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放鷹臺(1)

忽忽三年過去。

這三年裡,羋月也從一個小小女童,變成了一個小小少女。而小小的西南離宮,早就已經限制不住她的活動。她跳出低小的宮牆,在黃歇的帶領下,跑到更廣闊的空間去了。

樹林裡,一隻肥碩的錦雞停在樹稍頭,快樂地鳴叫着。

不遠處的樹上,一隻弩弓悄悄瞄準,箭頭錚亮。一隻手扣扳弩機,弩箭飛出。但見錦雞應聲而落,然後,被撥毛,清洗,叉在一根樹枝上,變成了一隻香噴噴的烤雞。

一個男童拿起烤雞,露出了高興的神情,正想張嘴大嚼,另一隻略小的手卻伸過來,將整根樹枝都拿走了。

男童轉頭看去,已經是苦了臉,叫了一聲道:“阿姊。”

羋月大模大樣地將弟弟羋戎辛苦了半天才烤好的烤雞奪了過來,道:“戎,你如何偷懶不去學習,倒來這裡遊玩?”

羋戎早知道自己親姐姐這種遇事前先扣自己一個不是,好藉以名正言順可以欺負自己的習性,反駁道:“我纔不是遊玩呢?禮樂書數射御,射藝亦是要多加練習的。”

羋月羞羞臉道:“說什麼練習射藝,不如說是你嘴饞。”

羋戎反駁道:“阿姊若不嘴饞,便休要吃我的烤雞。”

羋月嘻嘻一笑:“我不是嘴饞,我是試試你烤的東西能不能吃。”說着,便張嘴撕下一隻雞腿來大嚼。

羋戎便顧不得說,撲上去先去搶奪起來。兩姐弟正爭得快意,卻聽得後面嘆息一聲。羋月一驚,手便一鬆,整隻烤雞便被羋戎奪了過去,迅速地跑遠了。

羋月只得回過頭去,笑道:“子歇哥哥。”

她與黃歇自三年前的那次相爭之後,早已經冰釋前嫌。她本是早慧之人,只因爲陡生變故,而不願意與人接近。經了那件事以後,打開了心扉,與黃歇竟是兩小無猜,同讀書、共習藝,情誼漸深。

莒姬雖然待她好,可是更看重羋戎;屈子雖然學問高深,但政務繁忙;羋戎雖然信服於她,但卻年幼識淺;若論奴婢之流,更是無話可說。也唯有黃歇,是她的同齡人,她有什麼話,他都會聽着,她有什麼想法,他都能夠知道,她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一轉頭他永遠會在她的身後……

此時她的行爲,雖然不能完全算是欺負弟弟,但這種與弟弟相處的情況,卻是一種常態。可是性子偏“正人君子”的黃歇,卻是一定不會喜歡這種情況的,一定會說教的。她亦知道對方是好意,所以被他撞見,不免有些心虛。

黃歇皺眉看着羋月一身亂七八糟的樣子,道:“你如何又與子戎相爭,可是內府之人剋扣你們的東西了?”

羋月撲嗤一笑道:“何曾呢,如今內府並不少我們東西,我不過是逗着子戎玩罷了。”

羋戎正值半大孩子嘴饞的時候,莒姬卻不肯縱他貪食。她見過太子槐少年時因楚威後溺愛而吃成癡肥的樣子,這模樣令楚威王大爲不悅,押着太子去了軍中三年,才減掉一身肥肉,但楚威王亦因此時事,對太子失了幾分歡心。

莒姬正是要作出公子戎三年爲先王守喪的樣子來,以備將來博取宗室朝臣的好感,而早日獲得一個較好的封地,又豈肯讓他吃得一身癡肥失了體統。

於是羋戎被莒姬禁着,更是嘴饞,被羋月一帶,便常去偷獵解饞。羋月一半是自己帶壞了弟弟,另一半也怕太放縱了羋戎,在莒姬跟前不好交代,時不時便縱他一回,但也剋制着不會讓他太放開了吃。

她見黃歇如此,便將此事說了,又道:“子歇哥哥,你來何事?”

黃歇拿出一卷竹簡來道:“這《天官冢宰》篇,我帶來了,你上次那捲可會背了?”

羋月點頭道:“自然。”

黃歇道:“只可惜你們居於離宮,禮樂書數御射這六藝,只能學得書與數,除了書和數,其餘的都只能學得皮毛……”

羋月不服道:“誰說的,我射箭百發百中,我騎馬也跑得很快,何況我現在已經開始學三禮了……”

黃歇搖頭:“你那些不過是皮毛,都算不得正式的六藝。禮不是書,不是會背書了就能瞭解的,居移氣,養移體,只有經歷過各種朝賀祭禮,才知道禮是什麼。樂更是要用耳朵來聽,莒夫人雖然可教你歌舞,但似‘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這六樂,需數百上千人的祭舞,非親身經歷,用竹簡是學不到的……”

羋月一揚眉:“母親前日已經與我說過,先王三年喪期已滿,她當爲子戎請入泮宮。我們就要離開離宮了。”

黃歇喜道:“如此甚好,夫子亦曾說過,如果先王的血脈不受六藝之教,說出去豈不成了列國的笑柄。令尹亦已經向大王進言,大王已經答應。”

羋月撫掌而笑道:“大善。”

果如莒姬所料,待楚威王三年喪期已滿,整個朝堂也進入了新的一輪氣象。這時候令尹昭陽便提出先王的數名公子公主守喪之期已滿,此時當回到宮闈,或分封或從軍或入學,也當有個處置。

楚王槐無可無不可,便揮手應允了。

於是公子羋戎便隨了其他公子,賜以數名豎童內侍隨從會讀,到王族子弟所聚集的泮宮就學,而楚威後知道了楚王的旨意之後,緊接着又下了一個口諭,言公主羋月也當與諸公主一起,搬入高唐臺中,就學共居。

莒姬待傳旨的侍從去了,握着帛書怔了好一會兒,才冷笑一聲。

傅姆女葵擔心地道:“夫人,若是公主入了高唐臺,豈非……”

莒姬冷笑道:“威後,真是舊時脾氣不改,就算是沒有好處的事,她也非要讓人難受一下。”

女葵道:“夫人必是要隨公子一起了?”

莒姬嘆了一口氣道:“這也是無可奈何,想要達到目地,便不能不付出代價啊!”

想要讓羋戎入學,便不得不要讓羋月離開自己,到楚威後的掌控之中度日,莒姬心中暗歎,只能拜託鄭袖在宮中的羽翼暗中照顧了。只是高唐臺是楚威後的勢力範圍,莫說鄭袖,便是連南後恐怕也無法插手其中。

想到這裡,莒姬擡頭道:“女葵。”

女葵應聲。

莒姬輕嘆一聲,只有讓羋月獨自入高唐臺,讓楚威後覺得自己並不重視這個女兒,纔不會對她懷着更深的惡意,何況在絕對的權勢之下,她便是跟隨羋月入高唐臺,只怕未必能夠庇護住她,反而會讓她遭受更多的委屈,想了想,也只能吩咐女葵道:“我不能隨公主入高唐臺,所以此後公主一身,便只能繫於你了。你便算是死,也要護住她。”

女葵跪地,鄭重道:“奴必不負夫人所託,便是死,也要護住公主。”

莒姬長嘆一聲,叫來了羋月,仔細地將其中經過,告訴了羋月。

羋月聽後沉默良久,好一會兒才道:“那麼,我此後如何能夠再見到母親,再見到戎弟呢?”

莒姬本憂她過於聰明,恐她不能接受此事,要拿出最大的耐心去說服於她,不曾想見她如此懂事,不由心疼,抱住了她道:“我兒,你自然還能夠常常見到我們。泮宮就學,初一十五自會休假,想來你在高唐臺學習,也是這般,待到初一十五,你便回來,與我們共聚一日。其他時間,你若是想母親了,自也可以回來。”

羋月緊緊地抱住了莒姬,悶悶地道:“母親,我當日一心想着喪期早日結束,我們便可以走出離宮,回到宮中去。可是爲什麼會是這樣的,早知道如此,我們不如還繼續留在離宮,這樣也不必一家分離。”

莒姬輕嘆道:“母親也不想你離開我,可是,母親卻不得不這麼做。我們龜縮在這離宮中,把自己縮得小小的,躲在陰影的地方,或可祈求虎狼忘記了我們,忽略了我們,但仍然一生擔驚受怕,生怕被看到了自己就會像螻蟻一樣被捻死。但這樣的日子,我可以過,你和子戎不能過。”

羋月轉頭拭淚道:“是,母親,我明白的。”

莒姬肅容道:“你和子戎,是先王子嗣,是帝王血胤,不就此一生躲在角落裡,像庶民一樣無聲無息,像庶民一樣野生野長,詩書禮樂全然沒有機會學習,公卿大夫全然沒有機會結交。若是這樣,將來你們怎麼走到人前去,怎麼能夠獲得獨立生存的能力?這樣活着和死了有什麼區別,人家不用殺死我們,我們自己就殺死自己了。”

羋月肅然道:“母親放心,我一定不會讓子戎走到陽光底下,堂堂正正,封土受爵,我們會過得越來越好。”

莒姬嘆道:“你們是王室子弟,一出生名字就錄在宗廟族譜上,你十五及笄,子戎二十歲冠禮的時候,宗廟職責所在,一定會告知宮裡的。到時候那個女人也一定會想起我們的存在,而世人卻未必知道我們的存在。到時候她只要派幾個侍衛,就可以讓我們無聲無息的消失。所以我纔要提早準備,不但要讓世人都知道我們的存在,還要在這之前,爲你們爭取更多安身立命的資本。”她抓住了羋月的手道:“你這一生,以後會遇到許多許多的事。我只告訴你兩點,一不要怕,二不要倔。”

羋月點頭道:“母親,我不會怕的。”

莒姬道:“許多人以爲躲在陰影裡就安全,卻不知道鬼魅最喜歡的反而是陰暗處殺人,了無血痕。所以,遇到事情,不要退縮,要堂堂正正地走到陽光下,走到萬人矚目的地方去。這樣的話,誰敢傷害,她在陽光下就無所遁形,她就要付出衆目睽睽之下的代價。”

羋月點頭道:“是,我知道,我們不是螻蟻,我們是羋姓子孫,楚王血脈!”

莒姬嘆息道:“其實,我最擔心你的,還是怕你天不怕地不怕,遇事不知變通,惹出變故來。我兒,宮中陰私之事甚多,若是旁人給你設下陷阱,你千萬不可倔強說理,寧可退步忍讓、妥協周全。要知道世間最寶貴的,是你自己的性命,你只消當時不衝動落人口實,讓人可以當場殺你,事緩則圓,到得回過氣來,自有你我掙扎的餘地。”

羋月默默點頭,忽問道:“那父王殯天之時,母親退避三舍,便是如此?”

莒姬點頭道:“正是。雖然送你入高唐臺,我是迫不得已,但須知這個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只要這楚國還是羋姓江山,威後就不可能真的完全一手遮天,如果世人都知道她會傷害你,那麼她反而要好好地保護好你,否則的話你們出一點意外,她就水洗不清了。”

羋月看着莒姬反覆說着,忽然心裡想,其實她也是不確定的吧,不確定自己會走向什麼樣的命運,唯其不確定,她纔會恐慌,所以她纔會反覆地說,她想說服的並不是羋月,而是她自己。她要讓自己相信,送羋月入宮,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可怕,那麼危險,楚威後會是有顧忌的,是不敢對羋月真的下殺手的。

可是,真的不會有危險嗎?

放鷹臺廢址,高高的臺基上,荒草離離。

屈原一步步向上走去,羋月身着男裝,和黃歇跟在他的身後。

三人終於走上了高臺,只見一片舊宮殿的斷垣殘壁。

屈原負手站在蒼茫天空下,夕陽落日,秋風蕭瑟。

屈原的聲音顯得遙遠而哀傷道:“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羋月知道這是《王風》之詩,說的是平王西遷之後,故都廢棄,多年後有周室大夫經過故都,見宗廟公室,盡爲黍離,憫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此詩。只是——

“夫子,這裡是什麼地方,您爲何吟此詩作?”羋月問。

因羋月即將進入高唐臺,從此再不能如往日住在離宮一般,可以自由出入,因此也是乘這些日子有空,屈原便讓羋月和黃歇二人,乘宗廟大典時混在人羣中觀摩禮樂之舞,去了少司命神祠看大祭,又在楚王槐檢閱軍隊之時,悄悄地看軍陣。

這日,又帶着二人登上這放鷹臺。

聽羋月此問,屈原便道:“此處是放鷹臺,爲先靈王所建行宮,昔年靈王之臣,曾在此處放鷹行獵賽馬……”

羋月詫異地左右看着,這一片斷垣殘壁中,實難想象當年這是靈王的高臺,問道:“那怎麼會變成這樣子呢?”

黃歇已經有所領悟道:“是不是因爲太子建之亂?”

屈原沉重地點了點頭。

羋月迷惑不解地問道:“太子建之亂?”

第244章 別咸陽(3)第399章 夫與子(2)第396章 殺機現(3)第345章 骨肉逢(2)第324章 太后始(1)第320章 窮盡處(3)第179章 破心籬(3)第321章 窮盡處(4)第359章 故人意(4)第9章 鷹之惑(1)第222章 風雲變(2)第341章 季君亂(2)第199章 韓與蜀(1)第51章 思君子(1)第206章 諸子封(1)第383章 申包胥(3)第311章 歸秦路(3)第421章 歸去來(3)第185章 公主恨(2)第227章 賭國運(3)第177章 破心籬(1)第384章 申包胥(4)第24章 逍遙遊(2)第408章 情腸斷(4)第93章 魏夫人(1)第392章 郢都滅(3)第321章 窮盡處(4)第106章 王后娠(1)第241章 追遺詔(4)第40章 繞樑琴(1)第276章 西市居(3)第265章 瘋婦人(4)第190章 燕公子(3)第198章 儲位爭(4)第34章 斷腸別(2)第211章 探真心2第418章 安國君(3)第413章 霸業興(1)第13章 金丸禍(2)第378章 伐楚國(2)第177章 破心籬(1)第318章 窮盡處(1)第41章 繞樑琴(2)第72章 公主嫁(1)第111章 絕處謀(2)第378章 伐楚國(2)第149章 心未平(1)第14章 金丸禍(3)第221章 風雲變(1)第222章 風雲變(2)第199章 韓與蜀(1)第156章 和璧現(2)第288章 山中夜(1)第402章 至絕境(1)第129章 翻雲手(1)第72章 公主嫁(1)第349章 亂局平(2)第388章 邊城險(4)第261章 燕王母(4)第299章 舉周鼎(1)第337章 訓三軍(2)第6章 少司命(3)第295章 風雲變(1)第161章 無名毒(4)第327章 太后始(4)第293章 破樊籬(2)第85章 義渠王(2)第153章 情與妒(3)第224章 風雲變(4)第77章 秦關道(1)第393章 郢都滅(4)第31章 西市婦(2)第201章 韓與蜀(3)第393章 郢都滅(4)第111章 絕處謀(2)第230章 去復歸(2)第338章 訓三軍(3)第18章 楚王殤(1)第410章 人獨行(1)第122章 庸夫人(2)第382章 申包胥(2)第183章 蘇秦策(3)第364章 骨肉情(2)第154章 情與妒(4)第121章 庸夫人(1)第116章 羋八子(2)第312章 歸秦路(4)第275章 西市居(2)第400章 夫與子(3)第84章 義渠王(1)第80章 上庸城(2)第273章 莒姬死(4)第154章 情與妒(4)第211章 探真心2第395章 殺機現(2)第419章 歸去來(1)第138章 舊事提(1)第197章 儲位爭(3)第404章 至絕境(3)
第244章 別咸陽(3)第399章 夫與子(2)第396章 殺機現(3)第345章 骨肉逢(2)第324章 太后始(1)第320章 窮盡處(3)第179章 破心籬(3)第321章 窮盡處(4)第359章 故人意(4)第9章 鷹之惑(1)第222章 風雲變(2)第341章 季君亂(2)第199章 韓與蜀(1)第51章 思君子(1)第206章 諸子封(1)第383章 申包胥(3)第311章 歸秦路(3)第421章 歸去來(3)第185章 公主恨(2)第227章 賭國運(3)第177章 破心籬(1)第384章 申包胥(4)第24章 逍遙遊(2)第408章 情腸斷(4)第93章 魏夫人(1)第392章 郢都滅(3)第321章 窮盡處(4)第106章 王后娠(1)第241章 追遺詔(4)第40章 繞樑琴(1)第276章 西市居(3)第265章 瘋婦人(4)第190章 燕公子(3)第198章 儲位爭(4)第34章 斷腸別(2)第211章 探真心2第418章 安國君(3)第413章 霸業興(1)第13章 金丸禍(2)第378章 伐楚國(2)第177章 破心籬(1)第318章 窮盡處(1)第41章 繞樑琴(2)第72章 公主嫁(1)第111章 絕處謀(2)第378章 伐楚國(2)第149章 心未平(1)第14章 金丸禍(3)第221章 風雲變(1)第222章 風雲變(2)第199章 韓與蜀(1)第156章 和璧現(2)第288章 山中夜(1)第402章 至絕境(1)第129章 翻雲手(1)第72章 公主嫁(1)第349章 亂局平(2)第388章 邊城險(4)第261章 燕王母(4)第299章 舉周鼎(1)第337章 訓三軍(2)第6章 少司命(3)第295章 風雲變(1)第161章 無名毒(4)第327章 太后始(4)第293章 破樊籬(2)第85章 義渠王(2)第153章 情與妒(3)第224章 風雲變(4)第77章 秦關道(1)第393章 郢都滅(4)第31章 西市婦(2)第201章 韓與蜀(3)第393章 郢都滅(4)第111章 絕處謀(2)第230章 去復歸(2)第338章 訓三軍(3)第18章 楚王殤(1)第410章 人獨行(1)第122章 庸夫人(2)第382章 申包胥(2)第183章 蘇秦策(3)第364章 骨肉情(2)第154章 情與妒(4)第121章 庸夫人(1)第116章 羋八子(2)第312章 歸秦路(4)第275章 西市居(2)第400章 夫與子(3)第84章 義渠王(1)第80章 上庸城(2)第273章 莒姬死(4)第154章 情與妒(4)第211章 探真心2第395章 殺機現(2)第419章 歸去來(1)第138章 舊事提(1)第197章 儲位爭(3)第404章 至絕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