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憶白袍前篇

楊堅和侯勝北來到沃野,見到了普六茹忠。

聽完洛陽之戰的經過,他神情落寞,彷佛一下子蒼老了好幾歲。

不過普六茹忠沒有多說什麼,反而對兩人道:“此次率萬人接應突厥,軍糧不給,正要打算用計,你們來的倒是剛好。”

兩人面面相覷,不知普六茹忠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只聽他淡淡道:“你們就聲稱自己是河州刺史王傑的兵馬。待到了明日,勒兵鳴鼓而至,之後我自有安排。”(注1)

看了看楊堅一副灰頭土臉的樣子,普六茹忠替兒子撣去征塵,下令道:“回去把盔甲擦亮,旗幟須得鮮明,打起精神拿出凱旋而歸的勁頭來。”

……

次日,普六茹忠邀請稽胡酋長多人,至帳中團團而座。

忽聞軍營之外傳來金鼓凱旋之聲,一路人馬着盛裝,精神百倍行來。

普六茹忠命人前去打探,須臾來報:“是河州刺史王傑的兵馬。大冢宰已平洛陽,天子聽聞銀、夏之間生胡擾動,尚未歸服,令其前來助公討之!”

衆酋長面面相覷。

正在心懷不安之際,又一騎飛馳而來,定睛一看乃是突厥的使者。

突厥使者趾高氣昂往軍帳中間一站,掃視了一下週圍的稽胡各位酋長,大聲道:“我家可汗已入幷州,留下兵馬十餘萬在長城。遣我來問公,若有稽胡不服,欲來共公破之!”

在座的酋長聞言皆懼,普六茹忠好言慰諭,遣之歸去。

諸胡於是爭相饋輸,車糧填積,牛羊滿圈。

普六茹忠得了軍糧,派使節聯繫突厥退兵,率軍返回長安。

……

保定五年,正月初一。

侯勝北二十五歲的第一天,是在行軍途中度過的。

草原不缺肉食,此前從稽胡獲得了許多軍糧牲畜,普六茹忠下令殺羊做飯,又打了不少野味,衆軍士飽餐了一頓。

待到入夜,和出征前的那晚一樣,點起了一堆篝火。

不過這次的聽衆只有楊堅和侯勝北兩人,所以顯得冷清蒼涼了許多。

普六茹忠再次講起了往事。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北魏正光五年,南樑的普通五年,當年我才十八歲,還叫作楊忠,前往泰山遊覽。”

普六茹忠笑了笑:“遊覽什麼的只是個藉口,六鎮舉兵,不過是去青州避亂罷了。”

“誰知不巧碰到南朝梁兵攻陷了郡城,我被席捲帶去了江南。後來才知道,是北魏宗室元樹北伐,煽動當地豪強率義從歸南,我算是遭了無妄之災。”(注2)

普六茹忠說到此段經歷,卻是嘴角帶笑,像是在回憶往昔美好。

他向着楊堅道:“不過我很幸運,遇到了你母親,不然也沒有你和二郎三郎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真是要感謝上天的安排。”

普六茹忠想起當年的兵荒馬亂,孤身流浪的北地少年,舉目無親的呂姓少女,彼此依靠,相互照顧,她叫苦桃……(注3)

他收起了思緒。

“到了建康被髮爲官奴,由於我出生北地,熟悉馬性,所以分到了一個養馬的差事。”

“就是在那個時候,我遇到了陳慶之。”

“陳慶之那時正好四十歲,官拜主書令史,這是個芝麻綠豆的小官,尚書省有二百多個他這樣的令史。不過官雖然小,他卻挺捨得花錢,散財養士,門下聚集了不少有能之輩。”(注4)

“我被他看中,贖取了身份成爲平民,不過平時的工作還是替官家養馬。”

“在北方時,我本來以爲南朝是沒什麼馬的。到了建康才知道,南朝的馬匹數量還不少,雖然沒法和我們北朝相比,不過也有幾千匹之多。”

“什麼于闐五花馬、焉耆海馬、高麗果下馬,不過最多的還是吐谷渾的青海驄馬和紫騮馬,又以毛色分爲赤舞龍駒和白龍駒。”

“通過益州的馬市,數百上千的西域良馬運到建康。不過吐谷渾人壞得很,不給種馬,公馬都是騸過的。”

“雖然戰馬本來也確實要騸掉,可是沒有種馬就沒法配種。再加上不適應江南的氣候,每年總要死掉一大批,所以數量一直攢不起來。”

“唉,人老了就是囉嗦,一說起來就止不住。說好講陳慶之的,又扯到了馬。”

“不過我接下來要講的,也和馬有些關係。”

“陳慶之的麾下,一定有一名絕世騎將!”

普六茹忠斬釘截鐵地說道。

這個判斷讓侯勝北大感興趣,普六茹忠爲什麼能夠這麼肯定呢?

很快他就聽到了解釋。

和步兵不同,騎兵在戰鬥中,一直處於高速移動和不斷變化位置的狀態。

騎將只有隨同騎兵部隊一起行動,才能夠及時把握戰機和發佈命令。

而且更多的時候,騎將不是通過發號施令,必須以自己的行動去引領騎軍。

所以善於使用騎兵的著名統帥,自身往往也是能夠衝鋒陷陣的猛將,如楚霸王、霍驃騎、呂布率幷州鐵騎、趙雲領白馬義從等。

普六茹忠笑了起來:“騎將的人才,還是我們北方更多些,呵呵。”

侯勝北無法否認這個事實,不過他曾經親眼見到過阿父和大壯哥突陣,南朝也不是沒有優秀的騎將啦。

普六茹忠緊接着正色道:“要知道七千白袍軍,有三千是騎兵!”(注5)

“而陳慶之,誰都知道他射不穿札,馬非所便,怎麼可能指揮騎軍,打出那樣的戰績?”

普六茹忠有些遺憾地道:“這名騎將,相當於陳慶之的半身和影子,只可惜我始終無緣結識這位好漢,他隱藏得太好了。”

侯勝北覺得普六茹忠的分析頗有道理。

不過轉念一想,陳慶之北伐已經過去了三十六年,即便那位絕世騎將還在人世,也多半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比普六茹忠的年紀還要大。

看來這個秘密是無法解開啦。(^_^)

侯勝北不禁又聯想到了高長恭率領騎軍突擊的英姿:這位大齊蘭陵王,應該就屬於剛纔說的呂布趙雲之流吧?

-----------------

普六茹忠繼續講了下去。

“北魏武泰元年、南樑大通二年,我在南朝已經五年了,終於累遷做了個小官。”

“馬政歸太僕管轄,下轄三名典牧都尉,再下面有車府令、典牧令、乘黃廄、驊騮廄、龍馬廄等職,我擔任典牧令的副手典牧丞,具體負責養馬的活計。”

“那一年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屠殺北魏宗室兩千多人。各地州郡的大員紛紛投降南朝,像郢州刺史元顯達,汝南王元悅、東道行臺元彧、北青州刺史元世俊、南荊州刺史李志等等。”

“相州刺史元顥也攜子來投。由於相州隔得比較遠,南朝無法渡過黃河接應,他幾乎是光桿一個過來的。”

“但是元顥很會表現,涕泣陳情,請求立己爲魏主,殺回北地復國,言辭壯烈豪邁。”

“樑帝頗爲欣賞,封他爲魏王,配屬了不少部下。我因爲是北方將門出身,就指配給了元顥,一下子提拔成了直閣將軍。”

“之後就是你聽說過的那個故事了。”

“次年,陳慶之率七千白袍軍,發於銍縣,拔滎城,至睢陽。”

普六茹忠忍不住笑了起來。

“哈哈,瞧你這副表情。難不成你以爲陳慶之是從建康一路打到洛陽去的啊?那樣別說七千人,七萬人都未必夠啊。”

“哎,你們現在已經習慣了劃江而治。以前南朝的邊境,可是在淮南壽陽一線,和北魏來回拉鋸的。”

“爾朱榮的屠殺把許多北魏宗室逼得投向了南朝,戰線於是推進到了淮北。即便如此,銍縣距離洛陽,也還有千里之遙。”

“陳慶之選擇進軍的戰略時機非常精準,有了元氏宗親的人脈,他對於北朝的內情掌握得一清二楚。”

“半年前,爾朱榮擊敗了葛榮,收編六鎮數十萬軍民。然而這些人沒有停止反抗,不停地發生叛亂,爾朱榮忙於鎮壓,穩固幷州、肆州的根本重地。”(注6)

“洛陽方面,爾朱榮委託給了相約爲兄弟的心腹,太尉、上黨王元天穆。此時青州反了邢杲流民軍十餘萬,泰山太守羊侃也舉兵反魏。元天穆召集文武,討論應該優先對付元顥和邢杲哪一邊。”

“最後,元天穆還是聽從了大多數人的意見,決定先鎮壓青州人數衆多的邢杲。”(注7)

“呵呵,他不知道,名望正統也是一股無形的力量,可以兵不血刃,使人望風歸降哪。”

“不管怎麼說,元天穆做出了決定。”

“三月十一日,留守洛陽的十數萬精兵強將,發往了青州。”

“陳慶之在淮北等待了大半年,始終蟄伏不動。如今抓住了這個稍縱即逝的時機,果斷地起兵了。”

“須知四月二十日,元天穆便一戰大勝,生擒邢杲。給陳慶之的時間,只有一個月而已。”

“不動如山,動如雷震。陳慶之對於兵法的理解,實在是深刻。”

“四月,陳慶之率軍出發。”

“接下來就是侵略如火一般地進兵。”

“睢陽一戰,丘大千號稱有衆七萬,其實他的戰兵只有數千,六萬多是徵召來的民夫,不然你以爲九座城是怎麼築起來的。”

“丘大千那個蠢貨,還把戰兵分散在九座城裡防守。力分而薄,被陳慶之從早上到傍晚,攻克了三座城壘,他就投降了。”

“嗯,丘大千原先是東道行臺,安豐王元延明的人,也沒準得到了什麼暗示。”

“俘虜和民夫交給了元顥,由我這邊挑選精壯,重新整編。後來一路上都是這麼做的,所以到了洛陽,元顥手下也有了一支數萬人的隊伍。”

“元顥在睢陽城南登壇燎柴,祭天登基,改元孝基,做了皇帝。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率軍西進。”

“濟陰王、徵東將軍元暉業率羽林庶子二萬人來救,進屯考城。”

“考城四面環水,守備倒是嚴固。可元暉業率領的其實是運糧隊,否則怎麼可能二萬人的隊伍,帶了近八千輛的糧車?”(注8)

“何況元暉業此人,自河陰之變後心灰意冷,每天一隻羊,三天一頭小牛犢子,只想着吃吃喝喝,滿足口腹之慾,再做做詩緬懷往日榮華,根本沒有鬥志。”(注9)

“運糧隊能有多少戰力,何況再加上這麼一位不作爲的主將?二萬人就眼睜睜地坐視着陳慶之命令部隊浮水築壘,架浮橋渡過護城河,築起了攻城用的土壘。”

“考城陷,元暉業被擒,陳慶之率衆繼續向西。”

普六茹忠停了下來,笑眯眯地看着侯勝北:“怎麼,是不是有種傳說破滅的感覺?瞧你一副氣呼呼的樣子。”

“還是說,覺得我在胡說八道,貶低你們南朝的軍神?”

侯勝北覺得這時候沒必要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大概滿臉都是寫着不服氣三個字吧。

普六茹忠就像看着自己的晚輩,慈祥地微笑道:“陳慶之不是神仙怪物,之所以講這些,是希望你真正能夠了解他。”

“七千打敗七萬,即便其中一大半是民夫又怎麼樣呢?七千打敗兩萬,這兩萬人是運糧部隊,主將是個廢物又怎麼樣呢?”

“在老夫看來,這些完全無損陳慶之是一代名將的事實啊。”

普六茹忠解釋道。

“能夠不被敵軍的龐大人數所迷惑,看穿敵軍的戰力強弱虛實,面對堅固的城池堡壘,也敢於果斷髮起進攻,這不正是陳慶之的厲害之處嗎?”

侯勝北一開始的確有些不平,但是理智告訴他,普六茹忠所講的,纔是傳說真實的一面。

正如老人所說,換了另一位將領,看到數量遠超自軍的敵人,佔據着有利的防守地形,還能保持冷靜,評估敵軍的真實戰力,做出進攻的決斷嗎?

陳慶之的真正偉大之處,被那些神奇誇張的戰績掩蓋住了。

直到今天,經過老人的點撥,侯勝北才重新對這位南朝軍神有了更爲清晰的認識。

他站起身,向普六茹忠鄭重地深深行了一個禮。

……

-----------------

《地名對照》

銍縣:今濉溪縣西南七十里古城鄉

滎城:今寧陵縣南

睢陽:今商丘市睢陽區

考城:今民權縣

第4章 寶錄初成第116章 結百年好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88章 長安軼事第23章 下決意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48章 英雄逝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131章 其次伐交之實則無事第10章 勝敗一念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73章 臥虎初哮第25章 初上陣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131章 其次伐交之實則無事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23章 下決意第17章 蜀地失第11章 最下攻城第24章 始從軍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93章 返家鄉第38章 預兆第69章 那羅延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91章 潘氏盼也相關設定第108章 登基首戰第128章 其次伐交之慰蘭陵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48章 英雄逝第14章 蕭妙淽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45章 阿父歸第128章 其次伐交之慰蘭陵第122章 其次伐交之會蘭陵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16章 湘州叛第49章 立新帝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軍勢第130章 其次伐交之北周有變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7章 討賊難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53章 迎世子第22章 南朝亂第7章 討賊難第129章 其次伐交之病難醫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相關設定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122章 其次伐交之會蘭陵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109章 速平廣州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說戰事第106章 重見冼姨第20章 入洪流第72章 周齊交涉第39章 遣返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107章 鐵杖傳謠第23章 下決意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18章 清閒樂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110章 再攻江陵之重起兵第106章 重見冼姨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131章 其次伐交之實則無事第70章 拓人脈第54章 江心夜第116章 結百年好第1章 少年勝北第41章 天子坦蕩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39章 遣返第1章 少年勝北第14章 蕭妙淽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120章 其次伐交之入鄴城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軍勢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46章 御前對
第4章 寶錄初成第116章 結百年好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88章 長安軼事第23章 下決意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48章 英雄逝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131章 其次伐交之實則無事第10章 勝敗一念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73章 臥虎初哮第25章 初上陣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131章 其次伐交之實則無事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23章 下決意第17章 蜀地失第11章 最下攻城第24章 始從軍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93章 返家鄉第38章 預兆第69章 那羅延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91章 潘氏盼也相關設定第108章 登基首戰第128章 其次伐交之慰蘭陵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48章 英雄逝第14章 蕭妙淽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45章 阿父歸第128章 其次伐交之慰蘭陵第122章 其次伐交之會蘭陵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16章 湘州叛第49章 立新帝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軍勢第130章 其次伐交之北周有變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7章 討賊難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53章 迎世子第22章 南朝亂第7章 討賊難第129章 其次伐交之病難醫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相關設定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122章 其次伐交之會蘭陵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109章 速平廣州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說戰事第106章 重見冼姨第20章 入洪流第72章 周齊交涉第39章 遣返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107章 鐵杖傳謠第23章 下決意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18章 清閒樂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110章 再攻江陵之重起兵第106章 重見冼姨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131章 其次伐交之實則無事第70章 拓人脈第54章 江心夜第116章 結百年好第1章 少年勝北第41章 天子坦蕩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39章 遣返第1章 少年勝北第14章 蕭妙淽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120章 其次伐交之入鄴城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軍勢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46章 御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