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放鷹臺(2)

黃歇望向屈原,見屈原點頭,才向屈原行了一禮道:“弟子見識淺薄,有不到之處,請先生指點。”轉過頭來對羋月解釋道:“先平王之時,爲太子建娶秦景公之女伯嬴,嬖人費無忌遊說平王納了伯嬴,生下先昭王。平王猜忌太子建心藏怨恨,聽信費無忌讒言,認爲伍奢和太子建謀反,殺死伍奢全族,伍奢之子伍子胥出逃入吳國,後來伍子胥帶着吳人攻入郢都,將平王鞭屍三百,我楚國許多舊宮被毀,這放鷹臺也是其中之一吧。夫子,我說得對嗎?”

屈原點頭道:“事情的經過大致如此,不過有些內情,你們未必清楚。當日平王殺伍奢,並不僅僅爲了對付太子建,而是自晉國權力落入大族之後,我大楚歷代君王,都對權臣十分猜忌。平王雖然父納子媳禮法有虧,但伍氏、伯氏等久掌兵權,早在君王剷除之列,只是沒想到吳國虎視眈眈,收納了伍奢之子伍子胥、伯郤宛之子伯嚭等人引路,以致於楚國蒙難,郢都遭劫,生靈塗炭……”

這些年來,屈原與弟子們講詩禮之學,也同時講着楚國的歷史,但更多的是講楚國先人開創基業之艱難,武王、文王、莊王、威王這些明君聖主數百年來如何在周天子以及北國列國的圍剿打壓下艱難崛起、智慧周旋、浴血百戰的事情。

這楚國曆史十分不光彩的一段,羋月卻是不曾聽過的,便問道:“那後來呢,吳國人佔着郢都,是被誰打敗的呢?”

屈原道:“伍子胥昔年在楚國時有個好友申包胥,兩人相交莫逆。伍子胥出逃的時候,是申包胥送他走的。伍子胥對申包胥說,父仇不共戴天,我必滅楚。申包胥卻對他說,你若滅楚,我必興楚。伍子胥帶着吳人將郢都摧爲白地,申包胥直奔秦國,在秦庭號哭七天七夜,終於打動了秦哀公出兵救楚,終將吳國驅出楚地,保住了楚國。”

羋月失望地道:“原來還不是靠自己的力量,還是要讓秦國幫忙啊。”

黃歇勸慰道:“列國之間合縱連橫,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都不能單打獨鬥,能夠利用國與國的爭鬥,使自己得利和強盛,纔是最重要的。”

屈原嘆息道:“這是我們楚國曆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所以我要你們來這裡好好看着,以史爲鑑,避免將來的禍亂。”

黃歇踢了踢地上的碎石道:“這伍子胥真可惡,我將來一定要做申包胥那樣的救國名臣。”

羋月卻低着頭沉思着,黃歇推了推他。

羋月擡頭道:“怎麼了?”

黃歇道:“你在想什麼?”

羋月看了屈原一眼,有些猶豫。

屈原道:“公主,你想說什麼只管說吧。”

羋月脫口而出道:“伍家權勢過大,那也是因爲伍家憑才能和戰功,在沙場浴血,爲楚國作出貢獻後得到的。大王自己若是文治武功上失去了權力,只能倚仗公族爲他效力,那便沒有辦法把握住權力。若王者不能憑着才德服人,卻只是以藉故生事而以權術剷除功臣,豈不令人心寒。伍家有仇,伍子胥豈能不報。大丈夫在世,當快意恩仇,先是君不君,纔會臣不臣,申包胥固然可敬,可也沒有誰說伍子胥報仇錯了啊。這個世界有申包胥,自然也有伍子胥,否則君王爲所欲爲而沒有警示,天地的法則不就亂了嗎?”

屈原看着羋月,有些震驚,似乎想重新認識她一樣。羋月低下了頭,有些懊惱自己說錯了話。可是,這樣的話,在她心底壓抑了很久,讓她疑惑憤怒,讓她不吐不快。

但看到屈原的神情,羋月沒來由地心底一沉,她雖然暢所欲言了,但是,夫子他卻一定會很失望吧。想到這裡,她高昂的頭還是低了下去,怯怯地道:“夫子,我說錯話了嗎?”

屈原心情沉重地拍了拍她的肩頭:“不,你沒有說錯話。”

見羋月低頭不語,屈原忽然心中升起一個念頭來,又問:“公主,若一座宮殿之中,年久失修,棟樑俱朽,當如何?”

羋月擡頭,不解地道:“那便要換啊!”

屈原長嘆:“只是若將棟樑俱換,恐更換棟樑之時,宮殿不能支撐而倒塌。”

羋月笑了:“夫子,若是不換,宮殿也會倒塌啊!”

屈原撫須點頭:“說得是啊。”

羋月忽然輕嘆:“只是那些棟樑用了這麼久,忽然換掉了,棟樑一定會不開心的。”

屈原看着羋月:“你聽懂了?”

羋月卻問道:“夫子,伍奢家族便是要被換掉的棟樑嗎?”

屈原長嘆一聲:“你說得對,棟樑是會不開心的,甚至是會製造倒塌的。變法之事,殊爲不易啊!也許,有些事,我是應該再想一想了。”

他這三年,自然不是隻與小兒們教習詩禮,最重要的還是在遵從着威王的遺命,與新王積極設法推行改革新政。只是舊族們抵制力量甚大,所以耗盡心血,卻總是舉步維艱。

而羋月的這番話,卻似是一針見血,戳中楚國君權旁落的要害。君王若無威望,則必當權力失落,而權力失落只能夠靠君王自己的成就而奪回,否則的話,也不過是換了一個權臣罷了。而權臣失位,亦會有瘋狂的報復,以前他只認爲變法是“理所應當”,而如今,這份“理所應當”之間,又多了幾分不確定性。

當晚,令尹府。

屈原和令尹昭陽對坐。

昭陽年紀又似老了許多,但他從軍甚久,生活習慣上一直保持着軍人的風姿,仍然上腰板筆直,聲如洪鐘。

昭陽拿着一瓣橘子樂呵呵吃着道:“屈子,來嚐嚐,這是南邊剛送到的橘子,這讓我想起你寫的《橘頌》來了……”說着拍打着膝蓋輕聲吟哦道:“‘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橘子此物,先酸後甜,內有實而外有華,堪比君子之德!”

屈原微笑道:“老令尹誇獎了。”

昭陽擺擺手道:“哎,我老了,將來的楚國,還是要倚仗屈子你的。”

此時屈原的職位爲左徒,在楚國曆來的官職安排上,這是爲將來接掌令尹之職的一個臺階。這樣的任命,自然也是得到了昭陽的許可。

身爲楚國的令尹,多年來與六國周旋的政治經歷,讓昭陽很明白,如今列國征戰越來越是激烈,在這種壓力下,任何國家想要得到保全,就必須要讓軍權越來越集中,才能夠與他國集中全力打一場大戰,否則的話,兩軍陣前,各公族懷着私心,只顧保全實力,那戰爭的失敗就是必不可免的了。

可是作爲公族的代表,他心中隱隱又不希望讓王權得到更大的擴張,這王權一旦擴張,則必然會壓縮公族的存在,君王的權欲一旦膨脹,還有他們這些臣工說話的地方嗎?

所以這些年來,他一直周旋在公族和君王之間,維持着楚國在軍事上的強勢,但同樣又阻止變法的推進。

然而,他畢竟老了。

人老了以後,有些想法就會不一樣了。他漸漸會感覺,自己心中做爲楚國令尹的部份,多過了他作爲昭氏族長的部份。

這麼多年列國的變法,雖然最後更多是半途而廢,但多少也是進行到半途過了,所以也對列國的制度起到了改變。其實從他的前任開始,就曾經對他說過,總有一天,這種改變會沖垮原來的制度,但是是什麼時候,卻是誰也不知道。

當秦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時候,列國都在全神貫注地關切着,當秦孝公身死,商鞅被以謀反之罪車裂的時候,列國似乎都鬆了一口氣,可是最終,商鞅雖死,秦國的商君之法不廢,這於列國不能不是一份沉甸甸的逼迫。

昭陽終於坐不住了,他與先王、與新王取得了默契,讓屈原任左徒,視爲下一任的令尹候選人,悄然推動此事。

既然變法一定會來,甚至會在很快的時間到來,那麼與其是在自己身死之後,昭氏家族在朝堂上沒有足夠份量的人壓住陣腳而被當成變法必被獻祭的犧牲品之一,還不如在自己任職其間,與王室一起推動變法,與王室一起收穫變法的成果,而他昭陽也會在有生之年,成爲幫助變法的那個賢人而贏得後世讚美。

因此,在他的默許下,新王和屈原,在一步步地推動着變法的進行。

而今晚,他有些話想找屈原說說,而屈原也有些事要找他說說。

一隻橘子,打開了今天的話題。

屈原謙和地道:“老令尹說笑了,您是楚國的柱石,德高望重。大王繼位幾年,多虧您內外護持,國家族務都盡心盡力。大楚今日之盛況,老令尹居功至高,如今要保先王基業不失甚至再進一步,這變法新政的推行,還需老令尹坐鎮纔是。”

昭陽呵呵一笑道:“屈子才華遠勝老夫,老夫如今年歲已高,只待歸老,大王倚重屈子,新政一事屈子儘管施爲,我是沒有意見的。但……”

屈原坐正了身子,拱手道:“老令尹但請教訓,平自當恭聽。”

屈原字平,他在昭陽面前,自是以此謙稱。熟悉昭陽的人會知道,他前面的話只是一個開場,只有在這一聲“但……”之後,纔是正題。

昭陽笑呵呵地擺手道:“不打緊的,不必如此認真,就當是一個老年人的過份囉嗦,你就隨便聽聽也罷。”

屈原頷首,神情依舊有些嚴肅。

昭陽見此,倒沒忙着說話,卻是倒了一盞水給屈原,道:“屈子,先喝杯水吧。”

屈原接過陶盞,一口飲下。

昭陽卻把玩着自己手中的陶盞,裡面的水隨着他的手勢流轉,好一會兒,昭陽才道:“我們楚國的賢者老子曾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屈子,你覺得此言如何?”

屈原抿了抿嘴,雖然剛飲了一盞水,但仍然感覺有些口乾。他雖然年紀已經不輕,但在這種老政客眼中,他在政治上仍然稚嫩如一個新手。

昭陽嘆了一口氣,道:“屈子,你是個做事的人,這點我佩服你。你若是爲人下屬,作人輔佐,這份認真是難得的品質。但是若要成爲令尹,成爲平衡朝堂的衡器,就不夠了。”

屈原拱手道:“還請老令尹指教。”

昭陽嘆道:“治大國,若烹小鮮。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火候,是平衡。你要做成一件事,就不能單打獨鬥,而是要說服別人和你站在一起。你要切切記得,立足朝堂最重要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多交朋友,少結冤家,讓利不爭,與人爲善。若能夠得到大多數朝臣的支持,那麼你不管做什麼都容易成功,反之,則會處處失敗。”

屈原默然,知道近日來他推新變法,拿了幾個貪腐無能、敗壞國政的公族子弟試法,必是有人告到了昭陽面前,腦海中忽然升起羋月說的“被換掉的棟樑一定會不開心的”之言,心中暗歎,只換幾個無關大局的人,便是這般,異日變法當真推行到權臣能員的頭上來,只怕更是不堪設想。他口中卻對昭陽道:“若是朝臣貪腐無能,敗壞國家呢,難道也要坐視不管嗎?”

昭陽的手指着他,點了幾下又放下,嘆息道:“屈子、屈子,我要怎麼說你才能夠明白呢?如今朝堂上,一半重臣都是出自屈昭景三家,剩下的那些,還有一半依舊是出我羋姓分支,其餘非羋姓之臣,不過十之二三。這國就是家,家就是國,變法,是國事,更是羋姓的家事啊……”

屈原忽然道:“那大王呢,大王的存在又算得了什麼?”

昭陽見他倔強,無奈地道:“事緩則圓啊,慢慢來,沒有什麼事,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屈原本是跪坐,此時卻長身跪直,道:“我欲往北方五國出使,請令尹允准。”

昭陽驚詫地道:“你這是何意?”

屈原道:“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令尹有今日片言決政的氣勢,乃令尹平生沙場浴血而得。大王若不曾在文治武功上獲得功績威望,而推行變法,只怕處處爲人所制。我欲出使五國,爲大王達成合縱之功,如此,大王挾此威望,便能更好地推行變法,令尹以爲如何?”

昭陽似不曾認識屈原一般,將他重新上下打量一番,才嘆道:“屈子既有此忠心,老夫佩服。你去吧,朝中自有我在,縱不能進一步推行變法,卻也不會讓變法倒退。”

屈原拱手,一揖到底道:“多謝令尹。”

第384章 申包胥(4)第185章 公主恨(2)第212章 探真心3第387章 邊城險(3)第341章 季君亂(2)第163章 龍回丹(2)第69章 大朝日(1)第130章 翻雲手(2)第25章 逍遙遊(3)第84章 義渠王(1)第359章 故人意(4)第25章 逍遙遊(3)第194章 巡四畿(4)第282章 陰謀施(2)第74章 公主嫁(3)第217章 慕少艾(4)第41章 繞樑琴(2)第154章 情與妒(4)第150章 心未平(2)第318章 窮盡處(1)第223章 風雲變(3)第56章 張儀舌(1)第61章 魏女恨(2)第359章 故人意(4)第101章 謀士策(1)第122章 庸夫人(2)第84章 義渠王(1)第87章 狼之子(2)第137章 故人來(3)第421章 歸去來(3)第142章 生與死(3)第273章 莒姬死(4)第400章 夫與子(3)第227章 賭國運(3)第148章 重相逢(3)第76章 公主嫁(5)第54章 秦王謀(2)第420章 歸去來(2)第371章 趙主父(3)第78章 秦關道(2)第112章 山鬼舞(1)第160章 無名毒(3)第394章 殺機現(1)第336章 訓三軍(1)第207章 諸子封(2)第383章 申包胥(3)第274章 西市居(1)第367章 不能留(2)第74章 公主嫁(3)第270章 莒姬死(1)第164章 龍回丹(3)第117章 公子蕩(1)第195章 儲位爭(1)第150章 心未平(2)第130章 翻雲手(2)第375章 謀楚計(3)第415章 霸業興(3)第139章 舊事提(2)第333章 退五國(2)第379章 伐楚國(3)第352章 亂局平(5)第338章 訓三軍(3)第54章 秦王謀(2)第59章 鄭袖計(2)第19章 楚王殤(2)第40章 繞樑琴(1)第276章 西市居(3)第50章 不相識(3)第394章 殺機現(1)第49章 不相識(2)第258章 燕王母(1)第220章 女醫摯(3)第208章 諸子封(3)第350章 亂局平(3)第405章 情腸斷(1)第5章 少司命(2)第325章 太后始(2)第87章 狼之子(2)第230章 去復歸(2)第232章 去復歸(4)第272章 莒姬死(3)第26章 放鷹臺(1)第365章 骨肉情(3)第103章 亂象起(1)第383章 申包胥(3)第2章 霸星現(1)第57章 張儀舌(2)第95章 魏夫人(3)第168章 真與僞(3)第183章 蘇秦策(3)第9章 鷹之惑(1)第111章 絕處謀(2)第172章 連環計(4)第399章 夫與子(2)第141章 生與死(2)第370章 趙主父(2)第314章 入咸陽(1)第92章 新婚日(2)第217章 慕少艾(4)第250章 魑魅行(1)
第384章 申包胥(4)第185章 公主恨(2)第212章 探真心3第387章 邊城險(3)第341章 季君亂(2)第163章 龍回丹(2)第69章 大朝日(1)第130章 翻雲手(2)第25章 逍遙遊(3)第84章 義渠王(1)第359章 故人意(4)第25章 逍遙遊(3)第194章 巡四畿(4)第282章 陰謀施(2)第74章 公主嫁(3)第217章 慕少艾(4)第41章 繞樑琴(2)第154章 情與妒(4)第150章 心未平(2)第318章 窮盡處(1)第223章 風雲變(3)第56章 張儀舌(1)第61章 魏女恨(2)第359章 故人意(4)第101章 謀士策(1)第122章 庸夫人(2)第84章 義渠王(1)第87章 狼之子(2)第137章 故人來(3)第421章 歸去來(3)第142章 生與死(3)第273章 莒姬死(4)第400章 夫與子(3)第227章 賭國運(3)第148章 重相逢(3)第76章 公主嫁(5)第54章 秦王謀(2)第420章 歸去來(2)第371章 趙主父(3)第78章 秦關道(2)第112章 山鬼舞(1)第160章 無名毒(3)第394章 殺機現(1)第336章 訓三軍(1)第207章 諸子封(2)第383章 申包胥(3)第274章 西市居(1)第367章 不能留(2)第74章 公主嫁(3)第270章 莒姬死(1)第164章 龍回丹(3)第117章 公子蕩(1)第195章 儲位爭(1)第150章 心未平(2)第130章 翻雲手(2)第375章 謀楚計(3)第415章 霸業興(3)第139章 舊事提(2)第333章 退五國(2)第379章 伐楚國(3)第352章 亂局平(5)第338章 訓三軍(3)第54章 秦王謀(2)第59章 鄭袖計(2)第19章 楚王殤(2)第40章 繞樑琴(1)第276章 西市居(3)第50章 不相識(3)第394章 殺機現(1)第49章 不相識(2)第258章 燕王母(1)第220章 女醫摯(3)第208章 諸子封(3)第350章 亂局平(3)第405章 情腸斷(1)第5章 少司命(2)第325章 太后始(2)第87章 狼之子(2)第230章 去復歸(2)第232章 去復歸(4)第272章 莒姬死(3)第26章 放鷹臺(1)第365章 骨肉情(3)第103章 亂象起(1)第383章 申包胥(3)第2章 霸星現(1)第57章 張儀舌(2)第95章 魏夫人(3)第168章 真與僞(3)第183章 蘇秦策(3)第9章 鷹之惑(1)第111章 絕處謀(2)第172章 連環計(4)第399章 夫與子(2)第141章 生與死(2)第370章 趙主父(2)第314章 入咸陽(1)第92章 新婚日(2)第217章 慕少艾(4)第250章 魑魅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