255章 歷史重演?第570章 京城故事(4)第186章 初現端倪第710章 早想到了第987章 絕對想不到第87章 取捨之間第249章 真正的計劃第1章 跳大神第874章 攘外與安內第644章 秦淮河的聚會第187章 預料之中第437章 內閣震動第197章 望洋興嘆第700章 不容樂觀第106章 授官第830章 王承恩的堅持第3章 黑子第60章 儒學教授第61章 道不同(1)第247章 內心感慨第495章 勸解家人第552章 危險的建議第321章 幫丁第650章 風輕雲淡第841章 漸入絕境第994章 豐鎮之戰的翻版第738章 輕易化解第390章 煽風點火第147章 登萊兵變第746章 這就是人心第580章 講武堂第974章 所謂足夠的尊重第927章 關鍵的建議第976章 沙場點兵第22章 教訓和教誨第705章 局勢的突然變化第288章 身份不一樣第954章 意志的較量第243章 暗流第110章 籌備婚事第793章 第一次的掙扎第22章 教訓和教誨第359章 血戰(3)第479章 差點疏忽第693章 篤定第997章 瀋陽之戰(1)第952章 甕中捉鱉第3章 黑子第274章 沒有出路第898章 海上征伐目的第311章 爭論和辯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