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電力問題

從寧區韋州發電廠,又奔波過來德州發電廠的王碩,下車洗了一把臉,看到自己日漸稀疏的頭髮,非常擔憂過幾年,頭頂還有沒有頭髮。

拍了拍臉龐,打起精神來,他來到會議室內。

龍圖騰的分公司經理林逸才,藍色時代的魯省分公司經理趙曉軍,還有其他相關企業的負責人,都在會議室內。

這個會議的目的,是爲了保證德州的供電穩定,儘管燧人繫有非常多自持發電機組,加上近期正在打造的太陽能工廠計劃,電力基本可以維持。

但是隨着德州的產業規模效應起來,成爲北方的半導體核心,以及華國太陽能產業核心,又是東水西送的中轉站之一,用電量與日俱增。

去年德州的工業用電量,才26億千瓦時,而到了今年六月初,單單是上半年的前五個月,工業用電量就達到16.4億千瓦時,預計全年工業用電量,將逼近40億千瓦時。

幸好燧人系很大一部分的工業用電,都靠自持發電機組來自給自足,不然這個用電量至少要提升5~8億千瓦時。

就算如此,龐大的供電壓力,還是讓電網感到非常棘手,而電網又將壓力推到幾個發電集團身上。

王碩安撫了幾個用電量比較大的企業負責人:

“各位放心,德州發電廠的三臺350兆瓦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在一個星期前,就到了德州,北風廠的工程師正在安裝調試,下個月就可以陸續投入發電了。”

“這就好,我的玻璃生產線可不能停,不然整套設備就廢了。”

“老趙你就別訴苦了,我的單晶硅熔爐還不一樣,還是蝸牛的玻璃廠牛逼,有自己的發電機組。”

“哈哈,你羨慕不來,燃氣發電機組一套好幾百萬,你那單晶硅太陽能電池板廠,估計得五六套纔夠用。”

“除非你們自己有燃氣,不然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一衆老總或者負責人討論起來。

趙曉軍看了看德州發電廠的二期規劃,放下文件後,又和王碩,以及電網在德州的負責人交流起來。

就目前的情況,德州未來五年的社會綜合用電量,將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

到2015年,年用電量將達到150~160億千瓦時,是目前德州年用電量的三倍左右。

趙曉軍提醒道:“如果僅靠的德州發電廠,可能難以應對未來的發展。”

王碩也是滿臉苦笑,撓了撓自己稀疏的頭髮:“北風2燃氣輪機的功率350兆瓦,如果全年無休的滿負荷,纔可以發電30億千瓦時。”

但是實際上,國內的火電站發電機組,通常年運行時間,在5000~5500小時左右。

這是因爲調峰填谷的需要,加上發電廠的發電上網,並不是說上就能上的,還要考慮電網的承壓,和周邊地區的用電水平。

年發電量可以達到6000小時以上的火電站,在國內是少之又少的存在。

電網負責人表示,近期會對德州和魯省的輸電線路,進行升級改造,提高線路的負荷能力。

但是黃明卻有自己的打算,皇明集團的太陽谷產業園產權,今年估計在八月份左右,全部完成產權明確和交割。

本身就以太陽能產業爲核心的皇明集團,近期的目標,是承接龍圖騰的一部分太陽能電池板業務,同時深耕太陽能產業的下游。

太陽谷產業園,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比如全太陽能的綠色生活概念,生態旅遊、立體農業之類,都是不錯的發展思路。

黃明計劃逐步擴大太陽谷的規模,將附近的一個水庫,也納入產業園的範圍內,在水庫鋪設太陽能電池板,剛好可以利用水庫水域面積,又可以減少水庫水體蒸發。

衆人開了德州電力供應會議後,王碩直接來到德州發電廠,那三臺北風2,此時正在安裝調試中。

跟着他一起過來的,還有藍色時代的魯省分公司經理趙曉軍。

“看來北風廠的技術上來了不少。”

王碩點了點頭:“循環燃燒熱效率在55.7%左右,加上溫差發電模塊,整體熱效率已經到了66%。”

一旁的電網負責人,則一直沒有說話。

趙曉軍轉過頭來:“張總,我們公司的提議,你可以考慮一下。”

“趙總,單獨拉一條線路,是否有些不妥當?”張興州言語中,顯得顧慮重重。

“張總,你也看到了東水西送工程的用電量,現在東營到冀省南部的輸水管道,已經鋪設過去了,還有其他各條線路,加壓和配水站需要的用電量不在少數,單獨拉一條供電線也是無奈之舉。”

面對趙曉軍的要求,張興州一時間也沒有辦法答應下來:“我會向總公司彙報這件事。”

對於電網的態度,其實趙曉軍也有所預料,國企有時候做事情,總是但求無過,不求有功。

藍色時代也有第二套方案,那就是擴大自己的供電能力,雖然發電集團沒有辦法直接賣電給藍色時代,但是企業的自持供電,卻是合法的行爲。

【送紅包】閱讀福利來啦!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取!關注weixin公衆號【書友大本營】抽紅包!

其實用電網的電,也是非常無奈的選擇,很多時候由調峰填谷的需要,在保證居民用電的前提下,工業農業用電只能做出犧牲。

這也是燧人系在一開始,就大力發展自持發電體系的原因,目的就是爲了減少對電網的依賴,另一個目的是爲了壓縮成本。

可以自己生產燃氣的燧人系,在自持發電的戰略上,具備很多先天性優勢。

只是由於燧人系發展速度太快,很多地方的分公司,來不及佈置自持發電機組,只能暫時使用電網的供電。

但是面對每年輸水幾百億立方的東水西送工程,電網如果不給藍色時代拉專線,帶來的問題,可能會非常嚴重。

電是現代生活的剛需之一,但是水卻是亙古不變的必需品。

正在運行和開工建設輸水線路,會越來越多,這非常考驗電網的供電能力。

求人不如求己,趙曉軍考察了德州發電廠後,就寫了郵件給總裁李飛揚,說明了北方輸水系統的供電壓力,希望總公司儘快解決這個問題。

寫了反饋郵件後,趙曉軍收到豐民農業總裁肖源的邀請,準備一起過去豫省的安陽市。

因爲東營線的西端,已經鋪設到了安陽市附近。

在華北平原快速發展的豐民農業,也跟着輸水管道的延伸,而加速擴張着。

近期豐民農業在安陽地區的發展,就是這樣一個狀態,收到邀請的趙曉軍,看了看自己的行程安排,調整了幾個安排,答應了肖源的邀請。

兩個公司的工作人員,迅速安排了前往安陽的準備。

第三百八十二章 杏花樹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爆發第一百八十章 不差錢第四百六十五章 植物與牙第一百六十九章 崛起(二)第六十七章 在人間第六百五十七章 擴大的規模第五百九十四章 月球(五)第四百九十三章 船中閒聊第二百五十一章 以退爲進第三百九十五章 上市第四十八章 燃料鈍化第一百七十七章 時代風潮第一百六十七章 配股和分紅第五百九十四章 月球(五)第五百六十四章 藥品第二百五十六章 爆發第十三章 招兵買馬第二百四十一章 鰻魚第四百六十四章 見聞第五百三十七章 參差第七百三十七章 光年之外第一百三十七章 開通儀式第五百零五章 無懈可擊第四百二十六章 賠償與出擊第三百四十二章 卡位第四百四十七章 發現第六百九十七章 調研第四百五十五章 宴會第四十四章 主動權第二百七十七章 起風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降價第七百七十二章 電梯第七百二十五章 洪水第七百五十九章 老古董第二十六章 六邊氧化硅第三百八十九章 憋屈第三百四十二章 卡位第六百九十一章 應對(三)第二百零二章 配套升級第二百六十七章 風口第三百三十六章 結合第二百八十四章 價格第四十四章 主動權第二百四十四章 奮鬥與追星第六百零七章 革新第九十一章 二代設備第八章 重新配置第五百三十六章 交通第二百八十三章 鼎革第七百零八章 雪球(五)第二百五十一章 以退爲進第七百零四章 雪球(一)第九十五章 旱情(續)第三百五十四章 互換第二百九十四章 增長第六百九十七章 調研第三百九十八章 物流與安全第五百八十二章 新農村(三)第三百五十三章 爆雷第四百一十七章 轉變第六百四十三章 眼球第七百三十八章 應對第八章 重新配置第一百五十七章 抉擇第一百九十四章 破鏡第五百四十九章 削弱中間第六百六十六章 變化(二)第三百九十二章 防控第三百零二章 順路考察第三百七十九章 新機遇第三十章 燃氣推廣第五百四十九章 削弱中間第五十八章 戰略轉型第一百八十六章 和風細雨第七百三十四章 造物(一)第七百一十七章 角力第六十三章 新品上市第一百零二章 有價的東西第三十九章 自證清白第一百八十章 不差錢第三百七十六章 批准測試第三百三十四章 巨浪滔天第五十章 考察與討論第七十二章 行業震動第二百二十六章 極限壓迫第三百六十二章 參觀第三百一十四章 補充與滯銷第四百四十三章 分紅和危機第三百九十三章 價格與協會第三百零二章 順路考察第二百七十七章 起風了第五百八十二章 新農村(三)第一百二十章 國際糧商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貴嶼(二)第二十七章 催化劑第二百九十七章 西部戰略第三百二十一章 難以置信第六百八十九章 應對第二百零六章 問渠那得清如許
第三百八十二章 杏花樹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爆發第一百八十章 不差錢第四百六十五章 植物與牙第一百六十九章 崛起(二)第六十七章 在人間第六百五十七章 擴大的規模第五百九十四章 月球(五)第四百九十三章 船中閒聊第二百五十一章 以退爲進第三百九十五章 上市第四十八章 燃料鈍化第一百七十七章 時代風潮第一百六十七章 配股和分紅第五百九十四章 月球(五)第五百六十四章 藥品第二百五十六章 爆發第十三章 招兵買馬第二百四十一章 鰻魚第四百六十四章 見聞第五百三十七章 參差第七百三十七章 光年之外第一百三十七章 開通儀式第五百零五章 無懈可擊第四百二十六章 賠償與出擊第三百四十二章 卡位第四百四十七章 發現第六百九十七章 調研第四百五十五章 宴會第四十四章 主動權第二百七十七章 起風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降價第七百七十二章 電梯第七百二十五章 洪水第七百五十九章 老古董第二十六章 六邊氧化硅第三百八十九章 憋屈第三百四十二章 卡位第六百九十一章 應對(三)第二百零二章 配套升級第二百六十七章 風口第三百三十六章 結合第二百八十四章 價格第四十四章 主動權第二百四十四章 奮鬥與追星第六百零七章 革新第九十一章 二代設備第八章 重新配置第五百三十六章 交通第二百八十三章 鼎革第七百零八章 雪球(五)第二百五十一章 以退爲進第七百零四章 雪球(一)第九十五章 旱情(續)第三百五十四章 互換第二百九十四章 增長第六百九十七章 調研第三百九十八章 物流與安全第五百八十二章 新農村(三)第三百五十三章 爆雷第四百一十七章 轉變第六百四十三章 眼球第七百三十八章 應對第八章 重新配置第一百五十七章 抉擇第一百九十四章 破鏡第五百四十九章 削弱中間第六百六十六章 變化(二)第三百九十二章 防控第三百零二章 順路考察第三百七十九章 新機遇第三十章 燃氣推廣第五百四十九章 削弱中間第五十八章 戰略轉型第一百八十六章 和風細雨第七百三十四章 造物(一)第七百一十七章 角力第六十三章 新品上市第一百零二章 有價的東西第三十九章 自證清白第一百八十章 不差錢第三百七十六章 批准測試第三百三十四章 巨浪滔天第五十章 考察與討論第七十二章 行業震動第二百二十六章 極限壓迫第三百六十二章 參觀第三百一十四章 補充與滯銷第四百四十三章 分紅和危機第三百九十三章 價格與協會第三百零二章 順路考察第二百七十七章 起風了第五百八十二章 新農村(三)第一百二十章 國際糧商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貴嶼(二)第二十七章 催化劑第二百九十七章 西部戰略第三百二十一章 難以置信第六百八十九章 應對第二百零六章 問渠那得清如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