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六祖慧能

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子時,一個體重稍輕但還健康的男孩在夏盧村降生了。第二天早晨,有兩位僧人登門說,你家昨生貴子,貧僧專門爲他取名“惠能”而來,其父問:“爲何叫惠能?”僧人回答:“惠者,以佛法惠濟衆生,能者,能做佛事。”惠能剛滿3歲之時其父撒手人寰。由於年幼喪父,惠能從小就飽嘗人間疾苦,懂得爲母親分憂,從不計較吃喝住穿的好壞,經常陪同母親到田裡幹活,幫母親做家務事。年紀稍大,便跟隨大人上山割草砍柴。因爲家貧,惠能從來沒機會上學讀書識字。惠能雖然不識字,但心境清淨,一心向佛。母親與舅父無計可施之際便指着一塊大石頭說:“如果你能拜開這塊大石頭,你就去吧。”惠能誠心跪拜,日復一日。一天,烏雲密佈,雷電交加,一道亮光及一聲霹靂將巨石劈成兩塊,舅父和母親十分驚愕,只好同意惠能學佛的請求。

他歷經艱辛到達了五祖弘忍的道場。他向弘忍大師表明來意,想拜他爲師。大師說,你一個南蠻子,生性粗鄙,還不認識字,求什麼法?顯然他被拒絕了,大師讓弟子給他安排活,於是他被安排到柴房打雜,劈柴燒水,爲稻穀去殼,幹些粗活,一干便是八個月。有一天,五祖召集所有弟子,宣佈了一個重大的消息,他要尋找接班人,讓衆弟子各作一偈,交給他親自過目,如果獲得他的認可,明心見性了,那麼他將把菩提達摩傳下來的袈裟和鉢傳授給他,成爲禪宗第六祖。

在衆多弟子中,神秀的資歷和修爲最高,被尊爲教授師,上座,其他弟子都覺得不如神秀,作了也是白作,拉倒吧!以後咱們跟着神秀上座就好啦。神秀自知自己作爲表率,必須作一手偈,不然就太慫了。他也想通過這個考試看看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已經跟了弘忍大師這麼多年了。於是經過幾天的創作,花了畢生所學,神秀做了一首偈,他已經做到自己最好的修爲了,他心裡非常忐忑,唯唯諾諾,糾結了許久,十多次想呈給弘忍大師看,卻又退縮了。最後他想了一個辦法,晚上的時候將偈偷偷摸摸寫在過道的南牆上,他想五祖認看到後,如果認可他的偈語,自然會傳他衣鉢,如果沒有得到認可,他也只能認了,只怪自己太愚鈍。至少不用和大師面對面啊,血壓太高了!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寫完後回到自己的房間,一晚上沒睡好,惶恐之至。

後來神秀的偈傳到了惠能的耳中,他聞後對師兄說到:“偈子太棒了!”。可是他知道神秀並沒有明心見性。隨後他來到過道南壁,這裡已經人山人海,衆師兄弟都在談論這首偈語,紛紛稱讚有嘉,場面十分熱鬧。他穿過人羣來到偈下,說到:“此偈雖好,但未見性,我也有一偈。”衆人狐疑?奇聞,你字都不會寫,你還會作偈?惠能表示,只談見性,不要扯其它的,希望大家不要眼眼看人低,我不識字,請幫我代勞寫一下。一旁的張別駕接了這個業務,他說:“這位師傅,你要是開悟了,你一定要先渡我!。”惠能開始口傳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話音一落,衆人驚愕不已,一旁的弘忍大師也聽在耳裡,他隨即擦掉了惠能的偈語,說到:“此偈亦未見性。”一般、一般,本寺第三。衆人壓抑了!這還不夠嗎?不過不敢反駁師父的定論。其實弘忍大師心裡深知惠能已經開悟,爲了防止他遭人嫉妒,惹禍上身,不得不那麼做。你剛來八個月,其他的師兄弟來了這麼多年了,這公平嗎?只講見性,不講時間,不講年齡,這是佛緣。事後,五祖來到惠能工作的柴房,用禪杖敲打了三下,這是暗號,開悟者之間的摩斯密碼,惠能收到,大師讓他晚上三更天來找他。當晚三更天,惠能按時來到五祖的房間,五祖已經在等他了,在幽靜的燭光下將發生禪宗史上偉大的一刻。簡單寒暄了幾句後,五祖開始爲惠能講授《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突然當下頓悟,特效就大概是天降一束神光直接引到惠能頭上。惠能隨口說偈,也就是震驚世人的五個“何其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五祖聞偈後,大喜,徹底打消了疑慮,深知惠能已經真的開悟,識得了自我本性。他握着惠能的手,語重心長的說:“我年事已高,以後發揚禪宗的重任就交給你了,你一定要好好發揚光大啊。現在時機還不成熟,不要急於傳法,要等待。”

弘忍大師授予了惠能衣鉢,惠能懷着無比敬畏之心接過了菩提達摩的信物。五祖讓他速速離開,不要逗留,恐有人來搶他衣鉢,加害於他。五祖親自送他到江邊,搖桿擺渡,要渡他過江,送他最後一程。此時已經不關是師徒關係了,而是五祖渡六祖過江。惠能堅持要自己擺渡,他說:“迷時師渡,悟時自渡。”我迷茫的時候師父渡我,當我悟了,我就自己渡自己。渡江後,惠能一路南下,他謹遵師父的教誨,不傳法,不表面身份,可是還是有很多人沿路追襲,使他歷盡艱辛和干擾。後來他混入了一個獵人隊伍中,隱姓埋名,一躲又是十五年。期間最不適應的是飲食問題,因爲他不食葷。在十五年間,當獵人們煮肉的時候,他就將青菜放在鍋邊烤,只吃素,於是有一句話叫“但吃肉邊菜”。也很多次惠能趁人不注意,將誤入陷阱的小動物偷偷放生,禪宗人慈悲爲懷。

有一天,首座行思對六祖慧能說:“師父,近來從各地來的學僧超過了千人,再過幾日,遠在數千裡的荊州通應大和尚,也將率領他的數百名徒弟來皈依您,寺中的房屋已不夠居住了。”慧能說:“那就找幾處山水清幽之處,再建幾處寺院吧。通應律師是我受戒的師父之一。他反而來皈依我,無論如何也不能太委屈了他們。”“是。不過……”行思欲言又止。慧能大師的心像天空一樣空明、靈透,馬上問道:“有什麼難以解決的問題嗎?”行思說:“整個曹溪幾乎每一座山、每一塊地,都是大財主陳亞仙的。他爲人極爲精明,從來不肯施捨一文錢,恐怕……”慧能笑着說:“他若不精明、吝嗇,如何能攢下如此大的家業?這種人,甭想向他化緣,他連一粒米都不會佈施,怎捨得大片土地?你去請曹善人通融一下,我們花錢置買他的山場好啦。”可是,寺中集聚了上幹名僧人,儘管大家遵照您的指示,開荒種田,力爭自給,但每年增收的糧食遠遠不如新增加的人多,大家的伙食錢都很緊張……”慧能從鋪下拎出一個小包,說:“這是前幾天印宗捎來的幾十兩黃金,正好派上用場。”然而,幹金難買人家願意。行思、劉志略與曹叔良那幾天省了飯菜——在陳亞仙家飽嘗閉門羹——一說來買地皮,人家連門都不讓進!於是,這一天,慧能帶着嬰行,沿着山野道路,向陳亞仙家走去。路上,嬰行蹦蹦跳跳,他一會兒嗅野花、一會兒追蝴蝶,極爲快樂,連慧能都被他的天真所染,也顯得年輕了許多。

嬰行吹散了一支蒲公英的種子,種子們帶着小傘隨風飄蕩。慧能見狀,不由自主地吟起四祖道信的偈子:花種有生性,得地就能生。因緣如不合,全都不能生。嬰行說:“師父,你吟的是你的太師父、四祖的偈子吧?”慧能點點頭,稱讚道:“小嬰行現在不光貪玩,也知道用功啦!”“師父,你老人家今天的興致真好,肯帶着我遊山啦。”誰說這是遊山玩水?咱們是去化緣。”“化緣,有師兄弟們,用得着老和尚您?”慧能說:“今天咱們化的緣很大,非得我這個老頭子出面不可。”嬰行興奮地問:“化多大的緣?”“整個曹溪。我們得讓陳亞仙把曹溪的山水林木,土地房舍都佈施給寶林寺。”嬰行突然捂住肚子,哎喲哎喲叫喚起來,像是肚子很痛。慧能不理他,自顧自向前走。嬰行蹲到地上喊:“師父、師父!”慧能腳不停,頭不回,說:“嬰行,你是不是想說,師父,我肚子疼,先回寺裡啦,你自己去化緣吧!啊?”嬰行見露了餡兒,便不再裝傻,問:“師父,我的心思,你怎麼知道?”“你呀你,這些年來,啥時候騙得了我?”嬰行將衣袖捋起來,一邊往手上睡睡液,一邊說:“師父,咱們是不是找上幾十個人一塊去?”“幹啥?咱們去化緣,又不是去打架。”“可是、可是……陳亞仙這個大財主,最最可恨了。他經常放惡狗去咬到他家討飯的叫花子,僧人去化緣,他甭說施捨,連個好臉都不給。真真是鐵公雞,一毛不拔!所以,您老人家想要搶走他的全部家業,他還不跟咱們拼老命!”慧能笑道:“什麼搶啊,奪啊的,多難聽!出家人化緣,是讓人家自願佈施。”“他能自願?行思師兄和曹善人爲買他的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說好話快把嘴皮子磨破了,他也沒答應。他賣都不肯,捨得白送人?”“我去給他治病,他總得給我一些出診費吧?”嬰行來了勁:“噢?陳亞仙病啦?活該!師父,你咋不早說是去治病,白讓嬰行肚子疼了。”慧能神秘地一笑。

說話之間,慧能師徒已經走到了陳亞仙家的大門前。既然寶林寺的老和尚親自出了面,儘管一百個不情願,陳亞仙也不得不將他們讓到了客廳。丫鬟上過茶後,陳亞仙開門見山地說:“方丈親登寒舍,一定也是爲置地而來。不瞞你說,我們陳家,只有置買別人家土地的習慣,從未有過典當房屋、出賣土地之類的敗家事情。所以……”嬰行不客氣地打斷他的話:“你狗眼看人低,我師父是來給你看病的!”陳亞仙大笑:“哈哈……我有病?哈……小師父,你沒發高燒吧?”“你才發高燒呢!”“沒有發高燒,你怎麼說胡話?我有病!你看我像有病的樣子嗎?”嬰行望望紅光滿面、中氣十足的陳亞仙,確實不像有病的樣子。他不解地看着慧能。

慧能十分肯定地說:“陳施主,你確確實實病了,而且,病得極爲嚴重,可說是已病入膏肓。放眼天下,也只有貧僧可以救得了你。”陳亞仙不高興了:“大師,你是佛門弟子,怎麼亂打誑語?有病沒病我自己不知道?慧能嚴肅地說:“有一些病症,病人自己能感覺得到;還有一些病症,不到命終,病人很難察覺到。而一旦能感覺到時,什麼都晚了。”陳亞仙將信將疑:“哪,你說說,我得的是什麼病?”“醫者診病,望、問、聞、切。未診脈之前,貧僧不敢妄下定論。”陳亞仙早就知道慧能是得道高僧,有種種不可思議的神通,現在又見他一本正經,不由得心裡有些發毛。慧能卻不着急。他打量着陳亞仙家豪華非凡的客廳,觀看博古架上陳列着的琳琅滿目的珍寶,像是漫不經心似的說:“陳施主真是家大業大,富可敵國呀!”陳亞仙得意地說:“蒼天不負老夫一番苦心,數十年辛苦,總算小有所成。”“不知這些財產六十年前在哪裡?”陳亞仙一愣:“什麼?六十年前?老夫今年五十七歲,六十年前尚未出生,我怎麼會知道呢!”“噢,不是你出生時帶着來的呀!但是,陳施主你是否知道,這些東西在六十年後會到哪裡?”陳亞仙說:“六十年後?六十年後老夫的骨頭怕都爛了,怎麼會知道!”慧能點點頭:“看來,你也帶不走啊!”陳亞仙不滿意了:“方丈,你究竟爲何而來?至於老夫的家業,不勞大和尚操心,我自然會留給我的兒子!”當然,當然。辛辛苦苦積攢下偌大的產業,自然要留給兒女享用。但不知陳施主能給兒孫們留下多少?”陳亞仙傲氣十足:“老夫創下的這份產業,少說也值萬金!”慧能似乎有些失望,驚訝地說:“啊?才這麼一點點哪,還不夠花半天呢!陳亞仙不解地問:“什麼意思?”慧能不慌不忙地說:“有你這份家底,兒孫們自然不會種地、耍手藝,但玩麻將、推牌九、擲骰子的功夫,恐怕是樣樣俱精。”陳亞仙尷尬地笑笑。

慧能繼續說:“孩子們玩耍時,爲了提高興趣,找樂子,每次押上一兩銀子不算多吧?陳施主也不會在乎吧?”陳亞仙故作大方:“老夫之所以積攢下這份家業,就是留給兒孫們的,只要他們高興,我就高興。”“可是,瓦有一仰一合,人有一時一運。如果你的後代運氣不好,輸了,當然想撈回來。那就得押二兩,如果再輸,就得押四兩。嬰行,我老了,腦子不好使,你給我算算,萬金家當,能玩幾次?”嬰行扳着指頭計算:“第三次四兩,第四次八兩,……第十四次八千一百九十二兩。師父,如果運氣不好,連輸十四次,這家業還不夠呢。”陳亞仙臉色多雲轉陰,氣憤地說:“你們師徒不用操這份閒心,老夫家教甚嚴,不讓他們參與賭博,一兩一文也不會輸掉。”嬰行撇着嘴說:“你活着能管,你死了呢?不出幾個時辰,他們就能將你積攢了一輩子的家產折騰個精光!”慧能故意呵斥嬰行:“有你這麼說話的嗎?陳施主自然會教育兒孫們像他自己一樣,一文錢掰成兩半花,家業不就越滾越大?”陳亞仙咕噥道:“說了半天,這纔是一句人話。”

嬰行一撇嘴:“他的兒孫若是也像他這麼吝嗇,等他老了、病了,動不了了,肯定捨不得給他花錢治病。所以,到那時,他病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不如死。而他死後,兒孫又不肯給他花錢陪葬。於是,他就變成窮鬼、餓鬼、討飯鬼……”“嬰行,不許胡說!”陳亞仙卻垂頭不語,不知默默想着什麼。慧能像是替弟子向他道歉:“陳施主,你別當真,我的徒弟是在和你開玩笑。好,言歸正傳。陳施主,你是不是從五十歲以後,經常失眠?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常常被噩夢驚醒?”陳亞仙猛地擡起頭,驚訝地說:“你怎麼知道?”慧能神秘地一笑,繼續說:“你是不是經常夢見家中着大火,山裡鬧土匪,兒孫們上當受騙,被詐光了財產?”陳亞仙眼睛瞪得老大,震驚地望着慧能,不知說什麼是好:“你、你……你是神仙?竟然能看到別人的夢境……”慧能嘆口氣:“唉——其實,病根只有一個。你擁有了財產,財產也就全部佔有了你,你反而成了它們的奴隸。你是在時時刻刻擔心你這份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家業呀!怕兒孫不孝,輕易把你一輩子的心血撇舍掉;怕世道不平安,強人們圖財害命;怕冤魂索債,遭天火焚燒,怕……”陳亞仙撲通跪倒在慧能面前:“大師,大師,你是得道高僧,能不能給我做場法事,化解這些災禍?我、我、我情願承擔做法事的開銷,十兩銀子夠了吧?”嬰行聳聳鼻子:“摳門!”

慧能十分認真地說:“業障在你心中,我怎麼能給你消得掉?若是你得了病,我能替你吃藥嗎?人,只有自己能救自己。”陳亞仙:“那,那……”慧能見火候差不多了,將話頭轉入了正題:“不滿您說,貧僧今天是來化緣的。菩薩法門中,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以佈施爲第一。老施主若能佈施財產,不但業障立消,而且功德無量。”陳亞仙神情緊張地說:“真的嗎?唉,慧能大師,我佈施多少就能消災啦?”慧能從懷中掏出一個方形布巾,說:“貧僧想找個打坐的地方,只要施主能佈施給我這個坐具能覆蓋的一塊地就夠了。”

陳亞仙看看這個坐具不過三尺見方,長長鬆了一口氣:“你,你是得道高僧,可不能蒙人!”慧能不理嬰行的眼色,十分肯定地說:“出家人口無戲言!”陳亞仙輕鬆地笑了:“好,我陪你去,請你任意選一塊地!”慧能、陳亞仙和嬰行登上了曹溪最高的山峰。慧能向四面八方眺望了一下,問:“陳施主,哪些地是你的呢?”陳亞仙向東、西、南、北指點着:“東到那個山頭,西到那條河流,南邊到樹林,北至山峰邊。這些都是我的產業,大師任選吧。”

慧能說了一聲好,將手中的坐具拋向了天空。那方布不但不向下墜落,反而向上飄升,而且,越來越高,愈漲愈大,變成了一團五色彩雲,然後緩緩降落,將陳亞仙指點的山川土地全部覆蓋住了。而不知怎麼回事,他們三個人,奇妙地站在了坐具上……海到天邊天是岸,山臨絕頂雪爲峰;禪心若到靈明時,廓然無際同虛空。陳亞仙震驚,痛惜,冷汗直流,而嬰行卻歡呼,跳躍,開懷大笑。陳亞仙擡頭,剛想對慧能表示反悔,猛然見四方山頭上各站着一個巨大的天神。天哪,那是四大天王!是寺廟裡天王殿供奉的四大護法天王!

東方山頭,一身白色盔甲的天王高聳入雲,懷抱琵琶,似乎在錚錚作響,因其善於護持國土,名曰“持國天王”;南山絕頂,一尊頂天立地的天王,渾身青色,手持一把利劍,能斬斷煩惱,令他人善根增長,故曰:“增長天王”;西峰之巔,一個紅色的巨人,身披甲冑,手臂上纏着一條張牙舞爪的蛟龍,他常常以天眼觀察世間,所以稱之“廣目天王”;北面山上,通體綠色裝束的天王,一首持傘,一首抓銀鼠,善於廣聞四方福德善行,因此名爲“多聞天王”。他們平常率領部署,守護國土,維護佛法,查視人之好惡行業,勸勉人們守戒行善……陳亞仙嚇得渾身發抖,跪倒在地。連在寺廟中長大,慣見四大天王塑像的嬰行也駭得直往慧能身後躲藏。慧能不禁哈哈大笑,說:“別怕,別怕!他們都是護法善神,代表的是風、調、雨、順。”說着他向四位天王揮揮手,四位巨大的天王,消失在雲霧蒼茫中。坐具,也飄飄悠悠回到了慧能手上。從此,四大天王站立過的那四個山頭,就叫“四天王山”了。

陳亞仙仍跪着磕頭不止。慧能拉起他來:“把陳施主嚇着了,罪過、罪過。”陳亞仙東瞧瞧,西望望,心有餘悸地說:“大師法力無邊,老夫……不,不!弟子,弟子明白了。我願意將所有的土地,還有所有的家產,都捐獻給寶林寺,供養大師。”慧能一笑道:“沒那個必要,有幾塊建寺廟的土地和一些菜田就夠了。”陳亞仙真誠地說:“弟子是誠心誠意的。”慧能說:“你有了這份佈施心,再身體力行,便可以舍盡一切貪愛、執著,心靈就會獲得解脫,也就無災無病,心安體健了。”陳亞仙喃喃自語:“謝謝大師開示,謝謝大師開示……”從此,陳亞仙像曹善人一樣,成了慧能最爲虔誠的護法弟子。

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二百章會昌滅佛第九十二章長平之戰(二)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馬懿第二百零五章朱熹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五十九章白龍馬第八十一章三國分晉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六十九章內門弟子第二百二十八章文藝復興(二)第一百零五章猴王被壓五行山第二百零八章方臘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五十四章兵臨朝歌(三)第二百零二章包拯第十三章五帝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十八章成湯亡夏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一百八十八章扇滅火焰山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二百零一章五代十國第一百零六章雜記第一百五十七章猴王隨西第一百五十七章猴王隨西第六十二章大衛(二)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九十六章袁天罡第二百一十四章尹志平第七十八章官封弼馬溫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五十九章白龍馬第二百章會昌滅佛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一百五十一章涇河水龍犯天條第二百零九章教會分裂第十五章夏第十九章婦好第三十一章伯邑考進貢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三)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一百零六章雜記第一百五十一章涇河水龍犯天條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八十九章齊宣王第一百七十九章國王歸位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二百二十章利瑪竇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一百六十九章五莊觀(二)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七十二章老子第六十五章東周第七十四章孔子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四十四章準提道人收孔宣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一百零三章漢武帝第十六章少康復國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二百零五章楊繼業第一百八十一章猴王戰紅孩兒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一百三十三章佛入東土第六章盤古兒女第一百零九章大聖戰小聖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二百二十章利瑪竇第七十七章太白金星招安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一百七十六章寶林寺第一章錯失良機第九十九章項羽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一百五十八緊箍兒咒第一百八十一章猴王戰紅孩兒第五十九章掃羅王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二百一十三章道濟和尚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章項羽(二)
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二百章會昌滅佛第九十二章長平之戰(二)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馬懿第二百零五章朱熹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五十九章白龍馬第八十一章三國分晉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六十九章內門弟子第二百二十八章文藝復興(二)第一百零五章猴王被壓五行山第二百零八章方臘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五十四章兵臨朝歌(三)第二百零二章包拯第十三章五帝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十八章成湯亡夏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一百八十八章扇滅火焰山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二百零一章五代十國第一百零六章雜記第一百五十七章猴王隨西第一百五十七章猴王隨西第六十二章大衛(二)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九十六章袁天罡第二百一十四章尹志平第七十八章官封弼馬溫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五十九章白龍馬第二百章會昌滅佛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一百五十一章涇河水龍犯天條第二百零九章教會分裂第十五章夏第十九章婦好第三十一章伯邑考進貢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三)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一百零六章雜記第一百五十一章涇河水龍犯天條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八十九章齊宣王第一百七十九章國王歸位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二百二十章利瑪竇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一百六十九章五莊觀(二)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七十二章老子第六十五章東周第七十四章孔子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四十四章準提道人收孔宣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一百零三章漢武帝第十六章少康復國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二百零五章楊繼業第一百八十一章猴王戰紅孩兒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一百三十三章佛入東土第六章盤古兒女第一百零九章大聖戰小聖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二百二十章利瑪竇第七十七章太白金星招安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一百七十六章寶林寺第一章錯失良機第九十九章項羽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一百五十八緊箍兒咒第一百八十一章猴王戰紅孩兒第五十九章掃羅王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二百一十三章道濟和尚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章項羽(二)