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中興五年

重新安葬完崇禎皇帝的時候,還有數天時間便是一年一度的春節,大明也即將迎來中興五年。

爲了趕回南京城過年,朱慈踉和周太后以及衆臣頃刻啓程。

十二月三十日,趕在這最後一天,朱慈踉和周太后終於回到南京城。

朱慈踉的迴歸讓文武百官的心思徹底安定了下來,雖說收復北京城的時候,朱慈踉曾言不會將京城重新遷回北京,而是仍然以南京城做爲大明今後的正統都城,但朱慈踉一個月以來一直住在北京,雖說是爲了重新安葬先皇,但到底讓一些支持南京做爲今後大明正統都城的朝臣們心裡不安。

畢竟在他們心裡,當今皇上可是在北京城長大的,誰知道會不會住着住着就又改變了主意,再加上皇太后也是在北京城長大的,幾十年下來誰說會沒有點感情,要是皇太后親自找當今皇上說,當今皇上同樣有可能改變主意,這兩個不確定的因素在,他們怎麼能夠安心。

不止支持南京的朝臣心裡不定,支持北京的朝臣同樣心裡不定,因爲朱慈踉一日沒有回到南京城,便給了他們希望,他們當然希望朱慈踉能夠中途改變主意。

此刻,朱慈踉終於回來了,那麼事情便是徹底定了下來,沒有了懸念,兩方自然也都不再想那方面的事情了。

其實,沒有人知道,朱慈踉把大明今後的京城就定在南京而不是遷回北京,並不是因爲什麼氣運和不想麻煩,事實上朱慈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北京城和南京城關乎着大明今後發展的兩個主要方向。

若是定在北京城的話,大明今後發展的主要方向無疑會優先着重於陸地和北方,朱慈踉會逐漸逼退蒙古草原以北的俄羅斯人,最終以完全佔據龐大的西伯利亞並且穩固經營爲主,同時向西,向南猛力擴展,爲大明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域。

而若是定在南京城的話,大明今後發展的主要方向便會優先*,會建設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從海上向四方擴展,逐漸將海權意識深植大明百姓的心裡。

兩個方向,雖然最終都是擴大大明的領土,但一個優先陸地,大明不需要建立多麼強大的海軍,所有花費會成倍減少。而另一個優先大海,建設海軍的花費無疑是龐大的,堪稱無底洞,有利有弊。

朱慈踉很清楚世界今後的發展形勢,海權纔是今後幾百年世界發展的主流。

大明或許已經有了一支可以橫行世界的強大海軍,但海權意識卻一直沒有進入大明百姓的心裡,朱慈踉今後所要做的,便是逐漸在大明百姓和文武百官心裡逐漸種下海權意識。

朱慈踉一進入皇宮,一道三歲女童的身影便向朱慈踉跑了過來。

“父皇!”清脆的叫喊,帶着點糯糯的語氣中充滿了興奮,讓朱慈踉的心都跟着瞬間溫軟了下來。

朱慈踉笑着一把將女童抱了起來,並捏了捏女童精緻的小鼻子道:“哎喲,朕的敏敏小公主,幾個月不見,又長高了呢,父皇麼麼一下!”

朱慈踉笑着在女童有幾分神似董小宛的小臉上親了一口。

不錯,這正是董小宛爲朱慈踉生的長公主朱慧敏。

朱慈踉如今共有兩子一女,其中大皇子朱玄樺是皇后所生,今年四歲,二皇子朱玄鈺是嫺妃黃鶯所生,今年三歲,長公主朱慧敏是宛妃董小宛所生,今年同樣三歲。

朱慈踉的後宮五個女人,除了皇后,嫺妃和董小宛外,當年一直貼身伺候朱慈踉的蘭香海棠兩個小宮女也在一年多以前被朱慈踉收入房中,分別封爲蘭妃和麗妃。

小公主朱慧敏既然來了,皇后等五女和兩位小皇子自然也都來了。

“兒臣拜見父皇!”大皇子領着二皇子向朱慈踉恭敬的行了個禮。

“起來吧。”朱慈踉淡淡的說道。

兩個小皇子站直了身體,看着朱慈踉懷裡的小公主朱慧敏,兩張小臉上毫無疑問的有着濃濃的羨慕,父皇平時雖然也時常關心他們,但卻也從來沒有向對待三妹這樣親暱,都是小孩子,怎麼差別這麼大呢,他們怎麼能不羨慕,有時候兩個小毛孩看着朱慈踉這麼寵着朱慧敏,總忍不住想父皇是不是特別喜歡女孩。

朱慈踉剛回南京城,還有大量政務要處理,跟五女和三個孩子小聚了一會後,便處理政務去了。

一月一日凌晨,隨着皇宮鐘聲的響起,大明迎來了中興五年。

過去的中興四年,例數這一年所發生的事情,最重大的無疑便是朱慈踉率軍北伐滿清,不僅收復了包括遼東在內的北方所有失地,還連帶着征服了蒙古草原。

如今的大明,疆域廣大,不僅恢復萬曆末年以前的所有領土,還多了蒙古草原和南洋馬六甲兩岸和印尼羣島一大片地方,可以說大明的領土比萬曆末年以前大了近三分之一。

出去軍事上的勝利,大明中興四年在經濟上也取得了重大的增長。

國庫在中興四年一年的歲入首次超過了八千萬兩白銀之多,江南的人口也增長到了八千多萬人,加上收復北方各地的人口,大明如今又有了近一億二千萬人口。

一億兩千萬人口,看似跟萬曆年間的人口數量差不多,但因爲北方連年戰亂的關係,人口大量逃到江南,以至於整個北方算上遼東等地加在一起的人口也才三千餘萬,連江南人口的一半都不到,以至於如今的北方,大量荒廢的土地無人耕種。

所以過年後,朱慈踉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怕是要恢復北方的經濟和民生,想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清剿各地山林的匪患之外,更要想方設法讓一部分江南的人口往北方遷移。

朱慈踉正想得入神,突然,禮部尚書黃道周求見。

“宣!”

片刻,黃道周被帶了進來。

“皇上,朝鮮國王送來國書,說朝鮮世子將在今日入朝參拜,恭賀皇上驅逐滿人!”黃道周帶來的這個消息讓朱慈踉不由得愣了一下。

“朝鮮王世子?”朱慈踉皺眉。

今日正好過年,朝鮮王派世子這個時候前來,真是挑的好時間啊。

由於朝鮮王世子是坐船來的,只比朝鮮王的國書慢一步,這個時候已經快要到南京城了,爲了迎接朝鮮王世子,禮部不得不在大過年的開始忙碌。

朱慈踉也只得將往北方遷移人口的事情暫時押後幾天,待處理了朝鮮使臣之事再做打算——

第898章 中興二十三年(一)第813章 神權與王權(一)第394章 黎州城外的大戰(二)第686章 決戰伊斯法罕(一)第552章 蒙古各部投降第389章 清軍偷襲黎州城第309章 潞王之敗(四)第1014章 攻入君士坦丁堡第874章 反叛大明第563章 滿人與波斯帝國之戰(三)第302章 九江城外的大戰(三)第963章 顫抖的歐洲大陸第467章 東光縣城下(二)第386章 損失慘重第534章 目標波斯帝國第941章 橫掃南美洲(三)第885章 激戰賈巴爾德(三)第1038章 奧地利的崛起第179章 絞殺滿清死士(上)第74章 雷霆(下)第885章 激戰賈巴爾德(三)第641章 中興八年第772章 圍殲暹羅大軍(五)第597章 圍殲倭寇(二)第84章 難得的平靜第353章 印尼總督趙德全(三)第731章 道教興起第735章 極盡羞辱(三)第971章 清奧十年之戰(三)第1052章 決戰巴格達(一)第524章 錢謙益告老第833章 碾壓(一)第423章 天狼計劃第497章 范文程之死第93章 吐血三升(下)第443章 關寧軍之殤(二)第12章 劉宗敏第393章 黎州城外的大戰第762章 ‘遷都’的緬甸國王第907章 英法西三國聯盟第497章 范文程之死第515章 收復長安城第2章 風雨大明第973章 決戰大馬士革第90章 戲耍左良玉之計第931章 決戰巴拿馬(六)第74章 雷霆(下)第614章 出兵倭國第468章 東光縣城下(三)第374章 李自成敗亡(二)第741章 剃髮第557章 滿人與波斯帝國第322章 海軍(二)第504章 血洗蒙古草原(六)第633章 攻打長野第147章 交戰(三)第34章 淮安大戰第680章 庫爾要塞第299章 福王敗亡的先兆第270章 火器局的突破第72章 契機(下)第856章 土著之亂的前奏第278章 雷霆開啓第683章 攻陷庫爾要塞(二)第44章 朝政第596章 圍殲倭寇(一)第206章 濟寧城破(四)第657章 勸降(一)第198章 多鐸的恐慌(二)第45章 平衡第36章 劉良佐之死第87章 秘密佈局第491章 鑲紅旗的末路第735章 多爾袞的屈辱(一)第339章 兩大海軍艦隊建立第1078章 沙俄帝國滅亡二第59章 緊鑼密鼓第312章 潞王死第278章 雷霆開啓第425章 大街驚魂(一)第1051章 伊斯法罕之戰(三)第31章 傳國玉璽第932章 決戰巴拿馬(七)第57章 閻應元的機遇第688章 決戰伊斯法罕(三)第844章 莫臥兒帝國的悲劇第613章 準備攻打倭國第601章 戰後第165章 劉宗敏戰死(上)第494章 心如死灰的多爾袞第821章 決戰阿拉平原(五)第645章 陽謀與探討佛法第8章 生擒李巖第505章 蒙古臣服第703章 中東的大清帝國第1047章 鰲拜的挫敗三第1074章 兵臨維也納城下第474章 攻打瀋陽第827章 哥薩克之敗
第898章 中興二十三年(一)第813章 神權與王權(一)第394章 黎州城外的大戰(二)第686章 決戰伊斯法罕(一)第552章 蒙古各部投降第389章 清軍偷襲黎州城第309章 潞王之敗(四)第1014章 攻入君士坦丁堡第874章 反叛大明第563章 滿人與波斯帝國之戰(三)第302章 九江城外的大戰(三)第963章 顫抖的歐洲大陸第467章 東光縣城下(二)第386章 損失慘重第534章 目標波斯帝國第941章 橫掃南美洲(三)第885章 激戰賈巴爾德(三)第1038章 奧地利的崛起第179章 絞殺滿清死士(上)第74章 雷霆(下)第885章 激戰賈巴爾德(三)第641章 中興八年第772章 圍殲暹羅大軍(五)第597章 圍殲倭寇(二)第84章 難得的平靜第353章 印尼總督趙德全(三)第731章 道教興起第735章 極盡羞辱(三)第971章 清奧十年之戰(三)第1052章 決戰巴格達(一)第524章 錢謙益告老第833章 碾壓(一)第423章 天狼計劃第497章 范文程之死第93章 吐血三升(下)第443章 關寧軍之殤(二)第12章 劉宗敏第393章 黎州城外的大戰第762章 ‘遷都’的緬甸國王第907章 英法西三國聯盟第497章 范文程之死第515章 收復長安城第2章 風雨大明第973章 決戰大馬士革第90章 戲耍左良玉之計第931章 決戰巴拿馬(六)第74章 雷霆(下)第614章 出兵倭國第468章 東光縣城下(三)第374章 李自成敗亡(二)第741章 剃髮第557章 滿人與波斯帝國第322章 海軍(二)第504章 血洗蒙古草原(六)第633章 攻打長野第147章 交戰(三)第34章 淮安大戰第680章 庫爾要塞第299章 福王敗亡的先兆第270章 火器局的突破第72章 契機(下)第856章 土著之亂的前奏第278章 雷霆開啓第683章 攻陷庫爾要塞(二)第44章 朝政第596章 圍殲倭寇(一)第206章 濟寧城破(四)第657章 勸降(一)第198章 多鐸的恐慌(二)第45章 平衡第36章 劉良佐之死第87章 秘密佈局第491章 鑲紅旗的末路第735章 多爾袞的屈辱(一)第339章 兩大海軍艦隊建立第1078章 沙俄帝國滅亡二第59章 緊鑼密鼓第312章 潞王死第278章 雷霆開啓第425章 大街驚魂(一)第1051章 伊斯法罕之戰(三)第31章 傳國玉璽第932章 決戰巴拿馬(七)第57章 閻應元的機遇第688章 決戰伊斯法罕(三)第844章 莫臥兒帝國的悲劇第613章 準備攻打倭國第601章 戰後第165章 劉宗敏戰死(上)第494章 心如死灰的多爾袞第821章 決戰阿拉平原(五)第645章 陽謀與探討佛法第8章 生擒李巖第505章 蒙古臣服第703章 中東的大清帝國第1047章 鰲拜的挫敗三第1074章 兵臨維也納城下第474章 攻打瀋陽第827章 哥薩克之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