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王爺,明安達禮求見!”三元叫了兩聲,打斷了李元利的思路,他擡起頭來淡淡地道:“來了?讓他進來吧。”
收復南京後,李元利並沒有限制明安達禮和管效忠兩人的自由,反正現在他們投降大興軍詐取南京城的事情已經傳得天下皆知,韃子那邊自然已經回不去,除了死心塌地跟着大興軍,他們哪裡還有路走?
更何況天下大勢已經明朗,定鼎中原的只能是漢王殿下,這種時候,傻子纔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
明安達禮一進門便跪伏於地叩首道:“罪將席魯特·明安達禮拜見漢王殿下!”
李元利上前兩步,將他扶起來說安慰道:“從今往後,明安將軍不必再稱罪將!你在南京一戰中立功甚偉,本王不但赦你無罪,反而有賞!”
明安達禮心下還是有點忐忑,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和李自成的大順軍也有些恩怨,眼前這位又是李自成的義孫,不知道會不會殺了他爲李自成報仇?
崇禎十七年明安達禮隨老奴入關,在一片石與大順軍激戰,次年又隨阿濟格西征,與殘餘的大順軍戰於延安,數戰皆捷,然後又自陝西出河南、湖廣、江西,轉戰千里,死在他手下的大順軍將士也不知道有多少。
“坐坐坐……明安將軍,席魯特是你的姓氏?”李元利滿面笑容地讓他坐了,又開始跟他拉家常。
明安達禮恭敬地抱拳爲禮,道:“殿下,罪……末將確實是席魯特氏。”
“你日後是要在中原居住的,身邊的同僚也是漢人爲多,本王倒是覺得改一個漢姓爲好,一是方便稱呼,這二嘛,日後你家裡的兒孫後輩總要進學堂讀書,有個漢姓也方便取名!”
明安達禮將雙手放在膝蓋上,正準備聽李元利要對他如何處置,哪想到李元利竟然說起他姓氏的問題?
不過這也不錯,說明李元利不會難爲他了,而且看這樣子,說不定還會重用!
“殿下,末將也覺得蒙古姓再加上名是長了一點,平常和人交往也不好稱呼,只是末將一介粗魯武夫,也不知這漢人的姓和名有什麼講究!”說到這兒,明安達禮突然又跪了下來,擡頭看着李元利道:“末將厚顏,請殿下賜姓!”
這一下來得確實突然,李元利頓了一頓,又將他扶了起來,笑道:“那本王就勉爲其難了!”
“你取漢姓漢名,也不是要將蒙古姓名完全棄之不用,不如姓氏就跟本王一樣,至於名嘛……就從你原來的名字中截取首尾兩字就好!”
“李?李明禮?”
“這名字怎麼樣?說起咱們老李家,也是有根腳的,至少可上溯至商周,歷朝歷代稱王稱帝者不知凡幾,也不算是辱沒了你!日後你在蒙古人中就用蒙名,在漢人中就用漢名,兩不相誤!”
其實李元利本意是想讓他完全放棄蒙古名的,不過想想未免有點操之過急,也就取了一個折中之法。
反正在中原兩三代人住下來,他們的後代子孫也就差不多隻記得他們的漢姓漢名了。
朱元璋從蒙元手上奪回江山之時,也有許多蒙古人降了大明,他們居住在中原的各個地方,用漢姓取漢名,幾十上百年下來,如果不是世代口口相傳,他們誰會知道自己是蒙古人?
而且幾代下來,差不多都融合了漢人血統,在他們的意識中,也不會只想着自己是蒙古人了。
至於賜姓李,卻是李元利靈機一動搬用了一下隆武帝的套路。這一招簡直是惠而不費,自己根本不需要付出什麼,卻能收穫滿滿的忠誠度。
自漢唐以來,中國各族少民之中與漢人交流比較頻繁者,都會取一個漢名,這其中有方便稱呼的原因,但最主要還是因爲少民之中有些身份地位者,其實都比較仰慕中華文化,因此也都取個漢名。
這就好比後世的某些人一樣,在他們那個圈子裡面,要是沒有個“他母”或“奸你”之類的鳥名,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精英人士。
韃子和蒙古人自然也不例外,他們在入關之後,也有不少滿洲文人取有漢名,但像席明禮這種大字不識一個的粗鄙武夫,反倒不是很在意這些。
不過這可是上位者賜姓,那意義就大不一樣,更何況這位上位者將會是未來的皇帝,由統治整個中原的君主賜姓,那可真說得上是一份榮耀!不說其它的,光“皇帝賜姓”這塊金字招牌,就足夠李明禮的後代子孫享用幾輩子!
李元利看着明安達禮又從椅子上蹦了下來跪倒在地,這短短一盞茶功夫不到,他都跪了三次了!
“末將多謝殿下賜姓之恩!”明安達禮,不,現在要叫李明禮了,李明禮磕這一個頭卻是真的滿懷感激之情。到現在他終於可以確定,漢王殿下不但不會治他的罪,反而會重用於他。
想想自己兩代人爲女真人拼死拼活,立下無數汗馬功勞,父親更是在當年伐明時戰死於錦州城下,可幾十年過去了,自己得到的是什麼?一等阿達哈哈番!
一等阿達哈哈番是滿清異族功臣的爵位,專門授予除滿人外的其他功臣,翻譯成漢爵名叫做輕車都尉,排在二十七等爵位之中的第十六等,在它上面還有公侯伯子男爵五大級十五等。
一等阿達哈哈番的爵位到底高不高?仔細看看它前面的五級爵位就知道了。
“你家人可都安置好了?你這次從京師來,想必也沒有什麼錢財置辦家產,本王賞賜你五百兩銀子,棉布錦緞各五匹,也好給家人添兩身新衣!”
李明禮又連忙磕頭謝恩。他原來一等阿達哈哈番的年俸銀是二百一十兩,漢王殿下一賞就是兩年多的俸銀,這讓他如何不喜?
李元利又道:“以往諸事,皆是各爲其主,況且大軍征伐,以你的職位也作不了多少主張。以後都不必再放到心上,好生爲我大興軍效力!”
“末將都記住了!”
“滿清退往關外已是必然之勢,但福臨如果以爲退回去便可保無事,那可就大錯而特錯了!他們入關十多年,殺我百姓上千萬,擄掠錢財更是不可計數,我豈能輕易饒得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