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

侯勝北和荀法尚在北周見識過大河上游,如今親眼目睹下游的景象,完全又是一副不同的觀感。

上游多出於高山崇嶺之間,下游卻是在遼闊平原上翻騰。

大河九曲十八彎,彷佛飽受約束委屈的巨人一旦掙開枷鎖挾制,得以施展一身偉力。

奔流到海不復回。

而大江有所不同,源巴蜀,出三峽,自江陵到建康綿延數千裡,在南北之間靜靜地劃出了一條天塹。

觀賞了一番風景,兩人重新回到艙中坐定,重拾此前話題。

這是他們少年時曾經辯論過的內容,此番實際參與謀劃其事,不禁感到興奮,又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

荀法尚整理思路,開口說道:“本次出使的背景既然是周齊之間重燃戰火,與北齊交涉,也當從此入手。”

侯勝北想起兩年前送來的那條“周齊之間,擬有大戰”的消息。

按照荀法尚的說法,他那時已經回國,那麼這份情報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能夠獲知此事,此人在北周的職位不低啊。

荀法尚笑而不語,話題仍是圍繞到周齊之間的大戰:“如今兩國在宜陽,已經牽扯拉鋸一年有餘了。”

他補充解釋道:“你從軍征戰廣州和江陵的時候,臥虎臺那邊的情報,是我在協助毛師處理。”

荀法尚知道好友尚不清楚周齊之戰的情況,簡單地作了說明。

戰事的起因是由於北周的孔城防主能奔達爲盜匪所殺,舉城投向北齊。

河陽行臺尚書獨孤永業趁機佔據了此地。

“獨孤永業?”

侯勝北再次聽到這個有些印象的名字,可不就是東征洛陽時,入城助守,尉遲迥久攻不下的那名北齊大將嗎?

那一戰的光輝,大多聚焦於趕來赴援的段韶、斛律光、高長恭,卻極少有人關注獨孤永業這名男子。

侯勝北由於親身參加了這一戰,深知此人的厲害之處。

能在十萬北周精銳府兵的圍攻之下,以二萬寡兵,力保洛陽三旬不失,豈是凡將?

……

孔城毗鄰宜陽。

而宜陽扼守崤函通道東口,乃是關中進入關東的橋頭堡。

北、東、南三個方向,分別連結上黨、新鄭、南陽。

七國爭雄時,秦國爲奪取宜陽,掀起與韓國的大戰,是其逐鹿中原的重要標誌。

北周與昔日秦國的情形類似,已經據有關中和巴蜀,怎麼會容許孔城落入北齊之手,封閉宜陽這道東進大門?

荀法尚說到此處,嘆了口氣,北周開國艱難,如今竟成強秦之勢,難道這也是天命?

是否天命庇佑不得而知,宇文泰真人傑也。

……

齊國公宇文憲、柱國李穆率五萬大軍,修築崇德、建安等五座城堡,圍困宜陽,斷絕北齊糧道,意圖奪回此地。

北齊則是太傅斛律光率步騎三萬來救宜陽。

北周張掖公王傑、中州刺史樑士彥、開府司水大夫樑景興等將領屯兵鹿盧要道阻擊,斛律光擐甲執銳,身先士卒,斬首二千餘級。

斛律光軍至宜陽,與宇文憲、李穆對峙百日,築統關、豐化二城,以通宜陽糧道。

“環繞宜陽一地,兩國轉眼起了七城。”

荀法尚感慨兩軍之決心,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就是指宜陽這種地方吧。

像這樣足以影響天下大勢的所在,大約不過雙手之數。

襄陽……晉陽……壽陽……彭城……漢中?

雙方堅壁高壘,交戰數次,互有勝敗。

斛律光返師回軍,行至安鄴,宇文憲等追躡軍後。

斛律光以鐵騎擊之,北周軍大潰,俘虜開府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韓延等,斬首三百餘級。

宇文憲再令大將軍樑臺、樑景興、樑士彥、王傑等步騎三萬,於鹿盧城塞阻斷要路。

斛律光與韓貴孫、呼延族、王顯等合兵再戰,斬樑景興,獲馬千匹。

“此戰綿延長久,雖然暫時告一段落,陸陸續續時打時停,直至今日。”

目前看來還是北齊一方勝了數陣,頗佔優勢。

但是北周軍異常頑強,沒有敗退。

侯勝北身爲武將,對於戰事後續會如何演變頗感興趣。

“兩國始終控制在宜陽一地的局部爭奪,投入規模也不過數萬,都很剋制嘛,沒有掀起舉國大戰。”

“那是自然,三國鼎立,北方又有突厥虎視眈眈,輕易不會全力以赴的。”

荀法尚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若我爲北齊主帥,與其在宜陽拉鋸,不如放棄崤山以東,圖謀汾水之北。”

他解釋道,周齊邊境綿延千里,攻取關中的路線並非只有一條。

佔領宜陽之後,還要面對中原鎖鑰的崤函孔道,通道盡頭乃是前身爲函谷關的通洛防。

此爲天下至險,秦據此關,敵關東六國。

即便北齊佔領了宜陽,也一時難以威脅到北周核心。

如果走另外一條道路,從晉陽順汾水而下,出呂梁太嶽兩山,就是黃河三渡的龍門、津浦、風陵,處處皆可渡過,進而直逼長安。

北周也深知該處乃是要害,於是築玉壁城扼守。

使得神武帝高歡十五萬大軍折戟沉沙於此,回師途中唱起了一曲悲涼的敕勒歌。

此後設立勳州,由玉壁守將韋孝寬任刺史,鎮守此地已有二十五年了。

“韋孝寬。”

侯勝北重複了一遍這個已經成爲傳奇的名字,毛喜曾讓自己注意此人,不過看來彼此應該不會有交集吧?(^_^)

“北齊若是在汾水以北築城開闢出一條戰線,背靠晉陽重兵援護,兩線隨時逼迫,比起死磕宜陽,對北周的壓力更大。”

荀法尚說完一笑置之:“連我都能想得到,兩國豈無智謀之士,自然也能想到。斛律光、段孝先、韋孝寬,有哪個是簡單人物。”

他把話題拉回到我朝戰略:“北齊如果同意合力伐周,那麼擴大宜陽之戰的規模,此爲上佳。”

“只要戰端一開,焉能驟解?北周的關中兵力一旦被牽制,我軍就可傾國之力三打江陵,掃滅後梁,進取荊襄。”

“若能攻拔襄陽,佔據天下腰膂,即便不入關中,西向巴蜀,取回前朝故地,也能恢復七八分南朝舊日氣象。”

前景是美好的,然而都是假設。

且不說攻略江陵乃至襄陽,眼下的問題是如何說動北齊的朝堂重臣。

自家在宜陽與北周大戰,卻讓南朝撿了便宜,哪個身居高位的會是如此易於之輩?

兩人商議起到了北齊之後的具體行動。

主使是傅縡,遞交國書和通好之意由他傳達,與北齊朝堂高官的交際也以他爲主。

場面上的冠冕堂皇之事,都由傅縡出面。

私底下的交易,就不太適合這位飽學之士了。

所以纔派出侯勝北和荀法尚,兩個毛喜的得意弟子一明一暗行事。

“荀氏名門,本該你爲副使,我這個粗人做輔助的。”

聽侯勝北這麼說,荀法尚搖頭道:“北齊歷經高敖曹、楊愔兩次清洗,朝堂的漢人勢力早已式微。縱有清河崔氏等大姓,也說不上什麼話。你看北齊朝堂掌權之人,可有誰出自衣冠高門?”

侯勝北迴顧那份名單,心想確實如此。

如今位居北齊中樞的,不是高氏宗親外戚、神武昔日舊將,就是弄臣親信之屬。

對於這些人,荀法尚的名門身份能夠起到的作用有限。

和八年前去往北周時不同,侯勝北已年過三旬,任員外散騎侍郎。

他作爲副使,同樣有和對方官員直接交往的資格,不至於像以前只能和二代及記室之流打交道。

侯勝北羅列出此前整理的北齊朝堂要人,與荀法尚共同參詳。

荀法尚思考片刻:“斛律光、段韶、侯莫陳相等開國宿將老謀深算,和他們打交道並無益處,說不定還會反被利用。最後能否打動他們,純粹在於權衡利弊,使不了太多手段,所以交給傅縡,正常禮節應對即可。”

“蕭莊、王琳日思夜想謀求復國,乃是我朝死敵。一定會與我等作對,破壞我朝圖謀。須小心防備不讓他們抓住把柄。只要北齊朝堂意見一統,以大勢壓制,此二人即便反對亦無能爲力。”

“北齊宗室年紀不大,長者與你我相仿,少者尚未及冠。擇其一二結爲好友,使其願意爲我朝助言一二,於交涉必有裨益。”

“和士開、陸令萱之流的奸佞小人則要重點公關。或予以賄賂,或投其所好,在這等人的眼中,國家利害不值一文,若能站在我方鼓脣搖舌,說動齊主,此事可成!”

荀法尚說完笑道:“當然這只是大致方略,具體如何還需見機行事。”

侯勝北見荀法尚分門別類,將和北齊重臣交往的方式梳理清晰,大爲感佩。

心中不禁又閃過那個摘下鐵假面的俊美容貌,和高長恭在陣上交過手一事,不知他對自己會是怎麼樣的印象。

不過轉念一想,對方是否還記得自己也難說,不禁覺得有些自視過高了。

自己真的能和蘭陵王這等人物比肩,結交爲友嗎?

見他若有所思,欲言又止的模樣,荀法尚誤會了,撇嘴道:“你侯公子性情高潔,儘管去結交宗室。這賄賂打點,與奸佞小人結交的事情,就由我來吧。”

侯勝北連忙表示並非如此,凡有喝酒賭博之類的場合,自己還是很願意出力的。

要是換成詩詞應酬,那就得拜託荀公子您了。

荀法尚沒有放過他:“你不是在長安頗有文名嗎?做的幾首豔詩流傳甚廣,我都聽過呢。要不要背給伱聽聽?”

侯勝北尷尬一笑,岳父簡文帝是宮體詩大家,仿着做了幾首,沒想到就有如此效果。

這要是傳到哪個姑娘耳朵裡,以爲自己是浮浪之徒,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啊。(^_^)

荀法尚見他一臉窘迫,也就不爲己甚,繼續道:“北齊素有叔侄相殘,濫殺大臣之習俗,上述人等之間必有矛盾。待摸清彼此關係,或挑撥或煽動,你我可以就中取事,不過須得小心謹慎,不露痕跡。”

侯勝北發現只要荀法尚在,自己幾乎可以不動腦筋,當下點頭稱是。

他猶豫片刻,問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此行不順,北齊不同意聯合伐周,當如何?”

荀法尚答得甚是乾脆:“聯齊伐周不成,自然就是聯周伐齊。”

他如此爽快,侯勝北反倒不適應:“公輔,你不是主張伐周的嗎?”

“當時你我尚未弱冠,現在彼此都有了冠字。少年時的粗淺想法而已,有什麼不能改變的呢?只是……”

“只是什麼?”

荀法尚指向南面來時的方向:“建康城中的陛下,要他放棄攻打北周的想法,反而與之聯合討伐北齊,纔是要放下執念,渡過心坎的吧。”

侯勝北心想確實如此,陳頊對北周的恨意,不管表面再怎麼努力掩蓋,還是瞞不過他這個跟隨數年的親信。

“只有邁過這一關,陛下才算得上一位成熟的君主。”

荀法尚淡淡點評道。

所以陳頊,你可以做到放下昔日仇怨,反過來與其聯手嗎?

……

兩人在艙中說了許久,有些氣悶,來到甲板眺望看景。

船行大河之上,隨着波濤上下起伏,兩岸景色緩慢但是不斷地變化。

荀法尚指點江山:“河南四戰之地,即令能攻之,未必能守之。”

侯勝北表示贊同。

元嘉草草,南軍就是由下邳進據彭城,渡河守黎陽。

趁春夏雨季迅速北進,打到了黃河一線。

劉宋在攻佔河南之後,設立四鎮:洛陽、虎牢、滑臺、碻磝,沿千里黃河列戍置守。

然而黃河雖險,卻並非不可渡涉。

尤其是寒冬,河冰堅合,可以無船而渡。

等到秋高馬肥的季節,北朝鐵騎大舉南下,劉宋在河南的防守很快崩潰,北伐以失敗告終。

贏得倉皇北顧。

“如你所想,淮南之後,當取青徐。只是河南若是完全不做佈局,未免可惜。”

侯勝北請教如何佈局河南,南朝兵力本就處於劣勢,分兵殊不可取。

荀法尚輕嘲道:“虧你在北周待了那麼多年,還參加了攻打洛陽之戰,此前北周不就有一路偏師,攻下了懸瓠,佔據豫州、永州麼。”

侯勝北恍然大悟。

如果聯合北周一同出兵伐齊,我軍只要攻下合州、壽陽,就可與其東西呼應,甚至打通會師。

北齊若要反攻河南,須得考慮被兩面夾擊的風險,壓力不會由我軍單獨承受。

“何況……”

荀法尚神往道:“我荀氏,可是出自潁川啊。”

他思慕着沒能去過實地,只是從父祖那裡聽說過的家族發祥之地。

以荀彧爲代表的潁川士族,是曹魏起家的一股重要力量。

就是有了他們的支持,曹操才能在河南這塊四戰之地穩住了陣腳。

荀法尚轉念一想,不禁失笑道:“我朝高祖,不也是出自潁川陳氏麼?”

侯勝北再次有茅塞頓開之感。

潁川十三姓:荀、陳、鍾、庾、許、韓、郭、趙、王、謝、裴、穎、鮮于。

南朝世家多出於此。

曹魏之時,荀氏最爲顯赫。

傳到荀法尚這一代,雖然早無當日之盛,但如果潛入潁川振臂一呼,拉起一支義從……

至於陳霸先自稱是東漢名士潁川陳寔之後,那就屬於面上貼金,未必可靠了。

不過裝點門面,使得人心來歸,足矣。

侯勝北此前聽荀法尚三言兩語,將自己原本模糊的想法剖析分明,這時候再談起三國舊事,不由地感嘆道:“公輔,你祖上被稱作乃王佐之才。今日我親身領教,果然盛名無虛啊。”

“損人是不?我這點能耐,哪能和先祖相比。”

荀法尚沒好氣地說道:“等到你封王拜相之日,我再來湊合着來輔佐你吧。”(^_^)

“一言爲定。”

彷佛聽不出話裡的諷刺之意,面向這條滔滔大河的滾滾奔流,侯勝北豪氣頓生。

“荊襄和青徐,此爲建康之兩翼。若得其一,我朝得以伸志;兼有兩者,即可振翅高飛!”

-----------------

《地名對照》

孔城:今伊川縣西南

宜陽:今宜陽縣西四十八里韓城鎮

玉壁:今運城市稷山縣城西南

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116章 結百年好第14章 蕭妙淽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12章 再攻江陵之陷安蜀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57章 討南蠻第71章 姓楊名堅第41章 天子坦蕩第18章 清閒樂第92章 舊友來第132章 其次伐交之北齊有變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109章 速平廣州相關設定第74章 北周軍容第40章 少年不再第3章 逝去傳說第68章 別伏陀第66章 孤獨行第116章 結百年好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133章 其次伐交之碧血不滅第126章 其次伐交之非善地第130章 其次伐交之北周有變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109章 速平廣州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20章 入洪流第4章 寶錄初成第10章 勝敗一念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20章 入洪流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相關設定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110章 再攻江陵之重起兵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117章 其次伐交之究人和第124章 其次伐交之胡不歸第2章 十問十答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燒船第116章 結百年好第23章 下決意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78章 戰邙山之先例前篇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67章 遇獨孤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37章 共飲第38章 預兆第130章 其次伐交之北周有變第15章 死氣沉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61章 陳頊其人第24章 始從軍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3章 逝去傳說第132章 其次伐交之北齊有變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54章 江心夜第130章 其次伐交之北周有變第89章 塞上風光第72章 周齊交涉第73章 臥虎初哮第56章 戰爲何相關設定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38章 預兆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57章 討南蠻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53章 迎世子第1章 少年勝北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115章 再攻江陵之戰西堤青年篇結語第126章 其次伐交之非善地第19章 赤子心第125章 其次伐交之再使齊第2章 十問十答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相關設定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72章 周齊交涉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78章 戰邙山之先例前篇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2章 十問十答
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116章 結百年好第14章 蕭妙淽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12章 再攻江陵之陷安蜀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57章 討南蠻第71章 姓楊名堅第41章 天子坦蕩第18章 清閒樂第92章 舊友來第132章 其次伐交之北齊有變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109章 速平廣州相關設定第74章 北周軍容第40章 少年不再第3章 逝去傳說第68章 別伏陀第66章 孤獨行第116章 結百年好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133章 其次伐交之碧血不滅第126章 其次伐交之非善地第130章 其次伐交之北周有變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109章 速平廣州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20章 入洪流第4章 寶錄初成第10章 勝敗一念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20章 入洪流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相關設定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110章 再攻江陵之重起兵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117章 其次伐交之究人和第124章 其次伐交之胡不歸第2章 十問十答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燒船第116章 結百年好第23章 下決意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78章 戰邙山之先例前篇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67章 遇獨孤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37章 共飲第38章 預兆第130章 其次伐交之北周有變第15章 死氣沉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61章 陳頊其人第24章 始從軍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3章 逝去傳說第132章 其次伐交之北齊有變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54章 江心夜第130章 其次伐交之北周有變第89章 塞上風光第72章 周齊交涉第73章 臥虎初哮第56章 戰爲何相關設定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38章 預兆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57章 討南蠻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53章 迎世子第1章 少年勝北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115章 再攻江陵之戰西堤青年篇結語第126章 其次伐交之非善地第19章 赤子心第125章 其次伐交之再使齊第2章 十問十答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相關設定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72章 周齊交涉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78章 戰邙山之先例前篇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2章 十問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