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歸鄉流民

周顯離開萊州之時,還是把那棟宅子的房契交給了趙宇。

在金州,豪格調用了十多門紅衣大炮,而最後在逃離過程中被周顯俘獲了六門。這六門中有一門是之前清軍俘獲明軍的,但剩餘五門都是清軍自己鑄造的。

周顯以前看明末穿越小說,都是在強調明軍火器是如何的先進,如何的壓制清軍。

但實際上被明軍視爲紅衣大炮的神器是從葡萄牙進口的,而清軍在崇禎四年便利用俘虜過去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火炮。而且他們還創造了“失蠟法”,化鑄鐵爲鑄鋼,以複雜的退火、淬火程序處理火炮的不同部位,是鑄炮工藝完全領先於明朝。

明軍雖然在有的軍隊中大規模裝備火器,但就紅衣大炮而論。在與清軍的對決中,已經完全不佔優勢。

可能很多人會問,爲何不見清軍大規模使用火器?甚至動用大量紅衣火炮轟城。

周顯也想了很久,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因爲他們蠢。

在明末的軍隊中,除了個別強將率領的之外,其他的都如同紙糊的般。很多情況下,還未等他們動用火炮,明軍就已經潰散投降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雖然知道紅衣大炮是利器,但不值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鑄制、運送。

歷史上,也只有進攻杏山、塔山的時候,清軍才調用了大量火炮進行助陣。因爲這些城池堅固,且守軍頑強,久攻不下。

火器是趨勢,是將來的發展方向,但在前期卻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銀。滿清那些愚蠢的貴族們認爲不值得,他們更推崇滿清八旗的個人武勇,提倡以長弓、大刀、駿馬奪取天下。

而滑天下之大稽的是,在明末那個獨特的時代,他們竟然成功了。成爲問鼎天下,奪取中原的王者。

實際上說滿清的貴族都是蠢人或許也不太恰當,他們也有可能是太聰明瞭。

他們滿人有那麼點人,而天下漢人卻有那麼多。他們之所以能最終奪取天下,靠的就是八旗兵的悍勇。如果推行了火器,一個不管多麼瘦弱的漢人拿起火器就可打死一個精壯的八旗兵,那天下還能屬於滿人嗎?

所以,他們雖然意識到火器的厲害,但卻以犧牲整個華夏的將來來換取滿人的統治地位。他們禁止推行火炮,開行文字獄,禁海,通過一切可行的辦法進行愚民。事實上,他們一直做的很不錯,直到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而滿清也在漢人的一步步覺醒中,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無論是哪個是真實的原因,都說明那股滿清貴族的愚蠢。而周顯既然穿越到這個世上,就不准許這批蠢人當華夏的主人。

周顯從遼東返回之前,就將一門滿清仿製的紅衣大炮運到了萊州,交給趙宇,讓他開始鑄造新的紅衣大炮。

現在他討要宅子,周顯把房契交給了他。但提出的條件是,他鑄造出來的紅衣大炮,射程要比清軍的遠,重量要比清軍的輕,而還要比清軍的耐用。要不然,這棟宅子自己在將來還可以收回。

趙宇聽後抱怨了幾句,但在周顯的威脅下滿口答應。並同意還會改進燧發槍,讓它的射擊速度加快。

得到了自己滿意的迴應,周顯將房契交給他,然後就離開了萊州。

出登萊地界,進入青州。

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歸鄉的流民。有向東的,有向西的。再有不到半個月,便是秋收的季節了。

這些百姓中的大部分都失了田地,但也有一部分是家中還有田地的。但遭荒之後,家裡沒吃的了,便在地上種上莊稼後出外流落,四處乞討。

有的幸運,在外地找到了能活下去的生計,便定居在了外地。但他們中的大部分卻沒有那麼幸運,就在農忙時節返回家鄉收割莊稼,或替家鄉的那些擁有無數田產的富戶當幫工,以換取一些吃的,讓他們能夠活下去。

明末大部分流民都是失去田地的莊戶,而土地兼併是明朝滅亡的一個最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周顯擔任登萊巡撫之後所做的一項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減少土地的買賣,定三畝之上的土地買賣必須要經過官府的同意。

這項政策的施行,到目前看效果還算不錯。至少從登萊地區向外走的流民要遠遠少於歸返登萊的,和往年的情況完全不同。

但歸鄉之途卻遠遠沒有那麼順利。登萊遭荒,一般都向西逃。通過青州,向濟南一帶走。臨近大運河的一線是山東最富有的地帶,也容易討到吃的。只要有吃的,就能活下去,這是最樸素的想法。

但青州多山賊劫匪,以前有謝遷在,他規定只截富戶,不截窮人。但他離開之後,就沒了那些個規矩。只要看到人,就上去劫掠一番。

而且,參與劫掠的不一定就是山匪,很多都是餓瘋了的災民。他們幾個一股,十幾個一團,拿着菜刀、甚至是棍棒,搶劫了和他們一樣是窮鬼的流民。

得到一點吃的,那可以樂活好半天。得到一些金銀,那更是要謝天謝地。而且這種現象不止青州一地,在整個北方大地都在不斷的上演。

在這個亂世,能活下去的貧民都是些狠角色。

李自成爲什麼被打散了無數次,又能很快的恢復實力。就在於這世間的流民實在太多了,不知道何時會餓死在路上的普通百姓,你給他一口吃的,他都會毫不猶豫的跟着你幹。而現在李自成稱王了,這些流民有了歸向。

可以預期,在接下來的很短時間內,李自成的實力還能壯大一番。因爲將有無數找不到活路的流民前去投靠他,而李自成如若能讓他們活下去,這批人將有很大一部分人會成爲他帳下的士卒。

在這個時代,李自成顯然是那些流民更好的選擇。尤其是在他已經稱王,即將奪取天下的時候。畢竟豁出去一條命,或許今後就可成爲開國元勳。這樣的千載難逢的機會,流民中那些不認命的英豪豈會不抓住?

這是一個亂世,而且即將開始新一輪的大亂,誰也無法預料到底誰會笑到最後。但不安於現狀者的機會往往更大一點。

第八百二十章 震遼陽16第六百七十六章 誘導2第五百零二章 劉家壽宴第五十五章 攻心第八百三十一章 引軍東向第一百四十六章 封爵加寵第五十章 兵起8第六百六十二章 抄家4第三十六章 攻入滕縣第一百五十九章 驅民攻城第五百一十七章 朝鮮借兵第二百五十八章 丁志鬆告狀第四百九十四章 城中來人第八百一十一章 震遼陽7第九百四十九章 高奇第一百八十一章 川地戰事第九百五十章 陳名夏第二百九十七章 設立陵祠2第二十章 舞侯祠第二百七十七章 海貿獲利第三十六章 攻入滕縣第四十二章 放俘第五百四十章 包衣奴才薩哈納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化第五百零三章 拉長戰線第七百七十九章 高奇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亂之年第六百二十九章 船遊第四百五十四章 哈達貝勒王世忠第四百一十一章 突襲漢城3第八十八章 脫明自立第六百三十九章 武英殿議事第六百五十一章 新建伯王先通第九百六十七章 京畿情勢2第六十四章 關破2第三百一十一章 擊破海盜第三百一十一章 擊破海盜第三百一十六章 火器成型第六百六十章 抄家2第945章 洪承疇的建議第八百三十六章 藉助葡夷第一百五十六章 說服楊嗣昌2第三百三十章 回京聽宣3第五百零二章 劉家壽宴第一百一十二章 松山之戰18第九百三十七章 奪臨清第七百八十五章 送行第八百六十一章 沂州攻防9第九百一十七章 陣前談話第六十五章 圍困第二百三十四章 李巖出策2第三百章 顧炎武2第八百一十二章 震遼陽8第八百零五章 震遼陽第六百三十九章 武英殿議事第九百四十五章 兵興揚州第五百四十三章 安置百姓2第九百三十八章 死路第八百章 高奇2第三百三十一章 回京聽宣4第六十三章 驚變第五百四十七章 侯方域第960章 會將第九百一十二章 寧古塔第三百一十四章 處置俘虜3第五百三十四章 決戰皇城島第二百二十一章 張獻忠出川第三百零四章 賊入登州第三百一十一章 擊破海盜第一百五十三章 謀變小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崇禎的勸言第一百八十九章 遊擊將軍第五百五十五章 金州血戰3第四百五十七章 孫李生變第四百二十八章 林慶業升任副將第九百六十四章 調山東兵第十三章 糖葫蘆第三百一十五章 棲霞於七第六百零三章 松山之戰9第947章 議和2第九百六十四章 調山東兵第九百三十八章 死路第九百零三章 前往泰安第二百四十六章 萊州局勢第四百九十章 高信鐘的自白2第九百三十章 夏完淳第六百五十三章 劉澤清的圖謀第六十六章 京師第四百九十八章 破敵第三百一十九章 於七送信第一百零二章 書市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仙鎮官軍慘敗第三百二十四章 船援松山第二百零五章 佈防第九百六十四章 調山東兵第二十四章第四百三十九章 謝遷歸服第八百零一章 剛阿泰第五百三十四章 決戰皇城島第六百零九章 松山之戰15
第八百二十章 震遼陽16第六百七十六章 誘導2第五百零二章 劉家壽宴第五十五章 攻心第八百三十一章 引軍東向第一百四十六章 封爵加寵第五十章 兵起8第六百六十二章 抄家4第三十六章 攻入滕縣第一百五十九章 驅民攻城第五百一十七章 朝鮮借兵第二百五十八章 丁志鬆告狀第四百九十四章 城中來人第八百一十一章 震遼陽7第九百四十九章 高奇第一百八十一章 川地戰事第九百五十章 陳名夏第二百九十七章 設立陵祠2第二十章 舞侯祠第二百七十七章 海貿獲利第三十六章 攻入滕縣第四十二章 放俘第五百四十章 包衣奴才薩哈納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化第五百零三章 拉長戰線第七百七十九章 高奇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亂之年第六百二十九章 船遊第四百五十四章 哈達貝勒王世忠第四百一十一章 突襲漢城3第八十八章 脫明自立第六百三十九章 武英殿議事第六百五十一章 新建伯王先通第九百六十七章 京畿情勢2第六十四章 關破2第三百一十一章 擊破海盜第三百一十一章 擊破海盜第三百一十六章 火器成型第六百六十章 抄家2第945章 洪承疇的建議第八百三十六章 藉助葡夷第一百五十六章 說服楊嗣昌2第三百三十章 回京聽宣3第五百零二章 劉家壽宴第一百一十二章 松山之戰18第九百三十七章 奪臨清第七百八十五章 送行第八百六十一章 沂州攻防9第九百一十七章 陣前談話第六十五章 圍困第二百三十四章 李巖出策2第三百章 顧炎武2第八百一十二章 震遼陽8第八百零五章 震遼陽第六百三十九章 武英殿議事第九百四十五章 兵興揚州第五百四十三章 安置百姓2第九百三十八章 死路第八百章 高奇2第三百三十一章 回京聽宣4第六十三章 驚變第五百四十七章 侯方域第960章 會將第九百一十二章 寧古塔第三百一十四章 處置俘虜3第五百三十四章 決戰皇城島第二百二十一章 張獻忠出川第三百零四章 賊入登州第三百一十一章 擊破海盜第一百五十三章 謀變小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崇禎的勸言第一百八十九章 遊擊將軍第五百五十五章 金州血戰3第四百五十七章 孫李生變第四百二十八章 林慶業升任副將第九百六十四章 調山東兵第十三章 糖葫蘆第三百一十五章 棲霞於七第六百零三章 松山之戰9第947章 議和2第九百六十四章 調山東兵第九百三十八章 死路第九百零三章 前往泰安第二百四十六章 萊州局勢第四百九十章 高信鐘的自白2第九百三十章 夏完淳第六百五十三章 劉澤清的圖謀第六十六章 京師第四百九十八章 破敵第三百一十九章 於七送信第一百零二章 書市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仙鎮官軍慘敗第三百二十四章 船援松山第二百零五章 佈防第九百六十四章 調山東兵第二十四章第四百三十九章 謝遷歸服第八百零一章 剛阿泰第五百三十四章 決戰皇城島第六百零九章 松山之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